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民工潮
“沒關係,咱們照著底稿,重新再做一套,放到你的禦書房去。”張薔安慰他,“自己動手,才能做出心中想要的樣子。”
這個春節,除了祭祀、新年大朝會等必須皇帝露麵的場合,平安和張薔,都待在乾清宮,按照工匠們留下的圖紙和材料,仔細地做著沙盤。
到後來,乾清宮、永壽宮、坤寧宮的宮女和太監,都跑來幫手,連懿安太後張嫣,也親自為平安端茶倒水,守著平安將一塊塊捏好的粘土,粘在沙盤上,雖然沒有專業工匠們製的精致,卻也像模像樣。
一個春節,平安把京關鐵路沿線的山山水水,全都印在了腦子裏。
大年初二,沙盤終於完成,張薔又讓人捏了許多小人和小馬,放在沙盤上,為平安詳細推演皇太極入關時,明金之間的戰爭場景。
看得平安額頭直冒冷汗,心有餘悸:“兒臣現在才明白,母後為何要讓袁崇煥坐這麽多年的冷板凳……”
…………………………
開平八年的春天,並不美好,去年冬天,北方地區降雪不足正常年景的四成,預示著今年春天,沒有足夠的雪水滋潤大地,幹旱已成定局。
大明城鄉連續兩年,利用冬閑季節打深井,基本保證了人畜飲水安全,要靠深井提水澆灌大麵積的莊稼地,卻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
於是,在官府的宣傳和組織下,打工潮提前五百年,在大明出現。正月十五剛過,各條官道上,就出現了三五成群的民工。
有的趕著牛車,去府城、縣城為官店送貨,朝廷的官店,已經開設到縣城下麵的鎮子,大批的糧食和海產品,要從官府的常平倉,送往各地門店。
百姓們隻要有一台手推車,就能去官店送貨,掙點辛苦錢養家糊口。
有條件的,置辦一架牛車,忙時種地,閑時送貨,既不用跑到外地,還照顧了家裏。
更有家境優渥的,直接置辦一個騾馬車隊,把運輸做成了一門生意,專門為官店運貨。
更多的民工,卻是扛著鋪蓋被褥、鍋碗瓢盆,去遼東種地,去海中舟群島曬魚。
這時代沒有後世的交通工具,民工們全靠兩條腿走到目的地,在路走一個月,甚至四五十天的情況,是常見的。
王家村的王石頭兄弟,今年換二哥夫妻看家,大哥大嫂跟著他們出門漲見識。
王家村今年出門的人更多,有一百二十多人,一大隊人走在路上,同行的民工們都不敢招惹他們。
“石頭,俺咋看見今年出門的人,比去年還多呢?”王家三哥望著官道上三五成群的民工隊伍,擔憂地說,“這麽多人,活計不會被搶完了吧?”
村裏人也開始擔心起來,特別是第一次出門的幾十人,如王石頭的大哥夫妻,更是擔心不已。
王石頭將牛車留在了家裏,兄弟們商量著,在鎮上買了兩匹騾子,打造了兩架騾車,準備到遼東拉貨掙錢,就是不拉貨,用騾子為東家種地,東家也會給錢的,一頭騾子幹一年,工錢能當兩個民工。
王石頭一邊揮動鞭子趕車,一邊安慰他大哥:“大哥放心,咱們村的活計,是與東家訂好的,再去兩百人,東家也不會嫌多。”
走了一天,王家村的民工隊伍,到達縣城外的驛站,他們今天晚上,要在民工驛站休息,明早再出發。
民工驛站是一座大院子,中間用一堵牆隔開,分男女兩處地方住宿,前院一排房屋正對著官道,牲口棚在後院。
王家村一百多人唿啦啦湧進驛站,王石頭跳到騾車上大喊:“各位叔伯兄弟,嫂子姑姑妹子們:都別吵!按咱們在村子裏分好的小隊,各自站好,等我去辦好登記,大家就有住宿的地方了。”
王家村有縣衙開具的路引,說明這一群人,是前往遼東種地的民工,後麵附著王家村一百多人的姓名籍貫。
人多,登記處還要排隊,一個個抄寫人名,也很費時間,等王石頭辦理好登記迴來,已經過去了半個時辰。
“人口和牲畜,都登記好了,”王石頭迴來,給每個人發了一個號牌,“這是住宿的憑證,憑這個號牌,去餐廳裏,一文錢買一個大餅,足夠一個大男人吃飽。
餐廳裏的滾水不要錢,隨便喝,願意付一分錢的,蝦米海帶湯隨便喝……
漢子們去左邊,婦人們去右邊,找到空著的大通鋪,安放好被子就可以休息了。”
王家的三哥,帶著大哥,將兩輛騾車趕到後院,解下繩子拴到馬槽上,又拿下車上的黑豆和幹草,喂飽了牲口,才到前院來吃飯。
村裏有騾車、馬車的人家,都是先照顧好騾馬,才抽空照顧人。
王石頭領著村裏人,來餐廳吃飯,因為剛上路,許多村民還帶著幹糧,家人人用雜合麵加上野菜幹,烙的黑黢黢、灰撲撲的餅子,就著餐廳裏不要錢的白開水,吃了個飽。
王家大嫂出門前,也在家裏烙了幾十張野菜餅,因為王家兄弟連續兩年外出打工,又拉迴來糧食,王家的雜合麵,比別人家多一些糧食,饒是如此,做出來的野菜餅,也灰撲撲的難以下咽。
王石頭給大嫂、三嫂和妻子每人付了一文錢,對妻子說:“你帶大嫂和三嫂去裝海帶湯,用湯就著餅子吃。”
王大嫂局促地說:“四弟,有不要錢的滾水,何苦花那冤枉錢,咱們家六人,就得花六文錢……”
王石頭說:“那湯裏有鹽,喝了有勁兒走路,連自家的鹽也省了,窮家富路,別心疼錢,等走到有活計的地方,咱們的兩駕騾車就能掙錢。”
送走家裏三個女人,王石頭來到餐廳外等待兩位兄長,見餐廳外的告示牆下,圍著一群人,在那裏吵吵鬧鬧地,不知在談論什麽話題。
王石頭湊上去,見檣上貼著一張官府的告示,大意是說:朝廷要修建京關鐵路,需要大量民工,工程采取承包製,多勞多得……
王石頭也不懂“承包製”是個什麽東西,隻好擠上前去,聽一位官府的吏員,在那裏聲嘶力竭地為大家講解:
“所謂‘承包製’就是分段包幹,就跟你們租賃地主的田地一樣,你承包一塊地方,按要求將路基平整好,輔上碎石,驗收合格後就能領錢……”
有人插話道:“官爺,草民們不會的咋整?”
那書吏說:“自然有官府的技術員教你們啊,放心,教到會為止。”
有人問:“承包了活計,可不可以將家裏的妻兒老小接來一起幹?”
“可以啊,反正是你家的活計,早幹完早拿錢嘛。”
“一天能掙多少錢啊?”有人問。
“幹得慢的,三二十文,幹得快的,百八十文也有,一個青壯,還有五文錢的夥食補貼……”
書吏用手指向餐廳:“看到沒有?一文錢一塊的大餅就能吃飽,一文錢的海帶湯隨便喝,這麽好的夥食,上哪兒找去?”
眾人紛紛點頭,王石頭在後麵,也聽得心頭火熱,他噔噔噔地跑向後院,找他兩位兄長商量去了。
“沒關係,咱們照著底稿,重新再做一套,放到你的禦書房去。”張薔安慰他,“自己動手,才能做出心中想要的樣子。”
這個春節,除了祭祀、新年大朝會等必須皇帝露麵的場合,平安和張薔,都待在乾清宮,按照工匠們留下的圖紙和材料,仔細地做著沙盤。
到後來,乾清宮、永壽宮、坤寧宮的宮女和太監,都跑來幫手,連懿安太後張嫣,也親自為平安端茶倒水,守著平安將一塊塊捏好的粘土,粘在沙盤上,雖然沒有專業工匠們製的精致,卻也像模像樣。
一個春節,平安把京關鐵路沿線的山山水水,全都印在了腦子裏。
大年初二,沙盤終於完成,張薔又讓人捏了許多小人和小馬,放在沙盤上,為平安詳細推演皇太極入關時,明金之間的戰爭場景。
看得平安額頭直冒冷汗,心有餘悸:“兒臣現在才明白,母後為何要讓袁崇煥坐這麽多年的冷板凳……”
…………………………
開平八年的春天,並不美好,去年冬天,北方地區降雪不足正常年景的四成,預示著今年春天,沒有足夠的雪水滋潤大地,幹旱已成定局。
大明城鄉連續兩年,利用冬閑季節打深井,基本保證了人畜飲水安全,要靠深井提水澆灌大麵積的莊稼地,卻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
於是,在官府的宣傳和組織下,打工潮提前五百年,在大明出現。正月十五剛過,各條官道上,就出現了三五成群的民工。
有的趕著牛車,去府城、縣城為官店送貨,朝廷的官店,已經開設到縣城下麵的鎮子,大批的糧食和海產品,要從官府的常平倉,送往各地門店。
百姓們隻要有一台手推車,就能去官店送貨,掙點辛苦錢養家糊口。
有條件的,置辦一架牛車,忙時種地,閑時送貨,既不用跑到外地,還照顧了家裏。
更有家境優渥的,直接置辦一個騾馬車隊,把運輸做成了一門生意,專門為官店運貨。
更多的民工,卻是扛著鋪蓋被褥、鍋碗瓢盆,去遼東種地,去海中舟群島曬魚。
這時代沒有後世的交通工具,民工們全靠兩條腿走到目的地,在路走一個月,甚至四五十天的情況,是常見的。
王家村的王石頭兄弟,今年換二哥夫妻看家,大哥大嫂跟著他們出門漲見識。
王家村今年出門的人更多,有一百二十多人,一大隊人走在路上,同行的民工們都不敢招惹他們。
“石頭,俺咋看見今年出門的人,比去年還多呢?”王家三哥望著官道上三五成群的民工隊伍,擔憂地說,“這麽多人,活計不會被搶完了吧?”
村裏人也開始擔心起來,特別是第一次出門的幾十人,如王石頭的大哥夫妻,更是擔心不已。
王石頭將牛車留在了家裏,兄弟們商量著,在鎮上買了兩匹騾子,打造了兩架騾車,準備到遼東拉貨掙錢,就是不拉貨,用騾子為東家種地,東家也會給錢的,一頭騾子幹一年,工錢能當兩個民工。
王石頭一邊揮動鞭子趕車,一邊安慰他大哥:“大哥放心,咱們村的活計,是與東家訂好的,再去兩百人,東家也不會嫌多。”
走了一天,王家村的民工隊伍,到達縣城外的驛站,他們今天晚上,要在民工驛站休息,明早再出發。
民工驛站是一座大院子,中間用一堵牆隔開,分男女兩處地方住宿,前院一排房屋正對著官道,牲口棚在後院。
王家村一百多人唿啦啦湧進驛站,王石頭跳到騾車上大喊:“各位叔伯兄弟,嫂子姑姑妹子們:都別吵!按咱們在村子裏分好的小隊,各自站好,等我去辦好登記,大家就有住宿的地方了。”
王家村有縣衙開具的路引,說明這一群人,是前往遼東種地的民工,後麵附著王家村一百多人的姓名籍貫。
人多,登記處還要排隊,一個個抄寫人名,也很費時間,等王石頭辦理好登記迴來,已經過去了半個時辰。
“人口和牲畜,都登記好了,”王石頭迴來,給每個人發了一個號牌,“這是住宿的憑證,憑這個號牌,去餐廳裏,一文錢買一個大餅,足夠一個大男人吃飽。
餐廳裏的滾水不要錢,隨便喝,願意付一分錢的,蝦米海帶湯隨便喝……
漢子們去左邊,婦人們去右邊,找到空著的大通鋪,安放好被子就可以休息了。”
王家的三哥,帶著大哥,將兩輛騾車趕到後院,解下繩子拴到馬槽上,又拿下車上的黑豆和幹草,喂飽了牲口,才到前院來吃飯。
村裏有騾車、馬車的人家,都是先照顧好騾馬,才抽空照顧人。
王石頭領著村裏人,來餐廳吃飯,因為剛上路,許多村民還帶著幹糧,家人人用雜合麵加上野菜幹,烙的黑黢黢、灰撲撲的餅子,就著餐廳裏不要錢的白開水,吃了個飽。
王家大嫂出門前,也在家裏烙了幾十張野菜餅,因為王家兄弟連續兩年外出打工,又拉迴來糧食,王家的雜合麵,比別人家多一些糧食,饒是如此,做出來的野菜餅,也灰撲撲的難以下咽。
王石頭給大嫂、三嫂和妻子每人付了一文錢,對妻子說:“你帶大嫂和三嫂去裝海帶湯,用湯就著餅子吃。”
王大嫂局促地說:“四弟,有不要錢的滾水,何苦花那冤枉錢,咱們家六人,就得花六文錢……”
王石頭說:“那湯裏有鹽,喝了有勁兒走路,連自家的鹽也省了,窮家富路,別心疼錢,等走到有活計的地方,咱們的兩駕騾車就能掙錢。”
送走家裏三個女人,王石頭來到餐廳外等待兩位兄長,見餐廳外的告示牆下,圍著一群人,在那裏吵吵鬧鬧地,不知在談論什麽話題。
王石頭湊上去,見檣上貼著一張官府的告示,大意是說:朝廷要修建京關鐵路,需要大量民工,工程采取承包製,多勞多得……
王石頭也不懂“承包製”是個什麽東西,隻好擠上前去,聽一位官府的吏員,在那裏聲嘶力竭地為大家講解:
“所謂‘承包製’就是分段包幹,就跟你們租賃地主的田地一樣,你承包一塊地方,按要求將路基平整好,輔上碎石,驗收合格後就能領錢……”
有人插話道:“官爺,草民們不會的咋整?”
那書吏說:“自然有官府的技術員教你們啊,放心,教到會為止。”
有人問:“承包了活計,可不可以將家裏的妻兒老小接來一起幹?”
“可以啊,反正是你家的活計,早幹完早拿錢嘛。”
“一天能掙多少錢啊?”有人問。
“幹得慢的,三二十文,幹得快的,百八十文也有,一個青壯,還有五文錢的夥食補貼……”
書吏用手指向餐廳:“看到沒有?一文錢一塊的大餅就能吃飽,一文錢的海帶湯隨便喝,這麽好的夥食,上哪兒找去?”
眾人紛紛點頭,王石頭在後麵,也聽得心頭火熱,他噔噔噔地跑向後院,找他兩位兄長商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