東南沿海的福州造船廠內,蒸騰的暑氣與此起彼伏的鍛造聲交織。三百餘名工匠赤著膀子,在巨大的船塢間穿梭忙碌。熔鐵爐中迸發的火星濺落在潮濕的地麵,發出\"滋滋\"聲響,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鐵鏽味與桐油氣息。蘇硯站在新建的了望塔上,手中握著用竹簡製成的設計圖,目光如炬地審視著正在搭建的龍骨。


    \"蘇大人!船頭的青銅噴火口鑄造失敗了!\"首席工匠陳阿虎滿頭大汗地跑來,手中捧著一塊扭曲變形的銅塊。銅塊表麵布滿蜂窩狀氣孔,顯然是澆鑄時空氣未排出所致。蘇硯接過銅塊,用隨身攜帶的卡尺測量尺寸,沉思片刻後說道:\"改用雙層模具,內層雕刻螺旋導流槽,外層預留散熱孔。另外,在銅液中加入三成錫,增強硬度。\"


    應天書院選拔而來的五十名機關術學子組成了技術核心組。他們分散在船塢各處,有的在調試船身兩側的暗弩係統,有的在研究如何將墨家的\"雲梯衝車\"原理應用於戰船。二十歲的學子林墨正帶領團隊安裝\"萬鈞弩\"——這是一種由七重齒輪聯動的巨型弩機,通過蓄力絞盤可將十二支塗滿桐油的火箭同時射出。\"師兄,齒輪咬合時總會卡頓!\"一名學徒焦急地喊道。林墨蹲下身子,仔細觀察傳動裝置,突然眼睛一亮:\"在齒輪邊緣鑲嵌牛筋緩衝墊,既能減少摩擦,又能防止金屬疲勞斷裂!\"


    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尾的\"神火飛鴉\"發射台。這種改良自墨家火箭的火器,用竹筒裝填火藥,尾部綁縛羽毛保持平衡,頭部則裝有尖銳的鐵蒺藜。蘇硯親自參與調試,當第一枚神火飛鴉唿嘯著掠過海麵,精準命中三百步外的靶船時,圍觀的工匠們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唿。但蘇硯並未露出笑容,他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射程尚可,但入水即滅,需研發防水引信。\"


    為解決戰船的動力問題,蘇硯借鑒了《墨經》中\"木鳶飛天\"的原理。船帆采用多層油布縫製,通過滑輪組與船身的機關相連,船員隻需轉動舵輪,就能根據風向自動調整帆麵角度。更巧妙的是船底的\"分水鰭\"裝置——這對形似魚尾的金屬鰭片,由船舵後的連杆控製,可在水中靈活擺動,使戰船在轉向時減少三分之一的阻力。


    當第一艘火龍戰船初具雛形時,蘇硯迎來了新的挑戰。測試中發現,船身包裹的精鋼裝甲雖能抵禦倭寇的刀箭,但過重的重量導致航速下降。他帶著工匠們日夜鑽研,最終采用\"蜂窩夾層\"結構:外層是堅硬的精鋼,內層填充輕質的泡桐木,中間以鑄鐵框架支撐。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防護力,又減輕了船體重量。


    在武器係統的完善上,裴雲舟也貢獻了智慧。他帶領醫官團隊研製出一種特殊的火藥配方,將硫磺、硝石與沿海特有的海藻灰混合,製成的火藥不僅燃燒劇烈,而且在潮濕環境中依然能保持幹燥。\"倭寇擅長夜襲,\"裴雲舟在試驗場對蘇硯說道,\"我們的火器必須全天候可用。\"


    沈清霜則從實戰角度提出建議。她帶領水師士兵模擬海戰,發現戰船在接舷戰時,甲板上的士兵容易因濕滑而摔倒。蘇硯立即組織工匠設計出\"防滑釘靴\",靴底的鐵釘可通過機關自由伸縮,在船上作戰時按下按鈕,鐵釘便會刺入甲板,提供穩固的抓地力。


    三個月後,二十艘火龍戰船整齊地停泊在港口。這些戰船通體漆黑,船頭雕刻著猙獰的龍頭,船舷兩側的弩窗如巨獸的利齒。每艘戰船配備三百名船員,分為操帆手、弩手、火攻手等不同崗位。蘇硯站在旗艦的指揮台上,看著工匠們將最後一門\"霹靂炮\"安裝完畢。這門借鑒了西域迴迴炮原理的重型火器,能將裝滿火藥的陶彈投射到五百步之外。


    \"大人,倭國探子混在商船裏,試圖靠近觀察我們的戰船。\"一名玄甲軍士兵前來稟報。蘇硯嘴角微微上揚:\"讓他們看個夠。啟動噴火裝置。\"隨著一陣齒輪轉動聲,船頭的龍頭突然張開巨口,噴出三丈高的火焰,將附近的海麵映得通紅。遠處的倭國探子嚇得麵如土色,連夜駕船逃迴。


    而在倭國的軍港內,海盜頭目藤原信長看著探子帶迴的情報,臉色陰沉得可怕。\"鐵皮包裹的戰船?會噴火的龍頭?\"他猛地將情報摔在地上,\"八嘎!大唐什麽時候有了如此厲害的武器?傳令下去,全軍提前出擊,務必在這些怪船形成戰力前將其摧毀!\"


    一場前所未有的海上較量,正隨著戰船的革新而愈發臨近。蘇硯撫摸著戰船的欄杆,望著波濤洶湧的海麵,心中暗暗發誓:\"定要讓這些侵略者有來無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代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極老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極老翁並收藏唐代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