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 - 13日:緊急求援與兵力調動
10月11日,波斯尼亞前線局勢愈發嚴峻,奧匈軍隊在與塞爾維亞軍隊的對峙中逐漸陷入被動。波蒂奧雷克心急如焚,接連向維也納軍事總部發出多封電報,言辭間滿是焦慮:“塞爾維亞軍隊憑借堅固工事與靈活戰術,抵抗遠超預期。若不迅速增派兵力,波斯尼亞防線恐將崩潰,整個戰局亦會陷入絕境。”
維也納軍事總部內,高級將領們圍坐在巨大的會議桌前,就波蒂奧雷克的請求展開激烈討論。部分將領對波蒂奧雷克的指揮能力提出質疑,認為貿然增援可能會讓局勢變得更糟;但多數將領意識到波斯尼亞的戰略重要性,主張立即增援。最終,軍事高層決定從奧地利本土和匈牙利地區抽調部隊,支援巴爾幹前線。
匈牙利第7集團軍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根據《匈牙利史》記載,匈牙利軍隊在奧匈帝國軍事體係中,擁有相對獨立的指揮係統與鮮明的軍事傳統,其騎兵作戰能力尤為突出。此次,匈牙利第7集團軍緊急集結一個師的兵力,約1.5萬人。士兵們迅速整理裝備,將火炮、槍支、彈藥以及帳篷、幹糧等物資搬運上火車。10月13日清晨,滿載士兵和裝備的火車鳴著汽笛,朝著波斯尼亞方向疾馳而去。
10月14 - 17日:邊境偵察與防禦部署
在等待增援的過程中,波蒂奧雷克為掌握戰場主動權,加強了對塞爾維亞邊境地區的偵察和巡邏。奧匈軍隊挑選經驗豐富的騎兵,組成多個偵察隊,他們身著便衣,偽裝成當地牧民、商販,潛入塞爾維亞境內。這些偵察隊不僅要刺探塞爾維亞軍隊的兵力部署、補給情況,還要摸清其作戰計劃。
與此同時,奧匈軍隊沿邊境線部署了更多的崗哨和觀察點。在地勢較高的位置,搭建了了望塔,配備高倍望遠鏡,士兵們日夜輪流值守。各崗哨和觀察點之間,通過信號旗和燈光進行聯絡,一旦發現塞爾維亞軍隊有新的動向,能迅速向後方報告。工兵部隊也在邊境線上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挖掘戰壕、設置鐵絲網,進一步強化邊境防禦。邊境線上,巡邏隊的馬蹄聲、士兵的口令聲,以及工兵作業的敲打聲交織在一起,氣氛緊張得讓人窒息。
10月18 - 20日:內部質疑與戰略堅持
10月18日,維也納軍事總部再次召開軍事會議,對巴爾幹前線的局勢進行評估。一些將領在會議上公開指責波蒂奧雷克在應對塞爾維亞軍隊突襲時反應遲緩,指揮不力。一位奧地利將軍憤怒地說道:“自塞爾維亞軍隊越境以來,波蒂奧雷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遏製其攻勢,導致局勢一步步惡化,他必須為此負責!”
然而,波蒂奧雷克通過電報堅決為自己辯護:“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塞爾維亞軍隊此次行動極為狡猾。但我對戰場的判斷不會有錯,隻要增援部隊按時到位,我們便能發動反擊,一舉扭轉戰局。”盡管波蒂奧雷克態度強硬,但軍事高層對他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但在找到更合適的指揮官之前,軍事高層決定維持現狀,繼續按照波蒂奧雷克的戰略部署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奧匈軍隊一邊等待增援,一邊加強邊境防禦,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愈發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
10月11日,波斯尼亞前線局勢愈發嚴峻,奧匈軍隊在與塞爾維亞軍隊的對峙中逐漸陷入被動。波蒂奧雷克心急如焚,接連向維也納軍事總部發出多封電報,言辭間滿是焦慮:“塞爾維亞軍隊憑借堅固工事與靈活戰術,抵抗遠超預期。若不迅速增派兵力,波斯尼亞防線恐將崩潰,整個戰局亦會陷入絕境。”
維也納軍事總部內,高級將領們圍坐在巨大的會議桌前,就波蒂奧雷克的請求展開激烈討論。部分將領對波蒂奧雷克的指揮能力提出質疑,認為貿然增援可能會讓局勢變得更糟;但多數將領意識到波斯尼亞的戰略重要性,主張立即增援。最終,軍事高層決定從奧地利本土和匈牙利地區抽調部隊,支援巴爾幹前線。
匈牙利第7集團軍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根據《匈牙利史》記載,匈牙利軍隊在奧匈帝國軍事體係中,擁有相對獨立的指揮係統與鮮明的軍事傳統,其騎兵作戰能力尤為突出。此次,匈牙利第7集團軍緊急集結一個師的兵力,約1.5萬人。士兵們迅速整理裝備,將火炮、槍支、彈藥以及帳篷、幹糧等物資搬運上火車。10月13日清晨,滿載士兵和裝備的火車鳴著汽笛,朝著波斯尼亞方向疾馳而去。
10月14 - 17日:邊境偵察與防禦部署
在等待增援的過程中,波蒂奧雷克為掌握戰場主動權,加強了對塞爾維亞邊境地區的偵察和巡邏。奧匈軍隊挑選經驗豐富的騎兵,組成多個偵察隊,他們身著便衣,偽裝成當地牧民、商販,潛入塞爾維亞境內。這些偵察隊不僅要刺探塞爾維亞軍隊的兵力部署、補給情況,還要摸清其作戰計劃。
與此同時,奧匈軍隊沿邊境線部署了更多的崗哨和觀察點。在地勢較高的位置,搭建了了望塔,配備高倍望遠鏡,士兵們日夜輪流值守。各崗哨和觀察點之間,通過信號旗和燈光進行聯絡,一旦發現塞爾維亞軍隊有新的動向,能迅速向後方報告。工兵部隊也在邊境線上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挖掘戰壕、設置鐵絲網,進一步強化邊境防禦。邊境線上,巡邏隊的馬蹄聲、士兵的口令聲,以及工兵作業的敲打聲交織在一起,氣氛緊張得讓人窒息。
10月18 - 20日:內部質疑與戰略堅持
10月18日,維也納軍事總部再次召開軍事會議,對巴爾幹前線的局勢進行評估。一些將領在會議上公開指責波蒂奧雷克在應對塞爾維亞軍隊突襲時反應遲緩,指揮不力。一位奧地利將軍憤怒地說道:“自塞爾維亞軍隊越境以來,波蒂奧雷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遏製其攻勢,導致局勢一步步惡化,他必須為此負責!”
然而,波蒂奧雷克通過電報堅決為自己辯護:“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塞爾維亞軍隊此次行動極為狡猾。但我對戰場的判斷不會有錯,隻要增援部隊按時到位,我們便能發動反擊,一舉扭轉戰局。”盡管波蒂奧雷克態度強硬,但軍事高層對他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但在找到更合適的指揮官之前,軍事高層決定維持現狀,繼續按照波蒂奧雷克的戰略部署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奧匈軍隊一邊等待增援,一邊加強邊境防禦,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愈發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