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承包製


    王家大哥覺得,還是到老東家那裏幹活,更穩妥一點,三哥也說:“去年答應了張管事,今年還去他家種地,咱們大男人說話不能像放屁……”


    王石頭沒說服兩位兄長,村裏人也商量著再走走看,反正種地也好,修鐵路也好,得過了京師才行,到那裏再說吧。


    過了廊坊,到了通州,通州是個大站,民工驛站占地二十多畝,人來人往跟趕集一樣熱鬧,聽口音,全是各地趕來的民工,有河南的、山東的,最遠還有山西的,有人被官府征召來修路,有人自發組織,前往遼東種地。


    還有全家遷往遼東,分地落戶的移民。


    驛站裏有個市場,大到牲口馬車,小到針頭線腦,凡民工們能用到的東西,應有盡有。


    王石頭不得不事先跟村裏人,約好明日動身的時辰,否則一進驛站,很容易走丟。


    王大嫂指著驛站外麵的牆邊,站成一排的男男女女,驚訝地問:“哎呀,這裏還有買賣人口的呀?”


    王家三嫂捂著嘴笑道:“那些都是與村裏人走散的人,站在那裏等人來尋呢……大嫂,待會兒你要是走丟了,就站到那裏去,等我們來尋你,可別亂跑啊。”


    嚇得王大嫂緊緊拉著妯娌的手,不敢鬆開……


    王石頭與村裏幾個領頭的人商量,決定在這裏休整一天,他們一路東來,每個驛站的告示牆上,都貼著京關鐵路的招工告示,關於“承包製”,他們都知道是咋迴事兒了,一句話說,就是多勞多得,掙多掙少,全賃自家本事。


    村裏人的意見,也分成了兩撥,一部分人與王家三哥的意見一致:既是答應了張管事,就不能中途變卦,否則那還是人麽?


    另一部分人,特別是今年出門的人,覺得鐵路工地,比遼東近多了,早一天幹活,就能早一天掙錢,他們就算再節約,每日幾文錢的開銷,也承受不起。


    許多人的銀錢,還是找親戚朋友借的,巴不得早一天賺錢還債。


    最終,王家村人在通州分為兩路,一路六十多人,由王家三哥帶領,繼續北上,到遼東種地,另一路也有六十來人,由王石頭帶領,去鐵路線上幹活,王家大哥大嫂,也留在了關內。


    經過多方打聽,王石頭終於弄清楚了報名流程,他帶著村裏人的路引,來到驛站的辦公大廳,大廳足有半裏路長,一進去,裏麵熙熙攘攘,比外麵的集市還熱鬧。


    大廳北側,是隔成一間一間的格子,王石頭已經打聽過了,那些格子裏,就是各府縣的報名處。


    他們一路走一路找,好不容易找到保定府的牌子,卻沒看到清苑縣,隻好先去保定府的窗口打探情況。


    又是排隊,好不容易排到了,窗口坐著一位書吏,他身後還有兩名書吏在幫著書寫文書。


    “大人,草民是保定府清苑縣王家村的,有五十八人去鐵路工地幹活……”


    王石頭遞上路引,窗口裏書吏接過來,仔細數了數,交給另外兩人登記,他則翻著麵前的登記簿:“保定府……清苑縣……”


    一邊填好一張登記表,遞給王石頭:“保定府在十九標段,清苑縣在幺九零七標段,你拿著這份表,沿鐵路線找到十九標段,從頭往下數到第七號,就是清苑縣的標段,到了那裏,自有縣衙的人安排你們的工作。”


    王石頭還要問幾句,窗口裏的人說:“告示上寫得清清楚楚,你們去到那裏,有任何需求和疑問,都可以向縣衙的人提出來,自然會得到幫助,去吧。”


    說完,將王家村人的路引遞出來:“下一位……”


    王石頭隻好離開,幾位領頭的圍上來,興奮時問:“咋樣?報上名了?說沒說工錢什麽的?有沒有保障?”


    王石頭苦笑著說:“人家說,一切與告示上說的一樣,有疑惑的,去工地上找縣衙的人問清楚。”


    眾人上路,村子裏的幾架騾車、牛車,也拉上了活,全是些鐵鍬、鎬頭、鋼釺、大錘之類,還有繩子扁擔柳條筐,全都是工地上用的工具。


    鐵路線與官道,並不完全在一起,有時候是兩線並行,人們走在官道上,就能看到工地上密密麻麻的人,川流不息的勞作,跟搬家的螞蟻似的。


    有時候離開官道, 繞一個大彎,兩條道又相遇,走了兩天,終於來到十九號標段,旁邊立著一塊高大的牌子,上麵是保定府,下麵是“十九標段”幾個字。


    再往下走,找到幺九零七號標段,旁邊也立著一塊牌子,上麵是清苑縣,下麵是“幺九零七號標段”幾個字。


    一位姓郭的書吏,正在現場辦公。


    王石頭遞上登記表,書吏很高興:“王家村的……清苑縣的標段,有十五裏路長,分為十五個標段,你們能分到哪個標段,要抽簽決定……


    你們村還有騾車?好!很好!可以到十裏外的河邊,拉鵝卵石……”


    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通,王石頭看到工地上,什麽都沒有,忍不住問:“大人,草民們住哪裏?”


    書吏指著遠處的山坡:“你們可以到那坡上搭棚子,木材和茅草都不要錢!”


    ……………………


    清河縣的標段上,也有一家官店,王石頭等人的騾車拉的,就是官店的貨,糧食、布匹、藥品、工具,都可以在店裏買到,沒有銀錢的,還可以賒賬,等工地上結了工錢再還。


    交了貨,王石頭掙了一兩三錢銀子,王大哥高興地說:“把一路上的飯錢掙出來了。”


    王家村抽中了一段有緩坡的標段,就像兩年前去遼東墾荒一樣,王石頭領著村裏人,男子砍樹,女人割茅草,齊心協力地搭起兩座棲身的草棚子,又為幾頭牲口搭了一座遮雨的牛棚,算是在工地安頓下來。


    開始幹活後,有些偷奸耍滑的人,幹活不下力氣,或者隻揀輕鬆的活計做,一個村子出來的人,王石頭又不是村長族長,不好跟人翻臉,這時候,他才知道“承包製”的好處。


    晚上,王石頭召集幾位頭領,商量道:“咱們也學官府的樣子,把村子裏的活計,承包到各家各戶,願意多幹的,就多掙錢,願意捎信讓家裏人來的,就隨意!”


    眾人都說好:“這兩年的天氣,真是怪得很!年後一場雪也沒下,這都到三月了,也不下一點雨,與其待在家裏等著官府救濟,不如來工地上掙口吃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