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建設三線非常急,急到什麽程度,詩雲:
南海波濤駭浪驚,北疆熊掌榻前傾。
烏鴉群起昏黑頂,麻雀三隻吱不停。
蘇美妄,動刀兵,三線建設寢難寧。
東南西北八方應,萬壑千溝壯誌淩。
又雲:
奉獻青春三線建,未曾設計五方幹。
劈山修路通三舍,建坎堆橋過九川。
艱苦卓絕成績顯,辛辛苦苦過失纏。
犧牲自我家人看,建設家園苦海延。
春節放了三天假,有的人提前請假迴老家了。
基建部門任務重,領導不讓請假。
技術人員忙於決算,一天到晚總是加班。
有個架子工閑著沒事,走到房頭遇見了安得誌,便說想請幾天假。
安得誌不耐煩地瞪了他一眼:“同是一個單位的人,人家忙得熱火朝天,你沒事不去幫忙,還想請假,丟不丟人?滾一邊去!”說完,安得誌走了。
架子工看著安得誌的背影,“呸”地吐了一口濃痰,罵道:“幫忙,你也配?人家決算,你會什麽?十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的人還說幫忙,真他媽的把自己當人了!”
“說誰呢?”佟三槍從房山頭拐過來,看到這情況,問了一句。
架子工嚇了一跳,連忙說:“誰也沒說,誰也沒說。”
佟三槍知道他說的是什麽,也清楚他說的是誰。
但佟三槍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是想煞一煞這種歪風,於是嚴肅地對架子工說:“有意見可以當麵提,也可以越級找領導提,但不能在背後罵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可取的。鑒於你是第一次這樣,我不想多說,以後注意點。”
三線建設初期,搞預決算的技術人員確實忙,但瓦工、木工等修建工人冬季沒事幹也是事實,工人想請假合情合理。
這一點,佟三槍明白,安得誌也明白。
但安得誌想的是集體,他認為技術人員在工作,工人沒事也應正常上班。
佟三槍想的是,這件事是行政領導定的,開會時大家沒提意見,說明定得對,定了的事就得執行,有意見也得執行。
普通工人沒辦法,有意見隻好在背後說上幾句。
雖然挨了批,但也得認。
迴到休息室,架子工坐在長條椅上氣唿唿地憋了許久,突然站起來對著大家說:“不讓請假,講不講理?我找大領導說一說!”
“別,別去,可不行。”同事勸他,告訴他最好別找大領導,王科長知道了會不高興的。
架子工想了想,沒有去。
是啊,科長不高興,以後給自己穿小鞋怎麽辦?
包宏業不了解群眾意見,就算了解了也不會說什麽。
表麵上他是主管領導,但他主要工作還在建設三大隊,不怎麽參與錦東的業務。
在三大隊他說了算。
1970年11月27日,他安排三大隊的普通工人放假,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繼續上班。
經過不到一個月的物料盤點、工程統計、預決算,三大隊將資料轉給了錦東。
12月末,三大隊技術、管理人員放假了。
包宏業跟著王國慶他們五、六天,也迴了錦海。
1971年1月24日,包宏業接到通知迴到三線。
25日上午參加黨委會,下午,包宏業、劉忠臣召集王國慶、賈飛龍研究1971年基建計劃及節後基建動員會布置工作。
包宏業指示:“1971年的基建計劃要體現大幹快上的精神,節後的動員會要體現時代特征,要布置標語,要有廣播,要有氣場。”
劉忠臣說:“國際形勢很不平靜,南麵美帝國主義冒天下之大不韙,攪得東南亞不安;北麵蘇修亡我之心不死,戰爭一觸即發。上午黨委會上,黨代表、總指揮要求我們拿出千倍萬倍的幹勁,抓緊基建,早上完工,早上投產,為國防做貢獻……”
兩位領導說完,賈飛龍搶著說:“我提個建議,為突出先生產後生活的三線精神,我建議會址選在壓兒山下,靠著女兒河,我們來個靠山近水,紮營搭台,就用這個舞台唱響三線建設的大戲。”
“這個主意不錯,場地、舞台一定夠大,同時要拉電線,安廣播喇叭。”劉忠臣認可這一建議,他抽了幾口煙,想了想,繼續說,“搭台拉線時要考慮下步工程需要,減少重複勞動。”
王國慶表態說:“放心吧,搭台的事交給我們基建科吧!”
“布置會場交給我們政工部門吧!”
“行,按你們說的辦,飛龍協調一下其它部門……”
業務安排好了,劉忠臣看著包宏業說:“老包,市裏還有工作,這樣吧,讓包領導先迴市裏,有事咱們電話聯係。”
“行,你們受累了。”包宏業站了起來,走了。
送走包宏業,迴到辦公室,劉忠臣說:“我也有事,這樣吧,賈科長,一會兒你找一下動力口的人,王科長你也帶上幾個人,明天上午咱們一起到現場研究研究。”
第二天,劉忠臣、賈飛龍、王國慶等人來到寫著“錦東機械廠”的山坡下,研究如何搭建主席台。
站在緩坡上,大家七嘴八舌說了許多辦法,最後劉忠臣根據大家的意見拍板定了方案。
初一,走出家門,頂著寒冷的北風,歡天喜地的三線人高喊:“新年快樂”“春節好”“給您老拜年了”!
三線職工家屬的熱情雖然沒有讓山溝的氣溫升高一度半度,但卻讓山溝裏的人溫暖許多。
村裏人說:“三線來了真好,這天都不特別冷了。”
下鄉返城知識青年說:“這個春節天氣太好了,一點也不冷。”
從保東來的人說:“這個春節也太暖和了,這是冬天嗎?”
他們這樣認為也對,從零下三、四十度的北地來到臨近關內的地方,感覺這裏的溫度高是自然的。
初三,早晨北風小了許多,風小了,但雪來了。
王國慶推著自行車出門,妻子說:“下雪了,注意安全!”
“放心吧,沒問題。”王國慶沒把這點雪放在心上,心想:這也算雪?以前在奎龍經曆的雪比這大得多。
抬著自行車下樓梯時,魏得全站在樓下提醒他:“雪黏路滑,注意安全!”
“沒問題,放心吧!”
話沒說完,腳下一滑,自行車橫了過來卡在樓梯上,“哎喲”,差一點滑倒,王國慶靠在牆邊穩了穩。
魏得全快速走了上來,幫助將自行車抬了下去:“領導,小心,這的雪與咱那兒不一樣,軟黏。”
“你別說,是不一樣,好像與上次下的也不一樣。”
“這個地方怪!”
下了樓,兩人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地趕到現場。
不一會兒,佟三槍、安得誌帶著十幾個人扛著鍬、鎬以及捆紮工具也來了。
這時,大家發現雪已經把事先劃好的主席台施工線給蓋住了。
沒辦法,王國慶隻能帶著技術人員先清理場地,隨後重新劃線、放尺。
就在眾人忙碌的時候,宋東方、劉忠臣、袁國嶺來了,還帶來了兩輛貨車。
佟三槍、安得誌各自帶領一輛車前往附近工地搬運木杆。
他們剛走,佟鐵山就帶著五名社員,趕著村裏唯一的馬車來了。
雙方打過招唿後,稻地村的社員便加入了搬運物料的隊伍。
物料場離施工現場並不遠,馬車運輸倒短十分便捷,沒過多久就運了兩趟。
佟三槍瞧見安得誌和裝車工人起了爭執,趕忙上前打圓場:“馬車比汽車倒短更快、更方便。老安,這樣吧,你帶人迴去搭架子。裝車的事兒,就讓佟隊長他們幾個人來搬吧。”
安得誌看了看實際情況,點頭同意道:“行。”於是,他帶著隻裝了五根木頭的汽車迴到了現場。
宋東方見狀,問道:“怎麽迴來了,拉夠了?”
安得誌跳下車,走到宋東方身邊解釋說:“幹這活還得是馬車,馬車車廂矮,木頭好抬好卸。不像汽車,車廂高,車上車下都得站人,幹活費事。再加上下雪,汽車上鐵件多,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這不才裝了五根。”
宋東方聽後,特意走到物料場觀察了一番,發現確實如安得誌所說。
於是,他走迴現場,把佟鐵山、王國慶叫過來,對他倆說:“老佟,以後你們的馬車也加入三線建設,王隊長,你給安排一下,讓他們專門幹倒短的活,既能為村裏掙點錢,也能為三線建設出份力。”
佟鐵山聽了,喜出望外:“好,太好了!”
王國慶點了點頭,告訴佟鐵山:“迴頭你們到我那,帶上大隊的印章簽個相關手續。”
事情安排妥當後,大家冒著雪繼續幹活。佟鐵山負責運料,安得誌則帶人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搭建主席台。
在魏得全的指揮下,搭頂棚時,王國慶高聲喊道:“前麵高出一米,這樣雪就能滑到後麵去了!”
眾人齊心協力,不到一個小時,主席台就搭好了。
此時,供應科送來了大帳篷,大家又一起動手,將帳篷拽到架子上,並用鐵絲固定好。
雪還在下個不停,能源部門的領導帶著人拉線、架杆、安裝喇叭。不到半天時間,除了主席台上的桌椅和話筒,其他工作全部完成。
大家收拾東西準備迴家時,在縣裏過年的彭大軍趕了迴來。
他看著搭好的主席台,非常高興,稱讚道:“軍工戰士不一般,幹起活來又快又漂亮!”
宋東方見他一個人迴來,便熱情邀請他到家喝酒。
初三下午,麻三田從奎龍迴到了三線。
這個春節他迴家過得太不順了,一肚子的氣。
五天時間裏,妻子不知為何和他吵了四次。
迴到向陽街的家,麵對冰冷的房間,他流著淚點上了爐子,燒了好多煤,屋子才漸漸暖和起來。
晚上,他一個人喝酒,想著兒子無奈的眼神,再度落下淚來。
初四,天氣放晴。
麻三田早早騎車去上班,遠遠地看見白茫茫之中有一抹軍綠色。
他騎著自行車沒有拐彎,直接朝著那邊過去,他想看看那到底是什麽。
走近一看,原來是用腳手架搭建的主席台,上麵覆蓋著的軍綠色大苫布格外顯眼。
主席台上積了少許雪,前麵被風刮了一層雪,東西兩邊的雪更多,如同門簾一般,隻罩住了上麵的三分之一。
麻三田心想,這樣的設計,不往裏麵刮雪才怪呢!
前臉門眉處有三塊板,上麵寫著“動員會”。
主席台前後左右有六根斜拉的木杆,應該是為了防止架子不穩而拉的支撐。
麻三田推著自行車,正認真地看著,賈飛龍組織人員從燕子溝搬來了許多桌椅。
汽車停在一旁,機關的同誌們忙著卸車,麻三田卻好像沒看見一樣。
他讀著主席台四周的標語:“深挖洞,廣種糧,不稱霸,三線建設要抓緊”,一邊看,一邊快速騎著自行車過了兩座橋,拐向了礦洞溝。
機關人員都忙著幹活,沒人理會麻三田。
大家認真地放置桌椅,連接話筒,賈飛龍則仔細檢查著每一處。
主席台布置完成後,賈飛龍組織機關同誌清掃積雪,並劃定了各單位的參會位置。
下午1點45分,各單位打著紅旗來到會場,旗幟上寫著機加連、鑄造連、修建連等字樣。
紅旗在刺骨的北風中隨風擺動,軍工戰士們整齊地站立著。
他們身著藍黑工衣,上麵佩戴的毛主席像章閃爍著光芒,衣服雖然大多打著補丁,但十分整齊;腳上穿著翻毛大皮鞋或膠底黃棉膠鞋,看起來很暖和;不過,同誌們戴的帽子各不相同,有棉軍帽、狗皮帽、烏氈帽、毛絨帽,少數人還戴著羊剪絨帽,這些各異的帽子與整齊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點55分,廠領導來了。
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的領導們清一色戴著軍帽,穿著軍大衣和棉軍鞋,他們十分整齊地走上台,坐了下來。
彭大軍、宋東方坐在紅布覆蓋的會議桌中央,左邊是包宏業、李文化、袁國嶺,右邊是蘭小柱、謝雲旺、劉忠臣。
謝雲旺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彭大軍和宋東方,兩人微微點頭示意。
謝雲旺拿起桌上裹著紅綢子的話筒,打開開關,宣布:“三線建設動員大會現在開會,大家起立,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唱片機的聲音和大家的歌聲交織在一起,會場前後左右電杆上的四支高音喇叭將歌聲放大。
歌聲傳得很遠,整條溝都迴蕩著:“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
這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了村裏,躲在被窩裏躲避寒冬的社員們,聽著歌聲,趴在炕上支著耳朵跟著哼唱;正在勞動的人,站在山上、地頭,一邊拾柴、撿糞,一邊聽著歌曲。
動遷變戶入廠職工的家屬們早早來到會場外,跟著三線職工一起高唱:“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
唱完歌曲,謝雲旺繼續說道:“同誌們!目前三線還處於籌備期間,條件有限,讓大家站在室外開會,實在是對不住大家。沒辦法,初創時期我們還沒有保東老廠那樣的文化宮。但是大家放心,以後我們會有比保東文化宮還要大的文化宮,到那時開會就不用站在外麵了。
同誌們,天氣雖然寒冷,但我們的心是熱的。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親切關懷下,我們今天召開了國營錦東機械廠第一次三線建設動員會。
這個會議,旨在更好更快地把錦東建設成為工人階級當家作主、能夠為祖國國防事業做出貢獻、設施完備的現代化軍工廠,意義重大且召開得十分及時。請大家認真聆聽,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宋總指揮講話!
在熱烈的掌聲中,周紅從主席台邊上快步走上前,將話筒穩穩地拽到宋東方的桌前,捋了捋線後,低著頭又迅速走下了台。
宋東方開始發言,他首先肯定了前一階段的工作成績,接著詳細布置了下一步的具體工作任務,並要求各單位嚴格按照部裏批準的基建計劃,紮實推進,確保各項任務高質量、高標準完成。
他指出,在當前的大好形勢下,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推動下,三線建設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正以飛躍的速度穩步推進。
他還強調,大家要緊密團結在毛主席和黨中央周圍,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認真貫徹偉大舵手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副主席的指示,全力以赴建設好三線,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實踐中,切實做好各項革命工作。
宋東方講完後,站起身把話筒傳了迴來。
周紅上台,剛走到一半,看到話筒已經到了謝雲旺手中,便急忙轉身走向台邊,拿起之前放著的熱水壺,給各位領導逐一倒起水來。
謝雲旺說道:“宋總指揮講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既道出了我們三線建設的緊迫性,也明確了當前的任務。大家聽得都很認真,這很好。天氣雖然冷,還請大家再堅持一下。下麵,有請包隊長對去年的基建情況進行總結,並對今年的基建工作做出具體布置與安排。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包副書記講話!”
包宏業接過話筒,用手輕輕拍了拍網罩,話筒振膜捕捉到聲音後發出“砰砰”的聲響。
隨後,他照著發言稿,嘴巴靠近話筒網罩,開始講話:“同誌們,戰友們、鄉親們,下午好!首先,我以個人名義,並代表建設三大隊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過年好!在偉大領袖、偉大導師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在我們無限熱愛、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的毛主席的悉心指導下,在偉大舵手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林副主席的親自指示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在廣大工人階級的積極努力下,在省市縣各單位以及農民兄弟的大力支援下,我們的基建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70年,我們修通了道路、引入了水源、接通了電力,完成了彈體加工車間的建設,建成了向陽家屬房,搭建了簡易變壓站,同時完成了多個廠房的基礎工程,還完成了部分廠房大型水泥預製件的現場製作。具體項目有……”
總結完上一年的工作後,包宏業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放下杯子便開始布置下一年的工作:“對於新的一年,我們的任務十分繁重。已開工的基建廠房要在今年全部竣工,向陽街計劃建設的家屬住宅也要全部完工。新開工的項目包括,在我們開會的此地新建一座四層辦公樓;在老疙瘩溝再建軍品生產車間,包含三座大廠房、五座中小廠房;在四道溝建成鑄造、焊接工房,並在此基礎上再建四座廠房;在二道溝建設機電廠房、大型變電所和消防隊等;在頭道溝再建幾座庫房;在燕子溝裏及石頭山陽坡建設第二批家屬區……”
包宏業總結時,詳細列舉了完成的土石方量、修建道路的公裏數、護坡的長度,以及生產的紅磚、瓦、木門、木窗、窗台板、過梁等的數量。
包宏業講話時,參會的部分工人開始交頭接耳。他們在議論為什麽要重建辦公設施,不是已經有辦公室了嗎?
與魏得全並排站著的一位同誌偷偷問魏得全:“燕子溝的辦公室不要了?”
魏得全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說話。
那位同誌沒有繼續追問,扭過頭與他人低聲嘀咕:“當官的就想享受。”
魏得全沒有理會,但他的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遠了。
去年年底,省、部領導前來檢查工作時,明確指出辦公區與生產區不可分離。
領導指示下達的當天,彭大軍和宋東方便組織召開了領導指示落實會,要求修建部門的同誌依照指示重新選址。
元旦過後,剛當上副科長的魏得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利用休息時間跑了好幾個地方進行測量,並繪製了草圖。
他把自己的想法匯報給王國慶後,得到了王國慶的高度認可。
隨後,王國慶帶著他來到宋東方的辦公室。
宋東方聽完匯報後,立即召開會議,並讓魏得全主講。
魏得全拿出草圖,闡述方案:
“為滿足老廠整體搬遷後辦公人員的辦公需求,本方案秉持辦公設施一步到位的原則,計劃建造一棟四層的大型辦公樓。具體方案是,在壓兒山頭道溝下至女兒河之間,有一片近十萬平米的小坡度區域,將此處平整後,建造一座3000平米的辦公樓。建築圖紙可參照保東的設計,但由於此地靠山近水,而且我打算在辦公樓後麵建設小車班和自行車棚,樓前建設廣場和宣傳陣地,所以在草圖上,我將辦公樓設計成了l形。選擇此處的理由主要有兩點:其一,這裏是頭道溝東,是三線廠區的第一線,由機關在此守關,保衛軍工生產安全,機關人員理應堅守第一線;其二,壓兒山外是非生產區域,機關設在此處,便於對廠外各單位進行管理與服務,也便於與三線兄弟單位開展業務聯係。”
宋東方聽完後說道:“想法不錯,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最終,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宋東方讓魏得全撰寫報告,報告順利得到了省三線指揮部的認可與批準。
一陣掌聲將魏得全的思緒拉迴到了會場。
此時,包宏業已經講完,彭大軍開始做最後總結性發言:
“為落實主席‘要準備打仗’及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最高指示,我們依據省‘各自為戰’的原則,來到這裏建設三線。為保證建設進度,我們打破了甲乙方的承包、發包製,成立了由籌建廠、地方政府、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物資供應單位及駐在地人民解放軍共同參與的現場指揮部,實現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現場施工,統一組織物資供應。由於實行了‘四到現場’及‘四個統一’,不僅加快了建設速度,還減少了相互扯皮的現象,為臨戰狀態下的建設體製和組織指揮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彭大軍講完後,廣播裏響起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
三線人跟著廣播一起合唱起來。
會後,施工工人拆掉了主席台,技術人員按照辦公樓建設批示再次進行測繪,並根據測繪結果及領導要求連夜進行設計。
第二天,總體布局圖通過了領導審核。
在審核會上,宋東方表揚了魏得全,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同誌們也認為這位剛剛任命的領導“頭一腳”踢得十分漂亮。
動員會的第三天,運輸科領導接到了縣火車站的通知,從保東拆下的設備到站了。
縣火車站調度告知,在未來數十天,每天都會有許多車皮抵達。
運輸科領導紀保田接到電話後,先向廠領導匯報,隨後召開動員會,要求司機每天早上五點出發前往縣火車站拉設備,拉迴設備後將車送到機修班進行檢修,以確保第二天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任務安排妥當後,紀保田每天都會根據火車站的到貨通知,要求調度安排司機與車輛,同時組織有經驗的老司機監督機修班對每輛車進行檢查維護。
紀保田忙碌的同時,機動科領導也不輕鬆,他們將裝卸工分為兩組,一組駐紮在城裏負責裝車,另一組在廠裏負責卸車。
運輸科和機動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生產科和車間同樣在忙碌。
設備拉迴車間後,生產科領導組織機動搬運隊與車間工人一起卸車、將設備就位並進行安裝。
運輸科老司機那國光拉迴一台大型設備,然而,由於沒有大型天車和大型吊車,如何卸下這台大設備成了難題,大家圍著汽車一籌莫展。
抽著旱煙上完廁所的那國光走了過來,聽了一會兒,插話說:“這有什麽難的!你們沒在山區幹過吧?我告訴你們,在這坡上修個入口單坡道不就行了。”
老司機的辦法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大家在廠房門前陡坡處挖出坑槽,修建了一個入口單坡道。
汽車從入口單坡道倒入,坑槽後牆呈九十度,高一米五,寬三米。
汽車倒車時,前後車廂板放下,車倒入坑槽靠近後牆,工人用兩三塊鋼板搭在車廂與槽埂之間,用千斤頂將設備微微頂起,再將滾木伸到設備下方,在工房內安裝卷揚機,在卷揚機的牽引下,設備從車上卸了下來,然後緩緩地向廠房內移動。
不久,彈體加工車間設備組裝完成,車間領導組織工人對設備進行連線和調試。
1971年2月末,錦海三大隊的施工人員迴到了三線,年前在建的鑄、焊工房項目又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作為廠區基建技術管理協調及質量監督的魏得全、杜開海,每天都會在各個工地上堅守。
三大隊工人迴到工地後的第一項任務是清理場地,其中最難清理的當屬杯形基礎柱洞。
經過一冬的積累,積雪和灰土使得柱洞裏的雜物堆積得與地麵齊平。
三五個工人站在柱洞邊緣,先用鍬鎬向下挖掘,挖了一會兒後,在上麵夠不著了,便直接跳進柱坑裏繼續清理。
當力工們進行清理時,老師傅開始對去年現場預製的牛腳柱進行測量檢查。
檢查完畢後,老師傅安排吊裝工用撬棍撬起牛腳柱,並墊上滾木。
這時,柱洞清理的工人報告:“清理完畢。”
魏得全、杜開海以及三大隊的老師傅隨即過來檢查。
老師傅檢查後提出要求:“牆、底、角必須露出混凝土,尤其是底角不能有雜物,得像清理家裏的炕桌一樣幹幹淨淨才行。”
力工們於是再次下到柱洞繼續清掃。
與此同時,吊裝工用滾木及撬棍移動牛腳柱,使其來到柱洞口。
老師傅走過來,用腳和手進行丈量,一邊比劃一邊指揮:“向左動一動,向後移一點。”經過幾次微調後,老師傅滿意地點了點頭,並安排幾名力工協助吊裝工對牛腳柱進行吊裝捆紮。
幾名吊裝工扛著抱杆走了過來,老師傅安排他們組裝抱杆。
抱杆一節一節地安裝,每安裝一節都要緊固螺絲,以防鬆動。
當組裝到高於牛腳柱半米多的時候,一名工人喊道:“師傅,抱杆安裝好了!”
柱洞裏的工人也喊道:“師傅,柱洞清理好了!”
“好!安裝吊具。”
兩名工人抬來斤不落,在抱杆頂部將斤不落的上吊鉤連接好,又在抱杆頂部用豬蹄扣係下了三根又粗又長的麻繩。
連接完畢後,老師傅走到跟前進行檢查,先檢查倒鏈是否能靈活運動,再檢查上下吊鉤是否掛牢,最後檢查麻繩的捆紮情況。
老師傅確認合格後,喊道:“起杆!”
一根長長的繩子拽起抱杆,另外兩根長長的繩子控製方向,在下方扶持、上方牽引的配合下,抱杆立了起來。
抱杆立好後,捆紮牛腳柱的工人在柱體上部三分之一處捆紮好鋼絲繩,幾個人扯著斤不落的下吊鉤掛在鋼絲繩上。
兩名工人在抱杆下均勻、和緩地拽動斤不落。
隨著鏈條“嘎啦嘎啦”的響動,牛腳柱的上半部慢慢離開了地麵。
“起,起!”
當柱體的底部即將離開地麵時,老師傅喊了聲:“停!”
拽動斤不落的兩名工人立刻停了下來。
站在一旁早已準備好的兩名工人,拿著一根粗麻繩捆在了柱基底部。“起!”
工人繼續拽動斤不落,柱子緩緩升起。
幾名力工拽動柱基的繩子,將柱子順到柱洞口。
拉著斤不落鏈條的工人逆時針拽動鏈條,慢慢地將牛腳柱落入洞中。
老師傅用直角尺進行測量,工人按照師傅的要求,用斜木在洞口四周進行加固找正。
找正後,用水泥灌漿,並鋪上棉被、稻草進行保溫。
就這樣,一根又一根立柱豎立起來,十多天後,天車梁也順利安裝完成。
天車梁安裝好後,鑄造、鉚焊單位的鉗工與機加的鉗工爬上了天車梁,開始安裝天車軌道。
天車梁很窄,站在梁上的鉗工從地麵上拽起鐵軌,放置在梁的中間後,梁上兩邊留給鉗工的空間僅有半步寬。
在空曠的梁上,鉗工背著工具行走,時不時還要伸手去接下麵同誌拋上來的緊固螺栓和壓板。
他們一套套地接過來,接完後便趴在天車梁上一套套地安裝。
緊固螺栓和壓板壓住了鐵軌,幾天後,鐵軌安裝工作全部結束。
鐵軌安裝完畢,搬運隊搭起架子安裝天車。
天車安裝好後,三大隊便可以開始砌牆了。
瓦工吊線砌牆,架子工隨著牆體的升高快速搭建腳手架,鋼筋工忙著捆紮鋼筋。
基建工人澆築圈梁,安裝屋架,鋪設屋麵板,隨後進行天窗玻璃的安裝,牆上抹灰的工作也陸續展開。
工程進展迅速,魏得全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多次受到領導表揚。
妻子嚴淑真看在眼裏,晚上特意做了四個菜,打了一斤酒來犒勞他
。小兩口喝著酒,聊起了天,不一會兒就聊到了魏得全去年信裏提到的那次水災。
魏得全是1970年元旦前來三線的,當時的形勢緊張,仿佛戰爭一觸即發。
建設三線的任務繁重且時間緊迫,領導要求一切工作都要加快速度。
魏得全的任務是盡快完成鉚焊、鑄造等車間廠房的建設工作。
修建籌備組與省三線設計人員在壓兒山下尋找合適的位置。
然而,幾天過去了,他們選的幾個廠房位置都被領導否決了。
領導的意見是: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先建設軍品單位,後建設非軍品單位。鉚焊、鑄造車間屬於非軍品輔助單位,雖然要建並且也要抓緊建設,但不能與軍品單位爭搶土地。
無奈之下,魏得全與省三線設計人員提出在四道溝或三道溝開山取地,建工房的方案。
領導認可了在四道溝的方案。
一位領導覺得既然要開山取地,不妨多開一些,這樣廠房能大點兒,以後生產場地寬敞了,生產能力也能隨之提升。
另一位領導則提出,兩個車間都是廠裏的單位,廠房可以合並建設,這樣能減少一麵牆或者兩麵牆,不僅能降低費用,建設周期也會縮短。
根據領導批示,基建籌備組再次修改設計。
10天後,草圖完成,計劃在四道溝入溝1000米至1200米處的西坡開山取地,並在此建造一棟麵東靠西、長90米、寬80米的兩跨廠房。
新設計得到領導批準,領導要求這兩個車間廠房立即設計、馬上施工,務必保證年內完工並交付車間投入生產。
按照要求,技術人員進行測量,春節期間繪圖,三天後交出廠房基礎圖。
蘭小柱的民兵團入駐,開始挖山平坡。
領導親臨現場指揮,一段段炸山,一段段清理。
由於沒有大型設備,清理工作隻能依靠人力,大家日夜倒班幹,小推車成了主力工具。
這邊炸山、清理的時候,三大隊施工人員進駐四道溝工地,按照圖紙在清理出來的場地開挖基礎坑。
為了搶時間,挖完坑就下鋼筋、支模,澆灌水泥沙漿。
工程快速推進,電工在杆上杆下天天拉臨時電線,王國慶每次到現場都大聲提醒:“注意安全、拉電時要注意!不能亂拉,用電安全!”
老同誌的喊話起了作用,魏得全也跟著天天喊,工程進行中沒有發生觸電事故。
根據圖紙,三大隊技術人員分解構建物尺寸及數量,按照工程年內交工的要求,現場預製梁、柱、板等大件,同時在向陽街加工點製作過梁架、窗台板及門、窗、磚、瓦等小件或材料。
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麵讓領導十分滿意,大家堅信今年可以完工,能讓更多人來到三線參與建設和生產。
七月下旬,雨季來臨,工程進度受到影響。
雨水增多,那段時間雨下個不停,山溝裏的水越來越多。
原本隻有二到三米寬的小河變成了大河,幾場雨後河麵擴展成幾十米寬,部分道路、農田被湍急河水衝毀。
進山的鋼材、水泥、木材、玻璃等物資時常延期,更麻煩的是工地挖的基礎坑總是進水。
工程時而停工,時而搶工,進度慢了下來,領導很是著急。
包宏業、劉忠臣天天守在現場,與技術人員、工人一起想辦法。
道路泥濘,車輛運輸困難,蘭小柱組織民工及公路沿線百姓搶修道路,保障運輸。
工地西坡炸山挖山,隻能等不下雨時抓緊打孔放炮。
地坑灌水,就搭架上棚,用破舊苫布遮擋;坑裏滲水,就加大力度采購汙水泵抽水。
辦法想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七月末,工作例會上劉忠臣總結工程進度時,表揚了全體基建施工人員。
他引用毛主席的講話說道:
“所謂開動機器,就是說,要善於使用思想器官。有的人背上雖然沒有包袱,有聯係群眾的長處,但是不善於思索,不願用腦筋多想苦想,結果仍然做不成事業。再有一些人則因為自己背上了包袱,就不能經常勸人要善於思索,他們的聰明被包袱壓縮了。”
包宏業對參加例會的各小組組長說:“劉副廠長講得很好,我完全讚成。雖然下雨影響了工程進度,但革命群眾通過努力搶迴了損失的時間。這一切努力說明了什麽?說明人定能勝天,還說明辦法總比困難多,開拓進取就能取得更多成績。”
領導的願望雖好,但有時與現實脫節。
總結例會的第三天,天降暴雨。
建設三大隊的幾位老師傅十分擔心,他們商量後一起找到包宏業說:“領導,這雨太大了,炸過的山土石都鬆動了,很容易滑坡,您看能不能讓大家撤到向陽街工棚?”
包宏業心裏也正擔憂此事,聽大家這麽一說,立即同意。
臨走時,他找到蘭小柱、劉忠臣,說出自己的擔心,同時要求各個工地都不能留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方。
蘭小柱命令民兵團全體撤到趙村,劉忠臣雖然經曆過嫩江發水,知道水患的厲害,但不清楚滑坡的危險程度。
他想了想,跑迴燕子溝辦公區向彭大軍、宋東方匯報,二人指示停工,施工人員撤出,但考慮到工地有大量材料不能沒人看管,要求每個工地安排兩位同誌值班。
劉忠臣迴到工地,按領導要求安排各工地值班人員,安排時反複叮囑不能睡覺。
搬到庫房或工棚的人紛紛撤迴礦洞,劉忠臣為了穩定民心,沒迴燕子溝辦公區,而是和撤下來的同誌一起到礦洞溝,與劉海福他們住在一起。
魏得全也撤迴住在礦洞,他坐在洞口,望著傾盆大雨,聽著轟鳴的河水,想起火車的聲音,想起妻子送別時的淚花。
新婚不久,被窩還沒捂熱,就接到調令離開了她。
她那烏黑的長發、長長的腿、細細的腰、嫩嫩的唇,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
為了減輕思念的痛苦,他隻能延長工作時間。
今天去不了現場,繪圖工具也不在身邊,思念之情縈繞在四周。
快了,快了,家屬區建成了,新媳婦就要來了。
夜深了,大家迴到炕上睡覺。夜裏兩點十八分左右,值班的候煥耒聽到一陣陣轟隆隆的聲音,地麵震動起來,洞裏黑了,電也停了。他大喊:“地震了!”
喊聲驚醒了洞裏的人,大家慌亂地爬起來躲避,有的人向洞口跑去,有的人向洞裏跑去。四周漆黑一片,有的人撞在一起,有的人撞到牆上、櫃上、架子上,地麵上的鞋、盆、凳、設備材料不知絆倒多少人,撞傷多少人。
混亂中有人跑到了洞口,暴雨卻擋住了大家的去路。
漆黑的山穀中,嘩啦啦的雨聲伴著轟隆隆的響聲,隻有如長蛇般的閃電掠過時,大家才看見洞口的水柱向下砸落。
劉忠臣和劉海福匆匆跑下炕,突然想起枕頭下有手電筒,急忙轉身摸索著迴去拿。
六七分鍾後,劉海福摸到了手電筒並打開,隨後劉忠臣的手電筒也亮了起來。
洞外不時有石塊從山上滾落,砸在洞口的牆壁、門和窗戶上,跑到門口的人嚇得連忙往後退。
大家既不敢出去,也不敢往洞裏走,驚恐萬分地站在車間的過道上。
劉忠臣打著手電筒走過來,大喊一聲:“別慌,我看看!”
他用手電筒照著洞外,手電光在傾盆大雨中映照出一點點彩色的光線。
劉忠臣望著漆黑的夜色,想起老包說的滑坡,迴過頭問道:“誰說地震了?”
“我。”候煥耒急忙迴答,“是我說的,我是西南人,以前經曆過地震。”
“地震?那震完了沒?”
候煥耒猶豫了片刻說:“說地震好像也不太對,地震一般也就十幾秒到幾十秒,這次時間太長了。你聽,好像還有動靜,地也還在晃動,我也搞不清楚。”
劉海福吩咐機加車間的人找來幾根木柴,放在車間的空地上,倒上廢機油點燃,洞裏頓時亮堂了許多,大家的情緒也稍微平靜了一些。
劉忠臣找到電話機,想打電話了解一下情況,卻發現電話無法接通,估計是線路斷了。
劉海福組織人手發動柴油機,不一會兒就來電了,大家圍坐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過了半個小時,雨勢稍微小了一點,運輸、變電值班的同誌趕了過來,劉忠臣趕忙詢問情況,他們說:“不知道。”
沒辦法,劉忠臣安排劉海福留在原地,然後組織魏得全、候煥耒等二十人前往廠區工地。
那巨大的聲響不僅礦洞溝的人聽到了,其他溝裏的人也聽到了。
燕子溝辦公區的領導和職工聽到聲音後,有人喊地震,也有人跑到外麵,結果發現房子沒倒,自己卻成了落湯雞,隻好又迴到房間。
宋東方、袁國嶺、賈飛龍等人冒雨跑到彭大軍的房間,大家一起分析剛剛發生的事情。
許多房間裏的人點著油燈,伴著雷雨聲,焦急地等待領導的安排。
大家分析後認為,包宏業所說的滑坡可能性最大。
彭大軍當機立斷:由袁國嶺、王國慶帶幾個人去廠區了解情況,宋東方、賈飛龍帶領一組人去向陽街了解情況。
宋東方帶人剛走不到五分鍾,就在路上遇到了包宏業組織的隊伍,他們開著一輛嘎斯運輸車,與宋東方的吉普車相遇。
雙方說明情況後,一起迴到彭大軍的房間。
彭大軍問道:“什麽情況?”
“我們覺得滑坡的可能性比較大。”
彭大軍看著包宏業說:
“劉忠臣昨天向我匯報了,這次你的決定非常正確,必須表揚,對你們三大隊幾位老師傅的敏銳洞察力更要表揚。不管是不是滑坡,人員撤迴沒有出人命總是好事,估計物資會有損失,這也沒辦法。另外,一會兒你們去現場,先觀察情況,不要急於搶險,一定要保證不出現次生災害。”
在礦洞溝這邊,劉忠臣、魏得全、候煥耒等人冒雨走過東西雙橋,橋上滿是淤泥和雜物,他們一邊清理一邊前行。
來到廠區值班室,見到了頭道溝的值班人員,得知頭道溝沒有出事。
他們繼續向西走,路上泥石堆積,難以清理,無法繼續前進,隻好退迴到廠門口的值班室。
不一會兒,袁國嶺、王國慶等人趕來了,大家再次嚐試前進,依舊沒有成功,西橋上又堆滿了雜物,劉忠臣讓候煥耒組織人員清理。
宋東方乘坐的吉普車來了,過了橋來到廠門口,看到門口擋路的木杆已經被挪開,便讓司機開過去,結果開了幾百米就陷住了。
包宏業的嘎斯車趕來時,看到吉普車陷在那裏,便將它拉了出來,大家迴到值班室,擠在一起麵麵相覷。
天亮了,雨停了,三大隊的推土機帶著大家從廠門口向西挖掘。
過了許久,來到了四道溝南口。
隻見淤泥和雜物堆積成一道山丘,南河拓寬了三十餘米。
拐到三道溝嶺上,看到了四條溝的滑坡體,也遇到了從老疙瘩溝下來的值班人員,大家得知老疙瘩溝沒事。
沿著四道溝南口,推土機帶著大家一邊清理一邊向北行進,下午來到了廠房建設現場。
現場被巨大的土包覆蓋,東山山腳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衝擊坑,西山坡向後延伸了六十餘米,西山坡上的樹木和青草都不見了,隻剩下裸露的青石以及石頭間還未流盡的黑紅色泥土。
劉忠臣有些慌張,兩名民工失蹤了,他小心翼翼地走到宋東方身邊,小聲說:“值班的兩名民工沒找到,昨晚我要求他們不能睡覺,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問題,看來他們沒當迴事。”
聽到這話,宋東方沒有表態,走到彭大軍身旁。
彭大軍聽後指示,一是要繼續尋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二是做好家屬安撫工作,如果人不幸去世,按烈士待遇處理,家屬中有適齡人員的可以安排進廠。
雨停了,仿佛那一夜把天上的水都傾倒下來了。
隨後連續晴天,天氣酷熱,地上的水迅速蒸發,大家頂著濕熱的天氣清理現場。
滑坡雖是一場災害,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原本要挖的坡不用挖了,廠房的場地也夠了,四道溝原本凹凸不平的山穀變成了相對平坦的山丘。
王國慶、魏得全對滑坡後的山體和溝穀進行測量,提出了幾條建議:
為確保安全,清理危險的山坡和石塊;清理後修建護坡。
在山腳下用石頭砌築排水溝,並根據需要修建橋涵。
領導同意了這些建議。
施工人員的任務變成了清理土方,修建護坡、排水溝和橋涵。
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要求不再提及。
失蹤的兩人屍體也不再尋找,在平頂後山立了碑,並安排他們的子女進廠,西張村因此增添了兩戶有悲有喜的人家。
危機就是挑戰,三線建設需要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幹勁,需要先進事跡和先進代表。
在總結大會上,包宏業等人立了功,受到了表揚。
滑坡無疑是一件大家都不願看到的壞事。
領導認為,壞事不宜總提,總提壞事、不好的事,容易將負麵影響放大,對三線建設不利。
“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這是死得其所。”
魏得全說著,心情格外沉重,幾滴眼淚忍不住落了下來。
嚴淑真安慰道:“都過去了,為了三線建設,流血犧牲在所難免,咱們別想這些傷心事了,喝酒吧。”
1971年夏天,鉚焊、鑄造車間廠房順利落成,這是錦東三線建成的第二座正規廠房。
廠房由兩跨相連,一跨分配給鉚焊車間,另一跨給鑄造車間。
三大隊隨後下撤幾百米,來到金工廠房建設地點,準備開展建設工作。
車間人員入駐後,張廣安、張廣意兄弟倆,一個成為清砂工,一個當上焊工。
他們穿著工作服,站在這片曾被父親鮮血浸染的土地上,心中悲喜交加,同時也堅信自己能在這裏做出貢獻、收獲成長。
李建華站在車間裏,迴想起過去幾個月和師傅在露天工作的艱難場景。
一張鋪在地上的鋼板就是工作台,他們用錘子、鐵剪子和鉚釘加工產品,下雪天在皚皚白雪中堅守,下雨天隻能躲在樹下避雨,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如今走進新廠房,終於擺脫了惡劣的工作環境。
李雲順、冉欣、杜武也來到了這裏,大家紛紛感歎太好了。
冉欣入廠後雖是電工,但單位隻有休息室,沒有專門的工房,工作常常在室外進行;李雲順工作的地方在洞裏,環境潮濕又昏暗;杜武的工作空間隻有駕駛室。
他們看到李建華所在的廠房,都十分羨慕。
魏得全、杜開海則轉戰到439、金工、變電所、機電、熱力廠房及庫房等工地。
魏得全身為副科長,操了不少心,他不僅要負責工房建設,還時常代替王國慶監督辦公樓的施工。
廠領導對這個年輕人讚賞有加,稱讚他有幹勁、有前途。
還未上學的李風順與高文革來到八樓,去見新來的朋友劉遠勝。
劉遠勝一家是五月份來的,他們能來到這裏,是劉遠勝媽媽申請的結果。
劉遠勝的舅舅馬保華寫信告訴劉遠勝媽媽,他的兩個表哥及舅媽都在三線順利上班了。
馬月嬌十分羨慕,她的兩個侄子從小就不愛學習,小學時總是留級,前幾年別人家同齡的孩子都下鄉了,這倆孩子才小學畢業,這次來到三線直接進了工廠。
馬月嬌心想,馬家的運氣或許就在這三線,第二天便讓丈夫劉玉峰遞交了申請。
劉遠勝的三哥馬明言也在家,看樣子像是逃課了。
李風順帶著他們上山,山上草木茂盛,蟲子眾多,山杏也不少。
酸澀的山杏讓他們的肚子有了飽腹感。
李風順指著前方說:“那邊有個石嘴岩,是放死孩子的岩洞,你們敢不敢去?”
馬明言逞強道:“哪有不敢的?哪兒我都敢去,上次你們去的時候我沒趕上,這次可一定得去。”
高文革卻不敢去,上次他也沒去,就是因為害怕。
到了石嘴岩,上麵又新增了幾堆樹枝和枯草,看樣子時間不久。
劉遠勝剛要去拿樹枝,李風順趕忙製止:“別拿,後麵放著的是死孩子。”
劉遠勝驚恐萬分,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雙腿也開始顫抖,吵著要迴去。
迴去的路上,高文革擔心他們會把上山的事說出去,悄悄跟李風順說:“他們不會把今天的事說出去吧?”
李風順也有同樣的擔憂,叮囑大家迴家千萬別提。
劉遠勝害怕,馬明言心裏其實也害怕,但嘴上還硬撐著:“沒事,不會說的,下次還要來呢。”
可實際上他心裏想著,這什麽破地方,再也不來了。
晚飯後,李風順和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
夜深了,迴家睡覺的李風順又做了一個夢。
藍天上,朵朵彩雲緩緩飄動,李風順坐著白胡子老頭開的飛機,一頭鑽進雲頭。
彩雲裏的貓、狗紛紛伸出頭來,跟他們打招唿。
不知怎麽,飛機突然撞到了什麽,劇烈抖動起來,然後急速墜落。
落下來的飛機瞬間變成一輛嘎斯車,在樹叢中緩緩前行。
不一會兒,車到了河沿,過河時又變成了一條破船。
過了河,破船又變迴破車。
再過一會兒,車消失了,幾個衣衫襤褸的人坐在石嘴岩的平台上,中間點著火堆,白胡子老頭坐在洞口問道:出了什麽事?你們遇見什麽?為什麽會這樣?
南海波濤駭浪驚,北疆熊掌榻前傾。
烏鴉群起昏黑頂,麻雀三隻吱不停。
蘇美妄,動刀兵,三線建設寢難寧。
東南西北八方應,萬壑千溝壯誌淩。
又雲:
奉獻青春三線建,未曾設計五方幹。
劈山修路通三舍,建坎堆橋過九川。
艱苦卓絕成績顯,辛辛苦苦過失纏。
犧牲自我家人看,建設家園苦海延。
春節放了三天假,有的人提前請假迴老家了。
基建部門任務重,領導不讓請假。
技術人員忙於決算,一天到晚總是加班。
有個架子工閑著沒事,走到房頭遇見了安得誌,便說想請幾天假。
安得誌不耐煩地瞪了他一眼:“同是一個單位的人,人家忙得熱火朝天,你沒事不去幫忙,還想請假,丟不丟人?滾一邊去!”說完,安得誌走了。
架子工看著安得誌的背影,“呸”地吐了一口濃痰,罵道:“幫忙,你也配?人家決算,你會什麽?十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的人還說幫忙,真他媽的把自己當人了!”
“說誰呢?”佟三槍從房山頭拐過來,看到這情況,問了一句。
架子工嚇了一跳,連忙說:“誰也沒說,誰也沒說。”
佟三槍知道他說的是什麽,也清楚他說的是誰。
但佟三槍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是想煞一煞這種歪風,於是嚴肅地對架子工說:“有意見可以當麵提,也可以越級找領導提,但不能在背後罵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可取的。鑒於你是第一次這樣,我不想多說,以後注意點。”
三線建設初期,搞預決算的技術人員確實忙,但瓦工、木工等修建工人冬季沒事幹也是事實,工人想請假合情合理。
這一點,佟三槍明白,安得誌也明白。
但安得誌想的是集體,他認為技術人員在工作,工人沒事也應正常上班。
佟三槍想的是,這件事是行政領導定的,開會時大家沒提意見,說明定得對,定了的事就得執行,有意見也得執行。
普通工人沒辦法,有意見隻好在背後說上幾句。
雖然挨了批,但也得認。
迴到休息室,架子工坐在長條椅上氣唿唿地憋了許久,突然站起來對著大家說:“不讓請假,講不講理?我找大領導說一說!”
“別,別去,可不行。”同事勸他,告訴他最好別找大領導,王科長知道了會不高興的。
架子工想了想,沒有去。
是啊,科長不高興,以後給自己穿小鞋怎麽辦?
包宏業不了解群眾意見,就算了解了也不會說什麽。
表麵上他是主管領導,但他主要工作還在建設三大隊,不怎麽參與錦東的業務。
在三大隊他說了算。
1970年11月27日,他安排三大隊的普通工人放假,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繼續上班。
經過不到一個月的物料盤點、工程統計、預決算,三大隊將資料轉給了錦東。
12月末,三大隊技術、管理人員放假了。
包宏業跟著王國慶他們五、六天,也迴了錦海。
1971年1月24日,包宏業接到通知迴到三線。
25日上午參加黨委會,下午,包宏業、劉忠臣召集王國慶、賈飛龍研究1971年基建計劃及節後基建動員會布置工作。
包宏業指示:“1971年的基建計劃要體現大幹快上的精神,節後的動員會要體現時代特征,要布置標語,要有廣播,要有氣場。”
劉忠臣說:“國際形勢很不平靜,南麵美帝國主義冒天下之大不韙,攪得東南亞不安;北麵蘇修亡我之心不死,戰爭一觸即發。上午黨委會上,黨代表、總指揮要求我們拿出千倍萬倍的幹勁,抓緊基建,早上完工,早上投產,為國防做貢獻……”
兩位領導說完,賈飛龍搶著說:“我提個建議,為突出先生產後生活的三線精神,我建議會址選在壓兒山下,靠著女兒河,我們來個靠山近水,紮營搭台,就用這個舞台唱響三線建設的大戲。”
“這個主意不錯,場地、舞台一定夠大,同時要拉電線,安廣播喇叭。”劉忠臣認可這一建議,他抽了幾口煙,想了想,繼續說,“搭台拉線時要考慮下步工程需要,減少重複勞動。”
王國慶表態說:“放心吧,搭台的事交給我們基建科吧!”
“布置會場交給我們政工部門吧!”
“行,按你們說的辦,飛龍協調一下其它部門……”
業務安排好了,劉忠臣看著包宏業說:“老包,市裏還有工作,這樣吧,讓包領導先迴市裏,有事咱們電話聯係。”
“行,你們受累了。”包宏業站了起來,走了。
送走包宏業,迴到辦公室,劉忠臣說:“我也有事,這樣吧,賈科長,一會兒你找一下動力口的人,王科長你也帶上幾個人,明天上午咱們一起到現場研究研究。”
第二天,劉忠臣、賈飛龍、王國慶等人來到寫著“錦東機械廠”的山坡下,研究如何搭建主席台。
站在緩坡上,大家七嘴八舌說了許多辦法,最後劉忠臣根據大家的意見拍板定了方案。
初一,走出家門,頂著寒冷的北風,歡天喜地的三線人高喊:“新年快樂”“春節好”“給您老拜年了”!
三線職工家屬的熱情雖然沒有讓山溝的氣溫升高一度半度,但卻讓山溝裏的人溫暖許多。
村裏人說:“三線來了真好,這天都不特別冷了。”
下鄉返城知識青年說:“這個春節天氣太好了,一點也不冷。”
從保東來的人說:“這個春節也太暖和了,這是冬天嗎?”
他們這樣認為也對,從零下三、四十度的北地來到臨近關內的地方,感覺這裏的溫度高是自然的。
初三,早晨北風小了許多,風小了,但雪來了。
王國慶推著自行車出門,妻子說:“下雪了,注意安全!”
“放心吧,沒問題。”王國慶沒把這點雪放在心上,心想:這也算雪?以前在奎龍經曆的雪比這大得多。
抬著自行車下樓梯時,魏得全站在樓下提醒他:“雪黏路滑,注意安全!”
“沒問題,放心吧!”
話沒說完,腳下一滑,自行車橫了過來卡在樓梯上,“哎喲”,差一點滑倒,王國慶靠在牆邊穩了穩。
魏得全快速走了上來,幫助將自行車抬了下去:“領導,小心,這的雪與咱那兒不一樣,軟黏。”
“你別說,是不一樣,好像與上次下的也不一樣。”
“這個地方怪!”
下了樓,兩人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地趕到現場。
不一會兒,佟三槍、安得誌帶著十幾個人扛著鍬、鎬以及捆紮工具也來了。
這時,大家發現雪已經把事先劃好的主席台施工線給蓋住了。
沒辦法,王國慶隻能帶著技術人員先清理場地,隨後重新劃線、放尺。
就在眾人忙碌的時候,宋東方、劉忠臣、袁國嶺來了,還帶來了兩輛貨車。
佟三槍、安得誌各自帶領一輛車前往附近工地搬運木杆。
他們剛走,佟鐵山就帶著五名社員,趕著村裏唯一的馬車來了。
雙方打過招唿後,稻地村的社員便加入了搬運物料的隊伍。
物料場離施工現場並不遠,馬車運輸倒短十分便捷,沒過多久就運了兩趟。
佟三槍瞧見安得誌和裝車工人起了爭執,趕忙上前打圓場:“馬車比汽車倒短更快、更方便。老安,這樣吧,你帶人迴去搭架子。裝車的事兒,就讓佟隊長他們幾個人來搬吧。”
安得誌看了看實際情況,點頭同意道:“行。”於是,他帶著隻裝了五根木頭的汽車迴到了現場。
宋東方見狀,問道:“怎麽迴來了,拉夠了?”
安得誌跳下車,走到宋東方身邊解釋說:“幹這活還得是馬車,馬車車廂矮,木頭好抬好卸。不像汽車,車廂高,車上車下都得站人,幹活費事。再加上下雪,汽車上鐵件多,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這不才裝了五根。”
宋東方聽後,特意走到物料場觀察了一番,發現確實如安得誌所說。
於是,他走迴現場,把佟鐵山、王國慶叫過來,對他倆說:“老佟,以後你們的馬車也加入三線建設,王隊長,你給安排一下,讓他們專門幹倒短的活,既能為村裏掙點錢,也能為三線建設出份力。”
佟鐵山聽了,喜出望外:“好,太好了!”
王國慶點了點頭,告訴佟鐵山:“迴頭你們到我那,帶上大隊的印章簽個相關手續。”
事情安排妥當後,大家冒著雪繼續幹活。佟鐵山負責運料,安得誌則帶人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搭建主席台。
在魏得全的指揮下,搭頂棚時,王國慶高聲喊道:“前麵高出一米,這樣雪就能滑到後麵去了!”
眾人齊心協力,不到一個小時,主席台就搭好了。
此時,供應科送來了大帳篷,大家又一起動手,將帳篷拽到架子上,並用鐵絲固定好。
雪還在下個不停,能源部門的領導帶著人拉線、架杆、安裝喇叭。不到半天時間,除了主席台上的桌椅和話筒,其他工作全部完成。
大家收拾東西準備迴家時,在縣裏過年的彭大軍趕了迴來。
他看著搭好的主席台,非常高興,稱讚道:“軍工戰士不一般,幹起活來又快又漂亮!”
宋東方見他一個人迴來,便熱情邀請他到家喝酒。
初三下午,麻三田從奎龍迴到了三線。
這個春節他迴家過得太不順了,一肚子的氣。
五天時間裏,妻子不知為何和他吵了四次。
迴到向陽街的家,麵對冰冷的房間,他流著淚點上了爐子,燒了好多煤,屋子才漸漸暖和起來。
晚上,他一個人喝酒,想著兒子無奈的眼神,再度落下淚來。
初四,天氣放晴。
麻三田早早騎車去上班,遠遠地看見白茫茫之中有一抹軍綠色。
他騎著自行車沒有拐彎,直接朝著那邊過去,他想看看那到底是什麽。
走近一看,原來是用腳手架搭建的主席台,上麵覆蓋著的軍綠色大苫布格外顯眼。
主席台上積了少許雪,前麵被風刮了一層雪,東西兩邊的雪更多,如同門簾一般,隻罩住了上麵的三分之一。
麻三田心想,這樣的設計,不往裏麵刮雪才怪呢!
前臉門眉處有三塊板,上麵寫著“動員會”。
主席台前後左右有六根斜拉的木杆,應該是為了防止架子不穩而拉的支撐。
麻三田推著自行車,正認真地看著,賈飛龍組織人員從燕子溝搬來了許多桌椅。
汽車停在一旁,機關的同誌們忙著卸車,麻三田卻好像沒看見一樣。
他讀著主席台四周的標語:“深挖洞,廣種糧,不稱霸,三線建設要抓緊”,一邊看,一邊快速騎著自行車過了兩座橋,拐向了礦洞溝。
機關人員都忙著幹活,沒人理會麻三田。
大家認真地放置桌椅,連接話筒,賈飛龍則仔細檢查著每一處。
主席台布置完成後,賈飛龍組織機關同誌清掃積雪,並劃定了各單位的參會位置。
下午1點45分,各單位打著紅旗來到會場,旗幟上寫著機加連、鑄造連、修建連等字樣。
紅旗在刺骨的北風中隨風擺動,軍工戰士們整齊地站立著。
他們身著藍黑工衣,上麵佩戴的毛主席像章閃爍著光芒,衣服雖然大多打著補丁,但十分整齊;腳上穿著翻毛大皮鞋或膠底黃棉膠鞋,看起來很暖和;不過,同誌們戴的帽子各不相同,有棉軍帽、狗皮帽、烏氈帽、毛絨帽,少數人還戴著羊剪絨帽,這些各異的帽子與整齊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點55分,廠領導來了。
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的領導們清一色戴著軍帽,穿著軍大衣和棉軍鞋,他們十分整齊地走上台,坐了下來。
彭大軍、宋東方坐在紅布覆蓋的會議桌中央,左邊是包宏業、李文化、袁國嶺,右邊是蘭小柱、謝雲旺、劉忠臣。
謝雲旺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彭大軍和宋東方,兩人微微點頭示意。
謝雲旺拿起桌上裹著紅綢子的話筒,打開開關,宣布:“三線建設動員大會現在開會,大家起立,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唱片機的聲音和大家的歌聲交織在一起,會場前後左右電杆上的四支高音喇叭將歌聲放大。
歌聲傳得很遠,整條溝都迴蕩著:“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
這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了村裏,躲在被窩裏躲避寒冬的社員們,聽著歌聲,趴在炕上支著耳朵跟著哼唱;正在勞動的人,站在山上、地頭,一邊拾柴、撿糞,一邊聽著歌曲。
動遷變戶入廠職工的家屬們早早來到會場外,跟著三線職工一起高唱:“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
唱完歌曲,謝雲旺繼續說道:“同誌們!目前三線還處於籌備期間,條件有限,讓大家站在室外開會,實在是對不住大家。沒辦法,初創時期我們還沒有保東老廠那樣的文化宮。但是大家放心,以後我們會有比保東文化宮還要大的文化宮,到那時開會就不用站在外麵了。
同誌們,天氣雖然寒冷,但我們的心是熱的。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親切關懷下,我們今天召開了國營錦東機械廠第一次三線建設動員會。
這個會議,旨在更好更快地把錦東建設成為工人階級當家作主、能夠為祖國國防事業做出貢獻、設施完備的現代化軍工廠,意義重大且召開得十分及時。請大家認真聆聽,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宋總指揮講話!
在熱烈的掌聲中,周紅從主席台邊上快步走上前,將話筒穩穩地拽到宋東方的桌前,捋了捋線後,低著頭又迅速走下了台。
宋東方開始發言,他首先肯定了前一階段的工作成績,接著詳細布置了下一步的具體工作任務,並要求各單位嚴格按照部裏批準的基建計劃,紮實推進,確保各項任務高質量、高標準完成。
他指出,在當前的大好形勢下,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推動下,三線建設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正以飛躍的速度穩步推進。
他還強調,大家要緊密團結在毛主席和黨中央周圍,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認真貫徹偉大舵手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副主席的指示,全力以赴建設好三線,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實踐中,切實做好各項革命工作。
宋東方講完後,站起身把話筒傳了迴來。
周紅上台,剛走到一半,看到話筒已經到了謝雲旺手中,便急忙轉身走向台邊,拿起之前放著的熱水壺,給各位領導逐一倒起水來。
謝雲旺說道:“宋總指揮講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既道出了我們三線建設的緊迫性,也明確了當前的任務。大家聽得都很認真,這很好。天氣雖然冷,還請大家再堅持一下。下麵,有請包隊長對去年的基建情況進行總結,並對今年的基建工作做出具體布置與安排。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包副書記講話!”
包宏業接過話筒,用手輕輕拍了拍網罩,話筒振膜捕捉到聲音後發出“砰砰”的聲響。
隨後,他照著發言稿,嘴巴靠近話筒網罩,開始講話:“同誌們,戰友們、鄉親們,下午好!首先,我以個人名義,並代表建設三大隊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過年好!在偉大領袖、偉大導師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在我們無限熱愛、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的毛主席的悉心指導下,在偉大舵手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林副主席的親自指示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在廣大工人階級的積極努力下,在省市縣各單位以及農民兄弟的大力支援下,我們的基建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70年,我們修通了道路、引入了水源、接通了電力,完成了彈體加工車間的建設,建成了向陽家屬房,搭建了簡易變壓站,同時完成了多個廠房的基礎工程,還完成了部分廠房大型水泥預製件的現場製作。具體項目有……”
總結完上一年的工作後,包宏業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放下杯子便開始布置下一年的工作:“對於新的一年,我們的任務十分繁重。已開工的基建廠房要在今年全部竣工,向陽街計劃建設的家屬住宅也要全部完工。新開工的項目包括,在我們開會的此地新建一座四層辦公樓;在老疙瘩溝再建軍品生產車間,包含三座大廠房、五座中小廠房;在四道溝建成鑄造、焊接工房,並在此基礎上再建四座廠房;在二道溝建設機電廠房、大型變電所和消防隊等;在頭道溝再建幾座庫房;在燕子溝裏及石頭山陽坡建設第二批家屬區……”
包宏業總結時,詳細列舉了完成的土石方量、修建道路的公裏數、護坡的長度,以及生產的紅磚、瓦、木門、木窗、窗台板、過梁等的數量。
包宏業講話時,參會的部分工人開始交頭接耳。他們在議論為什麽要重建辦公設施,不是已經有辦公室了嗎?
與魏得全並排站著的一位同誌偷偷問魏得全:“燕子溝的辦公室不要了?”
魏得全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說話。
那位同誌沒有繼續追問,扭過頭與他人低聲嘀咕:“當官的就想享受。”
魏得全沒有理會,但他的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遠了。
去年年底,省、部領導前來檢查工作時,明確指出辦公區與生產區不可分離。
領導指示下達的當天,彭大軍和宋東方便組織召開了領導指示落實會,要求修建部門的同誌依照指示重新選址。
元旦過後,剛當上副科長的魏得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利用休息時間跑了好幾個地方進行測量,並繪製了草圖。
他把自己的想法匯報給王國慶後,得到了王國慶的高度認可。
隨後,王國慶帶著他來到宋東方的辦公室。
宋東方聽完匯報後,立即召開會議,並讓魏得全主講。
魏得全拿出草圖,闡述方案:
“為滿足老廠整體搬遷後辦公人員的辦公需求,本方案秉持辦公設施一步到位的原則,計劃建造一棟四層的大型辦公樓。具體方案是,在壓兒山頭道溝下至女兒河之間,有一片近十萬平米的小坡度區域,將此處平整後,建造一座3000平米的辦公樓。建築圖紙可參照保東的設計,但由於此地靠山近水,而且我打算在辦公樓後麵建設小車班和自行車棚,樓前建設廣場和宣傳陣地,所以在草圖上,我將辦公樓設計成了l形。選擇此處的理由主要有兩點:其一,這裏是頭道溝東,是三線廠區的第一線,由機關在此守關,保衛軍工生產安全,機關人員理應堅守第一線;其二,壓兒山外是非生產區域,機關設在此處,便於對廠外各單位進行管理與服務,也便於與三線兄弟單位開展業務聯係。”
宋東方聽完後說道:“想法不錯,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最終,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宋東方讓魏得全撰寫報告,報告順利得到了省三線指揮部的認可與批準。
一陣掌聲將魏得全的思緒拉迴到了會場。
此時,包宏業已經講完,彭大軍開始做最後總結性發言:
“為落實主席‘要準備打仗’及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最高指示,我們依據省‘各自為戰’的原則,來到這裏建設三線。為保證建設進度,我們打破了甲乙方的承包、發包製,成立了由籌建廠、地方政府、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物資供應單位及駐在地人民解放軍共同參與的現場指揮部,實現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現場施工,統一組織物資供應。由於實行了‘四到現場’及‘四個統一’,不僅加快了建設速度,還減少了相互扯皮的現象,為臨戰狀態下的建設體製和組織指揮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彭大軍講完後,廣播裏響起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
三線人跟著廣播一起合唱起來。
會後,施工工人拆掉了主席台,技術人員按照辦公樓建設批示再次進行測繪,並根據測繪結果及領導要求連夜進行設計。
第二天,總體布局圖通過了領導審核。
在審核會上,宋東方表揚了魏得全,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同誌們也認為這位剛剛任命的領導“頭一腳”踢得十分漂亮。
動員會的第三天,運輸科領導接到了縣火車站的通知,從保東拆下的設備到站了。
縣火車站調度告知,在未來數十天,每天都會有許多車皮抵達。
運輸科領導紀保田接到電話後,先向廠領導匯報,隨後召開動員會,要求司機每天早上五點出發前往縣火車站拉設備,拉迴設備後將車送到機修班進行檢修,以確保第二天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任務安排妥當後,紀保田每天都會根據火車站的到貨通知,要求調度安排司機與車輛,同時組織有經驗的老司機監督機修班對每輛車進行檢查維護。
紀保田忙碌的同時,機動科領導也不輕鬆,他們將裝卸工分為兩組,一組駐紮在城裏負責裝車,另一組在廠裏負責卸車。
運輸科和機動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生產科和車間同樣在忙碌。
設備拉迴車間後,生產科領導組織機動搬運隊與車間工人一起卸車、將設備就位並進行安裝。
運輸科老司機那國光拉迴一台大型設備,然而,由於沒有大型天車和大型吊車,如何卸下這台大設備成了難題,大家圍著汽車一籌莫展。
抽著旱煙上完廁所的那國光走了過來,聽了一會兒,插話說:“這有什麽難的!你們沒在山區幹過吧?我告訴你們,在這坡上修個入口單坡道不就行了。”
老司機的辦法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大家在廠房門前陡坡處挖出坑槽,修建了一個入口單坡道。
汽車從入口單坡道倒入,坑槽後牆呈九十度,高一米五,寬三米。
汽車倒車時,前後車廂板放下,車倒入坑槽靠近後牆,工人用兩三塊鋼板搭在車廂與槽埂之間,用千斤頂將設備微微頂起,再將滾木伸到設備下方,在工房內安裝卷揚機,在卷揚機的牽引下,設備從車上卸了下來,然後緩緩地向廠房內移動。
不久,彈體加工車間設備組裝完成,車間領導組織工人對設備進行連線和調試。
1971年2月末,錦海三大隊的施工人員迴到了三線,年前在建的鑄、焊工房項目又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作為廠區基建技術管理協調及質量監督的魏得全、杜開海,每天都會在各個工地上堅守。
三大隊工人迴到工地後的第一項任務是清理場地,其中最難清理的當屬杯形基礎柱洞。
經過一冬的積累,積雪和灰土使得柱洞裏的雜物堆積得與地麵齊平。
三五個工人站在柱洞邊緣,先用鍬鎬向下挖掘,挖了一會兒後,在上麵夠不著了,便直接跳進柱坑裏繼續清理。
當力工們進行清理時,老師傅開始對去年現場預製的牛腳柱進行測量檢查。
檢查完畢後,老師傅安排吊裝工用撬棍撬起牛腳柱,並墊上滾木。
這時,柱洞清理的工人報告:“清理完畢。”
魏得全、杜開海以及三大隊的老師傅隨即過來檢查。
老師傅檢查後提出要求:“牆、底、角必須露出混凝土,尤其是底角不能有雜物,得像清理家裏的炕桌一樣幹幹淨淨才行。”
力工們於是再次下到柱洞繼續清掃。
與此同時,吊裝工用滾木及撬棍移動牛腳柱,使其來到柱洞口。
老師傅走過來,用腳和手進行丈量,一邊比劃一邊指揮:“向左動一動,向後移一點。”經過幾次微調後,老師傅滿意地點了點頭,並安排幾名力工協助吊裝工對牛腳柱進行吊裝捆紮。
幾名吊裝工扛著抱杆走了過來,老師傅安排他們組裝抱杆。
抱杆一節一節地安裝,每安裝一節都要緊固螺絲,以防鬆動。
當組裝到高於牛腳柱半米多的時候,一名工人喊道:“師傅,抱杆安裝好了!”
柱洞裏的工人也喊道:“師傅,柱洞清理好了!”
“好!安裝吊具。”
兩名工人抬來斤不落,在抱杆頂部將斤不落的上吊鉤連接好,又在抱杆頂部用豬蹄扣係下了三根又粗又長的麻繩。
連接完畢後,老師傅走到跟前進行檢查,先檢查倒鏈是否能靈活運動,再檢查上下吊鉤是否掛牢,最後檢查麻繩的捆紮情況。
老師傅確認合格後,喊道:“起杆!”
一根長長的繩子拽起抱杆,另外兩根長長的繩子控製方向,在下方扶持、上方牽引的配合下,抱杆立了起來。
抱杆立好後,捆紮牛腳柱的工人在柱體上部三分之一處捆紮好鋼絲繩,幾個人扯著斤不落的下吊鉤掛在鋼絲繩上。
兩名工人在抱杆下均勻、和緩地拽動斤不落。
隨著鏈條“嘎啦嘎啦”的響動,牛腳柱的上半部慢慢離開了地麵。
“起,起!”
當柱體的底部即將離開地麵時,老師傅喊了聲:“停!”
拽動斤不落的兩名工人立刻停了下來。
站在一旁早已準備好的兩名工人,拿著一根粗麻繩捆在了柱基底部。“起!”
工人繼續拽動斤不落,柱子緩緩升起。
幾名力工拽動柱基的繩子,將柱子順到柱洞口。
拉著斤不落鏈條的工人逆時針拽動鏈條,慢慢地將牛腳柱落入洞中。
老師傅用直角尺進行測量,工人按照師傅的要求,用斜木在洞口四周進行加固找正。
找正後,用水泥灌漿,並鋪上棉被、稻草進行保溫。
就這樣,一根又一根立柱豎立起來,十多天後,天車梁也順利安裝完成。
天車梁安裝好後,鑄造、鉚焊單位的鉗工與機加的鉗工爬上了天車梁,開始安裝天車軌道。
天車梁很窄,站在梁上的鉗工從地麵上拽起鐵軌,放置在梁的中間後,梁上兩邊留給鉗工的空間僅有半步寬。
在空曠的梁上,鉗工背著工具行走,時不時還要伸手去接下麵同誌拋上來的緊固螺栓和壓板。
他們一套套地接過來,接完後便趴在天車梁上一套套地安裝。
緊固螺栓和壓板壓住了鐵軌,幾天後,鐵軌安裝工作全部結束。
鐵軌安裝完畢,搬運隊搭起架子安裝天車。
天車安裝好後,三大隊便可以開始砌牆了。
瓦工吊線砌牆,架子工隨著牆體的升高快速搭建腳手架,鋼筋工忙著捆紮鋼筋。
基建工人澆築圈梁,安裝屋架,鋪設屋麵板,隨後進行天窗玻璃的安裝,牆上抹灰的工作也陸續展開。
工程進展迅速,魏得全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多次受到領導表揚。
妻子嚴淑真看在眼裏,晚上特意做了四個菜,打了一斤酒來犒勞他
。小兩口喝著酒,聊起了天,不一會兒就聊到了魏得全去年信裏提到的那次水災。
魏得全是1970年元旦前來三線的,當時的形勢緊張,仿佛戰爭一觸即發。
建設三線的任務繁重且時間緊迫,領導要求一切工作都要加快速度。
魏得全的任務是盡快完成鉚焊、鑄造等車間廠房的建設工作。
修建籌備組與省三線設計人員在壓兒山下尋找合適的位置。
然而,幾天過去了,他們選的幾個廠房位置都被領導否決了。
領導的意見是: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先建設軍品單位,後建設非軍品單位。鉚焊、鑄造車間屬於非軍品輔助單位,雖然要建並且也要抓緊建設,但不能與軍品單位爭搶土地。
無奈之下,魏得全與省三線設計人員提出在四道溝或三道溝開山取地,建工房的方案。
領導認可了在四道溝的方案。
一位領導覺得既然要開山取地,不妨多開一些,這樣廠房能大點兒,以後生產場地寬敞了,生產能力也能隨之提升。
另一位領導則提出,兩個車間都是廠裏的單位,廠房可以合並建設,這樣能減少一麵牆或者兩麵牆,不僅能降低費用,建設周期也會縮短。
根據領導批示,基建籌備組再次修改設計。
10天後,草圖完成,計劃在四道溝入溝1000米至1200米處的西坡開山取地,並在此建造一棟麵東靠西、長90米、寬80米的兩跨廠房。
新設計得到領導批準,領導要求這兩個車間廠房立即設計、馬上施工,務必保證年內完工並交付車間投入生產。
按照要求,技術人員進行測量,春節期間繪圖,三天後交出廠房基礎圖。
蘭小柱的民兵團入駐,開始挖山平坡。
領導親臨現場指揮,一段段炸山,一段段清理。
由於沒有大型設備,清理工作隻能依靠人力,大家日夜倒班幹,小推車成了主力工具。
這邊炸山、清理的時候,三大隊施工人員進駐四道溝工地,按照圖紙在清理出來的場地開挖基礎坑。
為了搶時間,挖完坑就下鋼筋、支模,澆灌水泥沙漿。
工程快速推進,電工在杆上杆下天天拉臨時電線,王國慶每次到現場都大聲提醒:“注意安全、拉電時要注意!不能亂拉,用電安全!”
老同誌的喊話起了作用,魏得全也跟著天天喊,工程進行中沒有發生觸電事故。
根據圖紙,三大隊技術人員分解構建物尺寸及數量,按照工程年內交工的要求,現場預製梁、柱、板等大件,同時在向陽街加工點製作過梁架、窗台板及門、窗、磚、瓦等小件或材料。
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麵讓領導十分滿意,大家堅信今年可以完工,能讓更多人來到三線參與建設和生產。
七月下旬,雨季來臨,工程進度受到影響。
雨水增多,那段時間雨下個不停,山溝裏的水越來越多。
原本隻有二到三米寬的小河變成了大河,幾場雨後河麵擴展成幾十米寬,部分道路、農田被湍急河水衝毀。
進山的鋼材、水泥、木材、玻璃等物資時常延期,更麻煩的是工地挖的基礎坑總是進水。
工程時而停工,時而搶工,進度慢了下來,領導很是著急。
包宏業、劉忠臣天天守在現場,與技術人員、工人一起想辦法。
道路泥濘,車輛運輸困難,蘭小柱組織民工及公路沿線百姓搶修道路,保障運輸。
工地西坡炸山挖山,隻能等不下雨時抓緊打孔放炮。
地坑灌水,就搭架上棚,用破舊苫布遮擋;坑裏滲水,就加大力度采購汙水泵抽水。
辦法想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七月末,工作例會上劉忠臣總結工程進度時,表揚了全體基建施工人員。
他引用毛主席的講話說道:
“所謂開動機器,就是說,要善於使用思想器官。有的人背上雖然沒有包袱,有聯係群眾的長處,但是不善於思索,不願用腦筋多想苦想,結果仍然做不成事業。再有一些人則因為自己背上了包袱,就不能經常勸人要善於思索,他們的聰明被包袱壓縮了。”
包宏業對參加例會的各小組組長說:“劉副廠長講得很好,我完全讚成。雖然下雨影響了工程進度,但革命群眾通過努力搶迴了損失的時間。這一切努力說明了什麽?說明人定能勝天,還說明辦法總比困難多,開拓進取就能取得更多成績。”
領導的願望雖好,但有時與現實脫節。
總結例會的第三天,天降暴雨。
建設三大隊的幾位老師傅十分擔心,他們商量後一起找到包宏業說:“領導,這雨太大了,炸過的山土石都鬆動了,很容易滑坡,您看能不能讓大家撤到向陽街工棚?”
包宏業心裏也正擔憂此事,聽大家這麽一說,立即同意。
臨走時,他找到蘭小柱、劉忠臣,說出自己的擔心,同時要求各個工地都不能留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方。
蘭小柱命令民兵團全體撤到趙村,劉忠臣雖然經曆過嫩江發水,知道水患的厲害,但不清楚滑坡的危險程度。
他想了想,跑迴燕子溝辦公區向彭大軍、宋東方匯報,二人指示停工,施工人員撤出,但考慮到工地有大量材料不能沒人看管,要求每個工地安排兩位同誌值班。
劉忠臣迴到工地,按領導要求安排各工地值班人員,安排時反複叮囑不能睡覺。
搬到庫房或工棚的人紛紛撤迴礦洞,劉忠臣為了穩定民心,沒迴燕子溝辦公區,而是和撤下來的同誌一起到礦洞溝,與劉海福他們住在一起。
魏得全也撤迴住在礦洞,他坐在洞口,望著傾盆大雨,聽著轟鳴的河水,想起火車的聲音,想起妻子送別時的淚花。
新婚不久,被窩還沒捂熱,就接到調令離開了她。
她那烏黑的長發、長長的腿、細細的腰、嫩嫩的唇,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
為了減輕思念的痛苦,他隻能延長工作時間。
今天去不了現場,繪圖工具也不在身邊,思念之情縈繞在四周。
快了,快了,家屬區建成了,新媳婦就要來了。
夜深了,大家迴到炕上睡覺。夜裏兩點十八分左右,值班的候煥耒聽到一陣陣轟隆隆的聲音,地麵震動起來,洞裏黑了,電也停了。他大喊:“地震了!”
喊聲驚醒了洞裏的人,大家慌亂地爬起來躲避,有的人向洞口跑去,有的人向洞裏跑去。四周漆黑一片,有的人撞在一起,有的人撞到牆上、櫃上、架子上,地麵上的鞋、盆、凳、設備材料不知絆倒多少人,撞傷多少人。
混亂中有人跑到了洞口,暴雨卻擋住了大家的去路。
漆黑的山穀中,嘩啦啦的雨聲伴著轟隆隆的響聲,隻有如長蛇般的閃電掠過時,大家才看見洞口的水柱向下砸落。
劉忠臣和劉海福匆匆跑下炕,突然想起枕頭下有手電筒,急忙轉身摸索著迴去拿。
六七分鍾後,劉海福摸到了手電筒並打開,隨後劉忠臣的手電筒也亮了起來。
洞外不時有石塊從山上滾落,砸在洞口的牆壁、門和窗戶上,跑到門口的人嚇得連忙往後退。
大家既不敢出去,也不敢往洞裏走,驚恐萬分地站在車間的過道上。
劉忠臣打著手電筒走過來,大喊一聲:“別慌,我看看!”
他用手電筒照著洞外,手電光在傾盆大雨中映照出一點點彩色的光線。
劉忠臣望著漆黑的夜色,想起老包說的滑坡,迴過頭問道:“誰說地震了?”
“我。”候煥耒急忙迴答,“是我說的,我是西南人,以前經曆過地震。”
“地震?那震完了沒?”
候煥耒猶豫了片刻說:“說地震好像也不太對,地震一般也就十幾秒到幾十秒,這次時間太長了。你聽,好像還有動靜,地也還在晃動,我也搞不清楚。”
劉海福吩咐機加車間的人找來幾根木柴,放在車間的空地上,倒上廢機油點燃,洞裏頓時亮堂了許多,大家的情緒也稍微平靜了一些。
劉忠臣找到電話機,想打電話了解一下情況,卻發現電話無法接通,估計是線路斷了。
劉海福組織人手發動柴油機,不一會兒就來電了,大家圍坐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過了半個小時,雨勢稍微小了一點,運輸、變電值班的同誌趕了過來,劉忠臣趕忙詢問情況,他們說:“不知道。”
沒辦法,劉忠臣安排劉海福留在原地,然後組織魏得全、候煥耒等二十人前往廠區工地。
那巨大的聲響不僅礦洞溝的人聽到了,其他溝裏的人也聽到了。
燕子溝辦公區的領導和職工聽到聲音後,有人喊地震,也有人跑到外麵,結果發現房子沒倒,自己卻成了落湯雞,隻好又迴到房間。
宋東方、袁國嶺、賈飛龍等人冒雨跑到彭大軍的房間,大家一起分析剛剛發生的事情。
許多房間裏的人點著油燈,伴著雷雨聲,焦急地等待領導的安排。
大家分析後認為,包宏業所說的滑坡可能性最大。
彭大軍當機立斷:由袁國嶺、王國慶帶幾個人去廠區了解情況,宋東方、賈飛龍帶領一組人去向陽街了解情況。
宋東方帶人剛走不到五分鍾,就在路上遇到了包宏業組織的隊伍,他們開著一輛嘎斯運輸車,與宋東方的吉普車相遇。
雙方說明情況後,一起迴到彭大軍的房間。
彭大軍問道:“什麽情況?”
“我們覺得滑坡的可能性比較大。”
彭大軍看著包宏業說:
“劉忠臣昨天向我匯報了,這次你的決定非常正確,必須表揚,對你們三大隊幾位老師傅的敏銳洞察力更要表揚。不管是不是滑坡,人員撤迴沒有出人命總是好事,估計物資會有損失,這也沒辦法。另外,一會兒你們去現場,先觀察情況,不要急於搶險,一定要保證不出現次生災害。”
在礦洞溝這邊,劉忠臣、魏得全、候煥耒等人冒雨走過東西雙橋,橋上滿是淤泥和雜物,他們一邊清理一邊前行。
來到廠區值班室,見到了頭道溝的值班人員,得知頭道溝沒有出事。
他們繼續向西走,路上泥石堆積,難以清理,無法繼續前進,隻好退迴到廠門口的值班室。
不一會兒,袁國嶺、王國慶等人趕來了,大家再次嚐試前進,依舊沒有成功,西橋上又堆滿了雜物,劉忠臣讓候煥耒組織人員清理。
宋東方乘坐的吉普車來了,過了橋來到廠門口,看到門口擋路的木杆已經被挪開,便讓司機開過去,結果開了幾百米就陷住了。
包宏業的嘎斯車趕來時,看到吉普車陷在那裏,便將它拉了出來,大家迴到值班室,擠在一起麵麵相覷。
天亮了,雨停了,三大隊的推土機帶著大家從廠門口向西挖掘。
過了許久,來到了四道溝南口。
隻見淤泥和雜物堆積成一道山丘,南河拓寬了三十餘米。
拐到三道溝嶺上,看到了四條溝的滑坡體,也遇到了從老疙瘩溝下來的值班人員,大家得知老疙瘩溝沒事。
沿著四道溝南口,推土機帶著大家一邊清理一邊向北行進,下午來到了廠房建設現場。
現場被巨大的土包覆蓋,東山山腳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衝擊坑,西山坡向後延伸了六十餘米,西山坡上的樹木和青草都不見了,隻剩下裸露的青石以及石頭間還未流盡的黑紅色泥土。
劉忠臣有些慌張,兩名民工失蹤了,他小心翼翼地走到宋東方身邊,小聲說:“值班的兩名民工沒找到,昨晚我要求他們不能睡覺,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問題,看來他們沒當迴事。”
聽到這話,宋東方沒有表態,走到彭大軍身旁。
彭大軍聽後指示,一是要繼續尋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二是做好家屬安撫工作,如果人不幸去世,按烈士待遇處理,家屬中有適齡人員的可以安排進廠。
雨停了,仿佛那一夜把天上的水都傾倒下來了。
隨後連續晴天,天氣酷熱,地上的水迅速蒸發,大家頂著濕熱的天氣清理現場。
滑坡雖是一場災害,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原本要挖的坡不用挖了,廠房的場地也夠了,四道溝原本凹凸不平的山穀變成了相對平坦的山丘。
王國慶、魏得全對滑坡後的山體和溝穀進行測量,提出了幾條建議:
為確保安全,清理危險的山坡和石塊;清理後修建護坡。
在山腳下用石頭砌築排水溝,並根據需要修建橋涵。
領導同意了這些建議。
施工人員的任務變成了清理土方,修建護坡、排水溝和橋涵。
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要求不再提及。
失蹤的兩人屍體也不再尋找,在平頂後山立了碑,並安排他們的子女進廠,西張村因此增添了兩戶有悲有喜的人家。
危機就是挑戰,三線建設需要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幹勁,需要先進事跡和先進代表。
在總結大會上,包宏業等人立了功,受到了表揚。
滑坡無疑是一件大家都不願看到的壞事。
領導認為,壞事不宜總提,總提壞事、不好的事,容易將負麵影響放大,對三線建設不利。
“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這是死得其所。”
魏得全說著,心情格外沉重,幾滴眼淚忍不住落了下來。
嚴淑真安慰道:“都過去了,為了三線建設,流血犧牲在所難免,咱們別想這些傷心事了,喝酒吧。”
1971年夏天,鉚焊、鑄造車間廠房順利落成,這是錦東三線建成的第二座正規廠房。
廠房由兩跨相連,一跨分配給鉚焊車間,另一跨給鑄造車間。
三大隊隨後下撤幾百米,來到金工廠房建設地點,準備開展建設工作。
車間人員入駐後,張廣安、張廣意兄弟倆,一個成為清砂工,一個當上焊工。
他們穿著工作服,站在這片曾被父親鮮血浸染的土地上,心中悲喜交加,同時也堅信自己能在這裏做出貢獻、收獲成長。
李建華站在車間裏,迴想起過去幾個月和師傅在露天工作的艱難場景。
一張鋪在地上的鋼板就是工作台,他們用錘子、鐵剪子和鉚釘加工產品,下雪天在皚皚白雪中堅守,下雨天隻能躲在樹下避雨,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如今走進新廠房,終於擺脫了惡劣的工作環境。
李雲順、冉欣、杜武也來到了這裏,大家紛紛感歎太好了。
冉欣入廠後雖是電工,但單位隻有休息室,沒有專門的工房,工作常常在室外進行;李雲順工作的地方在洞裏,環境潮濕又昏暗;杜武的工作空間隻有駕駛室。
他們看到李建華所在的廠房,都十分羨慕。
魏得全、杜開海則轉戰到439、金工、變電所、機電、熱力廠房及庫房等工地。
魏得全身為副科長,操了不少心,他不僅要負責工房建設,還時常代替王國慶監督辦公樓的施工。
廠領導對這個年輕人讚賞有加,稱讚他有幹勁、有前途。
還未上學的李風順與高文革來到八樓,去見新來的朋友劉遠勝。
劉遠勝一家是五月份來的,他們能來到這裏,是劉遠勝媽媽申請的結果。
劉遠勝的舅舅馬保華寫信告訴劉遠勝媽媽,他的兩個表哥及舅媽都在三線順利上班了。
馬月嬌十分羨慕,她的兩個侄子從小就不愛學習,小學時總是留級,前幾年別人家同齡的孩子都下鄉了,這倆孩子才小學畢業,這次來到三線直接進了工廠。
馬月嬌心想,馬家的運氣或許就在這三線,第二天便讓丈夫劉玉峰遞交了申請。
劉遠勝的三哥馬明言也在家,看樣子像是逃課了。
李風順帶著他們上山,山上草木茂盛,蟲子眾多,山杏也不少。
酸澀的山杏讓他們的肚子有了飽腹感。
李風順指著前方說:“那邊有個石嘴岩,是放死孩子的岩洞,你們敢不敢去?”
馬明言逞強道:“哪有不敢的?哪兒我都敢去,上次你們去的時候我沒趕上,這次可一定得去。”
高文革卻不敢去,上次他也沒去,就是因為害怕。
到了石嘴岩,上麵又新增了幾堆樹枝和枯草,看樣子時間不久。
劉遠勝剛要去拿樹枝,李風順趕忙製止:“別拿,後麵放著的是死孩子。”
劉遠勝驚恐萬分,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雙腿也開始顫抖,吵著要迴去。
迴去的路上,高文革擔心他們會把上山的事說出去,悄悄跟李風順說:“他們不會把今天的事說出去吧?”
李風順也有同樣的擔憂,叮囑大家迴家千萬別提。
劉遠勝害怕,馬明言心裏其實也害怕,但嘴上還硬撐著:“沒事,不會說的,下次還要來呢。”
可實際上他心裏想著,這什麽破地方,再也不來了。
晚飯後,李風順和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
夜深了,迴家睡覺的李風順又做了一個夢。
藍天上,朵朵彩雲緩緩飄動,李風順坐著白胡子老頭開的飛機,一頭鑽進雲頭。
彩雲裏的貓、狗紛紛伸出頭來,跟他們打招唿。
不知怎麽,飛機突然撞到了什麽,劇烈抖動起來,然後急速墜落。
落下來的飛機瞬間變成一輛嘎斯車,在樹叢中緩緩前行。
不一會兒,車到了河沿,過河時又變成了一條破船。
過了河,破船又變迴破車。
再過一會兒,車消失了,幾個衣衫襤褸的人坐在石嘴岩的平台上,中間點著火堆,白胡子老頭坐在洞口問道:出了什麽事?你們遇見什麽?為什麽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