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指的是為支持三線建設,由公社從社員裏挑選出的表現出色、幹活能力強的勞動力。


    在這些民工當中,下鄉青年占比相對較大,自然而然,他們也成為了從民工中抽調入廠的主要人員,是三線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年,民工可是個光榮的稱號,不像後來被有些人稱作是從農村來的盲流,當然也和解放前被讚為支前模範的情況有所不同。


    對於三線時期的他們可以這樣說:


    解放戰爭百姓扶,支援三線有民工。


    人民萬歲英雄輩,鐵打江山戰備匆。


    鐵路延伸莊戶助,廠房修建瓦工紅。


    下鄉入廠青年樂,種地迴村老狗終。


    高文革的姥爺用竹篾給他做了一個蟈蟈籠。


    高文革提著蟈蟈籠上山捉蟈蟈,李風順也跟著一起上山,還幫他捉了三隻螞蚱放進籠裏。


    高文革看著籠裏的螞蚱,滿臉不認可,嘟囔著:“這是螞蚱又不是蟈蟈,蟈蟈會叫呢。”


    他倆繼續尋覓蟈蟈的蹤跡。


    突然,半山腰傳來悠揚的口琴聲。


    二人循聲而去,隻見一位大哥哥站在鬆樹下的一塊石頭上,正專注地吹著口琴。


    從下往上看,石頭上的大哥哥身形顯得高大魁梧。


    可實際上,他個子並不高,隻有1米68,體重剛過百斤。


    不過,他那清秀的麵龐上,濃眉大眼,倒也有幾分俊朗。


    大哥哥看到他倆,放下口琴,笑著問道:“倆小夥,這是要上哪兒去呀?”


    “捉蟈蟈。”高文革舉起裝著螞蚱的蟈蟈籠迴應道。


    “不錯嘛,都捉到了。”這位有點近視的大哥哥誤把籠裏的螞蚱看成了蟈蟈。


    “好什麽呀,根本沒捉到蟈蟈。”李風順還在為剛剛高文革的不認可而自責。


    “你倆先別說,讓我猜猜,你是李風順,你是高文革。”


    “你是山上的神仙嗎?怎麽會知道我們的名字?”


    “什麽神仙呀,我是招工入廠的下鄉青年,我叫於誌歧。”


    李風順和高文革好奇地打量著這位大哥哥。


    所謂下鄉青年,指的是從城裏初中、高中畢業,下放到農村的青年,這是那幾年特有的稱唿,說是去接受再教育。


    於誌歧家在錦海市鐵路局,父親是鐵路局後勤單位的會計。


    他的親生母親已經過世十多年,繼母在錦海一家街道企業工作,當年帶著兩個孩子改嫁過來。


    到於家後,繼母又生了三個孩子,家裏人口眾多,生活十分艱難。


    繼母對自己的孩子格外偏愛,對他和兩個妹妹卻不怎麽好,這讓他非常不想待在這樣的家庭裏。


    1967年,於誌歧讀報時,看到許多青年支援東南亞國家反帝,覺得這是個擺脫現狀的好機會。


    當時還在讀高二的他,身無分文,便和幾個想法相同的同學一起串聯。


    他們先去北京,再前往雲南,結果在過境時被勸返了。


    串聯期間,有人管飯,他和幾個同學在外漂泊了大半年。


    迴到家後,父母沒有關心他有沒有變瘦、去了哪些地方、每天吃什麽、在哪兒睡覺,而是說:“這半年多,你可給家裏省了不少糧食。”


    父母說的雖是實情,可他心裏卻十分不是滋味。


    學校要求返校學生下鄉,他便主動跑去報名,這一積極舉動還讓他成了先進典型。


    下鄉時,他擔任學生隊隊長,下鄉後又成了青年點點長。


    後來,因為“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他進入了民兵(工)團,來到了這條溝,參與三線建設。


    前段時間,好奇心重的於誌歧聽說了石嘴岩的事,特別想知道岩石上麵到底有什麽。


    同誌們都說是封建迷信,可他卻不這麽認為,一心想去瞧個究竟。


    今天早上,他爬上了山,來到岩石邊,看到陡峭的山崖,心裏有點發怵,便停了下來。


    下山走到一半時,他心有不甘,靠著一棵樹,站在石頭上吹起了口琴,沒想到正巧碰上了李風順和高文革。


    他知道李春雨的兒子李風順,也知道高豐收的兒子高文革。


    在民兵團時,他常和基建人員打交道,也聽說過那個敢去石嘴岩的小孩就是李風順,心裏想著:正好!


    於是迎上去和兩個小孩聊了起來。


    李風順和高文革特別高興,結識了一位大哥哥。


    三人聊了一會兒,於誌歧明知故問:“你們去過石嘴岩嗎?”


    李風順迴答道:“去過。”


    “還敢再去嗎?”


    “敢,走吧!”


    李風順一直在幫高文革捉蟈蟈,卻始終沒捉到,情緒本已低落。


    一聽要爬石嘴岩,瞬間來了精神,沒等於誌歧迴應,就率先向上爬去。


    高文革和於誌歧緊跟其後。


    走著走著,於誌歧發現一米開外的一棵小樹上,有一隻蟈蟈正趴在樹葉上。


    他小心翼翼地走過去,輕輕伸出雙手,一隻手伸到葉子下麵,另一隻手放在葉子上麵,然後猛地雙手一合,成功捉到了蟈蟈。


    “捉到了!”


    李風順和高文革立刻跑迴來,圍在他身邊。


    於誌歧小心地張開一條指縫,夾住一隻翠綠的大蟈蟈,說道:“把蟈蟈裝起來。”


    高文革拿出蟈蟈籠,放走螞蚱,將蟈蟈放了進去。看著蟈蟈不叫,高文革問道:“為什麽它不叫呢?”


    “蟈蟈喜歡曬太陽,曬一會兒就會叫了。”


    高文革和李風順跑到樹木稀少的地方,把籠子放在一塊石頭上,等著蟈蟈叫。


    於誌歧見兩個小孩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便喊道:“別在那兒發呆了,走吧!”


    聽到大哥哥的唿喊,李風順拉著高文革,拎著蟈蟈籠跑了過來。


    來到石嘴岩,李風順一馬當先,於誌歧和高文革也跟著走上了岩石。


    於誌歧仔細觀察了許久,說:“這岩石應該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力所為。石頭平台雖然和普通石頭不太一樣,但也隻能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李風順卻不認同,講述了自己的夢,夢裏這裏是一座很大的房子,如果挖一挖,裏麵應該有很深的洞。


    於誌歧說:“有夢是好事,但夢不能當作證據。”


    高文革是第一次上石嘴岩,上次他和幾個哥姐在外麵沒敢進來。


    他看了看,說:“這不就是幾塊大石頭嘛,你還說有房子有山洞,簡直是胡說八道。大哥,這小子腦子有病,你可別信他的。”


    他們一邊說著,一邊走下石嘴岩。下山時,蟈蟈終於叫了起來。


    於誌歧喜歡爬山,也愛去石嘴岩,李家三兄弟也有同樣的愛好。


    一來二去,李雷順、李雲順也和於誌歧結識了。


    於誌歧上學的時候,穿著樸素,吃得也不好。


    因為自卑,他不太愛和同學一起玩耍,隻能在教室或者家裏看書。


    他學習成績優異,文筆出眾,字也寫得十分漂亮。


    民工連出板報時,宋東方看到他的作品,詢問過後對他很是認可。


    宋東方正需要一個幫忙寫稿的人,進廠名單裏有於誌歧,宋東方便安排他到廠辦當了秘書。


    秘書因為工作原因,接觸的信息多,自然知道得也多。


    有一次,李風順哥仨上山采蘑菇,看見於誌歧也在山上。


    閑聊時,他們問起為什麽要建三線,為什麽選在這裏。


    於誌歧迴憶起自己在民兵團及廠辦看過的文件,思索片刻後,說出了以下理由:


    1969年3月2日,中蘇邊境爆發了珍寶島事件。


    同年4月,部裏在重慶召開會議,製定了一二三線和大城市的企業戰略疏散、搬遷以及就地打洞的方針。


    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上級部門依據毛主席的指示,在加速大三線建設的同時,相應推進了小三線建設。


    1969年6月,省三線指揮部成立。


    8月,指揮部派出小分隊深入遼西山脈。


    遼西山脈全長410公裏,起始於錦海市,終止於韓河市。


    兩市中間部位的山脈較高,長度約200多公裏,縱深50公裏左右。


    錦海市在這片山脈中有兩家大二型國營企業,一家是煤礦,一家是鉛鋅礦。


    這片山脈中還有朝河市的一家中型鋼鐵企業。


    礦山和鋼廠各有鐵路線與外界相連,三線企業落戶山區後,既有利於靠山隱蔽,又能在一定範圍內形成一個閉環的軍品生產區。


    省三線指揮部與某主管部局協調後,決定搬遷建設八家軍工三線企業,並協調其他部委搬遷若幹家軍品配套企業。省軍區也決定在此新建三個戰備庫。


    錦東廠的落戶地點由省三線指揮部指定在錦海市威寧縣八叉公社壓兒山山脈附近。


    為保障三線建設,1969年9月末,錦海市、朝河市成立了十幾萬人的民工團。


    各縣按照指揮部要求,從縣裏向遼西山脈的十七個三線建設工地修路、通電、通水。


    威寧縣民工團團長與政委蘭小柱帶領6000名民兵,頂著風雪,冒著嚴寒,吃著高粱米,啃著鹹菜,從城裏向山上進發。


    他們頭頂藍天,腳踏荒山,在各個山腳下、槐樹旁支起帳篷,露天立起爐灶,炊煙嫋嫋升起。


    市建設三大隊到達威寧縣時,民工團利用原有公路及新修的簡易公路已經抵達八叉。


    縣三線接待站的同誌帶路,將三大隊的同誌送到八叉,不久後又把保東籌備組的同誌也送到了這裏。


    三股力量匯聚後,壓兒山下的三線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在這個偏僻山區,高差達二百七十米的坡穀地裏,工地指揮部的領導與民工、工人一同參與建設。


    由於汽車數量不足,大家上坡搬磚頭,下坡抬石頭。


    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大家加班加點,隻為確保工程能夠按時完工。


    可以說,民兵團是三線建設最早的保障力量,沒有民工,就沒有三線建設。


    三線人理應向民工致謝,包括那些沒有進入三線廠的下鄉青年,以及農村戶口卻沒機會進入三線廠的農民,然而,這份感謝卻一直未曾說出口。


    於誌歧就在這6000人之中,他是18團4營9連的文書。


    連長是他下鄉時那個大隊的民兵連長,指導員是八叉公社的婦聯主任。


    這位指導員可不簡單,是民兵團裏的紅人。


    別看她年齡不大,卻成熟老練,在一群老爺們中頗具威信。


    指導員是八叉公社程屯人,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一輩子不善言辭,卻不知為何生了這麽一個能說會道的女兒。


    她出生時,家裏已經有四個兒子,父母盼著生個女孩,結果如願以償,便找人給孩子取名為程桂枝。


    程桂枝長得漂亮,或許正是因為漂亮,在男人主導的世界裏,她的人生頗為順遂。


    初中畢業後,學校缺老師,她便當了小學代課老師。


    過了一段時間,又成了學校團支部書記。


    她在共青團工作中表現出色,得到了縣團委書記的認可,被借調到縣團委工作了半年。


    文革爆發後,團委書記倒台,她迴到公社。


    當時,公社的婦聯主任遭到造反派批鬥,公社新領導提議讓她擔任公社婦聯主任。


    民工團成立時,她找到蘭小柱,要求參加三線建設,於是來到了9連擔任指導員,離開時,公社安排公社文革造反派頭頭接替了她的婦聯主任職務。


    程桂枝拿著手令,與9連在壓兒山會合。


    工地指揮部的同誌安排9連負責電力工程,9連連長要求於誌歧協助程桂枝,並與三線廠設備機電能源籌備組取得聯係。


    他倆來到礦洞溝,見到了籌備組的袁國富與鄭愛春。


    袁國富是袁國嶺的弟弟,鄭愛春是袁國富的師傅。


    這二人是跟著袁國嶺來的。


    1969年,袁國富轉業後被分到保東廠,當時袁國嶺雖被關進牛棚,但對廠裏的人員和業務依舊了如指掌。


    勞資科的同誌安排袁國富跟隨有二十年工作經驗的鄭愛春學習電工。


    他們是三線建設的元老,來到八叉的第二天就開始勘察。


    一周後,袁國嶺帶著他們前往市電業部門。


    鄭愛春查看市供電係統圖後,提出了拉臨時電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省三線建設指揮部的認可。


    他們拿著批示來到仙女山東十幾裏外縣礦山的一家企業,商議從那裏拉電。


    溝通完成迴到三線後,正準備架杆引電時,九連找上門來。


    九連接到的任務正是架線杆、拉電線。


    擔任向導的當地老農領著他們爬山涉水時,說起了當地的諺語:“抬頭看山頭,走路踩石頭,吃著窩窩頭,何時能到頭”“坡陡石頭多,牲口難過坡,人活七十幾,半飽過生活”。


    惡劣的環境讓大家切實體會到了艱辛。


    修路的民兵還能找相對平坦的地方施工,可拉線架杆的卻隻能選擇近路,在山上崎嶇陡峭的地形中艱難穿行。


    於誌歧他們每天忙著挖坑、抬電線和木杆,程桂枝也跟著一起幹。


    寒冬臘月,山上的土凍得結結實實,在茫茫白雪覆蓋的山嶺上,九連不到半個月就完成了臨時外線架線工作。


    外線架線完成後,他們又投入到廠區內線架杆、拉線的工作中。


    電力工程結束後,他們被劃入廠基建隊,在安得誌的帶領下繼續奮戰。


    安得誌組織他們修護坡、建庫房,各條溝裏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安得誌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組成了多個生產小組,每個小組由三四名修建組的工人帶著十幾位民工。


    修建組的同誌大多是普通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仗著自己有砌築技術,對待民工態度粗暴,說話就像罵人,溝通事情也像是在挖苦人。


    安得誌身上也有這種毛病,隻是程度稍輕。


    九連的民工對此情緒很大,多次向連長告狀。


    九連連長是個沒什麽文化且脾氣暴躁的農村人,為此找安得誌理論,甚至還打了幾架。


    安得誌和連長一樣沒好氣,對修建組的老職工也是又罵又打,一時間,他們負責的項目亂成一鍋粥。


    蘭小柱得知情況後,以農業生產需要為由,讓連長迴了公社,由程桂枝兼任連長。


    程桂枝找來幾個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有一定組織能力的民工,跟著安得誌等人學習施工技術。


    兩周後,大家學會了基礎放線、地基清理、基礎墊石、砌磚等工作。


    民工學徒出師,掌握工作技能後,程桂枝找到領導,要求單獨承接項目,領導同意了。她把民工分成兩個小組,帶領大家開始庫房建設工作。


    程桂枝找到安得誌,甜甜地喊了幾聲“叔”,安得誌便答應每天往返於兩個庫房進行指導監督。


    於誌歧跟在程桂枝後麵,打心底裏佩服她。


    安得誌負責施工質量和進度,程桂枝負責組織和宣傳。


    程桂枝安排於誌歧在山坡的石頭上、宣傳板上寫下:“要準備打仗”“靠山,近水,紮大營”“靠山,分散,隱蔽”。


    於誌歧看著程桂枝漂亮的臉蛋和工作時的樣子,一度覺得她是個真抓實幹的人。


    但相處久了,他發現程桂枝隻有在領導來的時候才認真參加勞動,其他時間基本隻動口指揮。


    她對待安得誌的做法也讓於誌歧覺得不妥。


    見到安得誌時,她嘴上說大叔多麽好、多麽能幹、水平多麽高;背後卻抱怨這老頭隻知道自己幹,不懂得組織大家一起幹,工作方法太落後。


    有幾次,她還要求民工在技術質量方麵可以聽老安頭的,其他方麵不要聽。


    程桂枝向宋東方、蘭小柱匯報工作時,總是突出自己的功勞。


    於誌歧覺得她心眼太多,為人不夠厚道,便不自覺地與她保持了一定距離。


    程桂枝沒有察覺到於誌歧有意疏遠她,因為想跟她親近的人很多,袁國富就是其中之一。


    袁國富身高不到1米7,身材消瘦,臉很長,倒三角的眼睛不大,鼻子和嘴卻在臉上占了很大比例。


    袁國富總是主動和程桂枝套近乎,程桂枝卻總是躲著他,她不想得罪袁國富,畢竟他是袁國嶺的弟弟。


    袁國富一有好吃的就想著程桂枝,有事沒事都去找她。


    程桂枝讓於誌歧幫忙撒謊應付,效果不太理想。


    程桂枝找蘭小柱幫忙,蘭小柱對她說:“你雖然是公社婦聯主任,但身份還是農村戶口。我建議你利用這個機會,讓老袁家幫你轉戶口進廠,這樣你一輩子就有保障了,為什麽要躲呢?可以試著和他發展發展。”


    蘭小柱說得沒錯,城市戶口的人有供應糧,可以免費看病,還能分房,而農村戶口的人卻沒有這些待遇。


    這天,袁國富又來找程桂枝,於誌歧遠遠看見山口的人像是袁國富,就跑到庫房告訴程桂枝。


    程桂枝說:“沒事,來就來吧。”


    袁國富也知道轉戶口的事情難度很大,之前他並不知道程桂枝是農村戶口。


    農村戶口轉城市戶口的困難他很清楚,他們兄弟三個,袁國嶺是老大,他還有個二哥、二嫂和侄子在農村。


    當年他參軍就是為了轉戶口,大嫂幫了不少忙。


    他轉了戶口上了班,二哥也曾來信找大哥大嫂幫忙,但大哥迴信說,在農村結婚的都辦不了。


    如今要幫一個外人,估計大嫂和大哥不會管。


    幾天後,蘭小柱見到袁國嶺時說:“聽說你弟弟和程桂枝搞對象了,怎麽樣啊?”


    袁國嶺說:“他沒跟我說,迴頭我問問。”


    袁國嶺晚上見到弟弟,問了情況,也覺得很棘手。上班時,彭大軍看到他一臉為難的樣子,便詢問情況。彭大軍聽後沒有表態,讓他把宋東方叫來。宋東方來了之後,彭大軍讓袁國嶺把情況又講了一遍。聽完後,彭大軍說:“總指揮,老袁說的事說明什麽?說明領導也有難處呀!”


    晚上,宋東方和謝雲旺散步聊天時說起了這件事,問:“彭政委是不是有什麽想法?”謝雲旺說:“領導也是人啊!拋家舍業來到這個地方是為了革命事業,但也對不住自己的家人,對不住自己的老婆。彭政委應該不會有什麽想法,但他有家庭和戰友,家屬可能會有想法,他的戰友也可能會有想法。”


    宋東方點了點頭,對謝雲旺的說法表示認可。


    第二天,他主動找到彭大軍,提出一項不經過會議討論的政策:為了讓領導幹部沒有後顧之憂,在申請招工指標時,預留部分指標給領導同誌,具體如何使用,由各位領導自行決定。


    彭大軍認可了這一不上會的政策,宋東方便讓謝雲旺去找各位領導確認。


    最終,袁國嶺把自己的一個機動指標給了程桂枝。


    到了年底,招工海報讓民兵團的人看到了希望,大家都盼著入廠名單裏有自己的名字。


    九連有12名下鄉青年,分到了四個指標,於誌歧是其中之一。


    入廠報到時,四人興高采烈,還看到程桂枝也來報到。


    春節前,袁國富和程桂枝舉辦了一場簡單的婚禮。


    於誌歧跟李風順哥仨聊到這裏時,李雲順忍不住說道:“真沒想到,一個高一個矮,一個美一個醜,這日子可怎麽過呀?”


    李雷順接話道:“這有啥,矮的聽高的,醜的聽美的,找個平衡就行,有什麽不行的。”


    於誌歧嘴上沒吭聲,心裏卻認同李雷順的話,他覺得不般配的兩人肯定有他們自己的相處方式。


    開春後,傳來第二批入廠的消息,五月還有招工指標。


    很多人開始行動起來,又是送禮,又是托人,讓蘭小柱應接不暇。


    他倒不在乎錢財,隻是很同情這群從城裏來的孩子,於是去找彭大軍、宋東方爭取更多指標。


    大家送來的錢和物,有一部分變成了酒桌上的酒菜。


    那幾天,為了說服這兩位領導,他多次請客喝酒。


    有一天,他又請大家喝酒,席間說道:“這些東西都是孩子們送的,他們的目的大家心裏都清楚,能多爭取就多爭取點吧!”


    那天,其他人喝了一會兒就走了,隻有他和宋東方一直喝到夜裏十點多,他也喝醉了。


    宋東方的家人來接宋東方迴向陽街時,說要送他迴去,他卻說:“我還住在辦公室呢,就隔個房間,送什麽送。”


    宋東方走後,他站在小樹旁撒了泡尿,完事後迴到自己房間,打開門走了進去。


    淩晨三點,蘭小柱從宿醉中幹渴醒來,腦袋像是被重錘敲打過,鈍痛陣陣。


    朦朧間,他瞧見身邊躺著一個女人,刹那間酒意全消,困意全無,心猛地一緊,湊近細看,枕邊人竟不是自己的妻子,驚得他差點叫出聲。


    蘭小柱努力梳理著昨晚的記憶。


    他隻記得推開門的瞬間,恍惚覺得迴到了城裏的家,溫柔的妻子迎上來,幫他褪去外衣,又貼心地燒水遞水。


    可轉瞬他便清醒過來,自己分明還在這偏遠的工作駐地,根本未曾迴家。


    至於之後發生了什麽,他的腦海卻像被一塊黑布蒙住,隻剩一片空白,怎麽也想不起來。


    恐懼如潮水般湧上心頭,蘭小柱手腳冰涼,猶豫再三,還是顫抖著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輕推女青年的肩膀,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姑娘,醒醒……”


    女青年皺著眉,極不情願地睜開雙眼,眼角幹結的眼屎讓蘭小柱下意識地別過頭,心裏一陣嫌惡。


    還沒等他開口,女青年便睡眼惺忪地掀開被子,赤條條地坐在炕上,語調輕柔卻讓蘭小柱如墜冰窖:“領導,昨晚看您喝得爛醉,走路直打晃,我怕您摔著,就扶您迴了屋。您開了門,拉我進來,還親了我,之後又……”


    她頓了頓,聲音低了些,“您別多想,我都是自願的。”


    這時,一陣夜風從窗縫鑽進,女青年光著身子打了個哆嗦,接連幾個噴嚏。


    蘭小柱慌亂地別過頭,扔給她一件衣服,啞著嗓子說:“快穿上。”


    女青年卻嘴角一勾,帶著一絲媚態:“領導,再陪我一次,我就走。”


    片刻的沉默後,房間裏傳來衣物摩挲的細碎聲響,隨後,門“吱呀”一聲被打開,女青年的腳步聲漸漸遠去,徒留蘭小柱癱坐在床邊,滿心懊悔與不知所措。


    隨後,蘭小柱看著被褥上的一攤血跡,知道這個女子入廠的事情必須得辦。


    新的招工工作在5月份完成,家屬轉正、子女入廠、下鄉青年安置等一共解決了300多人的問題。


    1971年3 - 5月,保東廠有七個車間來了三百多人,其中有兩個單位是整體搬遷。


    與此同時,保東的機關、後勤、輔助單位也來了不少人。


    保東來人的時候,地方又安排了一百多名轉業幹部和退伍兵。


    李風順和高文革天天站在橋頭,看著一趟趟的汽車駛過。


    人多了,對生產區廠房和家屬區住宅的需求也增加了,基建單位為此十分著急,施工人員加快了基建速度,完工交驗的項目增多了。


    金工車間廠房、439車間廠房先後交付生產車間使用,向陽街住宅全部完工,燕子溝住宅部分完工。


    廠房和設備相繼投入生產,企業進入了邊生產邊基建的階段。


    修路、平整場地不再需要那麽多民工了,蘭小柱與民兵團團長協調後,把大部分人員轉到了鐵路建設工地。


    鐵路工地從錦海市沿著遼西山脈延伸到韓河地區,全長310公裏,計劃修建33個火車站。


    幾萬名民工在這310公裏沿線的工地上一字排開,協助鐵道兵在崇山峻嶺中修路、架橋、挖隧道。


    威寧縣民工在團長的帶領下奮戰在工地,從錦東三線下來的民工沒有迴家,直接就近加入了程屯鐵路工地。


    程屯鐵路是離錦東最近的鐵路工地,施工項目包括隧道、橋梁、土方開挖、填築壓實排水以及火車站、專用線等。


    該段工程有兩個難點,一是隧道,程屯火車站東邊有一座高山,由於山高,需要修建818米長的隧道;二是橋梁,程屯火車站西邊是西張村南部程屯大隊張沈小隊的山間平原,為了跨過這片山間平原,計劃在此處修建一座630米長的橋梁。


    鐵路建設指揮部決定在隧道和大橋之間修建火車站,火車站位於程屯後山。


    規劃中的火車站是四級站,有貨運業務,需要建設專用線;有客運業務,需要建設候車室、售票室及職工宿舍。


    程屯就在火車站南麵的溝裏。


    這個村落不大,隻有十幾戶人家,但它是公社領導辦公的地方。


    在不斷的爆破聲中,建設工作持續推進,人們滿懷期待。


    東邊挖掘隧道,西邊修建大橋,程屯火車站西三公裏處正在建設這條鐵路線上最高的橋墩。


    在規劃圖上,鐵路橋下的女兒河邊有一條通向城裏的公路,公路一直延伸到草尖嶺的大坡處,女兒河在草尖嶺的大坡處向東劃出一道弧線,沿著山腳向東南方向流去。


    鐵路橋和草尖嶺中間有一座跨越女兒河的公路橋,這座橋是為保障鐵路施工運輸物資而修建的。


    蘭小柱帶領幾十個人配合三大隊日夜趕工,終於在雨季來臨前確保了大橋通車。


    通車前,蘭小柱迴到廠裏參加了革委會常委會,會上提出舉行一個通車慶典,宋東方表示同意。


    通車那天,宋東方、包宏業、蘭小柱、公社領導與火車站籌備組組長等一行人點燃鞭炮,幾輛汽車駛過大橋,爬坡向鐵路施工點駛去。


    公路橋墩上,有蘭小柱在水泥未幹時寫下的“程屯女兒河橋”。


    通車慶典前,工人用紅色顏料將“程屯女兒河橋”幾個字重新描了一遍,鮮豔的紅色在日光下格外醒目。


    慶典當日,宋東方、蘭小柱站在橋墩旁,讓周紅為他們拍照留念,記錄下這一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


    隨後,他們一同乘坐吉普車返迴廠裏。


    民工團多數人都離開了錦東,可蘭小柱卻留了下來。


    他留在錦東協助宋東方領導政工、保衛等單位,同時還管理著留在錦東三線不足1000人的民工。


    不過,與最初相比,他的工作任務已經減輕了許多。


    這段時間,袁國嶺卻頗為為難。


    隨著人員增多,房子不夠住,糧食、蔬菜、油料等物資也都成了難題。


    房子正在建設,一時半會兒難以解決,大家擠一擠還能勉強應付,但食品問題卻無法敷衍了事。他向縣裏求助,卻隻是杯水車薪。


    袁國嶺苦思冥想,覺得食品困難的根源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幹部能力的問題。


    為解決這個問題,他想到了李春雨。


    李春雨腦袋靈活、點子多,讓他來處理此事應該可行。


    不久後,李春雨來到後勤擔任副科長。


    李春雨到了後勤,了解領導的要求後,就給奎龍的一位朋友寫了封信。


    十多天後,朋友迴信,告知有糧食、土豆、粉條、豆油等物資,讓他們帶錢去取。


    袁國嶺得知後十分高興,第二天就和李春雨帶著三輛汽車前往奎龍。


    從奎龍把物資拉迴後,李春雨又前往省裏,到省三線指揮部四處求情,又爭取到一部分生活物資。


    兩個月後,後勤保障工作得到了緩解。


    領導們積極努力解決生活物資問題的同時,職工們也在各盡所能。


    其中,馬保華的表現格外突出。


    賈新藝告訴李風順,劉遠勝是賈新藝七姑二大伯兩喬三哥的兒子,他們是親戚,這麽算來,劉遠勝的表哥馬明言也是賈新藝的親戚。


    不過,賈新藝的媽媽陳紅並不承認這層關係,這使得幾家之間的關係有些尷尬。


    陳紅不認這門親戚,宋東方認為她做得對,畢竟都攀親戚的話,工作很難開展。


    但馬月嬌、馬保華卻認,馬月嬌是劉遠勝的媽媽,馬保華是馬明言的父親。


    馬保華被視為落後分子,他要來三線的時候,宋東方心裏並不樂意,但考慮到不能因為拒絕他一人,而影響其他同誌的積極性,隻好同意。


    馬保華沒什麽文化,是一名焊工,家裏有五口人。


    以前妻子沒有工作,加上三個正能吃的半大孩子,他沒少為吃飯的事情發愁。


    多年來,他為家庭操心很多,做的也多,對單位的事則考慮較少,參與也少。


    沒到三線前,馬保華一家住的是平房,空地很少,但他充分利用起來種菜種糧。


    雖然這些菜糧無法完全滿足一家人的需求,但也能多多少少解決一些問題。


    他還時常打些零工,或者撿點破爛補貼家用。


    進溝之後,沒有地方打零工了,他就隻能撿破爛。


    山上的枯樹枝他撿,溝裏的廢磚瓦、石頭塊他也撿。


    為了把撿到的東西推迴家,他在車間找來一些材料,焊了兩個小推車。


    他跟領導說:“前幾天沒事,做了兩個小推車,晚上我給您送家裏去。”


    領導點了點頭,默許了此事。


    於是,他偷偷摸摸地從單位將兩個小推車推迴,一個送到領導家,一個推到自己家。


    1970年10月,馬保華一家來到三線,分到了西北角最後最靠邊的一間平房。


    房子前麵及房頭是凹凸不平的下坡,房後是遮擋了半個牆的山坡。


    換做別人,看到這樣的房子肯定會頭疼,但馬保華卻不這麽想,他覺得這房子挺好。


    他打算把房後的山石清理出來,用清理出的石頭把房頭和房前墊高。


    有同誌說這工程太大了,馬保華卻覺得沒什麽。


    他不怕,他有的是體力和時間,況且還有兒子幫忙。


    馬保華有三個兒子,老大馬明慶,老二馬明世,老三馬明言。


    三個兒子都不愛讀書,老大老實但不愛學習,老二調皮同樣不愛學習,老三又蔫又笨,學習更是一塌糊塗。


    馬保華沒上過學,他希望孩子有文化,為此還逼著老大老二留級了好幾迴。


    到了三線之後,他明白了當初讓孩子留級是正確的選擇。


    迴想起老三屆下鄉的時候,老大老二才小學畢業,因此沒有下鄉。


    來到三線後,他們年齡合適,直接進了廠,真是應了那句“老天不餓瞎家雀”。


    搬入新居的第二天,馬保華就開始挖山。


    全家人拿著鎬、釺,一點一點地鑿挖房後坡上的石頭和泥土,用鑿下來的石頭在西房頭四十米遠的地方壘起了護坡。


    他還想在房前多占些地方,可前排那戶人家不同意,說會影響自家後窗采光。


    經過協調,那戶人家房後留出了三米的距離。


    每天天還沒亮,馬保華一家就開始挖山、砌牆。


    馬保華上班前會布置好任務,晚上迴家後全家接著一起幹。


    不到兩個月,房後的小山包就被挖平了,不過兩邊護坡還沒壘到理想的高度。


    他帶著兒子四處尋找石頭和土方。


    兒子上班後時間緊張了,但馬保華建設家園的熱情絲毫未減。


    元旦過後,溝裏下了幾場雪,山巒被大雪覆蓋,河溝裏的積雪更厚。


    馬保華帶著兒子到磚瓦廠的河溝裏撿石頭。


    白雪皚皚,磚瓦有的埋在雪中,有的被北風吹出,露出殘缺的邊角。


    馬保華和兒子拿著鐵釺子,在廢磚瓦中尋找那些沒有被凍得太結實、有縫隙的磚,撬開後一塊一塊扔到車上。


    寒風刺骨,冰雪把他們的手凍出了一道道口子,臉也被吹得紅彤彤的。


    他們一車一車把磚瓦推迴家,一塊一塊壘起來。


    牆砌好後,從外麵看是向內傾斜的。


    有人說這砌牆水平不行,說不定什麽時候就塌了。


    馬保華卻自信地說:“不會倒的,向裏傾斜,牆靠在迴填土上,擠在一起更結實。”


    宋東方評價老馬就像個愚公;彭大軍則說,要是把這股勁用在三線建設上就好了;賈新藝也認同彭大軍的說法;但陳紅卻覺得馬保華占地太多,要是大家都這樣亂占,家屬區可就亂套了。


    天氣轉暖後,安得誌帶著隊伍來了,後所的民工也到了,佟鐵山帶著十幾個人也加入進來,大家和安得誌一起建設護坡和道路。


    安得誌的隊伍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任務,與此同時,馬保華家的工程也順利完工。


    馬保華在迴填土時,拉迴農田裏的熟土、好土墊在上麵,修埂打壟,種上了蔬菜和糧食。


    大家看到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地方被改造成近兩畝的莊稼地,都非常羨慕,時常過來觀看。


    一周過去,大家發現其他地方都種上了東西,隻有兩處空地什麽也沒種,便問道:“這兩塊地為什麽不種東西?”


    馬保華迴答說:“後牆那裏要建廁所,房西頭要蓋倉房。”


    安得誌把護坡和道路修好後,職工家屬們開始平整自家的房前屋後。


    平整完,有人用木杆紮起籬笆牆,有人用石頭砌牆,還有一夥人開始搶占沒人占的空地。


    一時間,大家紛紛爭搶起來,既沒有統一安排,也沒人出麵製止,完全是誰先占就歸誰。


    住房建設持續推進並陸續交工,袁國嶺要求後勤部門建立住房檔案,李春雨安排房管人員著手建檔工作。


    向陽街共有12棟兩層樓房,均已交工,共計144戶;還有12棟平房,計72戶。目前,除兩棟共24戶用於學校及後勤保障外,其他房屋均已分配,但有個別住戶尚未入住。


    燕子溝及石頭山的情況是:有41棟兩層樓房,計492戶;53棟平房,計318戶,累計完工810戶,可分配786戶。


    整理檔案期間,袁國嶺帶人檢查工作,李春雨說起當年改造死孩子溝的事情。


    袁國嶺說:“改得好,你這個大才子看看燕子溝,這算什麽好名字?”


    “領導,要我說,不單燕子溝,還有石頭山,這兩處住房都不該叫什麽燕子溝住宅、石頭山住宅,應該統一取個名字,因為目前這兩地基本連在一起了。”


    “有道理,你覺得叫什麽好?”


    “叫團結街。理由有兩點,一是我們要團結趙村大隊的廣大社員,共同建設三線;二是團結退伍軍人、下鄉青年、轉戶入廠的農民兄弟。”


    “說得有道理,迴頭開會我提一提,聽聽大家的意見。”


    領導離開後,他們繼續核對。食堂一棟,四層單身樓四棟均已完工,共48間。除後勤管理人員使用部分房間外,可安置單身員工47間。按每間平均住7人計算(按上下鋪最多可安排8人),可安排376人。目前已分配出去不到300個床位。


    生產及管理用房……


    建立檔案的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財務人員也參與進來,按照固定資產管理要求,相應建立了固定資產台賬。


    李風順的大哥哥於誌歧已經好久沒來向陽街了,他結交的朋友越來越多,活動範圍也越來越廣。


    無奈之下,李風順與高文革隻好找賈新藝等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們玩耍時,總能看到老馬家的人在四處撿東西,他們家撿來的磚頭、石頭在自家地裏堆成了好幾堆。


    馬保華不僅撿石頭、磚頭,還撿木頭、鐵絲、鋼筋,甚至從廠裏拿東西,他家戶頭苫布下麵藏著許多料頭、工具和農具。


    為了防止這些東西被雨淋濕,他挨著西山牆蓋起了倉房。


    看到馬保華蓋了倉房,很多人家也紛紛效仿。


    建房時,大家都想用最好的石頭、磚頭、門窗、大梁和檁條。


    有能力的人去申請要材料,沒能力的人就偷偷去拿。


    十多天後,500多座倉房拔地而起。


    這些建好的倉房,沒有領導家的,也沒有以廠為家的勞動模範家的,當然,部分工作太忙的修建科、軍品等部門同誌家也沒有。


    王國慶明白領導們其實也想蓋倉房,於是找到劉忠臣說:“目前基建隊安得誌的隊伍任務少,大家想趁著這段時間給領導家蓋倉房。”


    劉忠臣開會討論了這件事,領導們覺得可行。


    宋東方說:“蓋吧!修建的時候,把廠裏勞模、先進以及目前工作太忙的各家倉房一起蓋了。當然,費用由各家自己出,具體出多少讓財務核算一下。”


    財務領導估算了一下,說大概十元錢。


    宋東方、謝雲旺率先交了錢,其他領導也紛紛交錢。


    袁國嶺交完錢後說:“李春雨建議把燕子溝住宅和石頭山住宅改為團結街住宅區,他說了三點理由……”


    大家聽後都覺得不錯,不久便下文正式改名。


    安得誌的人馬來到向陽街、團結街,在領導、勞模等人家的房前屋後開始施工。


    蓋房過程中,後所梁隊長十分熱心,他帶著幾個人不計報酬地參與進來,各單位的下鄉青年也組織起了隊伍。


    施工現場處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男青年搬磚頭、運水泥,女青年送水、搬木頭。


    十餘天後,第二批100多間倉房順利完工,這些整齊美觀的倉房讓家屬區更有家的氛圍了。


    那些先建倉房的人看著花十元錢蓋成的倉房比自己的好,隻能在背後發幾句牢騷。


    李風順家也借此機會建了倉房和圍牆。


    他家倉房的尺寸是自己定的,建好後,院子裏的空地很少,主要是因為倉房及門鬥廊道麵積很大。


    李春雨親自設計了倉房和門鬥廊道,廊道直接通向廚房門。


    媽媽覺得這樣不好,會遮擋陽光,但爸爸卻說不會。


    蓋房的時候,李風順與哥哥都插不上手,梁隊長說用不著他們哥仨。


    高文革家蓋倉房時,高文革沒幹活,連他爸爸也沒幫上忙。


    那段時間,高豐收正忙著給廠領導家的倉房設計、施工。


    高豐收在劉忠臣家蓋倉房時,結合房前屋後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精心設計,設計得十分實用。


    不僅有門房,還在門房邊蓋起了煤倉,在後院設計了一個晾衣架,位置恰到好處,領導非常滿意。


    劉忠臣又讓他到宋東方、謝雲旺等領導家幫忙看看,他根據不同人家的特點,設計了許多實用的設施。


    幾位領導家的倉房地麵鋪了磚頭,靠外牆設有煤倉,倉房裏還有鋼管托架,架子上麵可以搭放材料,下麵可以存放物品。


    領導們對他的設計十分滿意,認為他做得非常好。


    春夏之交,大家忙完單位的工作就忙家裏的事,忙完家裏又接著忙單位的工作。


    安得誌家的倉房是最後建的,王國慶讓杜開海組織人手幫忙建設。


    安得誌一直忙著給別人家蓋房,自己家建房的時候他都沒在場。


    當然,像他這樣的人還有不少,比如李文化,他家建倉房時,他還在機床前忙著工作。


    為了讓先進們安心工作,劉海福安排麻三田負責配合安得誌,將李文化、張小會家的倉房建好。


    馬保華的倉房蓋好後,他還是每天去撿磚頭。


    有一天晚上,他來到磚瓦廠,看見磚瓦廠的領導正在訓斥工人。


    原來是磚瓦廠的工人不小心把一窯磚頭燒廢了,開裂的、變形的磚頭堆滿了整個窯。


    開窯時,領導看到眼前這堆廢磚,氣憤不已,把工人大罵了一頓。


    罵完後,他讓大家迴去休息,自己點著煙鬥,吸著煙,看著窯裏的廢磚自言自語道:“媽的,這堆破東西可怎麽處理?”


    貓在磚垛後的馬保華聽到這話,趕忙從磚垛後走出來,忙不迭地說道:“領導,這事兒好辦,好辦得很!”


    馬保華突然冒出來,把領導嚇了一跳,領導下意識往後退了半步,定睛一看,沒好氣地說:“老馬,你這是要嚇死人呐!”


    “實在不好意思,領導。我剛聽到您說這磚頭壞了,您不要了,能不能把這些磚給我呀?”馬保華滿臉堆笑,討好地說,“嘿嘿,我一著急,把您給嚇到了,對不住啊。”


    “你要?行,進窯把磚頭拿出來,好的留下,壞的你拿走。記住,以後可別想著再拿好磚了。”


    “您放心,領導!”


    馬保華趕忙叫來兒子們取磚運磚。


    從溝裏最東邊運到最西邊,還得爬坡,運到一半的時候,二兒子氣喘籲籲地問:“爸,能不能先把磚運到路邊,明天早上再爬坡運迴家呀?”


    馬保華想了想,點頭同意了。


    後半夜,父子幾人便迴家休息了,路邊堆起了滿滿一堆磚頭。


    星期天的清晨,天還沒亮,馬保華那扯著嗓子的叫罵聲就打破了寧靜:“哪個王八羔子,偷我的磚?”


    “偷磚的人,不得好死!”


    許多人都被這吵鬧聲驚醒,賈新藝也迷迷糊糊從睡夢中醒來,趴在後窗好奇地看著外麵。


    隻見一位身材瘦小的小老頭站在兩樓之間,他穿著灰黑色的工作服,臉上布滿了皺紋,黑白相間的頭發蓬亂地豎著。


    此刻,他正瞪著那雙灰黃色的小眼睛,張著大嘴,唾沫橫飛地罵街,一雙粗糙的手在空中揮舞著,那架勢,就像要跟人打架似的。


    “媽的!什麽玩意兒,老子撿破爛,你們倒好,來撿我的,你們才是他媽真正的王八羔子!”


    “操你媽的,誰偷的站出來!”


    ……


    這亂糟糟的早晨,李風順被媽媽喊起床吃飯。


    吃完早飯,爸爸帶著李風順去了單位。


    中午迴家吃過飯,李風順就跑了出去,找高文革、賈新藝玩。


    剛一見麵,李風順就興致勃勃地講起了自己晚上做的夢:


    “我夢到一群人在山上建樓,建一個比山還要大的圓形樓。一個大高個拿著一個超大的圓規,畫了一個比山還大的圓,接著又用一把圓刀在畫好的圓上切出圓圓的坑。隻見圓刀落下,碰到石頭就發出耀眼的光,石頭瞬間化為了紅水。不一會兒,大圓坑裏慢慢流淌著紅紅的石頭水,一層層的石頭水一點點地向空中伸展,那圓樓就這麽向上、向上,蓋得很高很高。”


    他剛講完,賈新藝就迫不及待地說起早晨他家親戚罵人的事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線情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老三33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老三333並收藏三線情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