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暮春的清晨,薄霧還未散盡,錦東工廠的紅磚樓群已在晨光中蘇醒。


    縣領導蘭小柱與公社唐主任的吉普車碾過廠區碎石路,宋東方、畢邊伯早攜一眾中層幹部候在辦公樓前,他們撣了撣中山裝肩頭的露水,笑容如同廠區新栽的玉蘭般舒展。


    一行人踩著木質樓梯的吱呀聲步入會議室,陽光穿透蒙著薄塵的玻璃窗,在覆著藍布的長桌上投下菱形光斑。


    徐誌海將搪瓷缸裏最後一口濃茶飲盡,起身時軍綠色中山裝的衣角掃過桌麵,鋼筆與筆記本發出輕響。


    他沉穩的步伐穿過走廊,握手時指節的力度讓蘭小柱微微頷首。


    會議桌前,茶杯與鋼筆碰撞聲中,“三線建設戰略意義”“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等詞匯不斷被提及。


    當蘭小柱宣布“縣裏將廢品站鐵件定向供應錦東”時,宋東方輕敲桌麵的節奏戛然而止,窗外麻雀驚飛的撲棱聲清晰可聞。


    次日的廠務會議上,後勤管理議題如熱油潑進冷鍋。


    煙灰缸裏堆積的煙蒂與攤開的報表相映,眾人圍繞大集體、小集體管理模式爭論不休。


    經過激烈的討論與分析,大家一致認為當前兼管的模式不利於集體企業的長遠發展,最終形成共識——分開成立錦東綜合加工廠。


    會後,相關人員迅速撰寫申請報告,並及時上報給省三線指揮部。


    很快,申請便得到批複,錦東綜合加工廠正式成立。


    工廠任命劉玉兼任廠長,劉玉憑借對工作的熟悉和對同事的了解,提議鄭維岩擔任副廠長,並按正科級待遇執行。


    錦東綜合加工廠成立後,迅速搭建起完善的組織架構,下設多個部門:


    軋鋼加工車間裏,機器轟鳴聲預示著未來的忙碌;


    汽水製品車間、冰棍加工車間、啤酒加工車間充滿了對美味飲品製作的期待;


    服裝組及理發組將為職工提供貼心服務;


    印刷車間、木箱加工車間承載著生產加工的重任;


    還有農場,為工廠的物資供應提供堅實保障。


    綜合加工廠剛成立,工廠便大力支持,分配給他們兩台嶄新的貨車。


    廠裏的工作人員駕駛著貨車,浩浩蕩蕩地來到縣裏廢品站,將廢品站多年迴收積攢的廢鋼盡數拉迴。


    看著堆積如山的原料,鄭維岩心中湧起擴大生產的念頭。


    當天下午,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劉玉辦公室,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


    劉玉聽後,眼中露出讚許的目光,當即表示認可,並決定晚上在啤酒廠設宴,邀請宋東方、佟鐵山、馮章之、財務科長、生產科長等領導一同商議此事。


    夜幕降臨,啤酒廠內燈火通明,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菜肴和美酒。


    眾人圍坐在一起,邊喝邊聊,氣氛熱烈。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大家一致決定擴建綜合加工廠。


    計劃科隨即著手撰寫報告,在會議上,宋東方仔細審閱報告後,點頭表示認可。


    徐誌海則眉頭微皺,反複強調資金問題的重要性。


    關鍵時刻,劉玉站起身來,堅定地說道:“工廠無需投資,廠財務隻需借給綜合廠三萬元,等綜合廠盈利後,優先償還工廠!”


    財務科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也認為此辦法切實可行。


    徐誌海權衡利弊後,覺得廠裏不會吃虧,這才點頭同意。


    借到資金後,擴建任務便落到了佟鐵山肩上。


    佟鐵山不敢懈怠,在請示唐立波後,迅速帶領施工隊伍來到八王溝。


    在東坡靠近原址的地方,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平整了一大片山坡。


    隨後,工人們齊心協力,蓋起四間寬敞明亮的平房,作為休息室及辦公室;


    搭建起一個堅固的工棚;


    還在機加車間定製了一台門吊,並從廠裏運來了一台報廢的化鐵爐,準備進行改造利用。


    完工驗收那天,佟鐵山特意準備了兩隻肥美的羊,在新建的辦公室裏擺下豐盛的宴席,邀請徐誌海等多位領導前來品嚐。


    就在大家準備入席時,馮章之問佟鐵山:“征地手續辦得怎麽樣了?”


    佟鐵山撓了撓頭,有些無奈地迴答:“報過一次,可縣裏沒批。”


    馮章之眉頭一皺,“為什麽沒批?”


    佟鐵山解釋道:“人家說三線廠之前占了許多地,都沒辦手續,所以這次審批很嚴格。”


    馮章之繼續追問:“那下一步怎麽辦?”


    佟鐵山信心滿滿地說:“這事我問過王科長,他說以前也遇到過類似情況,隻要先把工程建起來,形成既定事實,手續應該就能批下來。”


    馮章之聽後,說道:“但願如此吧!”


    驗收結束後,工廠緊鑼密鼓地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工作。


    與此同時,為了滿足生產需求,又麵向社會招聘了八男四女共十二名臨時工,其中張廣安的弟弟也幸運地得到安置,成為綜合加工廠的一員。


    幾天後,小煉鋼、軋鋼車間正式開始試生產,機器的轟鳴聲在廠區內迴蕩,預示著新的發展篇章即將開啟。


    不久後,木箱加工車間也宣告成立。


    工廠將新建的寬敞工房分配給木箱加工車間,這間工房麵積達636平方米,內部設備齊全,配備有圓盤鋸機2台、雙頭截鋸機2台、平刨機3台、帶鋸機2台、銑床2台、開隼機1台、合裝機1台。裴同國的徒弟劉玉富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被調來擔任車間主任。


    原本下鄉的青年也全部借調迴來,擔任臨時工。


    曾經作為國村青年點的房屋,如今借給村裏,改建成了小學校的校舍,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綜合加工廠擴建的這段時間裏,工廠裏各個車間也紛紛提交申請,希望能夠增加人員、添置設備。


    隨著工廠的不斷發展,廠工農戶、趙村、西張村等附近社員的生活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公社順勢成立了工業辦,專門負責管理社員到廠裏出工時的費用結算及提成工作,進一步規範了用工管理。


    然而,農場的生產卻遭遇了困境。


    與此同時,工廠住宅建設仍在持續推進,西張村的土地麵積逐漸減少,可耕土地已經無法滿足三線員工的生活需求。


    劉玉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向宋東方匯報。


    宋東方心急如焚,多次前往市裏、縣裏溝通協調。


    但縣裏農業所對三線廠私自用地的行為十分不滿,堅決要求三線廠補辦相關手續。


    幾天後,縣農業所派人與馮章之、王國慶一起對土地進行複測。


    隨後,工廠按照要求撰寫申請報告,提交給上級部門。


    不久後,省農業局下發了土地批複證某農土字{1976}第70號 。批複證上特意備注:“此項工程(建宿舍征用土地某某某畝),未經上級批準,就擅自施工,這種做法嚴重不符合省革委會(69)9號和(73)36號文件規定,望今後杜絕此類情況再次發生!”


    雖然家屬住宅的土地征用手續順利辦妥,但軋鋼項目的用地手續,縣裏始終未給予辦理,同時申請的農場土地也一直沒有得到答複。


    劉玉和鄭維岩整日忙於綜合廠的各項事務,無暇顧及後勤管理工作。


    於是,紀廣才召集張東強、龐丙江開會,共同研究後勤工作。


    紀廣才神情嚴肅,鄭重提出三點要求:“如今單身人員數量大幅減少,單身樓該如何合理利用?我認為必須堅持八人或六人一間房的標準,絕不能讓單身樓變成個別職工享受的‘天堂’;單身人員少了,大食堂的就餐人數也相應減少,現在需要對大食堂人員進行合理壓縮;另外,園林綠化工作一直不盡如人意,徐廠長、宋廠長等領導在會議上多次提出批評,這樣下去可不行,必須盡快想辦法調整。”


    按照領導要求,單身樓調整工作迅速展開。


    盡管部分職工對此存在意見,但在工作人員的耐心解釋和勸導下,調整工作還算順利。


    三天後,紀廣才親自檢查驗收,對調整結果表示很滿意。


    對於大食堂的情況,龐丙江再熟悉不過。


    他剛調入大食堂時,由於當時單身職工多,就餐人員數量龐大,所以陸續調入了不少工作人員。


    然而,近幾年隨著職工結婚成家的增多,單身人員大幅減少,壓縮大食堂人員編製勢在必行。


    正當張東強、龐丙江為人員安置問題絞盡腦汁時,市三線指揮部尹主任給徐誌海打來了電話,提及了液化氣的事情。


    尹主任在電話裏熱情地說道:“老徐,市裏有液化石油氣指標,你們想不想爭取一下?”


    徐誌海一聽,激動地迴答:“要,當然要!隻要是對廠裏職工有益的資源,我們都要!”


    尹主任笑著說:“好!我一定盡全力給你爭取!”


    隨後,尹飛憑借出色的協調能力,順利從市計劃部門拿到指標,為錦東爭取到350個液化氣罐,每個罐可裝液化氣15公斤。


    同時,市煤氣供應社提供700個空罐,工廠隻需付給供應社相應押金,便可拉空罐到供應社充氣。


    得到通知後,徐誌海卻犯了愁。


    350個指標太少,該如何公平分配成了難題。


    思來想去,最終決定按照工齡及崗位級別製定分配方案。


    然而,文件下發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很多職工雖然符合使用液化氣的規定,卻紛紛表示不申請。


    紀廣才得知情況後,深入職工群體了解原因,原來是大家覺得價格太高,每罐3.6元的費用,讓不少家庭難以承受。


    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認識到液化氣的便利,申請人數量開始逐漸增加。


    不久後,350戶職工家庭順利用上了液化氣。


    為了更好地管理液化氣供應,工廠專門成立了液化氣供應組,從大食堂調過來三名工作人員,並將老學校靠邊的兩間房改造成存放液化氣罐的倉庫,還從運輸部門調配了一台貨車,專門用於拉運液化氣罐。


    關於園林綠化組的調整,張東強私下裏對龐丙江說:“紀科長說得沒錯,馬月嬌總是優先考慮自己家庭的困難,對工作缺乏熱情和責任心。而且,果樹種植和花卉栽培專業性很強,咱們必須找個專業的人來負責才行。”


    龐丙江心領神會,四處尋找合適的人選,卻屢屢碰壁,許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懂相關技術。


    一天晚上,龐丙江與李建芬閑聊時,無意中說起此事。李建芬靈機一動,說道:“這有什麽難的!種花的話,關秀燕可是一把好手,而且她還能再幹幾年,找個人跟著她學,慢慢就能上手。至於果樹種植,咱們這溝裏山上到處都是果樹,會的人肯定不少,隨便找個有經驗的就行。再說了,組長會不會技術不重要,關鍵是要會管理!”


    龐丙江聽後,恍然大悟,覺得李建芬說得十分在理。


    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張東強,張東強也連連點頭表示讚同:“你說得對!馬月嬌以前也不懂果樹種植,還不是跟著老農學的。這次調整,就按這個思路來!”


    兩人經過商議,決定撤掉馬月嬌的組長職務,調原大食堂副組長擔任園林綠化組組長,並從大食堂調過來七名工作人員,同時將原來的集體職工送迴綜合加工廠。


    經過這次調整,園林綠化組包括臨時工在內,共有十三人。


    其中,除了組長負責整體管理外,兩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果園管理,兩位負責花草綠化,八位負責街道衛生清潔工作。


    失去組長職位後,馬月嬌的工作態度愈發消極,對安排的工作總是敷衍了事,這也給園林綠化組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線情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老三33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老三333並收藏三線情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