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烈微醺司令醉,小孩尋事道邊蹲。
開學校舍知義度,漫步鄉村遇瘥昏。
夢裏千秋多少世,山中洞府探雲坤。
後勤雜事八人會,石嘴傳奇九碧聞。
過了中午,三兄弟才迴到家,錯過飯點的他們肚子餓得咕咕直叫。
媽媽站在門口喊道:“爬個山,也不看看日頭,你們不餓呀?”
“餓,怎麽能不餓?現在又餓又累。”
“鍋裏熱著飯菜呢,快吃吧!”媽媽一邊端著飯菜,一邊念叨,“先去洗手洗臉,弄得跟泥猴似的,山上有什麽好玩的?”
媽媽嘮叨的時候,李風順三兄弟一邊吃著熱乎的飯菜,一邊分享著爬山的體驗。
收拾完飯碗,媽媽出門找鄰居大媽,一起去登山了。
登山的人雖然很累,但說起爬山的體驗,話匣子就關不住了。
吃飯時,有人說山高,有人說山險。
李風順剛說起山上石頭很大,話就被大哥打岔打斷了,插不上話的他隻好快速吃飯。
吃完飯,他趴在窗台,看著即將變圓的秋月。
不知是夜裏飛過的雲朵,還是月亮上的陰影,看起來好似雞、兔或者狗在白玉盤上舞動。
看了許久,李風順困意襲來,鑽進被窩睡著了。
不知為何,李風順仿佛迴到了那塊石頭上,石頭平滑得如同保華文化宮前毛主席巨像基座的大理石。
身著白衣的李風順用拂塵輕輕撣了撣白衣服、白褲子和白皮靴,手持拂塵向裏走去。
走到枯草和佛像前,他手一揮,枯草和佛像瞬間消失不見。
緊接著,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頂棚傾斜的岩石緩緩向上升起,一條筆直潔白的走廊向山洞深處延伸。
李風順慢慢往裏走,白色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奇奇怪怪、閃閃發光的玻璃。
走了很久,他來到一扇玻璃大門前,門自動打開,他走進大廳。
大廳裏,一張大u形桌旁已經坐了幾百人,中央的圓桌也坐了幾個人。
他看了看,徑直走到圓桌的副位坐了下來。
主位的椅子從地下緩緩升起,一位灰白胡子的老頭坐了上去。
老頭說:“千年前的天災人禍,讓世界失去了90%的生靈,重生計劃還未完成,而我們已經老了,能更換的零件也沒有了。千裏眼、順風耳已經死去,我們與星球的其它基地失去了聯係,該怎麽辦?”
老頭環顧一周,用手指向u形桌後的人,“為了世界,出發吧!”
u形桌後的幾百人穿著漂亮潔白的衣服,鑽進桌子裏。
片刻後,桌子變成一個又一個白色的、長著腳的火箭,依次從眼前飛速射出。
u形桌消失了,圓桌旁隻剩下十幾位老頭。
李風順走下圓桌,來到岩石邊,看著遠去的火箭,期待他們早日歸來。
正看著,突然起風了,枯枝殘葉紛紛飛到李風順身邊,狂風將他推向了懸崖邊。
驚醒後的李風順一臉茫然,他從未做過這樣的夢,這夢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也許是因為多夢導致休息不好,也許是爬山的疲憊還未消散,他感覺有些疲憊不堪 。
吃完飯,李雷順去上學。
由於搬家耽誤了幾天,今天學校正式開學。
學校位於向陽街十號樓,十號樓與向陽街其他樓雖出自同一張圖紙,但它的隔斷與其他住宅樓不同,房間更大,跨度大,門少窗戶多。
此外,十樓與九樓間距較大,十樓前還有一個三十多米寬的小操場。
樓下第三間是幼兒園,第四間是小學五年級教室,東邊的兩間分別是一年一班與二年一班,西邊則是三、四年級教室。
樓上第一間是校長與小學教師辦公室,第二間是初中教師辦公室,再往後依次是初一、初二,初三一班和初三二班。
早飯後,哥仨一起出門送李雷順到學校。
操場上站了許多人,各班級的老師舉著木頭牌子組織學生站隊。
先來的學生接過牌子站在最前麵,等學生排好隊,老師便逐個檢查轉學通知書。
檢查完畢,一名老師拐到一角跑上樓,來到辦公室。
此時辦公室裏,宋東方、袁國嶺、後勤組長、冉海等人正在閑談。
老師匯報情況後,冉海邀請領導們一起走到二樓挑簷的走廊上。
冉海禮讓後勤組長先站上前,後勤組長擺了擺手示意不用。
冉海站在走廊上,大聲說道: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以及三線的各位革命同誌,大家好!
今天是錦東三線子弟學校開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來到三線的第三天。
在這偉大的曆史時代,我們即將在這深山溝裏譜寫一幅嶄新的畫卷,這幅畫卷描繪的將是三線教育。
正如毛主席講的,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看似是壞事,實則是好事。
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
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我們的三線教育目前也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恰似一張白紙。
我們的教師全部是前天抵達的,昨天報到,今天就正式上課。
但我們保證,在這三尺講台上,我們將為三線培養出大量又紅又專的接班人……”
冉海講了大約五分鍾,隨後迴過頭,請宋東方講話。
宋東方站在走廊,麵向樓下排隊的學生、老師以及看熱鬧的人群說道:
“今天是錦東子弟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年毛主席針對教育工作講話時指出,今後人民政府應有計劃地從廣大人民中培養各類知識分子幹部,並注意團結和教育現有一切有用的知識分子,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毛主席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三線教育工作的方向,說出了我們三線職工的心聲,也道出了我們後勤保障部門的根本任務。
我們後勤部門一定會全力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為師生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條件。
同時,也希望老師們能夠盡職盡責,同學們能夠刻苦學習,大家攜手共進,為三線建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在此,我代表錦東三線指揮部,對老師們和同學們提出兩點要求。
第一,關於工人農民與知識分子誰更幹淨的問題,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深刻闡述:
“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幹淨的人隻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髒的。
知識分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幹淨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願意穿,以為是髒的。
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了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
這時,隻有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
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幹淨了。
最幹淨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分子都幹淨。”
毛主席的這段講話,是在警醒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改造自己的思想,時刻向工人農民學習。
工人農民身處生產鬥爭的第一線,他們質樸、勤勞,有著最純粹的品質和最豐富的實踐經驗。
教育工作者隻有深入了解他們,學習他們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第二點要求是,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要清楚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
毛主席講過“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隻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
同學們,你們在學校裏學習知識,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你們要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參與生產勞動,了解社會的運作;關心社會的發展,思考如何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勇於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隻有通過不斷地實踐,你們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將來建設祖國、服務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宋東方講了很長時間,最後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宣布:“錦東子弟小學開學了!”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有序地進了教室。
看熱鬧的人也漸漸散去,領導們迴到辦公室,喝了一會兒水,交談了一會兒工作,隨後也離開了。
李雲順跟著冉欣走了,李風順在人群裏看見了高文革,他興奮地跑了過去,兩人一起來到北麵的九號樓。
九號樓是服務樓,樓下有縣裏三線支援組成立的商店、糧店、郵局、銀行代辦點,樓上由保東及三大隊組建了醫療點、後勤組、電話電報組。
李風順與高文革走進商店,商店的兩個房間相連,中間有個小門。
裏麵擺放著醬油、鹽等調味品,還有燈泡、保險絲等電器,以及鞋襪、布線、小五金等各類生活用品。
櫃台不高,售貨員麵無表情地坐在那裏。
有人拿著醬油票喊了三四聲,售貨員才慢悠悠地走過來。
他倆出了商店門,又走進糧店。
糧店同樣是兩大間,中間有小門相通,櫃台裏麵摞著糧包,櫃台上一個個糧櫃裏放著從糧包裏倒出來的糧食,旁邊還放著白鐵皮的糧鏟。
房間裏有很多人在買糧,十分熱鬧。
出了糧店,他們走進郵局,電話電報的櫃台太高了,他們個頭太小太矮,根本望不到櫃裏的人。
兩人走了一圈,出來後坐在樓梯邊的防水坡上。
李風順看了看高文革說道:“我做夢了,夢見山上那個石洞,原來那石洞裏麵還有個大洞口,裏麵很大很大,像一個大房子。裏麵還有很多很多閃著光的玻璃,還有會飛會跑的火箭。”
“我沒上去,我不知道那裏什麽樣,但我也做夢了。”
高文革不知是怕被比下去,還是真的做了夢,接著說道,
“我夢見我騎在一頭灰豬上,豬一直跑,豬一邊跑還一邊拉粑粑,粑粑不臭,但粑粑太多了,地上到處都是。”
李風順又說:“我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讓許多人坐著火箭到全球各處找其它人和動物,也不知道找沒找到,聽那老頭的意思,人和動物都死了。”
“你怎麽了?做個夢,愁眉苦臉的,好像真事似的。”高文革看著李風順的臉,一臉不解地問。
李風順沒有迴答,高文革接著說:“我不知道是做夢還是真的,今天咱倆到了農村去找小孩玩了,而且橋頭那個村裏有好多小孩呢!”
“我怎麽沒有看到有小孩玩呢,不能吧?他們不上學嗎?他們不上幼兒園嗎?”
“咱們都沒上,他們也沒上。”
“我媽說的,咱們明年上學就不上幼兒園,比咱們小的都得上幼兒園。”
“別管那個了,那村裏真的有好多小孩等著跟我們玩呢,走吧!”高文革站起身,伸出手去拽了一把李風順。
起風了,也許是西北風的寒冷讓李風順感覺應該活動一下了,於是他站了起來。
此時,學校裏的讀書聲此起彼伏,雜亂交織,有讀“1、2、3”的,也有讀“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
李風順跟著高文革來到了道邊的廁所,高文革尿急,去了廁所裏麵。
李風順站在廁所後麵等待,西北風一吹,廁所的臭味撲麵而來,讓他感到十分不爽。
他趕忙捂著鼻子,走到了廁所的前麵。
廁所前,一個男人站在糞坑邊掏著大糞。
兩個木桶一左一右放置,桑木扁擔一邊吊著一個鐵鉤,靜靜地躺在地上,扁擔中間用布條纏著,深褐色的布與灰黑色的木頭杆纏在一起,看上去十分肮髒。
男人手持一根長長的灰黃色木杆,木杆上套著一個像大碗一樣的鐵勺,他不斷地搖動著糞水,滾動的糞水與坑裏黑黃色的石頭相互撞擊。
淘糞人中等身材,身形偏瘦,頭發灰白,身著灰黑色衣服。
他那紅中泛黑的大手緊緊抓著木杆,一下又一下地將糞水舀起倒入木桶。
李風順被這股臭味熏得夠嗆,趕緊跑過道路,來到了河邊。
過了一會兒,高文革尿完尿,捂著鼻子與同樣捂著鼻子的賈新藝從廁所裏跑了出來。
賈新藝是他們在奎龍幼兒園時的小夥伴。
高文革進去的時候,賈新藝正在廁所裏拉屎,鐵勺攪動糞水散發的惡臭,讓他倆憋著氣匆匆結束,趕緊跑了出來。
跑到李風順身邊,賈新藝放下手,大口喘著氣說:“上哪玩去?”
“去村裏找小孩玩。”
“我也去。”
他們順著路走過橋,向南拐,走了四十餘米,便看到一段很寬的弧形水溝,溝邊的灘塗更寬,灘塗裏長著幾棵大樹。
他們下了坡,穿過灘塗,再上坡,走進了村子。
村子不大,有二三十棟民房,都是灰背頂的老房子,顯得十分破舊。
房前屋後少許的屋簷與左右的禿簷處,壘著許多大石頭。
賈新藝不時好奇地問道:“這些石頭是怎麽壘上去的?這房頂為什麽是弧形而不是平的?”
對於賈新藝的問題,他們都迴答不上來。
賈新藝又問:“你爸沒跟你們說過呀?”
當時李風順確實不知道老百姓是怎麽建房的,至於說過沒說過,他也不清楚。
不過在地震那年搭建地震棚的時候,他和比他晚到三線的周山聊起過這件事。
為此,周山還特地去問了當地的老農。
老農告訴周山:
建房時,首先要打好基礎,接著支起四梁八柱,然後開始砌石頭。
砌石用的石塊,有合適的就直接撿拾,沒有合適的就找大石塊放炮炸開,之後把大小差不多的石頭撿來備用。
這些石頭形狀各異,當地人一般不會刻意破壞石頭的原貌去修整它們,而是順著石頭自身的形狀,找到能與其對角插接拚搭的石頭相互銜接堆砌,這樣砌成的牆非常結實。
砌石頭房一般把石頭壘到簷口,然後開始安裝檁條。
當地山上槐樹多,槐樹的大枝微微彎曲,很適合做檁條。
檁條要鋪設得密一點、結實一些,因為房頂很厚。
為了保溫,房頂上需要加苫草,山上狗尾巴草多,是做苫草的好材料,村裏人一般都用這種草鋪房頂,鋪的時候通常把草紮成小捆擺放。
鋪完苫草,再用泥抹房頂。
泥裏要加草,是鍘短的草,和泥用的是黃土,還要加上從礦洞溝拉迴的礦渣。
礦渣需要鑿碎磨成粉加入土中。
用這種礦渣土抹房頂,一般能用五年。
也許是因為檁條微彎,草和泥鋪上去之後,房頂就成了弧形。
砌土坯房,有的是先立柱上梁,也有的是不立柱後上梁,一般是先壘一米多高的石頭牆,壘石頭的時候,每隔半米插一根二米多高的細槐樹枝,石頭壘到一米後,砌牆的材料就不用石頭了,改用泥土,但四柱及主梁支撐柱的位置還是得用石頭壘到頂。
砌牆的材料,有的用脫好的土坯,也有的用樹枝條在木杆上繞幾道形成網模,在網的裏外塞泥巴,這樣建土坯房,好砌又省錢省力。
有的為了更省錢省力,從地麵隻壘兩三層石頭。
這裏的房子,不管好壞都有前後門,都是木板對開式的進戶門,窗戶也是上下結構,窗的下部分是固定的,上部分是格柵窗,向內翻開。
窗戶沒有玻璃,糊著紙,從外麵看不見屋裏。
靠河沿建的幾棟土坯房非常破舊,而且是相連的,東家的西牆借用西家的東牆,兩家共用一堵牆,這樣應該能省下不少錢。
院牆也是一家連著一家,低矮的院牆有的是石頭壘的,有的是土石堆起來的,這高度既防不了小偷,也攔不住大牲畜。
院門有的是用樹枝編的,有的是用木檁子釘的。
不管房子多麽簡陋,院子裏都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井架子上纏著麻繩。
他們走過土坯房,來到村子中間,路上有牲口的糞便、枯落的樹葉,更多的是老鄉堆在房頭的石頭和草堆。
離河遠些的地方,有幾間比較好的石頭房,配著石頭院子。
院牆有一米七八高,院牆中間有門樓和踏步,院門是對開的木板門。
李風順看著這些房子說:“這幾家應該是地主家。”
“不可能,應該是隊長家吧。”
他們繞到房後,院牆外放著六塊三米多長的水泥預製板。
三人想站到預製板上看看院裏的情況,李風順剛爬到板上,院裏的狗就狂叫起來,那“嗷汪”的叫聲又大又兇。
賈新藝怕狗,聽到這吼叫,嚇得撒腿就跑。高文革和李風順見賈新藝跑了,也跟著往外跑,一口氣跑到了村外。
高文革問李風順跑什麽,李風順指了指賈新藝。
賈新藝可能真被狗嚇壞了,大口喘著粗氣,眼裏還含著淚。
村外的農田裏,有個女孩正拉著耙子摟草。
賈新藝說什麽也不肯再進村了,沒辦法,高文革和李風順隻好陪著他一起迴家。
中午,李風順問爸爸,橋頭那個村子叫什麽。
爸爸告訴他,那是八叉公社稻地村。
下午大人上班後,李風順去找高文革,提到稻地村時,高文革說:“我知道,我問過我爸了。上午沒找到人,下午再去一趟怎麽樣?”
“行啊,我也還想去看看。”
“別叫賈新藝了,他膽子太小。”
兩人來到稻地村,走來走去,隻聽見狗叫,卻沒見到一個同齡人。
他們覺得很無聊,便轉身迴家。
走到橋邊,心裏還是有些不舍,便蹲了下來,看著還未結冰的河水和溝裏的石頭。
總指揮宋東方宣布學校開學後,和學校領導聊了一會兒,就騎著自行車去上班。
騎到橋頭時,遇到了稻地大隊隊長佟鐵山。
佟鐵山知道今天學校開學,心想三線指揮部的領導肯定會參加。
經過這幾個月的了解,他明白三線是個大單位,說不定能改變他和村民們的命運,多和三線接觸,找機會和三線領導搭上線,肯定是好事。
為了能和三線領導接觸,他早早來到橋頭等候。
一看見宋東方,便急忙迎上去說:“領導,我等您好半天了。”
“有什麽事嗎?”
“請您到我家喝頓酒。”
宋東方看著這個裹著棉衣的農村老漢,疑惑地問:“你是?”
“貴人多忘事啊,我是稻地大隊隊長佟鐵山,之前公社和三線開會的時候,咱倆還握過手呢,您忘了?”
“對、對,想起來了,您是佟大隊長,想起來了,想起來了。”
“走吧,去我家喝兩杯。”
“無功不受祿,這多不好意思。”
“領導,你們三線以後要在這兒紮根,就成了我們這兒的人,咱們就是老鄉,不是外人了。喝頓酒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再說,你們來了也得了解了解我們這兒的情況,我是大隊長,對情況熟,咱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多好啊。”
宋東方笑了,心想這理由倒也在理,於是跟著佟鐵山來到他家。
佟鐵山的妻子正在燉肉。
“好香啊!”宋東方聞到肉香,原本稍有緊張的心也放鬆了下來。
雖說宋東方是三線總指揮,可平時想吃頓肉也不容易。
兩人喝酒聊天,酒足飯飽後,宋東方站起身說:“我該迴家了。”
宋東方推著自行車,一邊走一邊喊:“別送了,別送了。”
心滿意足的佟鐵山敞開懷,不停地說:“您這麽大領導,今天能來我家喝酒,是瞧得起我,我太高興了,我送送,送送。”
“喝高了!這酒不錯,喝高了!”宋東方臉漲得紅撲撲的,微塌的酒糟鼻格外明顯,微胖的身材挺著個大肚子,走路都有點晃。
他走出村子,突然感覺尿急:“酒喝多了,尿也多,真要命,又來尿了。”
“領導,這邊,到河邊尿吧。”
“這行嗎?”
“沒事,我也有尿,一起尿吧”。
宋東方支好自行車,走到離高文革、李風順不遠處,解開皮腰帶開始方便起來。
佟鐵山跟了過來,解開布腰條,也對著河尿了起來,不一會兒,兩人的尿就交匯到一處。
宋東方沒喝多少水,所以尿量不多,很快就結束了。
他係好皮腰帶,走到高文革和李風順身邊,伸出手慈愛地摸了摸正蹲在河堤邊的兩個孩子的頭。
“這倆小子,頭發硬,長大不怕老婆。”
宋東方笑眯眯地重複了三遍,隨後走到自行車旁,推著車過橋迴家了。
佟鐵山看著宋東方走上橋,一邊係著布腰帶,一邊扯著嗓子喊道:“領導,下次我再套著野雞、野兔,您可一定要再來啊!”
宋東方漸行漸遠,佟鐵山這才慢悠悠地走到高文革和李風順身邊,溫和地問道:“你們倆叫啥名字呀?是這次跟著家長一起來的吧?到村裏來幹啥呢?”
“大叔,我們是跟著家裏人來的,才到這兒沒幾天,今天來這個村逛逛,不知道為啥沒找到能一起玩的小孩,他們都幹啥去了呀?”李風順一臉疑惑地問道。
“沒啥特別的事兒。”佟鐵山迴答道。
“大叔,山上那個大石頭台為啥那麽大呀?是不是裏麵還有一個特別大的房子呢?”李風順一邊指著遠處的山,一邊好奇地追問。
“什麽房子?山上可沒有很大很大的房子啊。”佟鐵山一臉茫然。
“就是山上那塊特別大的大石頭,石頭上還有小爐子……”李風順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試圖描述得更清楚。
“什麽?你去過石嘴岩?”佟鐵山十分吃驚,臉上的表情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李風順覺得佟鐵山說話很有意思,尾音拉得很長還往上翹,聽起來新奇又有趣。
沒過幾天,向陽街的人都聽說了這條溝以前叫死孩子溝,各種傳言也隨之而來。
有人說山上的石嘴岩以前是個大嘴怪,專門吃小孩,後來溝裏來了個法師,施了法才把大嘴怪鎮住,並將它變成了石頭;還有人說小孩到這條溝就會生病,去石嘴岩就更不得了,岩石上還有被樹葉、枯草蓋住的小孩屍體,香爐則是法師留下的,甚至有人擔心學校的動靜會吵到大嘴怪。
家長們憂心忡忡,紛紛檢查自家孩子有沒有去過石嘴岩。
那些上山的孩子原本起誓 “誰說誰是狗”,可沒過幾天,上山的事還是被大家知道了,誓言也就成了空話。
學校剛開學,大家就因為死孩子溝和大嘴岩的傳聞人心惶惶。
有人攔住宋東方質問:“為什麽選這個破地方?叫什麽不好,偏叫死孩子溝,山上不管有沒有怪物,這名字都太不吉利了!”
還有人抱怨道:“我們是調溝裏來工作的,不是來這兒等著出事的!”
宋東方平時晚上喜歡喝點酒,此刻看著一群家屬圍過來,也不好發脾氣,畢竟都是左鄰右舍的。
於是,他發揮起在文革時發動群眾站在批鬥台上的口才,熱情又平和地解釋道:
“這條溝以前確實叫死孩子溝,那是因為以前這裏缺醫少藥,小孩子生病沒辦法救治。但現在不一樣了,三線來了,我們帶來了醫生,帶來了藥品,以後小孩子生病我們有能力醫治,以前那種死孩子的悲劇在這片大山裏不會再發生了。過去的死孩子溝已經成為曆史,現在這裏隻有向陽街。還有人說山上有怪物,這怎麽能信呢!都什麽時代了,還迷信這些。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好好學習毛主席語錄,好好鬥私批修,從心靈深處來一次徹底革命……”
大家聽了宋東方的解釋,覺得很有道理,一些認可他說法的人紛紛為他解圍:“對,總指揮說得對!”
三線職工都住在一處,領導早晚站在家門口和大家閑聊時,工作上的事兒也順便就溝通解決了。
幾天後,大家不再為死孩子溝和石嘴岩的事情爭吵抱怨,但家裏孩子去過那裏的人還是放心不下,不為別的,就怕離所謂的 “死屍” 太近會沾染病菌。
賁海燕上班前反複叮囑女兒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說了一大堆。
等忙完這些,她看了看牆上的掛鍾,發現自己遲到了四分鍾。
她急忙從桌上拿起教材,夾在腋下,拎起教棒,匆匆下樓去上課。
盡管腳步匆忙,但她走路時姿態沉穩,表情平靜。
她上身穿著暗黑格紋色毛呢列寧裝,翻起的大領露出裏麵粉紅色的毛衣,下身穿一條黑色、洗得微微泛白的毛呢褲,褲線若隱若現,腳蹬黃翻毛皮鞋,身姿筆挺,梳著五號頭,鬢角已有絲絲白發,瓜子臉,眼睛雖小卻炯炯有神,細長的眉毛透著嚴肅,就這樣走進了教室。
賁海燕心裏正鬧心呢,她的小女兒張美藝,一個女孩子居然也跑去了石嘴岩。
雖然她不信鬼怪之說,但心裏總歸是有些不快。
賁海燕出生於1924年,育有三個女兒。
大女兒張美鳳今年26歲,1965年從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奎龍市十七中當教師。
在停課鬧革命期間,她到外地串聯,與同校的湯偉相戀,迴到奎龍後結了婚,去年生下一個小外孫女。
賁海燕還沒稀罕夠,就和外孫女分開了,心裏滿是不舍與牽掛。
二女兒張美豔今年20歲,下鄉去了奎龍保東農場。
到了三線之後,賁海燕越發想念她們,對身邊的張美藝關心也就少了許多,沒想到老三竟如此調皮,野得都快上天了。
賁海燕走到教案桌前,放下教材,掃視了一遍同學們和黑板。
賁老師是五年級的班主任,教室裏有九個學生是她在奎龍保東子弟小學時的學生,還有幾個是她在奎龍一個住宅區熟悉的小孩。
這些孩子上學期間經常停課鬧革命,後來搬遷又耽誤了一段時間,學習成績都不太好,但多數孩子都很聽話,李雷順也在這個班級。
黑板擦得很幹淨,她環顧教室裏的三十三名學生,說道:“現在開始上課,首先我們學習毛主席指示:‘什麽方法呢?那就是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麵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
讀完主席講話,她接著說:“今天這節課我們上數學課,內容是四則運算。我們先溫習幾個定義,除法。”
賁海燕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書寫,“在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賁海燕講課、提問,45分鍾很快就過去了,下課鈴響後,她迴到教研室。
教研室裏,後勤籌備組副組長冉海正站在窗前。
賁海燕剛坐下,冉海就走了過來,俯下身小聲問道:“賁老師,你家小藝去石嘴岩了嗎?”
“去啦,這女孩子沒個女孩子樣了,你家小欣是不是也去了?”
“那可是帶頭的,孩子大了,沒法管。”
“校長,這幫孩子可怎麽辦?不上學,也不上班,在家待著也不是個辦法呀!”
“是啊,不過近期應該能解決。宋總指揮找我來三線的時候,談過三線的優勢,其中就有招工,解決孩子就業的問題。他說指揮部已經打過報告,這群孩子,還有占房占地的老百姓,民工中優秀的下鄉青年都能招工入廠。”
“好事啊,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批下來?”
“應該快了。”
“老冉,你說的是真的?”同一辦公室的工宣隊隊長聽到招工的事兒,很感興趣,急切地問道。
“說是這麽說。”
“那可太好了,不過我是個工人,對政策有點不明白。城鎮戶口的小孩入廠,糧食關係沒問題,下鄉迴城有政策的也應該行,但農村孩子不考學、不參軍,戶口沒變,糧食關係能辦嗎?他們可是農村戶口呀!”
“我也不清楚具體怎麽辦,聽說行,不過現在還在保密階段,要保密。”
“沒問題。”
工宣隊隊長表示會保密,賁海燕自然也沒問題,隻是她沒有表態,而是在認真批改孩子們的作業。
下班迴到家,賁海燕看到張美藝正在做飯,心裏很高興,於是表揚了蹲在灶台前燒火的姑娘:“這才像個姑娘的樣子。”
張美藝聽到媽媽表揚,揚起頭說:“還是你老姑娘行吧,都知道做飯了。”
“哎呦!姑娘,你臉上的黑灰是怎麽弄的?”
“勞動者手上、臉上是髒的,但心靈是幹淨的。”
“對,我姑娘說得對,勞動者就應該不怕髒不怕累。”推門進屋的爸爸張小會對姑娘的話表示認可。
吃晚飯時,賁海燕問張小會:“老張,我們學校的冉海你熟悉嗎?”
“不熟,但知道這個人。”
“今天,他說招工的事。”賁海燕一邊吃飯,一邊提醒張美藝,“出去千萬別說,不太好。”
“放心吧,我不會說的。”
“冉海說的,能是真的嗎?他和我一樣,都是一個單位籌備組副組長,能知道多少事兒?”
“他說是聽宋東方說的。”
“那可能是真的,以前征老百姓家地的時候說過以後讓入廠,動員同誌們來的時候也講過解決孩子的工作,隻不過一直都是聽說,沒個準信。”
吃完飯,賁海燕將要洗的碗放入盆中,從缸裏舀水時看見自行車擺在旁邊,於是說:“老張,咱家應該建個倉房,車子推屋裏不方便,也不幹淨。”
“是應該建,有好多人說要建,但都沒動手,大家都在等指揮部命令呢。沒有命令不好建,再等等吧,有人建了咱們再建。”
張小會為人善良,但膽子比較小,這一點賁海燕心裏很清楚。
他們兩人的父親在同一個單位,都是奎龍市警察。
當年兩家大人給他們定下了娃娃親,兩人從小一起上學,國高畢業後,賁海燕上了師範特修班,張小會上了技工所。
畢業後,兩人結婚生子,日子過得平淡安穩。
那年日本投降,共產黨來了。
賁海燕的父親是市郊區警察所所長,張小會的父親是這個所的副所長,兩人帶著隊伍投了共產黨。
後來在郊外平叛中,兩人不幸一同犧牲。
張小會的母親也在那次叛亂中喪生,多年來,兩家都被當作革命烈士家屬對待。
“文革”時,市檔案館遭到衝擊,有人拿出一份檔案,稱1936年偽警察局治安先進表彰名單裏有郊區警察所。
賁海燕的父親就是在那一年從副所長升任所長,張小會的父親也是在那年提為副所長。
說來也巧,那一年東北抗日有一個組織,好幾名同誌在奎龍郊區警察所被捕,後來被日本人殺害。
造反派質疑當年組織被破壞是否與他們的父親有關。
張小會對此一無所知,今天“扞衛革命造反派”找他,明天“高舉革命造反派”也找他,今天這個讓他寫材料,明天那個又來要證明。
小心翼翼的張小會詢問是不是出了什麽事,造反派卻恐嚇他:“有事你就進去了。”
雖說目前沒事,但沒完沒了的調查還是讓張小會膽戰心驚,所以建三線時,他第一個報了名。
確實,在三線初建的時候,許多來到這裏的人都有各自的原因。
有的是整個車間搬遷,個人隻能服從安排;有的是領導指定前來;有的是自己主動尋找機會;有的是轉業後被安排過來;還有的是因為獻出家園,轉戶進廠。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緣由,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於此,成為了三線人。
冉海迴家一進門,就看見妻子邊燒火做飯邊流淚。
他以為是燒的柴火不幹,被煙熏的,便安慰道:“咱們來的晚,幹木頭都被先來的人拿光了,沒辦法,隻能將就著用了。”
“不是因為這個。”妻子明白丈夫誤會了。
妻子孫家和是北京醫科大的畢業生,剛到三線擔任醫生。
她以前是市醫院的外科主任,前幾年因為家庭出身是富農被免去職務。
這三年來,看著同事被批鬥、下放,她常常為自己的處境擔憂。
前段時間,宋東方迴去調人,聽說冉海的妻子是醫生,便找到了冉海。
兩口子都很樂意,於是一起來到了三線。
來到三線後,她成了全職醫生,主刀各類手術。
冉海以為妻子是被柴火熏出了眼淚,讓她進屋,妻子卻沒有動,伸手遞過來一封剛收到的信。
這封信是從奎龍市醫院轉來的,是大舅哥寄來的。
大舅哥孫家玉是奎龍大學的副教授,前兩年因為替挨批的校長說了幾句辯解的話,便和校長一起被發配到農場改造。
信裏說,大舅哥一家在農場改造情況良好,但生活十分艱難,不過看信上的落款時間,已經是一段時間之前的事了。
冉海心想,妻子的眼淚是為大舅哥一家而流。
妻子流著淚求他,讓他找宋東方看看能不能把大舅哥一家調到三線來。
冉海和宋東方並不熟,隻是以前教過他家孩子,再就是這次調動是宋東方找的他。
冉海很為難,但看著妻子的眼淚,隻好硬著頭皮答應:“行。”
可是該怎麽開口,從何說起,卻讓他輾轉反側,想了半宿。
第二天,冉海來到燕子溝,先去找袁國嶺,跟老領導說了大舅哥的情況以及自己的想法。
袁國嶺讓他自己去找宋東方,並說宋總指揮為人實在,好說話,這事應該能行。
不過要是辦成了,最好請宋總指揮喝頓酒表示感謝。
從老領導辦公室出來後,冉海來到了總指揮辦公室,他敲了敲門,裏麵傳來聲音:“進來!”
聽到宋總指揮的迴應,冉海小心翼翼地推開門走了進去。
隻見辦公室裏隻有宋東方一人,冉海說明了大舅哥想來三線的事,還送上了一條自己一直舍不得戴的皮腰帶。
腰帶放在桌上,宋東方看都沒看一眼,隻是詢問了一些情況。
當得知大舅哥是奎龍大學的副教授時,直接打斷了冉海的介紹。
宋東方說:“副教授,那得有多大的學問啊!好!你大舅哥能來三線當教師,那可太好了,我歡迎。迴去等消息吧,開會的時候我會提一下。”
冉海沒有離開,又把皮帶往宋東方那邊推了推。
宋東方明白冉海急切的心情,解釋道:“你別誤會,調動的事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需要開會討論,大家同意了還得向上級打報告。因為這是橫向調動,需要上級和兄弟單位批準才行,這是正常流程。你妻子來的時候也是這麽辦的,放心吧。”
話還沒說完,就有人敲門。宋東方讓冉海迴去等消息,並指著腰帶示意他帶走。
冉海擺了擺手,退出了辦公室。
冉海從燕子溝迴來後有點心煩意亂,心想大舅哥正在農場改造的事沒說,是不是不太好?
在辦理橫向調動、了解情況和手續的時候,領導肯定會知道大舅哥是改造分子。
大學領導肯定會說,農場那邊也會說,他們會不會從階級立場出發來評判這件事,要是那樣的話,可能會對自己在三線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
冉海想來想去,覺得必須把事情說清楚,為此多次前往燕子溝和宋東方家,但不巧的是,不是趕上宋東方開會,就是他有事外出,始終沒能碰上麵。
好多天過去了,這天孫家和下班迴家做飯。宋東方騎車迴家途中拐到她家,告知:“成了,正在辦手續。”
正說著,冉海也迴來了。
宋東方把之前冉海送的腰帶還給他,說道:“這迴沒事了,放心吧!”
冉海堅決不收,又把腰帶塞了迴去,說:“哪有送出去的東西還往迴要的道理。”
兩人推讓了幾次,宋東方便收下了。
正要離開時,冉海說道:“領導,明天有時間嗎?要是有時間,請到家裏喝頓酒。”
宋東方隨口答應了,騎上車走了十多米後,迴頭說:“明天沒時間。”
宋東方走後,孫家玉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飯後,她從炕櫃裏翻出錢,讓冉海明天想辦法弄些好菜。
第二天早上,冉海安排完教學工作就去了燕子溝,找到宋東方又提起喝酒的事。
宋東方先是說沒必要,又說沒時間,冉海堅持了許久,宋東方最後答應第二天中午去。
領導答應後,冉海接著問:“領導,你看還叫上誰?”
宋東方說:“叫上老謝,這事他幫了不少忙,還有老袁,你的主管領導。”
冉海連聲道:“好,好,聽領導的,不過我跟謝領導不熟,這……”
宋東方說:“行了,我去找老謝,老袁你自己聯係。”
冉海忙說:“行、行,我這就迴家準備,明天中午不見不散。”
冉海出了總指揮辦公室,進了副總指揮辦公室,可袁國嶺不在,他心想晚上去袁國嶺家裏找他。
出了燕子溝,冉海沒有迴家,而是拐到礦洞溝找麻三田
。巧的是,麻三田打了一隻野兔,冉海給了兩元錢,麻三田推辭了一下便收下了。
冉海又跑到稻地村,從老百姓手裏買了一隻老母雞。
晚上,冉海到袁國嶺家,袁國嶺說:“不巧,明天中午開會,你們吃吧。”
冉海再三邀請,老領導確實有事,沒辦法,冉海隻好說:“下迴再請領導。”
迴到家,冉海和妻子準備了半宿。
轉天早晨,冉海去了宋東方家,說了袁國嶺因開會來不了的事。
宋東方說:“知道了,昨天老袁跟我說了。”
他一邊刷牙一邊接著說:“你不來,我也要去你家找你呢,準備兩塊錢,中午佟鐵山送個水撈豆腐。”
冉海忙說:“好,行,沒問題。”
冉海沒吃過水撈豆腐,也不清楚為什麽一個豆腐這麽貴,是不是分量很大。
他也顧不上想這些了,先忙正事要緊。
他和孫加和開始收拾雞和兔子,先把雞收拾好下鍋,老母雞肉質硬,需要燉的時間長,又支起一個鍋燉兔子。
孫加和看著鍋,冉海去了學校,簡單安排了一下便轉身迴家,這時孫加和也已經去上了一小會兒班迴來了。
兩口子一上午忙活,做了五個菜,一個是燉雞,雞湯裏加了點在奎龍曬的幹豆角;另一個是野兔燉木耳,木耳是搬家時帶來的;舀了勺雞湯炒了個土豆白菜,還拌了個蘿卜絲涼菜,又炒了個花生米。
午前,佟鐵山來了,進屋時臉上流著汗,棉衣敞著扣子。
他拎著一個大木桶,裏麵是豆腐腦,木桶邊還放著一個用荊條編的小簾子。
冉海給錢時客氣地說:“佟隊長,一起吃吧!”
佟鐵山摸著腰間的皮帶說:“不了,我還有事,晚上我來取桶和簾子。”
冉海還想問一下豆腐腦為什麽叫水撈豆腐,佟鐵山卻已經走了。
不到十分鍾,宋東方來了。
冉海一邊招唿一邊問:“謝領導呢?”
宋東方說:“他有事沒來。”
柴火燒得旺,屋裏很熱,宋東方脫下棉工衣,腰上露出冉海送的皮帶。
宋東方看著炕上的飯菜說:“太豐盛了,沒必要。”
冉海忙說:“沒有,沒有,應該的、應該的,快上炕。”
宋東方上了炕,覺得熱,就拿過剛脫下的棉工衣墊在屁股下,冉海也跟著上了炕。
宋東方見孫加和在外屋忙,便說:“孫大夫,上桌一起吃呀!”
孫加和在廚房迴應:“我和孩子吃完了,你們吃吧,一會兒我去上班,孩子去同學家玩了,你們吃吧。”
說著,她用大碗端上豆腐腦。
宋東方看著孫加和端來的豆腐,笑了,說:“不對,這個不能這樣吃。”
說完,宋東方下了炕,穿上鞋走到廚房,把佟鐵山拿來的桶和小簾子拎了過來,讓孫加和拿一個小盆。
小盆放在桌上後,他把荊條編的小簾子放在盆上,用平鏟子小心翼翼地從桶裏鏟起一小層豆腐,慢慢放在簾子上,再鏟一小層,如此鏟了多層,簾子上的豆腐堆得像個小山包,豆腐透過簾子的縫隙向下一滴一滴地瀝出多餘的水分。
宋東方再次上炕,用筷子夾起豆腐,在微微顫抖的豆腐上放點蒜醬,放入口中後說:“這樣才對味。”
孫加和看明白了,把桶放在炕上,說:“這樣你們舀著方便。”
冉海第一次吃水撈豆腐,覺得很新奇,他用筷子夾豆腐時有點費勁,想用鐵勺,宋東方攔住他,告訴他吃這個不能用勺,隻有用筷子夾,味道才正宗。
冉海把豆腐吃進嘴裏,隻覺滑滑嫩嫩的。
孫加和也吃了一口,說:“確實很特別,沒吃過,味道不錯。”
她一邊說,一邊倒酒,倒完酒後又說:“上午沒怎麽去醫院,怕有患者,我得去上班了,你們慢慢喝。”
開學校舍知義度,漫步鄉村遇瘥昏。
夢裏千秋多少世,山中洞府探雲坤。
後勤雜事八人會,石嘴傳奇九碧聞。
過了中午,三兄弟才迴到家,錯過飯點的他們肚子餓得咕咕直叫。
媽媽站在門口喊道:“爬個山,也不看看日頭,你們不餓呀?”
“餓,怎麽能不餓?現在又餓又累。”
“鍋裏熱著飯菜呢,快吃吧!”媽媽一邊端著飯菜,一邊念叨,“先去洗手洗臉,弄得跟泥猴似的,山上有什麽好玩的?”
媽媽嘮叨的時候,李風順三兄弟一邊吃著熱乎的飯菜,一邊分享著爬山的體驗。
收拾完飯碗,媽媽出門找鄰居大媽,一起去登山了。
登山的人雖然很累,但說起爬山的體驗,話匣子就關不住了。
吃飯時,有人說山高,有人說山險。
李風順剛說起山上石頭很大,話就被大哥打岔打斷了,插不上話的他隻好快速吃飯。
吃完飯,他趴在窗台,看著即將變圓的秋月。
不知是夜裏飛過的雲朵,還是月亮上的陰影,看起來好似雞、兔或者狗在白玉盤上舞動。
看了許久,李風順困意襲來,鑽進被窩睡著了。
不知為何,李風順仿佛迴到了那塊石頭上,石頭平滑得如同保華文化宮前毛主席巨像基座的大理石。
身著白衣的李風順用拂塵輕輕撣了撣白衣服、白褲子和白皮靴,手持拂塵向裏走去。
走到枯草和佛像前,他手一揮,枯草和佛像瞬間消失不見。
緊接著,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頂棚傾斜的岩石緩緩向上升起,一條筆直潔白的走廊向山洞深處延伸。
李風順慢慢往裏走,白色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奇奇怪怪、閃閃發光的玻璃。
走了很久,他來到一扇玻璃大門前,門自動打開,他走進大廳。
大廳裏,一張大u形桌旁已經坐了幾百人,中央的圓桌也坐了幾個人。
他看了看,徑直走到圓桌的副位坐了下來。
主位的椅子從地下緩緩升起,一位灰白胡子的老頭坐了上去。
老頭說:“千年前的天災人禍,讓世界失去了90%的生靈,重生計劃還未完成,而我們已經老了,能更換的零件也沒有了。千裏眼、順風耳已經死去,我們與星球的其它基地失去了聯係,該怎麽辦?”
老頭環顧一周,用手指向u形桌後的人,“為了世界,出發吧!”
u形桌後的幾百人穿著漂亮潔白的衣服,鑽進桌子裏。
片刻後,桌子變成一個又一個白色的、長著腳的火箭,依次從眼前飛速射出。
u形桌消失了,圓桌旁隻剩下十幾位老頭。
李風順走下圓桌,來到岩石邊,看著遠去的火箭,期待他們早日歸來。
正看著,突然起風了,枯枝殘葉紛紛飛到李風順身邊,狂風將他推向了懸崖邊。
驚醒後的李風順一臉茫然,他從未做過這樣的夢,這夢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也許是因為多夢導致休息不好,也許是爬山的疲憊還未消散,他感覺有些疲憊不堪 。
吃完飯,李雷順去上學。
由於搬家耽誤了幾天,今天學校正式開學。
學校位於向陽街十號樓,十號樓與向陽街其他樓雖出自同一張圖紙,但它的隔斷與其他住宅樓不同,房間更大,跨度大,門少窗戶多。
此外,十樓與九樓間距較大,十樓前還有一個三十多米寬的小操場。
樓下第三間是幼兒園,第四間是小學五年級教室,東邊的兩間分別是一年一班與二年一班,西邊則是三、四年級教室。
樓上第一間是校長與小學教師辦公室,第二間是初中教師辦公室,再往後依次是初一、初二,初三一班和初三二班。
早飯後,哥仨一起出門送李雷順到學校。
操場上站了許多人,各班級的老師舉著木頭牌子組織學生站隊。
先來的學生接過牌子站在最前麵,等學生排好隊,老師便逐個檢查轉學通知書。
檢查完畢,一名老師拐到一角跑上樓,來到辦公室。
此時辦公室裏,宋東方、袁國嶺、後勤組長、冉海等人正在閑談。
老師匯報情況後,冉海邀請領導們一起走到二樓挑簷的走廊上。
冉海禮讓後勤組長先站上前,後勤組長擺了擺手示意不用。
冉海站在走廊上,大聲說道: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以及三線的各位革命同誌,大家好!
今天是錦東三線子弟學校開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來到三線的第三天。
在這偉大的曆史時代,我們即將在這深山溝裏譜寫一幅嶄新的畫卷,這幅畫卷描繪的將是三線教育。
正如毛主席講的,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看似是壞事,實則是好事。
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
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我們的三線教育目前也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恰似一張白紙。
我們的教師全部是前天抵達的,昨天報到,今天就正式上課。
但我們保證,在這三尺講台上,我們將為三線培養出大量又紅又專的接班人……”
冉海講了大約五分鍾,隨後迴過頭,請宋東方講話。
宋東方站在走廊,麵向樓下排隊的學生、老師以及看熱鬧的人群說道:
“今天是錦東子弟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年毛主席針對教育工作講話時指出,今後人民政府應有計劃地從廣大人民中培養各類知識分子幹部,並注意團結和教育現有一切有用的知識分子,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毛主席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三線教育工作的方向,說出了我們三線職工的心聲,也道出了我們後勤保障部門的根本任務。
我們後勤部門一定會全力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為師生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條件。
同時,也希望老師們能夠盡職盡責,同學們能夠刻苦學習,大家攜手共進,為三線建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在此,我代表錦東三線指揮部,對老師們和同學們提出兩點要求。
第一,關於工人農民與知識分子誰更幹淨的問題,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深刻闡述:
“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幹淨的人隻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髒的。
知識分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幹淨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願意穿,以為是髒的。
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了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
這時,隻有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
這時,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幹淨了。
最幹淨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分子都幹淨。”
毛主席的這段講話,是在警醒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改造自己的思想,時刻向工人農民學習。
工人農民身處生產鬥爭的第一線,他們質樸、勤勞,有著最純粹的品質和最豐富的實踐經驗。
教育工作者隻有深入了解他們,學習他們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第二點要求是,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要清楚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
毛主席講過“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隻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
同學們,你們在學校裏學習知識,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你們要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參與生產勞動,了解社會的運作;關心社會的發展,思考如何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勇於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隻有通過不斷地實踐,你們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將來建設祖國、服務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宋東方講了很長時間,最後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宣布:“錦東子弟小學開學了!”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有序地進了教室。
看熱鬧的人也漸漸散去,領導們迴到辦公室,喝了一會兒水,交談了一會兒工作,隨後也離開了。
李雲順跟著冉欣走了,李風順在人群裏看見了高文革,他興奮地跑了過去,兩人一起來到北麵的九號樓。
九號樓是服務樓,樓下有縣裏三線支援組成立的商店、糧店、郵局、銀行代辦點,樓上由保東及三大隊組建了醫療點、後勤組、電話電報組。
李風順與高文革走進商店,商店的兩個房間相連,中間有個小門。
裏麵擺放著醬油、鹽等調味品,還有燈泡、保險絲等電器,以及鞋襪、布線、小五金等各類生活用品。
櫃台不高,售貨員麵無表情地坐在那裏。
有人拿著醬油票喊了三四聲,售貨員才慢悠悠地走過來。
他倆出了商店門,又走進糧店。
糧店同樣是兩大間,中間有小門相通,櫃台裏麵摞著糧包,櫃台上一個個糧櫃裏放著從糧包裏倒出來的糧食,旁邊還放著白鐵皮的糧鏟。
房間裏有很多人在買糧,十分熱鬧。
出了糧店,他們走進郵局,電話電報的櫃台太高了,他們個頭太小太矮,根本望不到櫃裏的人。
兩人走了一圈,出來後坐在樓梯邊的防水坡上。
李風順看了看高文革說道:“我做夢了,夢見山上那個石洞,原來那石洞裏麵還有個大洞口,裏麵很大很大,像一個大房子。裏麵還有很多很多閃著光的玻璃,還有會飛會跑的火箭。”
“我沒上去,我不知道那裏什麽樣,但我也做夢了。”
高文革不知是怕被比下去,還是真的做了夢,接著說道,
“我夢見我騎在一頭灰豬上,豬一直跑,豬一邊跑還一邊拉粑粑,粑粑不臭,但粑粑太多了,地上到處都是。”
李風順又說:“我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讓許多人坐著火箭到全球各處找其它人和動物,也不知道找沒找到,聽那老頭的意思,人和動物都死了。”
“你怎麽了?做個夢,愁眉苦臉的,好像真事似的。”高文革看著李風順的臉,一臉不解地問。
李風順沒有迴答,高文革接著說:“我不知道是做夢還是真的,今天咱倆到了農村去找小孩玩了,而且橋頭那個村裏有好多小孩呢!”
“我怎麽沒有看到有小孩玩呢,不能吧?他們不上學嗎?他們不上幼兒園嗎?”
“咱們都沒上,他們也沒上。”
“我媽說的,咱們明年上學就不上幼兒園,比咱們小的都得上幼兒園。”
“別管那個了,那村裏真的有好多小孩等著跟我們玩呢,走吧!”高文革站起身,伸出手去拽了一把李風順。
起風了,也許是西北風的寒冷讓李風順感覺應該活動一下了,於是他站了起來。
此時,學校裏的讀書聲此起彼伏,雜亂交織,有讀“1、2、3”的,也有讀“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
李風順跟著高文革來到了道邊的廁所,高文革尿急,去了廁所裏麵。
李風順站在廁所後麵等待,西北風一吹,廁所的臭味撲麵而來,讓他感到十分不爽。
他趕忙捂著鼻子,走到了廁所的前麵。
廁所前,一個男人站在糞坑邊掏著大糞。
兩個木桶一左一右放置,桑木扁擔一邊吊著一個鐵鉤,靜靜地躺在地上,扁擔中間用布條纏著,深褐色的布與灰黑色的木頭杆纏在一起,看上去十分肮髒。
男人手持一根長長的灰黃色木杆,木杆上套著一個像大碗一樣的鐵勺,他不斷地搖動著糞水,滾動的糞水與坑裏黑黃色的石頭相互撞擊。
淘糞人中等身材,身形偏瘦,頭發灰白,身著灰黑色衣服。
他那紅中泛黑的大手緊緊抓著木杆,一下又一下地將糞水舀起倒入木桶。
李風順被這股臭味熏得夠嗆,趕緊跑過道路,來到了河邊。
過了一會兒,高文革尿完尿,捂著鼻子與同樣捂著鼻子的賈新藝從廁所裏跑了出來。
賈新藝是他們在奎龍幼兒園時的小夥伴。
高文革進去的時候,賈新藝正在廁所裏拉屎,鐵勺攪動糞水散發的惡臭,讓他倆憋著氣匆匆結束,趕緊跑了出來。
跑到李風順身邊,賈新藝放下手,大口喘著氣說:“上哪玩去?”
“去村裏找小孩玩。”
“我也去。”
他們順著路走過橋,向南拐,走了四十餘米,便看到一段很寬的弧形水溝,溝邊的灘塗更寬,灘塗裏長著幾棵大樹。
他們下了坡,穿過灘塗,再上坡,走進了村子。
村子不大,有二三十棟民房,都是灰背頂的老房子,顯得十分破舊。
房前屋後少許的屋簷與左右的禿簷處,壘著許多大石頭。
賈新藝不時好奇地問道:“這些石頭是怎麽壘上去的?這房頂為什麽是弧形而不是平的?”
對於賈新藝的問題,他們都迴答不上來。
賈新藝又問:“你爸沒跟你們說過呀?”
當時李風順確實不知道老百姓是怎麽建房的,至於說過沒說過,他也不清楚。
不過在地震那年搭建地震棚的時候,他和比他晚到三線的周山聊起過這件事。
為此,周山還特地去問了當地的老農。
老農告訴周山:
建房時,首先要打好基礎,接著支起四梁八柱,然後開始砌石頭。
砌石用的石塊,有合適的就直接撿拾,沒有合適的就找大石塊放炮炸開,之後把大小差不多的石頭撿來備用。
這些石頭形狀各異,當地人一般不會刻意破壞石頭的原貌去修整它們,而是順著石頭自身的形狀,找到能與其對角插接拚搭的石頭相互銜接堆砌,這樣砌成的牆非常結實。
砌石頭房一般把石頭壘到簷口,然後開始安裝檁條。
當地山上槐樹多,槐樹的大枝微微彎曲,很適合做檁條。
檁條要鋪設得密一點、結實一些,因為房頂很厚。
為了保溫,房頂上需要加苫草,山上狗尾巴草多,是做苫草的好材料,村裏人一般都用這種草鋪房頂,鋪的時候通常把草紮成小捆擺放。
鋪完苫草,再用泥抹房頂。
泥裏要加草,是鍘短的草,和泥用的是黃土,還要加上從礦洞溝拉迴的礦渣。
礦渣需要鑿碎磨成粉加入土中。
用這種礦渣土抹房頂,一般能用五年。
也許是因為檁條微彎,草和泥鋪上去之後,房頂就成了弧形。
砌土坯房,有的是先立柱上梁,也有的是不立柱後上梁,一般是先壘一米多高的石頭牆,壘石頭的時候,每隔半米插一根二米多高的細槐樹枝,石頭壘到一米後,砌牆的材料就不用石頭了,改用泥土,但四柱及主梁支撐柱的位置還是得用石頭壘到頂。
砌牆的材料,有的用脫好的土坯,也有的用樹枝條在木杆上繞幾道形成網模,在網的裏外塞泥巴,這樣建土坯房,好砌又省錢省力。
有的為了更省錢省力,從地麵隻壘兩三層石頭。
這裏的房子,不管好壞都有前後門,都是木板對開式的進戶門,窗戶也是上下結構,窗的下部分是固定的,上部分是格柵窗,向內翻開。
窗戶沒有玻璃,糊著紙,從外麵看不見屋裏。
靠河沿建的幾棟土坯房非常破舊,而且是相連的,東家的西牆借用西家的東牆,兩家共用一堵牆,這樣應該能省下不少錢。
院牆也是一家連著一家,低矮的院牆有的是石頭壘的,有的是土石堆起來的,這高度既防不了小偷,也攔不住大牲畜。
院門有的是用樹枝編的,有的是用木檁子釘的。
不管房子多麽簡陋,院子裏都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井架子上纏著麻繩。
他們走過土坯房,來到村子中間,路上有牲口的糞便、枯落的樹葉,更多的是老鄉堆在房頭的石頭和草堆。
離河遠些的地方,有幾間比較好的石頭房,配著石頭院子。
院牆有一米七八高,院牆中間有門樓和踏步,院門是對開的木板門。
李風順看著這些房子說:“這幾家應該是地主家。”
“不可能,應該是隊長家吧。”
他們繞到房後,院牆外放著六塊三米多長的水泥預製板。
三人想站到預製板上看看院裏的情況,李風順剛爬到板上,院裏的狗就狂叫起來,那“嗷汪”的叫聲又大又兇。
賈新藝怕狗,聽到這吼叫,嚇得撒腿就跑。高文革和李風順見賈新藝跑了,也跟著往外跑,一口氣跑到了村外。
高文革問李風順跑什麽,李風順指了指賈新藝。
賈新藝可能真被狗嚇壞了,大口喘著粗氣,眼裏還含著淚。
村外的農田裏,有個女孩正拉著耙子摟草。
賈新藝說什麽也不肯再進村了,沒辦法,高文革和李風順隻好陪著他一起迴家。
中午,李風順問爸爸,橋頭那個村子叫什麽。
爸爸告訴他,那是八叉公社稻地村。
下午大人上班後,李風順去找高文革,提到稻地村時,高文革說:“我知道,我問過我爸了。上午沒找到人,下午再去一趟怎麽樣?”
“行啊,我也還想去看看。”
“別叫賈新藝了,他膽子太小。”
兩人來到稻地村,走來走去,隻聽見狗叫,卻沒見到一個同齡人。
他們覺得很無聊,便轉身迴家。
走到橋邊,心裏還是有些不舍,便蹲了下來,看著還未結冰的河水和溝裏的石頭。
總指揮宋東方宣布學校開學後,和學校領導聊了一會兒,就騎著自行車去上班。
騎到橋頭時,遇到了稻地大隊隊長佟鐵山。
佟鐵山知道今天學校開學,心想三線指揮部的領導肯定會參加。
經過這幾個月的了解,他明白三線是個大單位,說不定能改變他和村民們的命運,多和三線接觸,找機會和三線領導搭上線,肯定是好事。
為了能和三線領導接觸,他早早來到橋頭等候。
一看見宋東方,便急忙迎上去說:“領導,我等您好半天了。”
“有什麽事嗎?”
“請您到我家喝頓酒。”
宋東方看著這個裹著棉衣的農村老漢,疑惑地問:“你是?”
“貴人多忘事啊,我是稻地大隊隊長佟鐵山,之前公社和三線開會的時候,咱倆還握過手呢,您忘了?”
“對、對,想起來了,您是佟大隊長,想起來了,想起來了。”
“走吧,去我家喝兩杯。”
“無功不受祿,這多不好意思。”
“領導,你們三線以後要在這兒紮根,就成了我們這兒的人,咱們就是老鄉,不是外人了。喝頓酒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再說,你們來了也得了解了解我們這兒的情況,我是大隊長,對情況熟,咱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多好啊。”
宋東方笑了,心想這理由倒也在理,於是跟著佟鐵山來到他家。
佟鐵山的妻子正在燉肉。
“好香啊!”宋東方聞到肉香,原本稍有緊張的心也放鬆了下來。
雖說宋東方是三線總指揮,可平時想吃頓肉也不容易。
兩人喝酒聊天,酒足飯飽後,宋東方站起身說:“我該迴家了。”
宋東方推著自行車,一邊走一邊喊:“別送了,別送了。”
心滿意足的佟鐵山敞開懷,不停地說:“您這麽大領導,今天能來我家喝酒,是瞧得起我,我太高興了,我送送,送送。”
“喝高了!這酒不錯,喝高了!”宋東方臉漲得紅撲撲的,微塌的酒糟鼻格外明顯,微胖的身材挺著個大肚子,走路都有點晃。
他走出村子,突然感覺尿急:“酒喝多了,尿也多,真要命,又來尿了。”
“領導,這邊,到河邊尿吧。”
“這行嗎?”
“沒事,我也有尿,一起尿吧”。
宋東方支好自行車,走到離高文革、李風順不遠處,解開皮腰帶開始方便起來。
佟鐵山跟了過來,解開布腰條,也對著河尿了起來,不一會兒,兩人的尿就交匯到一處。
宋東方沒喝多少水,所以尿量不多,很快就結束了。
他係好皮腰帶,走到高文革和李風順身邊,伸出手慈愛地摸了摸正蹲在河堤邊的兩個孩子的頭。
“這倆小子,頭發硬,長大不怕老婆。”
宋東方笑眯眯地重複了三遍,隨後走到自行車旁,推著車過橋迴家了。
佟鐵山看著宋東方走上橋,一邊係著布腰帶,一邊扯著嗓子喊道:“領導,下次我再套著野雞、野兔,您可一定要再來啊!”
宋東方漸行漸遠,佟鐵山這才慢悠悠地走到高文革和李風順身邊,溫和地問道:“你們倆叫啥名字呀?是這次跟著家長一起來的吧?到村裏來幹啥呢?”
“大叔,我們是跟著家裏人來的,才到這兒沒幾天,今天來這個村逛逛,不知道為啥沒找到能一起玩的小孩,他們都幹啥去了呀?”李風順一臉疑惑地問道。
“沒啥特別的事兒。”佟鐵山迴答道。
“大叔,山上那個大石頭台為啥那麽大呀?是不是裏麵還有一個特別大的房子呢?”李風順一邊指著遠處的山,一邊好奇地追問。
“什麽房子?山上可沒有很大很大的房子啊。”佟鐵山一臉茫然。
“就是山上那塊特別大的大石頭,石頭上還有小爐子……”李風順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試圖描述得更清楚。
“什麽?你去過石嘴岩?”佟鐵山十分吃驚,臉上的表情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李風順覺得佟鐵山說話很有意思,尾音拉得很長還往上翹,聽起來新奇又有趣。
沒過幾天,向陽街的人都聽說了這條溝以前叫死孩子溝,各種傳言也隨之而來。
有人說山上的石嘴岩以前是個大嘴怪,專門吃小孩,後來溝裏來了個法師,施了法才把大嘴怪鎮住,並將它變成了石頭;還有人說小孩到這條溝就會生病,去石嘴岩就更不得了,岩石上還有被樹葉、枯草蓋住的小孩屍體,香爐則是法師留下的,甚至有人擔心學校的動靜會吵到大嘴怪。
家長們憂心忡忡,紛紛檢查自家孩子有沒有去過石嘴岩。
那些上山的孩子原本起誓 “誰說誰是狗”,可沒過幾天,上山的事還是被大家知道了,誓言也就成了空話。
學校剛開學,大家就因為死孩子溝和大嘴岩的傳聞人心惶惶。
有人攔住宋東方質問:“為什麽選這個破地方?叫什麽不好,偏叫死孩子溝,山上不管有沒有怪物,這名字都太不吉利了!”
還有人抱怨道:“我們是調溝裏來工作的,不是來這兒等著出事的!”
宋東方平時晚上喜歡喝點酒,此刻看著一群家屬圍過來,也不好發脾氣,畢竟都是左鄰右舍的。
於是,他發揮起在文革時發動群眾站在批鬥台上的口才,熱情又平和地解釋道:
“這條溝以前確實叫死孩子溝,那是因為以前這裏缺醫少藥,小孩子生病沒辦法救治。但現在不一樣了,三線來了,我們帶來了醫生,帶來了藥品,以後小孩子生病我們有能力醫治,以前那種死孩子的悲劇在這片大山裏不會再發生了。過去的死孩子溝已經成為曆史,現在這裏隻有向陽街。還有人說山上有怪物,這怎麽能信呢!都什麽時代了,還迷信這些。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好好學習毛主席語錄,好好鬥私批修,從心靈深處來一次徹底革命……”
大家聽了宋東方的解釋,覺得很有道理,一些認可他說法的人紛紛為他解圍:“對,總指揮說得對!”
三線職工都住在一處,領導早晚站在家門口和大家閑聊時,工作上的事兒也順便就溝通解決了。
幾天後,大家不再為死孩子溝和石嘴岩的事情爭吵抱怨,但家裏孩子去過那裏的人還是放心不下,不為別的,就怕離所謂的 “死屍” 太近會沾染病菌。
賁海燕上班前反複叮囑女兒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說了一大堆。
等忙完這些,她看了看牆上的掛鍾,發現自己遲到了四分鍾。
她急忙從桌上拿起教材,夾在腋下,拎起教棒,匆匆下樓去上課。
盡管腳步匆忙,但她走路時姿態沉穩,表情平靜。
她上身穿著暗黑格紋色毛呢列寧裝,翻起的大領露出裏麵粉紅色的毛衣,下身穿一條黑色、洗得微微泛白的毛呢褲,褲線若隱若現,腳蹬黃翻毛皮鞋,身姿筆挺,梳著五號頭,鬢角已有絲絲白發,瓜子臉,眼睛雖小卻炯炯有神,細長的眉毛透著嚴肅,就這樣走進了教室。
賁海燕心裏正鬧心呢,她的小女兒張美藝,一個女孩子居然也跑去了石嘴岩。
雖然她不信鬼怪之說,但心裏總歸是有些不快。
賁海燕出生於1924年,育有三個女兒。
大女兒張美鳳今年26歲,1965年從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奎龍市十七中當教師。
在停課鬧革命期間,她到外地串聯,與同校的湯偉相戀,迴到奎龍後結了婚,去年生下一個小外孫女。
賁海燕還沒稀罕夠,就和外孫女分開了,心裏滿是不舍與牽掛。
二女兒張美豔今年20歲,下鄉去了奎龍保東農場。
到了三線之後,賁海燕越發想念她們,對身邊的張美藝關心也就少了許多,沒想到老三竟如此調皮,野得都快上天了。
賁海燕走到教案桌前,放下教材,掃視了一遍同學們和黑板。
賁老師是五年級的班主任,教室裏有九個學生是她在奎龍保東子弟小學時的學生,還有幾個是她在奎龍一個住宅區熟悉的小孩。
這些孩子上學期間經常停課鬧革命,後來搬遷又耽誤了一段時間,學習成績都不太好,但多數孩子都很聽話,李雷順也在這個班級。
黑板擦得很幹淨,她環顧教室裏的三十三名學生,說道:“現在開始上課,首先我們學習毛主席指示:‘什麽方法呢?那就是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麵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
讀完主席講話,她接著說:“今天這節課我們上數學課,內容是四則運算。我們先溫習幾個定義,除法。”
賁海燕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書寫,“在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賁海燕講課、提問,45分鍾很快就過去了,下課鈴響後,她迴到教研室。
教研室裏,後勤籌備組副組長冉海正站在窗前。
賁海燕剛坐下,冉海就走了過來,俯下身小聲問道:“賁老師,你家小藝去石嘴岩了嗎?”
“去啦,這女孩子沒個女孩子樣了,你家小欣是不是也去了?”
“那可是帶頭的,孩子大了,沒法管。”
“校長,這幫孩子可怎麽辦?不上學,也不上班,在家待著也不是個辦法呀!”
“是啊,不過近期應該能解決。宋總指揮找我來三線的時候,談過三線的優勢,其中就有招工,解決孩子就業的問題。他說指揮部已經打過報告,這群孩子,還有占房占地的老百姓,民工中優秀的下鄉青年都能招工入廠。”
“好事啊,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批下來?”
“應該快了。”
“老冉,你說的是真的?”同一辦公室的工宣隊隊長聽到招工的事兒,很感興趣,急切地問道。
“說是這麽說。”
“那可太好了,不過我是個工人,對政策有點不明白。城鎮戶口的小孩入廠,糧食關係沒問題,下鄉迴城有政策的也應該行,但農村孩子不考學、不參軍,戶口沒變,糧食關係能辦嗎?他們可是農村戶口呀!”
“我也不清楚具體怎麽辦,聽說行,不過現在還在保密階段,要保密。”
“沒問題。”
工宣隊隊長表示會保密,賁海燕自然也沒問題,隻是她沒有表態,而是在認真批改孩子們的作業。
下班迴到家,賁海燕看到張美藝正在做飯,心裏很高興,於是表揚了蹲在灶台前燒火的姑娘:“這才像個姑娘的樣子。”
張美藝聽到媽媽表揚,揚起頭說:“還是你老姑娘行吧,都知道做飯了。”
“哎呦!姑娘,你臉上的黑灰是怎麽弄的?”
“勞動者手上、臉上是髒的,但心靈是幹淨的。”
“對,我姑娘說得對,勞動者就應該不怕髒不怕累。”推門進屋的爸爸張小會對姑娘的話表示認可。
吃晚飯時,賁海燕問張小會:“老張,我們學校的冉海你熟悉嗎?”
“不熟,但知道這個人。”
“今天,他說招工的事。”賁海燕一邊吃飯,一邊提醒張美藝,“出去千萬別說,不太好。”
“放心吧,我不會說的。”
“冉海說的,能是真的嗎?他和我一樣,都是一個單位籌備組副組長,能知道多少事兒?”
“他說是聽宋東方說的。”
“那可能是真的,以前征老百姓家地的時候說過以後讓入廠,動員同誌們來的時候也講過解決孩子的工作,隻不過一直都是聽說,沒個準信。”
吃完飯,賁海燕將要洗的碗放入盆中,從缸裏舀水時看見自行車擺在旁邊,於是說:“老張,咱家應該建個倉房,車子推屋裏不方便,也不幹淨。”
“是應該建,有好多人說要建,但都沒動手,大家都在等指揮部命令呢。沒有命令不好建,再等等吧,有人建了咱們再建。”
張小會為人善良,但膽子比較小,這一點賁海燕心裏很清楚。
他們兩人的父親在同一個單位,都是奎龍市警察。
當年兩家大人給他們定下了娃娃親,兩人從小一起上學,國高畢業後,賁海燕上了師範特修班,張小會上了技工所。
畢業後,兩人結婚生子,日子過得平淡安穩。
那年日本投降,共產黨來了。
賁海燕的父親是市郊區警察所所長,張小會的父親是這個所的副所長,兩人帶著隊伍投了共產黨。
後來在郊外平叛中,兩人不幸一同犧牲。
張小會的母親也在那次叛亂中喪生,多年來,兩家都被當作革命烈士家屬對待。
“文革”時,市檔案館遭到衝擊,有人拿出一份檔案,稱1936年偽警察局治安先進表彰名單裏有郊區警察所。
賁海燕的父親就是在那一年從副所長升任所長,張小會的父親也是在那年提為副所長。
說來也巧,那一年東北抗日有一個組織,好幾名同誌在奎龍郊區警察所被捕,後來被日本人殺害。
造反派質疑當年組織被破壞是否與他們的父親有關。
張小會對此一無所知,今天“扞衛革命造反派”找他,明天“高舉革命造反派”也找他,今天這個讓他寫材料,明天那個又來要證明。
小心翼翼的張小會詢問是不是出了什麽事,造反派卻恐嚇他:“有事你就進去了。”
雖說目前沒事,但沒完沒了的調查還是讓張小會膽戰心驚,所以建三線時,他第一個報了名。
確實,在三線初建的時候,許多來到這裏的人都有各自的原因。
有的是整個車間搬遷,個人隻能服從安排;有的是領導指定前來;有的是自己主動尋找機會;有的是轉業後被安排過來;還有的是因為獻出家園,轉戶進廠。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緣由,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於此,成為了三線人。
冉海迴家一進門,就看見妻子邊燒火做飯邊流淚。
他以為是燒的柴火不幹,被煙熏的,便安慰道:“咱們來的晚,幹木頭都被先來的人拿光了,沒辦法,隻能將就著用了。”
“不是因為這個。”妻子明白丈夫誤會了。
妻子孫家和是北京醫科大的畢業生,剛到三線擔任醫生。
她以前是市醫院的外科主任,前幾年因為家庭出身是富農被免去職務。
這三年來,看著同事被批鬥、下放,她常常為自己的處境擔憂。
前段時間,宋東方迴去調人,聽說冉海的妻子是醫生,便找到了冉海。
兩口子都很樂意,於是一起來到了三線。
來到三線後,她成了全職醫生,主刀各類手術。
冉海以為妻子是被柴火熏出了眼淚,讓她進屋,妻子卻沒有動,伸手遞過來一封剛收到的信。
這封信是從奎龍市醫院轉來的,是大舅哥寄來的。
大舅哥孫家玉是奎龍大學的副教授,前兩年因為替挨批的校長說了幾句辯解的話,便和校長一起被發配到農場改造。
信裏說,大舅哥一家在農場改造情況良好,但生活十分艱難,不過看信上的落款時間,已經是一段時間之前的事了。
冉海心想,妻子的眼淚是為大舅哥一家而流。
妻子流著淚求他,讓他找宋東方看看能不能把大舅哥一家調到三線來。
冉海和宋東方並不熟,隻是以前教過他家孩子,再就是這次調動是宋東方找的他。
冉海很為難,但看著妻子的眼淚,隻好硬著頭皮答應:“行。”
可是該怎麽開口,從何說起,卻讓他輾轉反側,想了半宿。
第二天,冉海來到燕子溝,先去找袁國嶺,跟老領導說了大舅哥的情況以及自己的想法。
袁國嶺讓他自己去找宋東方,並說宋總指揮為人實在,好說話,這事應該能行。
不過要是辦成了,最好請宋總指揮喝頓酒表示感謝。
從老領導辦公室出來後,冉海來到了總指揮辦公室,他敲了敲門,裏麵傳來聲音:“進來!”
聽到宋總指揮的迴應,冉海小心翼翼地推開門走了進去。
隻見辦公室裏隻有宋東方一人,冉海說明了大舅哥想來三線的事,還送上了一條自己一直舍不得戴的皮腰帶。
腰帶放在桌上,宋東方看都沒看一眼,隻是詢問了一些情況。
當得知大舅哥是奎龍大學的副教授時,直接打斷了冉海的介紹。
宋東方說:“副教授,那得有多大的學問啊!好!你大舅哥能來三線當教師,那可太好了,我歡迎。迴去等消息吧,開會的時候我會提一下。”
冉海沒有離開,又把皮帶往宋東方那邊推了推。
宋東方明白冉海急切的心情,解釋道:“你別誤會,調動的事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需要開會討論,大家同意了還得向上級打報告。因為這是橫向調動,需要上級和兄弟單位批準才行,這是正常流程。你妻子來的時候也是這麽辦的,放心吧。”
話還沒說完,就有人敲門。宋東方讓冉海迴去等消息,並指著腰帶示意他帶走。
冉海擺了擺手,退出了辦公室。
冉海從燕子溝迴來後有點心煩意亂,心想大舅哥正在農場改造的事沒說,是不是不太好?
在辦理橫向調動、了解情況和手續的時候,領導肯定會知道大舅哥是改造分子。
大學領導肯定會說,農場那邊也會說,他們會不會從階級立場出發來評判這件事,要是那樣的話,可能會對自己在三線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
冉海想來想去,覺得必須把事情說清楚,為此多次前往燕子溝和宋東方家,但不巧的是,不是趕上宋東方開會,就是他有事外出,始終沒能碰上麵。
好多天過去了,這天孫家和下班迴家做飯。宋東方騎車迴家途中拐到她家,告知:“成了,正在辦手續。”
正說著,冉海也迴來了。
宋東方把之前冉海送的腰帶還給他,說道:“這迴沒事了,放心吧!”
冉海堅決不收,又把腰帶塞了迴去,說:“哪有送出去的東西還往迴要的道理。”
兩人推讓了幾次,宋東方便收下了。
正要離開時,冉海說道:“領導,明天有時間嗎?要是有時間,請到家裏喝頓酒。”
宋東方隨口答應了,騎上車走了十多米後,迴頭說:“明天沒時間。”
宋東方走後,孫家玉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飯後,她從炕櫃裏翻出錢,讓冉海明天想辦法弄些好菜。
第二天早上,冉海安排完教學工作就去了燕子溝,找到宋東方又提起喝酒的事。
宋東方先是說沒必要,又說沒時間,冉海堅持了許久,宋東方最後答應第二天中午去。
領導答應後,冉海接著問:“領導,你看還叫上誰?”
宋東方說:“叫上老謝,這事他幫了不少忙,還有老袁,你的主管領導。”
冉海連聲道:“好,好,聽領導的,不過我跟謝領導不熟,這……”
宋東方說:“行了,我去找老謝,老袁你自己聯係。”
冉海忙說:“行、行,我這就迴家準備,明天中午不見不散。”
冉海出了總指揮辦公室,進了副總指揮辦公室,可袁國嶺不在,他心想晚上去袁國嶺家裏找他。
出了燕子溝,冉海沒有迴家,而是拐到礦洞溝找麻三田
。巧的是,麻三田打了一隻野兔,冉海給了兩元錢,麻三田推辭了一下便收下了。
冉海又跑到稻地村,從老百姓手裏買了一隻老母雞。
晚上,冉海到袁國嶺家,袁國嶺說:“不巧,明天中午開會,你們吃吧。”
冉海再三邀請,老領導確實有事,沒辦法,冉海隻好說:“下迴再請領導。”
迴到家,冉海和妻子準備了半宿。
轉天早晨,冉海去了宋東方家,說了袁國嶺因開會來不了的事。
宋東方說:“知道了,昨天老袁跟我說了。”
他一邊刷牙一邊接著說:“你不來,我也要去你家找你呢,準備兩塊錢,中午佟鐵山送個水撈豆腐。”
冉海忙說:“好,行,沒問題。”
冉海沒吃過水撈豆腐,也不清楚為什麽一個豆腐這麽貴,是不是分量很大。
他也顧不上想這些了,先忙正事要緊。
他和孫加和開始收拾雞和兔子,先把雞收拾好下鍋,老母雞肉質硬,需要燉的時間長,又支起一個鍋燉兔子。
孫加和看著鍋,冉海去了學校,簡單安排了一下便轉身迴家,這時孫加和也已經去上了一小會兒班迴來了。
兩口子一上午忙活,做了五個菜,一個是燉雞,雞湯裏加了點在奎龍曬的幹豆角;另一個是野兔燉木耳,木耳是搬家時帶來的;舀了勺雞湯炒了個土豆白菜,還拌了個蘿卜絲涼菜,又炒了個花生米。
午前,佟鐵山來了,進屋時臉上流著汗,棉衣敞著扣子。
他拎著一個大木桶,裏麵是豆腐腦,木桶邊還放著一個用荊條編的小簾子。
冉海給錢時客氣地說:“佟隊長,一起吃吧!”
佟鐵山摸著腰間的皮帶說:“不了,我還有事,晚上我來取桶和簾子。”
冉海還想問一下豆腐腦為什麽叫水撈豆腐,佟鐵山卻已經走了。
不到十分鍾,宋東方來了。
冉海一邊招唿一邊問:“謝領導呢?”
宋東方說:“他有事沒來。”
柴火燒得旺,屋裏很熱,宋東方脫下棉工衣,腰上露出冉海送的皮帶。
宋東方看著炕上的飯菜說:“太豐盛了,沒必要。”
冉海忙說:“沒有,沒有,應該的、應該的,快上炕。”
宋東方上了炕,覺得熱,就拿過剛脫下的棉工衣墊在屁股下,冉海也跟著上了炕。
宋東方見孫加和在外屋忙,便說:“孫大夫,上桌一起吃呀!”
孫加和在廚房迴應:“我和孩子吃完了,你們吃吧,一會兒我去上班,孩子去同學家玩了,你們吃吧。”
說著,她用大碗端上豆腐腦。
宋東方看著孫加和端來的豆腐,笑了,說:“不對,這個不能這樣吃。”
說完,宋東方下了炕,穿上鞋走到廚房,把佟鐵山拿來的桶和小簾子拎了過來,讓孫加和拿一個小盆。
小盆放在桌上後,他把荊條編的小簾子放在盆上,用平鏟子小心翼翼地從桶裏鏟起一小層豆腐,慢慢放在簾子上,再鏟一小層,如此鏟了多層,簾子上的豆腐堆得像個小山包,豆腐透過簾子的縫隙向下一滴一滴地瀝出多餘的水分。
宋東方再次上炕,用筷子夾起豆腐,在微微顫抖的豆腐上放點蒜醬,放入口中後說:“這樣才對味。”
孫加和看明白了,把桶放在炕上,說:“這樣你們舀著方便。”
冉海第一次吃水撈豆腐,覺得很新奇,他用筷子夾豆腐時有點費勁,想用鐵勺,宋東方攔住他,告訴他吃這個不能用勺,隻有用筷子夾,味道才正宗。
冉海把豆腐吃進嘴裏,隻覺滑滑嫩嫩的。
孫加和也吃了一口,說:“確實很特別,沒吃過,味道不錯。”
她一邊說,一邊倒酒,倒完酒後又說:“上午沒怎麽去醫院,怕有患者,我得去上班了,你們慢慢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