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 - 12日:重塑補給體係


    1914年8月11日,奧匈帝國在經曆米爾戰役的慘敗後,痛定思痛,開始全麵整頓後勤補給線。維也納軍事總部內,後勤部門的官員們忙得焦頭爛額,他們對著地圖和報表反複研究,試圖找到解決補給難題的辦法。根據《奧地利史》記載,米爾戰役中,奧匈軍隊補給線長達數百公裏,加上塞爾維亞遊擊隊的頻繁騷擾,物資往往無法及時送達前線,導致士兵們缺衣少食,彈藥匱乏。


    為解決這一問題,奧匈帝國在靠近塞爾維亞邊境的地區,如巴納特、斯雷姆等地,建立了多個大型補給基地。匈牙利第7集團軍負責在巴納特地區修建補給基地,大量匈牙利士兵和當地勞工參與到建設中。他們日夜勞作,搭建倉庫,鋪設鐵路支線。“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基地建設,這關係到帝國的榮譽和士兵們的生命!”匈牙利第7集團軍後勤指揮官米哈伊·費倫茨少校在施工現場大聲督促著。與此同時,奧地利第5、第6集團軍也在斯雷姆地區緊鑼密鼓地建設補給設施。


    為確保物資能夠順利運往前線,奧匈帝國動員了大量的鐵路和公路運輸力量。火車滿載著彈藥、糧食、藥品等物資,沿著新鋪設的鐵路線源源不斷地駛向邊境。公路上,馬車和汽車組成的運輸隊絡繹不絕,揚起陣陣塵土。


    8月13 - 14日:護航補給線與打通交通要道


    8月13日,為保障運輸安全,奧匈軍隊派遣重兵保護補給線。根據《劍橋戰爭史》對一戰後勤保障的分析,在戰爭中保護補給線至關重要。奧匈軍隊在鐵路沿線和公路的關鍵路段設置哨卡,部署了大量的步兵和騎兵巡邏隊。每個哨卡都配備了機槍和火炮,以應對塞爾維亞遊擊隊的襲擊。


    在多瑙河沿岸,奧匈帝國的河防部隊加強了巡邏,防止塞爾維亞遊擊隊從水上發動攻擊。同時,工兵部隊在邊境河流上架設橋梁,修複被破壞的道路。在薩瓦河上,奧地利工兵部隊冒著烈日,緊張地搭建浮橋。“加快速度!時間不等人!”工兵指揮官卡爾·施密特上尉大聲喊道。士兵們在河中忙碌,搬運木材和鋼材,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在山區,匈牙利工兵部隊則在艱難地修複被暴雨衝毀的道路,他們用炸藥炸開巨石,填平溝壑,為軍隊的行動開辟通道。


    8月15日:前線的最後準備


    8月15日,奧匈軍隊的士兵們在前線加緊進行戰前準備。他們加固防禦工事,挖掘更深、更堅固的戰壕,用沙袋和原木堆砌掩體。在戰壕前,士兵們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鐵絲網,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炮兵們將一門門火炮對準塞爾維亞方向,仔細調試著射擊參數。


    隨軍牧師也穿梭在軍營中,為士兵們祈禱祝福。在奧地利第6集團軍的軍營裏,天主教牧師約瑟夫·邁爾神父站在士兵們麵前,雙手合十:“孩子們,願上帝保佑你們,賜予你們勇氣和力量,讓你們為了帝國的榮耀而戰。”士兵們靜靜地聆聽著,臉上的緊張情緒得到了些許緩解。在匈牙利第7集團軍的軍營裏,東正教牧師也在為士兵們祈福,給他們送上精神上的慰藉。經過一係列的後勤整頓和戰前準備,奧匈帝國軍隊在塞爾維亞邊境完成了最後的部署,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