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努爾哈赤沒有正麵強攻,


    他的兵馬繞過了寧遠城,來到寧遠城與山海關之間,切斷了它們之間的聯係。


    不過這其實是多此一舉,因為高第他壓根兒就不會前來支援。


    麵對困局,袁崇煥卻並未有絲毫畏懼。


    他調派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分兵把守四門,並將城外的居民悉數遷入城內,實行堅壁清野。


    他還組織起民夫、居民、商人,讓他們送水送飯,保障城內的生活所需。


    更以血作書,用來激勵將士們的士氣。


    甚至,袁崇煥還把遠在山西的妻子兒女也都接入了城中,以此表明自己與寧遠城共存亡的決心。


    在袁崇煥的帶動下,


    寧遠城內軍民總動員,嚴陣以待,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滿清軍隊。”


    觀眾們能夠從解說和畫麵中感受到袁崇煥死守寧遠城的決心,


    “邊軍死戰,忠心可嘉!”


    “可如此犧牲,真的值得嗎?為什麽就不願意暫時妥協呢?”


    “那高第是魏忠賢的人吧,他會救袁崇煥才怪了……”


    “明末其實人才還是很多的,但崇禎帝愣是能把它折騰死,也算是個怪才了。”


    “……”


    視頻繼續直播,


    “滿清這時候的軍隊還是非常驍勇善戰的。


    他們在與李自成的義軍戰鬥時,隻需要一句‘辮子兵來了’,就能讓這群久經沙場的義軍瞬間潰退,其威勢可見一斑。


    而在攻打寧遠城時,他們同樣展現出了兇猛的攻勢。


    滿清軍隊用鐵甲兵攻城,這些士兵身穿兩層鐵甲,無畏箭矢,豎起梯子,奮勇攀登。


    同時,他們還以鐵皮車為掩護,挖掘城牆,


    城牆竟然被他們挖出了多個缺口。”


    “但你有過牆梯,我有張良計。


    袁崇煥令人在城上安裝了十一門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


    這種大炮威力巨大,每一炮都給予清軍沉重的打擊。


    對於近處爬城的軍士,他們從跺口上伸出許多長長的木櫃子,櫃子裏藏著士兵。


    這些士兵居高臨下,用石頭和箭矢猛烈攻擊敵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磺的被絮等物,燃燒敵人的戰具。


    就這樣,滿清軍隊的猛烈進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他在戰場上經常是儒將裝扮。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鎮靜,即便敵兵攻破了城牆,他也絲毫不慌,甚至還披上盔甲,與戰士們一同運石補牆。


    在這場戰役中,他負傷多處,卻依然堅守不退。


    當敵人退卻時,他又組織起敢死隊,追下城牆,追殺敵人,並趁機撿迴箭枝十餘萬支。”


    “二十一日,滿清軍隊再次趁夜出擊,卻依然未能成功。


    最終,清軍隻得在圍攻了幾天後,撤圍而去。


    敵人撤圍後,袁崇煥展現出了作為儒者的風度和腹黑。


    他派使者送信給努爾哈赤,說:‘老將軍縱橫數十年,未嚐一敗,今日卻敗於小可之手,恐怕是天意如此啊!’


    努爾哈赤也客氣地迴信給袁崇煥,並贈以馬匹,約期再戰。


    但努爾哈赤在攻城時受了炮傷,隻能躺在車中鬱鬱而迴。


    他對諸貝勒歎息道:‘我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曆時四十三年,卻獨獨攻克不了寧遠這座孤城。’


    最終,努爾哈赤心中抑鬱難解,背上又生了毒瘡。


    傷病交加,


    數月後,死於璦雞堡。”


    “寧遠大捷,努爾哈赤死亡的消息傳到京城後,朝野上下喜出望外,一片歡騰。


    高第因未出城救援寧遠而被免職,由兵部尚書王之臣取而代之。


    袁崇煥則因功升為四品右僉都禦史。


    隨後,袁崇煥主動出擊,又陸陸續續的收複了高第所放棄的土地。


    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繼位,並建立了清朝。


    皇太極也是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改變了戰略,暫時放棄攻打寧遠,轉而去揍朝鮮去了。


    就當時的明清雙方而言,都需要一段休戰時間,以便實施各自的計劃。


    明方需要築城、練兵。


    而清方則要進攻朝鮮,掠奪財富,鞏固統治。


    在這樣的局勢下,袁崇煥提出了與皇太極和談的建議,皇太極表示讚同。


    但皇帝和許多大臣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滿清曆來隻是附庸國,皇太極根本不夠資格成為談判的對手。


    在袁崇煥與皇太極商議和談之際,皇太極趁機打敗了朝鮮。


    而袁崇煥則加緊修築錦州、中左、大小淩河等地的防禦工事,並派出援朝軍隊。


    隻因為朝鮮很快投降,明軍也就退了迴來,並未與清軍發生衝突。


    皇太極進攻朝鮮的戰爭取得了大勝,財物都得到了大量補充,局勢也穩定下來。


    但他看到袁崇煥在修城池、練兵馬,勢力越來越強大。


    若不加緊進攻,未來將更加難以對付。


    況且直接求和又不成,


    於是,皇太極決定‘以戰求和’。”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率領大軍攻打遼西的諸多軍事重鎮,先後攻陷了大小淩河,隨即又轉戰錦州。


    從五月十一日到六月四日,


    將領趙率教率領明軍與皇太極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清軍損失慘重,卻依然未能將錦州攻下,皇太極見攻錦州不成,便轉攻寧遠。


    而寧遠這邊,成竹在胸。


    兩軍相接,激戰了兩天,雙方損失都極為慘重,但皇太極依然未能攻下寧遠。


    無奈之下,皇太極再轉攻錦州,但錦州城守得堅固無比,清兵死傷枕藉,依然無法攻克。


    當時正值炎熱季節,


    清軍中有不少士兵中暑得病,士氣低落。


    皇太極不得已,隻得撤圍迴沈陽。”


    “寧錦之役,明軍取得了勝利。


    但作為主帥的袁崇煥卻並未因此受到重賞,隻是升了一級官職。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袁崇煥不是魏忠賢的同黨。


    袁崇煥當年中進士的主考老師以及推薦他做遼東防務的人都是東林黨的首領。


    因此,盡管有‘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功績,袁崇煥依然無法討得魏忠賢的歡心。


    此時,魏忠賢見袁崇煥威勢日增,便指使同黨誣陷袁崇煥不去救錦州。


    袁崇煥無奈之下,隻得辭職迴老家廣東去了。”


    觀眾們義憤填膺,破口大罵起來,


    “我呸!閹狗!”


    “死太監!”


    “這讓李某想起了十常侍……”


    “太監幹政,誤國誤民啊!”


    “唉……外戚宦官,為什麽就不能徹底消除他們的隱患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