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時節的應天城籠罩在一片氤氳水霧中,青石板路被雨水衝刷得發亮,卻難掩街頭巷尾彌漫的不安氣息。應天書院門前,數十名百姓舉著油紙傘聚集,他們的衣擺沾滿泥漿,臉上滿是焦急與憤懣,七嘴八舌的議論聲與雨點擊打傘麵的聲音交織在一起。
\"這稅賦說漲就漲,讓我們這些小生意人怎麽活?聽說新任知府要建什麽功德碑,錢全從咱們老百姓身上搜刮!\"人群中央,一位留著灰白胡須的老掌櫃攥著皺巴巴的稅單,聲音發顫:\"我家米鋪這個月的稅比去年翻了三倍,再這麽下去,非得關門不可!\"
消息很快傳到書院內。正在算學講堂授課的陸明遠聽聞後,眉頭緊鎖。他匆匆結束課程,與同樣憂心忡忡的趙文淵匯合,兩人直奔藏書閣,想要查閱近年賦稅檔案。卻見王山長早已在閣中焦急踱步,案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民情奏折。
\"諸位,\"王山長神色凝重,\"如今應天賦稅亂象已非一日。新任知府孫懷德表麵以修城防、立功德碑為由增稅,實則中飽私囊。更棘手的是,他與朝中權貴勾結,普通彈劾恐難奏效。\"
夫子們圍坐一圈,紛紛出言獻策。有人主張上書朝廷,有人提議聯合其他州縣施壓,但都被王山長搖頭否決。\"孫懷德早有防備,我們手中既無實據,又缺乏對策,貿然行動反而會打草驚蛇。\"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時,陸明遠忽然想起什麽,快步走到書架前,抽出一卷《食貨誌》。\"山長,學生雖不通為官之道,但或許能從算學角度尋找突破口。若能理清稅賦賬目,找出其中漏洞......\"
趙文淵眼睛一亮:\"好主意!孫懷德既然貪墨,賬目必定有破綻。隻是時間緊迫,我們上哪兒去找完整的稅冊?\"
話音未落,藏書閣外傳來一陣喧嘩。隻見方才在書院門前聚集的百姓們,竟在老掌櫃的帶領下湧了進來。老掌櫃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諸位先生,我們實在走投無路了!這是各家店鋪的賬本,還有鄉親們聯名寫的狀紙,求書院為我們做主啊!\"
王山長連忙扶起老掌櫃,眼眶微微泛紅:\"父老鄉親放心,書院定不會坐視不理。陸明遠、趙文淵,你們即刻帶領學子,整理這些賬目,務必找出孫懷德的罪證!\"
接下來的三日三夜,應天書院化作一座不眠的工坊。算學講堂內,數十名學子圍坐在長案前,手持算籌與算盤,仔細核對每一筆賦稅記錄;藏書閣中,趙文淵帶領另一組人查閱曆年稅賦舊案,尋找稅率變動的蛛絲馬跡;陸明遠則將收集來的數據繪製成圖表,試圖從海量數字中發現規律。
\"快看!\"第四日破曉時分,陸明遠突然指著牆上的一張圖表驚唿,\"去年應天城商戶總數為三千二百一十七家,按正常稅率計算,賦稅總額應為白銀四萬三千兩。但孫懷德上報朝廷的數字卻是五萬八千兩,憑空多出的一萬五千兩去了哪裏?\"
趙文淵翻看手中的卷宗,神色凝重:\"更蹊蹺的是,這些多出的賦稅,都記在了''城防修繕''和''功德碑建造''名下。可我查了工部記錄,這兩項工程實際花費不過六千兩。\"
證據確鑿,但如何讓這些數字成為扳倒孫懷德的利劍?正當眾人苦思對策時,老掌櫃突然開口:\"先生們,我們這些老百姓雖然不懂官場上的彎彎繞繞,但知道一個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是讓更多人知道孫懷德的惡行......\"
陸明遠眼睛一亮,轉身在沙盤上繪製起應天城的地圖:\"有了!我們可以效仿市井的說書人,將孫懷德的貪腐之事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再結合這些數據,在各大集市、茶館宣講。百姓們心中有了明賬,輿論自然會給朝廷施壓!\"
說幹就幹。書院學子們分成數十個小組,帶著寫滿數據的展板和精心編寫的講稿,走向應天城的大街小巷。陸明遠親自帶隊,在最熱鬧的朱雀大街設下講台。他手持算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百姓解釋:\"鄉親們看這算籌,十根代表一萬兩白銀。孫懷德多收的稅,足夠給每家店鋪發三鬥米,或是給孩子們買一百套課本......\"
人群中爆發出憤怒的議論聲。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高聲喊道:\"我說怎麽米價漲得這麽兇,原來錢都進了貪官的口袋!\"
與此同時,趙文淵帶著另一組人來到知府衙門附近,將製作好的\"賦稅對比榜\"張貼在告示牆上。榜單上,清晰羅列著孫懷德虛報的稅目與金額,旁邊還畫著一幅幅生動的漫畫:大腹便便的官員將百姓血汗錢裝入私囊,而饑腸轆轆的孩童卻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消息像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開。短短三日,整個應天城都沸騰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聲討行列,自發組織起來到知府衙門請願。就連平日裏謹小慎微的書生們,也在書院的帶領下,聯名上書朝廷,要求徹查孫懷德一案。
麵對洶洶民意,孫懷德起初還想狡辯,但當朝廷派來的欽差看到書院整理的詳實賬目和百姓們的聯名狀時,他再也無法抵賴。最終,孫懷德因貪贓枉法被革職查辦,多收的賦稅也盡數退迴百姓手中。
慶功宴上,王山長舉杯向陸明遠等人致意:\"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次能扳倒貪官,靠的不是高深的權謀,而是你們用算學理清了賬目,用民心定住了乾坤。這讓我想起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誠不欺我!\"
老掌櫃和百姓們也自發來到書院,送來一麵寫著\"書院明鏡,為民請命\"的錦旗。陸明遠撫摸著錦旗上的金字,感慨道:\"學生曾以為機關算學不過是小道,如今才明白,隻要心係百姓,任何學問都能成為匡扶正義的利器。\"
這場風波過後,應天書院的名聲更盛。各地學子慕名而來,不僅學習經史子集,更注重將學問與民生結合。而書院也專門開設了\"民生課\",教導學子們如何用算學、機關術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多年後,當人們提起這段往事,總會說:那一場由賦稅引發的風波,不僅扳倒了貪官,更讓天下人看到了書院學子的擔當,以及民心在治國安邦中的力量。正如陸明遠在日記中所寫:\"算籌可計天下賬,民心方是定盤星。\" 這句話,也成為了應天書院代代相傳的治學箴言。
\"這稅賦說漲就漲,讓我們這些小生意人怎麽活?聽說新任知府要建什麽功德碑,錢全從咱們老百姓身上搜刮!\"人群中央,一位留著灰白胡須的老掌櫃攥著皺巴巴的稅單,聲音發顫:\"我家米鋪這個月的稅比去年翻了三倍,再這麽下去,非得關門不可!\"
消息很快傳到書院內。正在算學講堂授課的陸明遠聽聞後,眉頭緊鎖。他匆匆結束課程,與同樣憂心忡忡的趙文淵匯合,兩人直奔藏書閣,想要查閱近年賦稅檔案。卻見王山長早已在閣中焦急踱步,案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民情奏折。
\"諸位,\"王山長神色凝重,\"如今應天賦稅亂象已非一日。新任知府孫懷德表麵以修城防、立功德碑為由增稅,實則中飽私囊。更棘手的是,他與朝中權貴勾結,普通彈劾恐難奏效。\"
夫子們圍坐一圈,紛紛出言獻策。有人主張上書朝廷,有人提議聯合其他州縣施壓,但都被王山長搖頭否決。\"孫懷德早有防備,我們手中既無實據,又缺乏對策,貿然行動反而會打草驚蛇。\"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時,陸明遠忽然想起什麽,快步走到書架前,抽出一卷《食貨誌》。\"山長,學生雖不通為官之道,但或許能從算學角度尋找突破口。若能理清稅賦賬目,找出其中漏洞......\"
趙文淵眼睛一亮:\"好主意!孫懷德既然貪墨,賬目必定有破綻。隻是時間緊迫,我們上哪兒去找完整的稅冊?\"
話音未落,藏書閣外傳來一陣喧嘩。隻見方才在書院門前聚集的百姓們,竟在老掌櫃的帶領下湧了進來。老掌櫃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諸位先生,我們實在走投無路了!這是各家店鋪的賬本,還有鄉親們聯名寫的狀紙,求書院為我們做主啊!\"
王山長連忙扶起老掌櫃,眼眶微微泛紅:\"父老鄉親放心,書院定不會坐視不理。陸明遠、趙文淵,你們即刻帶領學子,整理這些賬目,務必找出孫懷德的罪證!\"
接下來的三日三夜,應天書院化作一座不眠的工坊。算學講堂內,數十名學子圍坐在長案前,手持算籌與算盤,仔細核對每一筆賦稅記錄;藏書閣中,趙文淵帶領另一組人查閱曆年稅賦舊案,尋找稅率變動的蛛絲馬跡;陸明遠則將收集來的數據繪製成圖表,試圖從海量數字中發現規律。
\"快看!\"第四日破曉時分,陸明遠突然指著牆上的一張圖表驚唿,\"去年應天城商戶總數為三千二百一十七家,按正常稅率計算,賦稅總額應為白銀四萬三千兩。但孫懷德上報朝廷的數字卻是五萬八千兩,憑空多出的一萬五千兩去了哪裏?\"
趙文淵翻看手中的卷宗,神色凝重:\"更蹊蹺的是,這些多出的賦稅,都記在了''城防修繕''和''功德碑建造''名下。可我查了工部記錄,這兩項工程實際花費不過六千兩。\"
證據確鑿,但如何讓這些數字成為扳倒孫懷德的利劍?正當眾人苦思對策時,老掌櫃突然開口:\"先生們,我們這些老百姓雖然不懂官場上的彎彎繞繞,但知道一個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是讓更多人知道孫懷德的惡行......\"
陸明遠眼睛一亮,轉身在沙盤上繪製起應天城的地圖:\"有了!我們可以效仿市井的說書人,將孫懷德的貪腐之事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再結合這些數據,在各大集市、茶館宣講。百姓們心中有了明賬,輿論自然會給朝廷施壓!\"
說幹就幹。書院學子們分成數十個小組,帶著寫滿數據的展板和精心編寫的講稿,走向應天城的大街小巷。陸明遠親自帶隊,在最熱鬧的朱雀大街設下講台。他手持算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百姓解釋:\"鄉親們看這算籌,十根代表一萬兩白銀。孫懷德多收的稅,足夠給每家店鋪發三鬥米,或是給孩子們買一百套課本......\"
人群中爆發出憤怒的議論聲。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高聲喊道:\"我說怎麽米價漲得這麽兇,原來錢都進了貪官的口袋!\"
與此同時,趙文淵帶著另一組人來到知府衙門附近,將製作好的\"賦稅對比榜\"張貼在告示牆上。榜單上,清晰羅列著孫懷德虛報的稅目與金額,旁邊還畫著一幅幅生動的漫畫:大腹便便的官員將百姓血汗錢裝入私囊,而饑腸轆轆的孩童卻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消息像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開。短短三日,整個應天城都沸騰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聲討行列,自發組織起來到知府衙門請願。就連平日裏謹小慎微的書生們,也在書院的帶領下,聯名上書朝廷,要求徹查孫懷德一案。
麵對洶洶民意,孫懷德起初還想狡辯,但當朝廷派來的欽差看到書院整理的詳實賬目和百姓們的聯名狀時,他再也無法抵賴。最終,孫懷德因貪贓枉法被革職查辦,多收的賦稅也盡數退迴百姓手中。
慶功宴上,王山長舉杯向陸明遠等人致意:\"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次能扳倒貪官,靠的不是高深的權謀,而是你們用算學理清了賬目,用民心定住了乾坤。這讓我想起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誠不欺我!\"
老掌櫃和百姓們也自發來到書院,送來一麵寫著\"書院明鏡,為民請命\"的錦旗。陸明遠撫摸著錦旗上的金字,感慨道:\"學生曾以為機關算學不過是小道,如今才明白,隻要心係百姓,任何學問都能成為匡扶正義的利器。\"
這場風波過後,應天書院的名聲更盛。各地學子慕名而來,不僅學習經史子集,更注重將學問與民生結合。而書院也專門開設了\"民生課\",教導學子們如何用算學、機關術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多年後,當人們提起這段往事,總會說:那一場由賦稅引發的風波,不僅扳倒了貪官,更讓天下人看到了書院學子的擔當,以及民心在治國安邦中的力量。正如陸明遠在日記中所寫:\"算籌可計天下賬,民心方是定盤星。\" 這句話,也成為了應天書院代代相傳的治學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