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 - 7日:邊境線上的集結狂潮


    1914 年8月6日,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炙烤著巴爾幹大地,奧匈帝國軍隊在塞爾維亞邊境展開了大規模的集結行動。沿著多瑙河與薩瓦河蜿蜒的河岸線,無數頂帳篷如雨後蘑菇般迅速搭建起來,構成了一片龐大的臨時軍營。空氣中彌漫著汗水、皮革與馬匹糞便混合的刺鼻氣味,士兵們在酷熱中往來穿梭,執行著各自的任務。


    在多瑙河沿岸的林茨軍營,匈牙利第7集團軍正在緊張地集結。根據《匈牙利史》記載,匈牙利部隊在裝備和訓練上與奧地利本土部隊存在差距,士兵們穿著略顯陳舊的軍裝,扛著參差不齊的步槍。但他們依然在軍官的指揮下,迅速搭建起帳篷,挖掘防禦工事。“快!動作麻利點!別像蝸牛一樣!”匈牙利籍指揮官拉約什·巴塔伊上校大聲吼道,他的聲音在嘈雜的軍營中格外刺耳。士兵們不敢懈怠,加快了手中的動作,盡管烈日炎炎,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


    與此同時,奧地利第5集團軍在薩瓦河上遊的諾維薩德地區集結。波蒂奧雷克元帥乘坐著敞篷汽車,頻繁視察各個軍營。他身著筆挺的軍裝,胸前的勳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但臉上卻寫滿了焦慮。“我們必須加快集結速度,不能給塞爾維亞人絲毫喘息的機會!”波蒂奧雷克對隨行的軍官們說道。在他的督促下,士兵們日夜操練,炮兵們忙著調試火炮,騎兵們則對戰馬進行最後的檢查。


    8月8 - 9日:參謀部內的戰術博弈


    8月8日,在靠近邊境的奧匈帝國軍事指揮部內,參謀部的戰術研討會議一場接著一場。巨大的作戰地圖鋪滿了整個牆麵,上麵用不同顏色的旗幟和線條標注著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軍隊的部署情況。將領們圍坐在會議桌前,氣氛緊張而熱烈。


    奧地利第6集團軍司令卡爾·馮·普菲弗·馮·薩爾姆將軍率先發言:“我認為我們應該憑借強大的火炮優勢,對塞爾維亞軍隊的正麵防線進行狂轟濫炸,然後發動正麵強攻。塞爾維亞人的防禦工事在我們的炮火下將不堪一擊,我們的步兵可以迅速突破他們的防線。”他的話音剛落,匈牙利第7集團軍參謀長米哈伊·馮·阿巴菲將軍便提出了反對意見:“正麵強攻隻會造成我們大量的傷亡。塞爾維亞人在正麵防線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他們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我們不如采用側翼迂迴戰術,切斷他們的補給線,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將領們各抒己見,爭論得麵紅耳赤。根據《劍橋戰爭史》對一戰初期軍事戰略的分析,正麵強攻和側翼迂迴是當時常見的兩種戰術,各有利弊。波蒂奧雷克元帥靜靜地聽著將領們的發言,陷入了沉思。經過一番權衡,他最終決定采用分進合擊的戰術:以第5集團軍從正麵進攻,吸引塞爾維亞軍隊主力;第6集團軍則從側翼山區迂迴,突襲塞爾維亞軍隊後方。


    8月10日:情報先行,謀定後動


    8月10日,為確保分進合擊戰術的成功實施,奧匈帝國加強了偵察力量。大量的騎兵和偵察兵組成偵察小隊,深入塞爾維亞境內刺探情報。他們喬裝打扮,混入當地的村莊和城鎮,收集塞爾維亞軍隊的兵力部署、防禦工事、補給線等重要情報。


    在塞爾維亞邊境的山區,一支由奧地利騎兵組成的偵察小隊正在小心翼翼地前行。他們身著便衣,牽著馬匹,偽裝成當地的牧民。隊長漢斯·施密特中尉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動靜,他知道一旦被塞爾維亞人發現,他們將麵臨巨大的危險。“大家小心點,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漢斯·施密特中尉低聲對隊員們說道。與此同時,奧匈帝國的測繪人員也在加緊繪製詳細的軍事地圖,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準確的地理信息。


    正如《奧地利史》所記錄,奧匈帝國在一戰期間非常重視情報收集工作,盡管其情報體係存在諸多缺陷,但在戰爭初期,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的情報,為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通過一係列的兵力集結、戰術研討和情報收集工作,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邊境完成了新一輪的軍事部署,一場新的戰爭風暴即將來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