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京城,蟬鳴聒噪,太和殿的琉璃瓦在烈日下泛著刺目金光。應天書院彈劾知府孫懷德的卷宗,經層層遞送,終於擺上了皇帝禦案。朱批的墨跡未幹,龍書案前已站滿了神色各異的朝臣——這場由書院學子掀起的風波,竟意外撕開了朝堂貪腐的一角,牽出數位朝中權貴。
\"陛下,應天書院此舉實乃越俎代庖!\"禮部侍郎拂袖而起,官帽上的玉蟬隨著動作輕晃,\"學子本應以聖賢書為重,卻插手地方政務,若不嚴懲,恐生''以文亂法''之禍!\"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嗡嗡議論聲。另一側,戶部尚書卻捧起案上算學整理的稅賦賬本,沉聲道:\"臣以為不然。應天書院所呈賬目清晰,不僅扳倒貪官,更讓朝廷追迴二十萬兩白銀賦稅。此等務實之舉,正應嘉獎。\"
龍椅之上,年輕的皇帝微微眯眼,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案頭鎮紙。自登基以來,他早有整飭吏治之心,卻苦於無從下手。如今書院遞來的這份\"算學證據\",倒像是打開僵局的鑰匙。但貿然支持學子幹政,又恐引發文官集團反彈。
正當殿內爭論不休時,一名太監匆匆入內,呈上一封密奏。皇帝展開細看,神色漸霽——原來應天百姓自發組織萬人聯名書,懇請朝廷褒獎書院。密奏末尾,還附了一首民間流傳的歌謠:\"書院算籌明如鏡,照出貪官醜嘴臉。民心作秤量天下,聖主明君日月懸。\"
\"傳旨,宣應天書院山長王禹卿、學子陸明遠、趙文淵即刻入京!\"皇帝突然拍案,眼中閃過銳意,\"朕要聽聽,這些敢以算學破局的書生,還藏著多少治國良方。\"
十日後,應天書院三人組抵達京城。陸明遠攥著裝有機關模型和算學圖冊的錦盒,掌心微微冒汗。趙文淵倒是鎮定,低聲笑道:\"既已走到這一步,便索性將胸中所學盡數呈與聖上。\"
金鑾殿內,王山長行三跪九叩大禮,陸明遠與趙文淵卻被特許免去大禮。皇帝目光掃過三人,最後落在陸明遠懷中的錦盒上:\"聽聞你用算學破詭辯、理賦稅,今日可帶了新鮮玩意兒?\"
\"迴陛下,正是。\"陸明遠恭敬呈上錦盒,取出一個精巧的銅製模型,\"此為''賦稅速算盤'',可將田畝、人口、稅率等數據錄入,瞬息算出應收稅賦總額,不僅能避免人為錯漏,更可防止官員篡改賬目。\"
隨著機關啟動,齒輪咬合轉動,算珠應聲而落。不過片刻,盤麵上便呈現出清晰的數字。滿朝文武皆伸長脖子,殿內響起一片驚歎。戶部尚書更是快步上前,仔細端詳:\"妙啊!若全國推行此物,賦稅核算效率至少提升十倍!\"
皇帝撫掌大笑:\"好個機關算學!看來朕以往輕忽了雜學之用。\"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先前彈劾書院的禮部侍郎,\"有人說書院學子幹政當罰,依卿之見,他們這是該罰,還是該賞?\"
禮部侍郎額頭沁出冷汗,顫聲道:\"臣...臣知錯。應天書院此舉實為社稷分憂,當重重褒獎。\"
見此情形,皇帝神色稍緩,轉而問向趙文淵:\"你在應天組織百姓宣講稅賦,可有心得?\"
\"迴陛下,\"趙文淵從容應答,\"臣以為,治國之道貴在''通達''。以往政令晦澀,百姓難懂,才給了貪官瞞天過海之機。若能將律法稅則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謠、故事,讓萬民皆知,方能真正做到上下一心。\"
皇帝若有所思,命人取來筆墨:\"即刻下詔,應天書院彈劾貪官有功,特賜白銀千兩,擴建算學、機關工坊。王禹卿升任國子監司業,陸明遠、趙文淵入翰林院,專司賦稅改革與雜學推廣。\"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將雜學之士破格錄入翰林院,這在大曆朝尚屬首次。但看著皇帝不容置疑的眼神,眾臣紛紛俯身叩拜:\"陛下聖明!\"
然而,聖裁雖下,推行新政卻非易事。陸明遠等人甫一上任,便遭遇重重阻力。老舊的官僚體係如同生鏽的齒輪,對新事物百般抵觸。有人嘲諷\"算學不過是孩童把戲\",有人彈劾\"機關奇巧有違祖製\"。
麵對困境,陸明遠想起在應天書院時的情景。他與趙文淵商議後,決定故技重施——在京城最熱鬧的天橋設下\"算學擂台\"。擂台之上,擺放著賦稅速算盤、簡化版機關器械,還有用算學原理設計的趣味謎題。
\"各位看官!\"趙文淵身著便服,手持折扇大聲吆喝,\"今日擂台,不論身份貴賤,隻要能解開算學謎題,或是提出改進機關的妙策,皆有重賞!\"
起初,圍觀者多是好奇的市井百姓。但當有人親眼目睹速算盤眨眼間算出複雜稅賬,當孩童用算籌破解了\"雞兔同籠\"的難題,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甚至有賬房先生、工匠師傅主動參與討論,提出許多實用建議。
此事很快傳到宮中。皇帝微服前來,混在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見一老掌櫃用算籌推演商鋪盈利,他忍不住上前請教。老掌櫃不知對方身份,熱心講解:\"老爺您看,這加減乘除就跟過日子一樣,算明白了才不吃虧。朝廷要是都用這法子管賬,咱們百姓也能少受些蒙騙。\"
迴宮後,皇帝即刻下詔:在六部增設算學主事,各州縣設立\"民生學堂\",由翰林院編寫通俗教材。同時,命陸明遠等人牽頭,將機關術應用於水利、城建等實務。
一年後,應天城煥然一新。新修的水利設施采用改良後的機關水閘,可自動調節水位;城牆防禦工事融入機關陷阱,匪患銳減;百姓們拿著新編的《算學啟蒙》,也能算出自家該繳多少賦稅。
更深遠的影響,發生在士林之間。以往被輕視的算學、機關術登堂入室,各地書院紛紛開設雜學課程。學子們不再局限於經史子集,開始將目光投向經世致用之學。正如王山長在升任國子監司業時所言:\"聖賢之道,既在書中,也在民生煙火裏。\"
多年後,當人們迴顧這段曆史,總會想起那個改變朝局的盛夏。皇帝的一紙聖裁,不僅為應天書院學子正名,更撕開了千年陳規的裂縫,讓算學、機關術等\"雜學\"得以重見天日,為大曆朝開辟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革新之路。而陸明遠在翰林院的手記中,那句\"學問無貴賤,致用方為道\",也是真理性的論斷。
\"陛下,應天書院此舉實乃越俎代庖!\"禮部侍郎拂袖而起,官帽上的玉蟬隨著動作輕晃,\"學子本應以聖賢書為重,卻插手地方政務,若不嚴懲,恐生''以文亂法''之禍!\"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嗡嗡議論聲。另一側,戶部尚書卻捧起案上算學整理的稅賦賬本,沉聲道:\"臣以為不然。應天書院所呈賬目清晰,不僅扳倒貪官,更讓朝廷追迴二十萬兩白銀賦稅。此等務實之舉,正應嘉獎。\"
龍椅之上,年輕的皇帝微微眯眼,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案頭鎮紙。自登基以來,他早有整飭吏治之心,卻苦於無從下手。如今書院遞來的這份\"算學證據\",倒像是打開僵局的鑰匙。但貿然支持學子幹政,又恐引發文官集團反彈。
正當殿內爭論不休時,一名太監匆匆入內,呈上一封密奏。皇帝展開細看,神色漸霽——原來應天百姓自發組織萬人聯名書,懇請朝廷褒獎書院。密奏末尾,還附了一首民間流傳的歌謠:\"書院算籌明如鏡,照出貪官醜嘴臉。民心作秤量天下,聖主明君日月懸。\"
\"傳旨,宣應天書院山長王禹卿、學子陸明遠、趙文淵即刻入京!\"皇帝突然拍案,眼中閃過銳意,\"朕要聽聽,這些敢以算學破局的書生,還藏著多少治國良方。\"
十日後,應天書院三人組抵達京城。陸明遠攥著裝有機關模型和算學圖冊的錦盒,掌心微微冒汗。趙文淵倒是鎮定,低聲笑道:\"既已走到這一步,便索性將胸中所學盡數呈與聖上。\"
金鑾殿內,王山長行三跪九叩大禮,陸明遠與趙文淵卻被特許免去大禮。皇帝目光掃過三人,最後落在陸明遠懷中的錦盒上:\"聽聞你用算學破詭辯、理賦稅,今日可帶了新鮮玩意兒?\"
\"迴陛下,正是。\"陸明遠恭敬呈上錦盒,取出一個精巧的銅製模型,\"此為''賦稅速算盤'',可將田畝、人口、稅率等數據錄入,瞬息算出應收稅賦總額,不僅能避免人為錯漏,更可防止官員篡改賬目。\"
隨著機關啟動,齒輪咬合轉動,算珠應聲而落。不過片刻,盤麵上便呈現出清晰的數字。滿朝文武皆伸長脖子,殿內響起一片驚歎。戶部尚書更是快步上前,仔細端詳:\"妙啊!若全國推行此物,賦稅核算效率至少提升十倍!\"
皇帝撫掌大笑:\"好個機關算學!看來朕以往輕忽了雜學之用。\"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先前彈劾書院的禮部侍郎,\"有人說書院學子幹政當罰,依卿之見,他們這是該罰,還是該賞?\"
禮部侍郎額頭沁出冷汗,顫聲道:\"臣...臣知錯。應天書院此舉實為社稷分憂,當重重褒獎。\"
見此情形,皇帝神色稍緩,轉而問向趙文淵:\"你在應天組織百姓宣講稅賦,可有心得?\"
\"迴陛下,\"趙文淵從容應答,\"臣以為,治國之道貴在''通達''。以往政令晦澀,百姓難懂,才給了貪官瞞天過海之機。若能將律法稅則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謠、故事,讓萬民皆知,方能真正做到上下一心。\"
皇帝若有所思,命人取來筆墨:\"即刻下詔,應天書院彈劾貪官有功,特賜白銀千兩,擴建算學、機關工坊。王禹卿升任國子監司業,陸明遠、趙文淵入翰林院,專司賦稅改革與雜學推廣。\"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將雜學之士破格錄入翰林院,這在大曆朝尚屬首次。但看著皇帝不容置疑的眼神,眾臣紛紛俯身叩拜:\"陛下聖明!\"
然而,聖裁雖下,推行新政卻非易事。陸明遠等人甫一上任,便遭遇重重阻力。老舊的官僚體係如同生鏽的齒輪,對新事物百般抵觸。有人嘲諷\"算學不過是孩童把戲\",有人彈劾\"機關奇巧有違祖製\"。
麵對困境,陸明遠想起在應天書院時的情景。他與趙文淵商議後,決定故技重施——在京城最熱鬧的天橋設下\"算學擂台\"。擂台之上,擺放著賦稅速算盤、簡化版機關器械,還有用算學原理設計的趣味謎題。
\"各位看官!\"趙文淵身著便服,手持折扇大聲吆喝,\"今日擂台,不論身份貴賤,隻要能解開算學謎題,或是提出改進機關的妙策,皆有重賞!\"
起初,圍觀者多是好奇的市井百姓。但當有人親眼目睹速算盤眨眼間算出複雜稅賬,當孩童用算籌破解了\"雞兔同籠\"的難題,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甚至有賬房先生、工匠師傅主動參與討論,提出許多實用建議。
此事很快傳到宮中。皇帝微服前來,混在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見一老掌櫃用算籌推演商鋪盈利,他忍不住上前請教。老掌櫃不知對方身份,熱心講解:\"老爺您看,這加減乘除就跟過日子一樣,算明白了才不吃虧。朝廷要是都用這法子管賬,咱們百姓也能少受些蒙騙。\"
迴宮後,皇帝即刻下詔:在六部增設算學主事,各州縣設立\"民生學堂\",由翰林院編寫通俗教材。同時,命陸明遠等人牽頭,將機關術應用於水利、城建等實務。
一年後,應天城煥然一新。新修的水利設施采用改良後的機關水閘,可自動調節水位;城牆防禦工事融入機關陷阱,匪患銳減;百姓們拿著新編的《算學啟蒙》,也能算出自家該繳多少賦稅。
更深遠的影響,發生在士林之間。以往被輕視的算學、機關術登堂入室,各地書院紛紛開設雜學課程。學子們不再局限於經史子集,開始將目光投向經世致用之學。正如王山長在升任國子監司業時所言:\"聖賢之道,既在書中,也在民生煙火裏。\"
多年後,當人們迴顧這段曆史,總會想起那個改變朝局的盛夏。皇帝的一紙聖裁,不僅為應天書院學子正名,更撕開了千年陳規的裂縫,讓算學、機關術等\"雜學\"得以重見天日,為大曆朝開辟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革新之路。而陸明遠在翰林院的手記中,那句\"學問無貴賤,致用方為道\",也是真理性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