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維也納的風暴中心


    1914年8月1日,奧匈帝國在米爾戰役中的慘敗,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在維也納軍事總部的心髒地帶。這座古老的城市,此刻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軍事總部內彌漫著凝重而緊張的氣息。參謀們腳步匆匆,他們的身影在各個辦公室和地圖室之間穿梭,手中緊握著文件和電報,臉上寫滿了焦慮與不安。


    地圖室裏燈火通明,巨大的作戰地圖占據了整麵牆壁,上麵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軍隊的部署情況。高級將領們圍坐在巨大的會議桌前,氣氛壓抑得讓人窒息。總司令波蒂奧雷克麵色陰沉,額頭上青筋暴起,他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的文件和茶杯紛紛跳動起來。“看看你們都幹了些什麽!一場本應輕鬆取勝的戰役,竟然以慘敗告終!前線指揮的失誤簡直不可饒恕!”他的聲音如雷霆般在房間裏迴蕩,將領們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他憤怒的目光。


    波蒂奧雷克稍作停頓,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現在不是互相指責的時候,我們必須立刻采取行動,挽迴敗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決絕,隨即下令緊急動員國內後備役部隊。電報如雪花般迅速發往帝國各地,要求適齡男子在一周內前往指定地點報到。電報中言辭嚴厲,強調此次動員關乎帝國的生死存亡,任何人不得違抗。


    8月2 - 3日:帝國各地的動員浪潮


    隨著動員令的下達,奧匈帝國各地的征兵站瞬間熱鬧起來。在維也納的征兵站,長長的隊伍蜿蜒曲折,如同一條巨龍,一直延伸到街道的盡頭。新兵們大多一臉茫然,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的穿著破舊的工作服,有的穿著樸素的農民裝。他們對戰爭的殘酷一無所知,隻是被這突如其來的動員令所驅使,被迫離開家鄉和親人。


    在布達佩斯,匈牙利地區的征兵站同樣人滿為患。匈牙利的年輕人在接到動員令後,懷著複雜的心情前來報到。一些人對戰爭充滿了好奇和憧憬,認為這是一次展現自己勇氣和榮譽的機會;而另一些人則憂心忡忡,擔心自己一去不複返,留下家人孤苦伶仃。


    與此同時,武器庫也開始忙碌起來。工作人員們日夜不停地清點庫存,將老舊的步槍和火炮緊急調配給新組建的部隊。這些武器大多是多年前生產的,有的甚至經曆過多次戰爭,性能已經大打折扣。但在這緊急關頭,也顧不上那麽多了。後勤部門也在加緊籌備物資,大量的帳篷、幹糧、藥品被裝上火車,運往靠近塞爾維亞邊境的補給站。然而,由於時間緊迫,運輸能力有限,物資的調配過程混亂不堪。


    8月4 - 5日:混亂與困境


    盡管動員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倉促的動員導致混亂叢生。許多新兵在沒有經過係統訓練的情況下,就被匆忙送上前線。他們對武器的使用方法一知半解,對戰術和戰略更是一無所知。在一些部隊裏,甚至出現了新兵拿著步槍卻不知道如何裝填子彈的情況。


    裝備調配也出現了嚴重短缺。由於武器庫的庫存有限,部分部隊甚至隻能兩人合用一支步槍。火炮的數量也遠遠不足,無法滿足作戰的需求。而且,由於運輸不暢,許多物資滯留在途中,無法及時送達前線。在靠近塞爾維亞邊境的補給站,士兵們隻能眼巴巴地等待著物資的到來,他們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缺衣少食,許多人甚至隻能睡在冰冷的地上。


    根據《劍橋戰爭史》記載,一戰初期的倉促動員在各國普遍存在,但奧匈帝國的情況尤為嚴重。其多民族構成的軍隊在動員過程中麵臨語言不通、指揮混亂等問題。《奧地利史》指出,奧匈帝國軍事體係的僵化和官僚主義,導致動員效率低下,物資調配混亂。而《匈牙利史》則強調,匈牙利地區在動員過程中,由於民族矛盾和地方主義,征兵和物資籌集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這些都為奧匈帝國後續的軍事行動埋下了隱患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