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道的深秋裹挾著砂礫與寒意,枯黃的芨芨草在狂風中彎折,仿佛隨時會被折斷。永昌城外的了望塔上,戍卒王二眯起眼睛,將青銅望遠鏡抵在眼前。鏡筒裏,西方地平線處騰起滾滾煙塵,鐵甲與彎刀在日光下折射出森冷的光芒,無數犛牛與駱駝組成的輜重隊伍蜿蜒如長蛇,正朝著大唐邊境逼近。


    \"咚!咚!咚!\"梆子聲驟然響起,驚飛了城頭棲息的寒鴉。王二的手劇烈顫抖,幾乎握不住梆子,沙啞的喊聲撕破天際:\"吐蕃人!吐蕃大軍壓境!\"


    梆子聲以驚人的速度傳遞,從永昌城到秦州,十二座烽燧接連燃起黑煙。隴右節度使李朔正在校場練兵,看見天邊扭曲的煙柱,握著長槍的手青筋暴起。這位征戰半生的老將轉身對副將喝道:\"立刻召集各部,清點糧草軍械!傳信長安,就說吐蕃讚普親率五萬鐵騎,已過青石關!\"


    長安城內,太極殿的蟠龍柱在晨光中泛著冷光。皇帝李忱批閱奏章的手突然頓住,目光死死盯著隴右加急軍報上的朱批。\"啪\"的一聲,玉製筆擱被拍得粉碎,驚得一旁伺候的宦官撲通跪地。


    \"五萬大軍?\"皇帝猛地起身,龍袍掃落案上文書,\"去年剛簽的《清水盟約》,吐蕃竟如此背信棄義!\"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如鉛。兵部尚書張延齡顫聲進言:\"陛下,隴右兵力不足三萬,且糧草儲備僅夠支撐月餘。若不速速增援,恐...\"話音未落,禮部侍郎陳啟賢便厲聲打斷:\"此時出兵,豈不是正中吐蕃下懷?應先遣使議和,拖延時日!\"


    \"議和?\"李朔之子李昭突然出列,甲胄上的獅頭吞口隨著動作發出輕響,\"父親在前線浴血奮戰,朝廷卻要議和?兒臣願領三千騎兵,馳援隴右!\"


    爭論聲此起彼伏之際,工部員外郎蘇硯悄然出列。這位出身應天書院的機關術奇才,此刻神色沉靜:\"陛下,臣雖不通軍事,但工部可加急打造軍械。若能借鑒''震地玄樞''原理改良投石機,或可解隴右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長安城西南角的沈府內,沈清霜正將軟劍插入劍鞘。這位將門虎女的耳墜隨著動作輕晃,卻難掩眼中的銳利。她接過管家遞來的密信,展開後目光如炬——正是皇帝命她率輕騎馳援隴右的手諭。


    而在太醫院深處,裴雲舟的白大褂上沾滿藥漬。他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起一支繳獲的吐蕃毒箭,在顯微鏡下觀察箭頭泛著幽藍的粉末。\"這毒性...\"他眉頭緊鎖,\"與尋常見血封喉之毒截然不同,倒像是融合了西域蠱蟲之術。\"


    隴右前線,永昌城的百姓們已經開始收拾家當。老婦人們將祖傳的銀鐲子塞進陶罐,年輕男子握緊農具,眼神中滿是恐懼與不甘。城樓上,李朔望著城外逐漸清晰的吐蕃營帳,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個雪夜。那時他還是個百夫長,跟隨老節度使在青海湖畔擊退吐蕃騎兵,馬蹄踏碎冰麵的聲音,至今仍在耳畔迴響。


    \"將軍,斥候迴報!\"一名親兵疾馳而來,\"吐蕃人在黑水河畔紮營,還建起了箭塔和拒馬樁。他們的投石機比我們的高出三丈,射程怕是...\"


    李朔抬手止住親兵的話,轉身望向城中最高的鼓樓。鼓樓上的\"大唐\"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旗角處因常年日曬雨淋已經發白。他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傳令下去,拆了城中廟宇的梁柱,加固城牆。所有百姓遷入內城,能拿動兵器的,都來幫忙!\"


    夜幕降臨,永昌城陷入一片昏暗。隻有零星火把在城頭搖曳,宛如暴風雨前最後的微光。吐蕃軍營內卻是另一番景象,篝火照亮了讚普達瑪的臉,這位野心勃勃的統治者正把玩著手中的狼頭權杖。


    \"大唐以為靠幾座城牆就能擋住鐵騎?\"達瑪冷笑一聲,\"明日一早,用新製的毒箭攻城。我要讓隴右的百姓知道,背叛盟約的代價!\"他身旁的巫醫躬身呈上一個木盒,盒中密密麻麻排列著淬毒的箭矢,箭頭泛著詭異的青芒。


    而在長安皇宮,皇帝李忱徹夜未眠。他望著牆上的《隴右地形圖》,手指在秦州與永昌之間來迴移動。當第一縷晨光刺破雲層時,他終於下定決心,提筆寫下一道道詔令:命蘇硯即刻啟程前往隴右,調撥關中精銳騎兵支援,同時密令沈清霜率領輕騎繞道突襲吐蕃糧道。


    黎明時分,三支隊伍分別從長安三個城門出發。蘇硯的馬車裝滿了機關圖紙與鑄鐵,車輪碾過石板路發出沉重的聲響;沈清霜的騎兵身著黑衣,馬蹄裹著棉布,悄無聲息地消失在晨霧中;而裴雲舟的醫官隊伍,則載著成箱的藥材與實驗器具,朝著隴右疾馳而去。


    此時的隴右,永昌城的百姓們在城牆上搬運石塊,孩童們則負責傳遞消息。李朔站在城頭,望著東方天際,他知道,一場前所未有的惡戰即將來臨。而來自長安的三支奇兵,或許將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狂風唿嘯,戰雲壓境,大唐與吐蕃的命運,即將在這片廣袤的西北大地上,迎來驚心動魄的碰撞。


    成為了後世學子爭相傳頌的箴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代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極老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極老翁並收藏唐代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