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暖風掠過應天書院的泮池,將廊下懸掛的算籌圖卷吹得簌簌作響。本該寧靜的午後,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喧鬧打破——藏書閣前的廣場上,圍滿了神色激動的學子,此起彼伏的爭論聲直衝雲霄。
“荒謬!這等歪理也能堂而皇之講出來?”“可他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倒叫人找不出破綻!”
人群中央,一襲玄色錦袍的青年正負手而立,此人正是以善辯聞名的金陵才子趙文淵。此刻他嘴角噙著自信的笑意,手中折扇輕點,對著麵前臉色漲紅的同窗說道:“方才已言明,白馬非馬乃是千古至理。馬者,形也;白者,色也。以形代色,以色代形,豈不是混淆概念?諸君若連這等邏輯都參不透,又何談治國平天下?”
圍觀者中半數露出恍然之色,另有幾人皺眉沉思卻無從反駁。正當趙文淵準備乘勝追擊時,一道清亮的聲音從人群外傳來:“趙兄的詭辯之術,倒是越發精進了。”
眾人迴頭,隻見陸明遠撥開人群緩步走來。自上次“萬象乾坤匣”技驚四座後,這位機關匠才的聲名早已傳遍書院,但此刻他袖中鼓鼓囊囊,不知藏著何物。趙文淵眯起眼睛,折扇輕敲掌心:“陸師弟這是何意?莫非也想與在下辯上一辯?”
“辯理何須口舌之爭?”陸明遠說著,從袖中取出一疊竹片與麻繩,竟是書院算學課常用的算籌。他將竹片在石案上整齊排列,又掏出一方刻著橫豎格子的木板:“趙兄既以‘白馬非馬’立論,那便讓算學來評評這個理。”
此言一出,四下頓時嘩然。算學雖在書院課程之列,卻向來被視作末流雜學,此刻竟有人要用算籌破解千古辯題,當真是聞所未聞。趙文淵嗤笑一聲:“嗬,雕蟲小技也敢班門弄斧。你且說來,這算籌如何解我之論?”
陸明遠不慌不忙,取過一支朱筆在木板上寫下“馬”“白”“白馬”三個大字,隨後用算籌在下方擺出三列符號:“按照趙兄所言,馬為形,白為色,那我們便將‘馬’記作全數,‘白’記作特性,‘白馬’則是二者兼具。”說著,他將代表“馬”的算籌堆成一列,又在旁另起一列代表“白”,最後將部分二者重疊,組成新的一列。
“諸位請看,若將馬的總數設為十,其中白馬有三匹。”陸明遠移動算籌,“那麽馬的數量(十)大於白馬的數量(三),此為數量之差;但白馬本質上仍屬於馬的範疇,這是概念的從屬。趙兄混淆數量與概念,將局部與整體割裂,這才得出‘白馬非馬’的謬論。”
圍觀學子紛紛湊近細看,不少人開始掰著手指暗自計算。趙文淵卻麵色不變,折扇指向算籌道:“你這不過是強行關聯。若按此理,‘楚人非人’‘君子非子’也可如此解釋?”
“自然可以。”陸明遠神色自若,又添了幾塊竹片,“楚人是人的子集,君子是人的一類。正如白馬雖不等同於所有馬,卻仍是馬的一種。趙兄若非要用子集否定全集,那豈不是說‘趙文淵非趙家人’?畢竟‘趙文淵’也隻是‘趙家人’中的一個個體。”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哄笑。趙文淵的臉色終於沉了下來,他猛地合上折扇:“強詞奪理!此乃概念之辯,豈是你擺弄幾根算籌便能說清的?”
“概念之辯,更需厘清邏輯。”陸明遠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本泛黃的書卷,竟是失傳已久的《周髀算經》殘卷,“書中有言‘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萬事萬物皆可量化,辯理亦然。趙兄若覺得算學不足以服人,那我們便以《墨經》中的邏輯推演一番。”
說著,他翻開殘卷,指著上麵的文字朗聲道:“‘名,達、類、私。’達名如‘物’,類名如‘馬’,私名如‘白馬’。趙兄將類名與私名對立,實則違背墨家‘以名舉實’的根本。若按此錯誤邏輯,豈不是連‘趙文淵’這個名字都失去了意義?畢竟‘趙文淵’隻是‘人’這個達名之下的一個私名而已。”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砸得趙文淵麵色慘白。他張了張嘴,卻再也說不出辯駁之詞。就在此時,陸明遠突然話鋒一轉:“不過,趙兄這番辯詞也並非全無價值。”
眾人皆是一愣。隻見陸明遠將算籌重新排列:“若將‘白馬非馬’之論用於商賈之道,倒可成為區分商品的妙法。比如絲綢,素絹為一類,彩綢又是一類,雖同屬絲織品,卻可因特性差異賣出不同價錢。這便是算學中‘分類統計’的妙用。”
此言一出,四下議論聲再起。原本對算學不屑一顧的學子們,眼中漸漸露出思索之色。趙文淵盯著石案上的算籌,良久才歎道:“陸師弟果然另辟蹊徑。今日之敗,我心服口服。”
就在這時,一陣掌聲從身後傳來。眾人迴頭,隻見王山長不知何時已來到現場,他撫著胡須笑道:“好!好!昔年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辯,引得百家爭鳴;今日陸明遠以算學破詭辯,又為治學之道開了新篇。”
他走上前來,拿起陸明遠排列的算籌:“算學看似小道,實則蘊含大道。治國需統計賦稅,興修水利要計算尺寸,行軍打仗更離不開籌策推演。從今日起,書院將增設算學講堂,由陸明遠擔任助教,與諸位夫子一同授課。”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陸明遠更是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忙推辭:“山長,學生才疏學淺,恐難當此任......”
“不必推辭。”王山長擺擺手,目光掃過在場學子,“治學之道,貴在兼容並蓄。無論是機關術還是算學,隻要能造福百姓、有益家國,便是大學問。望諸君以此為鑒,莫要再困於門戶之見。”
夕陽西下時,這場由詭辯引發的風波終於平息。但陸明遠用算學破局的事跡,卻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改變著書院的學風。此後,算學講堂前常常擠滿求知若渴的學子,有人研究賦稅算法,有人推演天文曆法,更有人將算學與機關術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精妙器械。而趙文淵也放下成見,時常與陸明遠探討邏輯之學,二人竟成了忘年之交。
這場“算學破詭辯”的爭論,不僅破解了千年辯題,更在應天書院掀起了一場思想的革新,為後世治學之人留下了一段“不拘一格、兼容並包”的佳話。
“荒謬!這等歪理也能堂而皇之講出來?”“可他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倒叫人找不出破綻!”
人群中央,一襲玄色錦袍的青年正負手而立,此人正是以善辯聞名的金陵才子趙文淵。此刻他嘴角噙著自信的笑意,手中折扇輕點,對著麵前臉色漲紅的同窗說道:“方才已言明,白馬非馬乃是千古至理。馬者,形也;白者,色也。以形代色,以色代形,豈不是混淆概念?諸君若連這等邏輯都參不透,又何談治國平天下?”
圍觀者中半數露出恍然之色,另有幾人皺眉沉思卻無從反駁。正當趙文淵準備乘勝追擊時,一道清亮的聲音從人群外傳來:“趙兄的詭辯之術,倒是越發精進了。”
眾人迴頭,隻見陸明遠撥開人群緩步走來。自上次“萬象乾坤匣”技驚四座後,這位機關匠才的聲名早已傳遍書院,但此刻他袖中鼓鼓囊囊,不知藏著何物。趙文淵眯起眼睛,折扇輕敲掌心:“陸師弟這是何意?莫非也想與在下辯上一辯?”
“辯理何須口舌之爭?”陸明遠說著,從袖中取出一疊竹片與麻繩,竟是書院算學課常用的算籌。他將竹片在石案上整齊排列,又掏出一方刻著橫豎格子的木板:“趙兄既以‘白馬非馬’立論,那便讓算學來評評這個理。”
此言一出,四下頓時嘩然。算學雖在書院課程之列,卻向來被視作末流雜學,此刻竟有人要用算籌破解千古辯題,當真是聞所未聞。趙文淵嗤笑一聲:“嗬,雕蟲小技也敢班門弄斧。你且說來,這算籌如何解我之論?”
陸明遠不慌不忙,取過一支朱筆在木板上寫下“馬”“白”“白馬”三個大字,隨後用算籌在下方擺出三列符號:“按照趙兄所言,馬為形,白為色,那我們便將‘馬’記作全數,‘白’記作特性,‘白馬’則是二者兼具。”說著,他將代表“馬”的算籌堆成一列,又在旁另起一列代表“白”,最後將部分二者重疊,組成新的一列。
“諸位請看,若將馬的總數設為十,其中白馬有三匹。”陸明遠移動算籌,“那麽馬的數量(十)大於白馬的數量(三),此為數量之差;但白馬本質上仍屬於馬的範疇,這是概念的從屬。趙兄混淆數量與概念,將局部與整體割裂,這才得出‘白馬非馬’的謬論。”
圍觀學子紛紛湊近細看,不少人開始掰著手指暗自計算。趙文淵卻麵色不變,折扇指向算籌道:“你這不過是強行關聯。若按此理,‘楚人非人’‘君子非子’也可如此解釋?”
“自然可以。”陸明遠神色自若,又添了幾塊竹片,“楚人是人的子集,君子是人的一類。正如白馬雖不等同於所有馬,卻仍是馬的一種。趙兄若非要用子集否定全集,那豈不是說‘趙文淵非趙家人’?畢竟‘趙文淵’也隻是‘趙家人’中的一個個體。”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哄笑。趙文淵的臉色終於沉了下來,他猛地合上折扇:“強詞奪理!此乃概念之辯,豈是你擺弄幾根算籌便能說清的?”
“概念之辯,更需厘清邏輯。”陸明遠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本泛黃的書卷,竟是失傳已久的《周髀算經》殘卷,“書中有言‘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萬事萬物皆可量化,辯理亦然。趙兄若覺得算學不足以服人,那我們便以《墨經》中的邏輯推演一番。”
說著,他翻開殘卷,指著上麵的文字朗聲道:“‘名,達、類、私。’達名如‘物’,類名如‘馬’,私名如‘白馬’。趙兄將類名與私名對立,實則違背墨家‘以名舉實’的根本。若按此錯誤邏輯,豈不是連‘趙文淵’這個名字都失去了意義?畢竟‘趙文淵’隻是‘人’這個達名之下的一個私名而已。”
這番話如同一記重錘,砸得趙文淵麵色慘白。他張了張嘴,卻再也說不出辯駁之詞。就在此時,陸明遠突然話鋒一轉:“不過,趙兄這番辯詞也並非全無價值。”
眾人皆是一愣。隻見陸明遠將算籌重新排列:“若將‘白馬非馬’之論用於商賈之道,倒可成為區分商品的妙法。比如絲綢,素絹為一類,彩綢又是一類,雖同屬絲織品,卻可因特性差異賣出不同價錢。這便是算學中‘分類統計’的妙用。”
此言一出,四下議論聲再起。原本對算學不屑一顧的學子們,眼中漸漸露出思索之色。趙文淵盯著石案上的算籌,良久才歎道:“陸師弟果然另辟蹊徑。今日之敗,我心服口服。”
就在這時,一陣掌聲從身後傳來。眾人迴頭,隻見王山長不知何時已來到現場,他撫著胡須笑道:“好!好!昔年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辯,引得百家爭鳴;今日陸明遠以算學破詭辯,又為治學之道開了新篇。”
他走上前來,拿起陸明遠排列的算籌:“算學看似小道,實則蘊含大道。治國需統計賦稅,興修水利要計算尺寸,行軍打仗更離不開籌策推演。從今日起,書院將增設算學講堂,由陸明遠擔任助教,與諸位夫子一同授課。”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陸明遠更是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忙推辭:“山長,學生才疏學淺,恐難當此任......”
“不必推辭。”王山長擺擺手,目光掃過在場學子,“治學之道,貴在兼容並蓄。無論是機關術還是算學,隻要能造福百姓、有益家國,便是大學問。望諸君以此為鑒,莫要再困於門戶之見。”
夕陽西下時,這場由詭辯引發的風波終於平息。但陸明遠用算學破局的事跡,卻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改變著書院的學風。此後,算學講堂前常常擠滿求知若渴的學子,有人研究賦稅算法,有人推演天文曆法,更有人將算學與機關術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精妙器械。而趙文淵也放下成見,時常與陸明遠探討邏輯之學,二人竟成了忘年之交。
這場“算學破詭辯”的爭論,不僅破解了千年辯題,更在應天書院掀起了一場思想的革新,為後世治學之人留下了一段“不拘一格、兼容並包”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