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齒輪在包足金的執念下開始轉動。
得知裴夢南家中困境後,他將彩禮加碼到 500 元,這個數字在當時足以買下兩頭壯牛。
恰逢裴夢南父親肺結核複發,在廠醫院的病床上咳出血沫,藥費單像催命符般疊在床頭。
裴鳳霞與魏秋元作為中間人,握著沾著汗漬的鈔票,在裴家低矮的土坯房裏促成了這樁婚事。
婚禮當夜,月光被厚厚的雲層遮擋,整個團結街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對麵山坡上,一個男人的哭喊刺破寂靜,那聲音像被撕碎的布條,在夜風中飄蕩。
新房內,裴夢南趴在粗糙的木床上,淚水浸濕了褪色的枕巾。
包足金的義肢在地上磕出沉悶的聲響,他一邊咒罵著,一邊粗暴地扯開新娘的嫁衣。
殘缺的身體在動作間顯得笨拙而扭曲,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沉重的喘息。
裴夢南緊閉雙眼,用枕巾死死捂住臉,身體僵硬得如同村口那棵枯死的老樹。
窗外,十幾個好事的小夥子擠在牆根。
當新娘那聲帶著哭腔的 “疼!好疼” 刺破夜色,他們嬉笑著朝著山坡大喊:“山上的那人,新娘子都喊疼了,不是你的人了!”
哭喊聲、哄笑聲在團結街的上空交織,如同一曲荒誕的夜曲。
第二天,當那淒厲的哭喊再次響起,包家幾個壯勞力舉著木棍衝上山坡,可等他們氣喘籲籲地趕到,隻看到被踩倒的野草。
等他們下山,哭喊聲又在暮色中響起。
如此反複一周,裴夢南終於在第八天推開窗戶,聲音嘶啞而絕望:“接受事實吧!別來了,我已經成了別人的媳婦了,沒用了,迴去吧!”
“不,不接受!你還是我的!” 山坡上的人迴應帶著哭腔。
“接受吧!迴去吧!你得到我什麽?也就是手、臉、嘴,衣服裏麵什麽也沒得到,怎麽是你的人,迴去吧!”
“不,不迴去!”
“迴去吧!我不是你的人,我是我老公的人,我已經我老公玩了,我不是你的人…”
裴夢南近乎崩潰的嘶吼,終於讓那個癡情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團結街也隨之陷入了短暫的平靜。
1975 年 8 月,“上山下鄉” 的偉大指示如一陣勁風,吹進了錦東廠。
為響應號召,廠裏第一批下鄉人員名單隨之產生。
根據文件要求,此次下鄉人員將轉為農村戶口。
為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廠裏製定了詳細的下鄉細則:
參加三線建設以來,家中子女無一人入廠的家庭子女不下鄉;
在曆次工傷及其他事故中死亡、重傷的職工子女不下鄉;
本人身體有病且有醫院證明不能下鄉的不下鄉……
文件下發後,宣傳科的大喇叭開始整日播放激昂的動員口號,學校的黑板報也被描繪得五彩斑斕,滿是關於下鄉的宣傳標語。
廠領導們卻為此愁眉不展,許多職工來到三線,本就是為了解決子女進廠就業、避免下鄉,如今政策突變,這工作該如何開展?
更棘手的是,最初安排的下鄉地點路途遙遠,職工們紛紛表示反對。
宋東方一趟趟地跑市裏、省裏,試圖尋找變通之法,卻一次次碰壁。
政策如鐵板一塊,絲毫沒有鬆動的餘地。
正當他在辦公室裏對著地圖發愁時,一位姓稽的轉業兵找上門來。
稽同誌家在國村,單身的他每次迴家都要翻山越嶺,走十幾裏的山路。
他建議將青年點設在國村,目的很簡單 —— 修路,方便自己迴家。
“稽同誌的提議我看還是可以的,那地方不遠,我去過,選那兒可以。”
宋東方在會議上力薦。
謝雲旺安排人員前去考察,迴來的人匯報說:“路難走了些,其它可以。”
達成共識後,宋東方又馬不停蹄地奔波於縣、市、省各級政府,經過多方協調,終於將下鄉地點改到了國村。
三月末,春寒料峭,稽同誌在前麵帶路,安得誌帶領著施工隊伍出發了。
他們翻過草尖嶺,向南走了五裏,又轉向西,在坑窪不平的鄉級公路上顛簸三裏,來到了大石大隊的山下。
大石山不高,卻怪石嶙峋,山頂突兀地立著一塊褐黑色巨石,遠遠望去,像一座古老的碉堡,當地人都稱它為 “大石”。
原本山上僅有一條勉強能過馬車的羊腸小道,安得誌帶領眾人掄起鐵錘、揮動鐵鍬,拓寬道路。
碎石飛濺,汗水與塵土混合,終於讓汽車能夠通行,盡管上下坡依舊陡峭得讓人捏一把汗。
翻過大石山,隊伍繼續在荊棘叢生的山路上開辟道路,終於抵達國村。
國村隱匿在遼西山脈深處,是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地。
村裏的梯田沿著半山坡層層疊疊,建國後人口增加,新建的房屋早已占滿了所有空地,根本沒有可供修建青年點的宅基地。
廠裏的人相中了村前的一小塊平地,卻遭到了社員們的強烈反對。
經過無數次的協商,社員們最終將村西北鸚鵡砬子山的北溝劃給了青年點。
北溝溝淺石多,稀疏的小樹歪歪扭扭地生長著,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水聲在寂靜的山穀中格外清晰。
為了建設青年點,安得誌和工人們支起簡陋的帳篷,白天修路,夜晚就擠在帳篷裏休息。
路修通後,建築隊伍運來磚瓦木材,在相對平坦的坡地上建起了一排平房。
為了解決用電問題,工廠甚至把建設三線時用的柴油機拉了過來,利用坡下的小河發動機器,引水上山。
村裏常年缺糧,一直靠著返銷糧度日。
廠裏為了支持村裏,送去了幾百斤糧食,還將下鄉人員幾個月的口糧托付給小隊。
小隊長拍著胸脯承諾,每月按時給青年點發放糧食。
工廠與公社的溝通協調仍在繼續,市裏也送來了宣傳影片。
一天晚上,周山和吳權早早來到學校操場。
白色的幕布掛在兩棵大樹之間,隨著晚風輕輕晃動。
電影裏,竹林掩映下的青年點整潔漂亮,宿舍窗台上擺放著鮮豔的鮮花,一群年輕人在歡快地唱歌跳舞;
農田裏,下鄉青年們彎腰插秧,動作嫻熟;
青年點的廚房裏,廚師正用精湛的刀工切著土豆絲,刀刃與案板碰撞出清脆的聲響……
周山看得入迷,眼睛裏閃爍著向往的光芒,腦海中勾勒出自己下鄉時的美好畫麵。
8 月 21 日清晨,兩輛插著八麵紅旗的解放貨車停在學校操場,27 名符合下鄉條件的初三畢業生背著行囊,胸前佩戴著大紅花,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工廠為他們發放了嶄新的被褥、鋥亮的臉盆和暖壺,小夥子們幫姑娘們把行李搬上車。
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響起,汽車緩緩啟動,青年們齊聲高唱:“路線對了頭,紅旗擎在手,跟著領袖毛主席,團結去戰鬥……”
歌聲嘹亮,響徹雲霄。
汽車從學校出發,向西繞過勝利街,再到團結街,經過廠大門,駛向向陽街,最後迴到勝利街商店,開始向南行駛。
周山站在路邊,看著車上意氣風發的哥哥姐姐們,眼中滿是羨慕,他對著身旁的李風順說:“真好,以後,我也下鄉!”
“好個屁,吃不上飯時會哭鼻子的。” 李風順撇了撇嘴。
“不會吧,你看這不挺好嗎!”
“好什麽好,轉一圈跟遊街一樣!”
李風順不屑地扭過頭,可周山依舊望著遠去的車隊,心中的向往愈發強烈。
得知裴夢南家中困境後,他將彩禮加碼到 500 元,這個數字在當時足以買下兩頭壯牛。
恰逢裴夢南父親肺結核複發,在廠醫院的病床上咳出血沫,藥費單像催命符般疊在床頭。
裴鳳霞與魏秋元作為中間人,握著沾著汗漬的鈔票,在裴家低矮的土坯房裏促成了這樁婚事。
婚禮當夜,月光被厚厚的雲層遮擋,整個團結街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對麵山坡上,一個男人的哭喊刺破寂靜,那聲音像被撕碎的布條,在夜風中飄蕩。
新房內,裴夢南趴在粗糙的木床上,淚水浸濕了褪色的枕巾。
包足金的義肢在地上磕出沉悶的聲響,他一邊咒罵著,一邊粗暴地扯開新娘的嫁衣。
殘缺的身體在動作間顯得笨拙而扭曲,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沉重的喘息。
裴夢南緊閉雙眼,用枕巾死死捂住臉,身體僵硬得如同村口那棵枯死的老樹。
窗外,十幾個好事的小夥子擠在牆根。
當新娘那聲帶著哭腔的 “疼!好疼” 刺破夜色,他們嬉笑著朝著山坡大喊:“山上的那人,新娘子都喊疼了,不是你的人了!”
哭喊聲、哄笑聲在團結街的上空交織,如同一曲荒誕的夜曲。
第二天,當那淒厲的哭喊再次響起,包家幾個壯勞力舉著木棍衝上山坡,可等他們氣喘籲籲地趕到,隻看到被踩倒的野草。
等他們下山,哭喊聲又在暮色中響起。
如此反複一周,裴夢南終於在第八天推開窗戶,聲音嘶啞而絕望:“接受事實吧!別來了,我已經成了別人的媳婦了,沒用了,迴去吧!”
“不,不接受!你還是我的!” 山坡上的人迴應帶著哭腔。
“接受吧!迴去吧!你得到我什麽?也就是手、臉、嘴,衣服裏麵什麽也沒得到,怎麽是你的人,迴去吧!”
“不,不迴去!”
“迴去吧!我不是你的人,我是我老公的人,我已經我老公玩了,我不是你的人…”
裴夢南近乎崩潰的嘶吼,終於讓那個癡情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團結街也隨之陷入了短暫的平靜。
1975 年 8 月,“上山下鄉” 的偉大指示如一陣勁風,吹進了錦東廠。
為響應號召,廠裏第一批下鄉人員名單隨之產生。
根據文件要求,此次下鄉人員將轉為農村戶口。
為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廠裏製定了詳細的下鄉細則:
參加三線建設以來,家中子女無一人入廠的家庭子女不下鄉;
在曆次工傷及其他事故中死亡、重傷的職工子女不下鄉;
本人身體有病且有醫院證明不能下鄉的不下鄉……
文件下發後,宣傳科的大喇叭開始整日播放激昂的動員口號,學校的黑板報也被描繪得五彩斑斕,滿是關於下鄉的宣傳標語。
廠領導們卻為此愁眉不展,許多職工來到三線,本就是為了解決子女進廠就業、避免下鄉,如今政策突變,這工作該如何開展?
更棘手的是,最初安排的下鄉地點路途遙遠,職工們紛紛表示反對。
宋東方一趟趟地跑市裏、省裏,試圖尋找變通之法,卻一次次碰壁。
政策如鐵板一塊,絲毫沒有鬆動的餘地。
正當他在辦公室裏對著地圖發愁時,一位姓稽的轉業兵找上門來。
稽同誌家在國村,單身的他每次迴家都要翻山越嶺,走十幾裏的山路。
他建議將青年點設在國村,目的很簡單 —— 修路,方便自己迴家。
“稽同誌的提議我看還是可以的,那地方不遠,我去過,選那兒可以。”
宋東方在會議上力薦。
謝雲旺安排人員前去考察,迴來的人匯報說:“路難走了些,其它可以。”
達成共識後,宋東方又馬不停蹄地奔波於縣、市、省各級政府,經過多方協調,終於將下鄉地點改到了國村。
三月末,春寒料峭,稽同誌在前麵帶路,安得誌帶領著施工隊伍出發了。
他們翻過草尖嶺,向南走了五裏,又轉向西,在坑窪不平的鄉級公路上顛簸三裏,來到了大石大隊的山下。
大石山不高,卻怪石嶙峋,山頂突兀地立著一塊褐黑色巨石,遠遠望去,像一座古老的碉堡,當地人都稱它為 “大石”。
原本山上僅有一條勉強能過馬車的羊腸小道,安得誌帶領眾人掄起鐵錘、揮動鐵鍬,拓寬道路。
碎石飛濺,汗水與塵土混合,終於讓汽車能夠通行,盡管上下坡依舊陡峭得讓人捏一把汗。
翻過大石山,隊伍繼續在荊棘叢生的山路上開辟道路,終於抵達國村。
國村隱匿在遼西山脈深處,是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地。
村裏的梯田沿著半山坡層層疊疊,建國後人口增加,新建的房屋早已占滿了所有空地,根本沒有可供修建青年點的宅基地。
廠裏的人相中了村前的一小塊平地,卻遭到了社員們的強烈反對。
經過無數次的協商,社員們最終將村西北鸚鵡砬子山的北溝劃給了青年點。
北溝溝淺石多,稀疏的小樹歪歪扭扭地生長著,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水聲在寂靜的山穀中格外清晰。
為了建設青年點,安得誌和工人們支起簡陋的帳篷,白天修路,夜晚就擠在帳篷裏休息。
路修通後,建築隊伍運來磚瓦木材,在相對平坦的坡地上建起了一排平房。
為了解決用電問題,工廠甚至把建設三線時用的柴油機拉了過來,利用坡下的小河發動機器,引水上山。
村裏常年缺糧,一直靠著返銷糧度日。
廠裏為了支持村裏,送去了幾百斤糧食,還將下鄉人員幾個月的口糧托付給小隊。
小隊長拍著胸脯承諾,每月按時給青年點發放糧食。
工廠與公社的溝通協調仍在繼續,市裏也送來了宣傳影片。
一天晚上,周山和吳權早早來到學校操場。
白色的幕布掛在兩棵大樹之間,隨著晚風輕輕晃動。
電影裏,竹林掩映下的青年點整潔漂亮,宿舍窗台上擺放著鮮豔的鮮花,一群年輕人在歡快地唱歌跳舞;
農田裏,下鄉青年們彎腰插秧,動作嫻熟;
青年點的廚房裏,廚師正用精湛的刀工切著土豆絲,刀刃與案板碰撞出清脆的聲響……
周山看得入迷,眼睛裏閃爍著向往的光芒,腦海中勾勒出自己下鄉時的美好畫麵。
8 月 21 日清晨,兩輛插著八麵紅旗的解放貨車停在學校操場,27 名符合下鄉條件的初三畢業生背著行囊,胸前佩戴著大紅花,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工廠為他們發放了嶄新的被褥、鋥亮的臉盆和暖壺,小夥子們幫姑娘們把行李搬上車。
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響起,汽車緩緩啟動,青年們齊聲高唱:“路線對了頭,紅旗擎在手,跟著領袖毛主席,團結去戰鬥……”
歌聲嘹亮,響徹雲霄。
汽車從學校出發,向西繞過勝利街,再到團結街,經過廠大門,駛向向陽街,最後迴到勝利街商店,開始向南行駛。
周山站在路邊,看著車上意氣風發的哥哥姐姐們,眼中滿是羨慕,他對著身旁的李風順說:“真好,以後,我也下鄉!”
“好個屁,吃不上飯時會哭鼻子的。” 李風順撇了撇嘴。
“不會吧,你看這不挺好嗎!”
“好什麽好,轉一圈跟遊街一樣!”
李風順不屑地扭過頭,可周山依舊望著遠去的車隊,心中的向往愈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