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文武全才,立誌衛疆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頻開始播放,蘇治的聲音從光幕中緩緩傳來,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
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
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廣渠門大捷、左安門之捷、南海子襲營等勝利,一生無一敗績。
被皇太極稱為十五年來從未有過之勁敵。
己巳之變,
後金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之罪磔殺。
但在後世,關於斬帥之事以及袁崇煥是否真的死於反間計,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崇禎帝朱由檢滿臉的不可思議,他喃喃自語道:“以朕的智慧,竟然會中金人的反間計?不可能的吧?!”
隋文帝楊廣滿臉鄙夷,“這是什麽玩意兒,竟然被蠻夷耍的團團轉?”
唐玄宗李隆基搖頭苦笑道:“朕年輕時好歹也是一代明君,你小子從頭到尾都在往昏君的路上狂奔不止啊!”
……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35歲,考中進士。
考中進士之後,他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在任期間,他酷愛與人探討兵法。
每遇退伍老兵,總要與之詳談邊塞之事,因此對邊塞的情形了如指掌,,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赴京城覲見明嘉宗朱由校。
禦史侯恂慧眼識珠,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
不久,廣寧被後金軍攻破,於是朝廷商議要選派一員良將去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得知此訊,隨即獨自前往關外勘察地形。
迴朝後,他向明嘉宗上言道:‘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朝中大臣亦紛紛讚歎其膽魄與才能。
於是再次破格提拔他為兵備僉事,
督管關外軍隊,
並撥給帑金二十萬,
命其自行招兵買馬。”
“當時,關外之地皆被哈刺慎諸部所占據。
袁崇煥到任後,一開始駐守在關內。
沒多久,哈刺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命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
督率參將周守廉、遊擊將軍左輔的軍隊,
管理前屯衛所的事務。
之後,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流民,
袁崇煥當即於夜間出發,
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於荊棘叢生之間,四更天時入城,將士們無不誇讚他的膽識。
王在晉非常看重袁崇煥,上言提拔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但袁崇煥卻覺得王在晉缺乏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
王在晉在八裏鋪修築城牆,
袁崇煥認為此舉並非上策,
但他爭辯不過,於是奏書給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因有難民十餘萬,
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他請示:';若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之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救援十三山。寧遠距十三山僅兩百裏,可輕易占據錦州,若不行再退守寧遠,豈能放棄十萬難民?';
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
王象乾認為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低落、軍心低迷,
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
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麵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麵命王在晉去救援難民。
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僅救迴六成人。
孫承宗對此大為惱怒,駁斥了王在晉修築重牆的建議,隨即召集眾文武將官商議重點防守之地。
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
袁崇煥則主張駐守寧遠,
而王在晉、張應吾、邢言等人均持反對意見。
但孫承宗最終還是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
孫承宗自鎮關門後,開始重用袁崇煥。
袁崇煥也不負所望,
他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
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
但孫承宗執意前往,
並命滿桂與袁崇煥一同前往。
袁崇煥到任後,發現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他製定規格重新修築,
並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修築工程竣工。
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共同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皆視寧遠為樂土。
同年九月,袁崇煥偕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領水陸馬步軍一萬二千巡視廣寧,拜謁北鎮祠,途經十三山,抵達右屯,後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歸。
因袁崇煥防守有功,他先後被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
派遣將領占據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
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
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複土兩百裏。
同年十月,孫承宗遭罷免,高第接替其職。
高第認為關外必定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
督屯通判金啟倞上書袁崇煥:‘錦州、右屯、大淩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複罹播遷,已複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
意思是:錦州、右屯、大淩三城皆為前鋒要地。若撤兵,已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迴的疆土再次淪陷,關內外經得起幾次退守的折騰?
袁崇煥亦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但高第執意要撤離,並且還想要撤掉寧遠的軍隊。
袁崇煥則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
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
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丟棄米粟十餘萬。
遷徙路上死亡者眾多,哭聲震野,軍民怨聲載道。
袁崇煥於是請求迴家為父守喪,但遭拒絕。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為按察使。”
觀眾們看到此處,忍不住紛紛問候起來,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人家辛辛苦苦打造的堡壘,就這麽被放棄了?”
“這高第是女真人派來的奸細吧?”
“真是個大聰明啊!”
“我丟雷老母!”
“彼其娘之!”
“……”
視頻繼續直播,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
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
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卻不去救援寧遠。
袁崇煥得知此訊,
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誓死守城。
他一麵堅壁清野,將城外的居民和物資全部遷入城內,以免資敵。
一麵命同知程維模嚴格盤查城內外的奸細,確保城防的安全。
同時,袁崇煥還特別安排了通判金啟倧負責守護糧草,確保守軍有充足的物資供應。
為了防止將士們因恐懼而逃跑,
袁崇煥還傳令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和山海守將楊麒,
若有將士逃至此處,可將其全部斬殺,以儆效尤。
在袁崇煥的一係列安排下,
將士們更加堅定了守衛寧遠的決心。”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
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
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廣渠門大捷、左安門之捷、南海子襲營等勝利,一生無一敗績。
被皇太極稱為十五年來從未有過之勁敵。
己巳之變,
後金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之罪磔殺。
但在後世,關於斬帥之事以及袁崇煥是否真的死於反間計,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崇禎帝朱由檢滿臉的不可思議,他喃喃自語道:“以朕的智慧,竟然會中金人的反間計?不可能的吧?!”
隋文帝楊廣滿臉鄙夷,“這是什麽玩意兒,竟然被蠻夷耍的團團轉?”
唐玄宗李隆基搖頭苦笑道:“朕年輕時好歹也是一代明君,你小子從頭到尾都在往昏君的路上狂奔不止啊!”
……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35歲,考中進士。
考中進士之後,他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在任期間,他酷愛與人探討兵法。
每遇退伍老兵,總要與之詳談邊塞之事,因此對邊塞的情形了如指掌,,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赴京城覲見明嘉宗朱由校。
禦史侯恂慧眼識珠,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
不久,廣寧被後金軍攻破,於是朝廷商議要選派一員良將去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得知此訊,隨即獨自前往關外勘察地形。
迴朝後,他向明嘉宗上言道:‘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
朝中大臣亦紛紛讚歎其膽魄與才能。
於是再次破格提拔他為兵備僉事,
督管關外軍隊,
並撥給帑金二十萬,
命其自行招兵買馬。”
“當時,關外之地皆被哈刺慎諸部所占據。
袁崇煥到任後,一開始駐守在關內。
沒多久,哈刺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命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
督率參將周守廉、遊擊將軍左輔的軍隊,
管理前屯衛所的事務。
之後,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流民,
袁崇煥當即於夜間出發,
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於荊棘叢生之間,四更天時入城,將士們無不誇讚他的膽識。
王在晉非常看重袁崇煥,上言提拔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但袁崇煥卻覺得王在晉缺乏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
王在晉在八裏鋪修築城牆,
袁崇煥認為此舉並非上策,
但他爭辯不過,於是奏書給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因有難民十餘萬,
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他請示:';若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之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救援十三山。寧遠距十三山僅兩百裏,可輕易占據錦州,若不行再退守寧遠,豈能放棄十萬難民?';
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
王象乾認為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低落、軍心低迷,
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
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麵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麵命王在晉去救援難民。
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僅救迴六成人。
孫承宗對此大為惱怒,駁斥了王在晉修築重牆的建議,隨即召集眾文武將官商議重點防守之地。
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
袁崇煥則主張駐守寧遠,
而王在晉、張應吾、邢言等人均持反對意見。
但孫承宗最終還是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
孫承宗自鎮關門後,開始重用袁崇煥。
袁崇煥也不負所望,
他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
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
但孫承宗執意前往,
並命滿桂與袁崇煥一同前往。
袁崇煥到任後,發現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他製定規格重新修築,
並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修築工程竣工。
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共同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皆視寧遠為樂土。
同年九月,袁崇煥偕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領水陸馬步軍一萬二千巡視廣寧,拜謁北鎮祠,途經十三山,抵達右屯,後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歸。
因袁崇煥防守有功,他先後被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
派遣將領占據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
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
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複土兩百裏。
同年十月,孫承宗遭罷免,高第接替其職。
高第認為關外必定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
督屯通判金啟倞上書袁崇煥:‘錦州、右屯、大淩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複罹播遷,已複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
意思是:錦州、右屯、大淩三城皆為前鋒要地。若撤兵,已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迴的疆土再次淪陷,關內外經得起幾次退守的折騰?
袁崇煥亦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但高第執意要撤離,並且還想要撤掉寧遠的軍隊。
袁崇煥則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
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
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丟棄米粟十餘萬。
遷徙路上死亡者眾多,哭聲震野,軍民怨聲載道。
袁崇煥於是請求迴家為父守喪,但遭拒絕。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為按察使。”
觀眾們看到此處,忍不住紛紛問候起來,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人家辛辛苦苦打造的堡壘,就這麽被放棄了?”
“這高第是女真人派來的奸細吧?”
“真是個大聰明啊!”
“我丟雷老母!”
“彼其娘之!”
“……”
視頻繼續直播,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
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
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卻不去救援寧遠。
袁崇煥得知此訊,
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誓死守城。
他一麵堅壁清野,將城外的居民和物資全部遷入城內,以免資敵。
一麵命同知程維模嚴格盤查城內外的奸細,確保城防的安全。
同時,袁崇煥還特別安排了通判金啟倧負責守護糧草,確保守軍有充足的物資供應。
為了防止將士們因恐懼而逃跑,
袁崇煥還傳令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和山海守將楊麒,
若有將士逃至此處,可將其全部斬殺,以儆效尤。
在袁崇煥的一係列安排下,
將士們更加堅定了守衛寧遠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