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橚剛走到半路,上位就後悔了,他舍不得阿橚離開自己那麽遠。
子薰無語。
蒼天啊,上位的心怎麽偏成這樣?
於是派人快馬加鞭,趕緊把周王追迴來。
阿橚迴到京師,上位有意考考他,有沒有記住沿途的地理形勢、風土人情。
結果阿橚一問三不知,一路上光顧著尋找新藥才進一步改進膏藥配方,寫寫畫畫,搜集了近百種植物。
“怎麽可以這麽蠢?”上位氣不打一處來,“你就留在京師吧,先別迴封地,好好學學規矩,學學一位藩王應該學習的事兒”。
子薰覺得他這是假公濟私,想盡辦法把橚留在身邊。
北元示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等人,降而複叛,上位大為光火,開始籌備平叛事宜。
徐達病逝後,北方的邊防實際上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在負責,尤以燕王為重。
朱棡今年三十一歲,朱棣二十九歲,風華正茂。
此次北征,上位打算讓朱棡和朱棣統兵。
培養多年,檢驗他們本事的時刻到了。
上位封王戍邊的設想,執行效果究竟如何,幾乎全都係於九大塞王身上。
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上位的內心既激動又興奮,還隱約有一絲擔憂,萬一他們的表現不及預期,那該怎麽辦?
老二朱樉,上位早對他失去了信心。
但是朱棡和朱棣不一樣,他們從小就是被寄予厚望的。
上位的準備工作比以往更周到、細致,他多盼著這兩個孩子一戰成名。
”那樣才不愧為咱朱元璋的兒子“,他在心中默念道。
著上位慎之又慎的樣子,子薰的心裏不由自主懸到了半空。
知道終有這麽一天,但是她不希望阿棣上戰場,不希望他麵對殘酷的廝殺。
幸虧有阿楹陪在身邊,讓子薰暫時忘卻擔憂。
在上位二十多個兒子中,魯王朱檀算得聰慧過人,遺傳了他娘郭寧妃的優秀基因。
當然,上位的基因也很不錯。
朱檀,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深得父親喜愛。
不過,朱檀發揮天賦的方式比較特別。
他癡迷於長生不老術。
也許是因為太聰明了,以為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人的生理極限。
他在發起一項挑戰。
隻不過,沒有成功。
就藩後,他豢養大量道士,每天在王府燒香念經,癡迷丹藥秘術。
因為服食了太多丹藥,中毒太深,毒發後,請了很多醫生用藥,都絲毫不見效果。
最終病入膏肓,不治而亡,年僅二十歲。
消息傳迴京師,上位怒斥其荒唐,為其定諡號為“荒”。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上位封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令他率趙庸、曹興、孫恪等將領去北平練兵備邊,受燕王節製;令在山西練兵的王弼、受晉王節製。
上位的偏心再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同樣是出征,長得英俊,聰明外露的晉王朱棡得到一百萬大明寶鈔作為獎勵,美其名曰:鼓舞士氣。
對少言寡語的阿棣卻一點兒表示都沒有。
身為父親,對兒子是不是應該一視同仁?
子薰表示不滿,上位冷哼一聲,”寸功未建,便想要賞賜,哪兒有這樣的道理?“
子薰被氣得啞口無言。
這個人,偏心都偏得理直氣壯。
當然,阿棣並不在意這些。
身為統兵將領,他更看重軍事情報。
這一次,上位終於做到了公平公正,給了兩個兒子每人一份最新的敵情通報。
二月,晉王朱棡率王粥等將領出塞,在茫茫大漠上搜尋敵人的蹤跡,但毫無收獲,糧草消耗殆盡後,被迫班師,兩手空空而迴。
恰在此時,上位收到最新情報,乃兒不花搬去了別處,於是下旨,讓晉王停止出征。
在戰場上生存,靠的是真本事。
初次率軍出征,阿棣明白,在傅友德等名將麵前,他還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學習,他態度謙恭,虛心受教。
兵書上的知識,別人的經驗,都不能照抄照搬,得活學活用。
要想取勝,隻能依靠自己,從一次又一次的上陣廝殺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總結規律,養成敏銳的判斷力,強韌的意誌力,然後克敵致勝。
能夠帶領部眾在戰場上活下來,才堪稱優秀的將領。
三月初二,朱棣統兵出發,出了古北口, 大片的沙丘荒原,出現在眼前。
在得知敵人確切位置前貿然行動,無異於白白消耗資源。
但是,敵人在哪兒呢?
元軍沒有固定的城池住所,地勢空曠遼闊,找不到敵人蹤跡,難以獲勝,阿棣在興奮之餘體會到了此戰的艱難。
他沒有頭腦發熱盲目行動,而是召集諸將商議對策。
“我與諸將軍受命提兵沙漠掃清胡虜。今虜無城郭居止,其地空曠千裏,行師必有耳目,不得其所,難以成功。”
商定的結果是:派出偵察騎兵,探查敵人蹤跡,收到確切消息後再行動。
偵騎很快傳迴消息:乃兒不花等元將在迤都安營紮寨。
阿棣下令出發。
塞外的天氣,變幻萬千,在行軍途中,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不期而至。
明軍主要來自南方,體質不耐嚴寒,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戰鬥力受損,有人心生畏懼,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阿棣不想放棄。
有人建議暫停休息,等雪停後再繼續前進。
阿棣沒有采納,“天大雪虜必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
正因為天降大雪,行軍困難,敵人才會放鬆警惕,所以應趁大雪紛飛之際加速前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能在關鍵時刻,獨自決策,不受部眾的情緒左右,阿棣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阿棣督促隊伍抵達迤都,下令在敵營附近埋伏。
千辛萬苦尋找的獵物就在眼前,阿棣按下一舉將其擊破的衝動,派觀童前去招降。
觀童是乃兒不花的老朋友,二人交情不淺,阿棣讓前他去勸降。
在這裏與故人相見,大大出乎乃兒不花的意料,他們感慨萬千,相擁而泣。
正當他們大發感慨,想暢聊一番時,阿棣突然帶兵逼近大營。
乃兒不花大驚失色,慌忙牽馬,意欲逃走。
觀童攔下他,跟他說:主帥朱棣有意招降。
大勢已去,乃兒不花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聽從觀童的勸告。
朱棣以禮相待,將乃兒不花邀請至行帳,擺下酒宴,熱情款待。
子薰無語。
蒼天啊,上位的心怎麽偏成這樣?
於是派人快馬加鞭,趕緊把周王追迴來。
阿橚迴到京師,上位有意考考他,有沒有記住沿途的地理形勢、風土人情。
結果阿橚一問三不知,一路上光顧著尋找新藥才進一步改進膏藥配方,寫寫畫畫,搜集了近百種植物。
“怎麽可以這麽蠢?”上位氣不打一處來,“你就留在京師吧,先別迴封地,好好學學規矩,學學一位藩王應該學習的事兒”。
子薰覺得他這是假公濟私,想盡辦法把橚留在身邊。
北元示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等人,降而複叛,上位大為光火,開始籌備平叛事宜。
徐達病逝後,北方的邊防實際上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在負責,尤以燕王為重。
朱棡今年三十一歲,朱棣二十九歲,風華正茂。
此次北征,上位打算讓朱棡和朱棣統兵。
培養多年,檢驗他們本事的時刻到了。
上位封王戍邊的設想,執行效果究竟如何,幾乎全都係於九大塞王身上。
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上位的內心既激動又興奮,還隱約有一絲擔憂,萬一他們的表現不及預期,那該怎麽辦?
老二朱樉,上位早對他失去了信心。
但是朱棡和朱棣不一樣,他們從小就是被寄予厚望的。
上位的準備工作比以往更周到、細致,他多盼著這兩個孩子一戰成名。
”那樣才不愧為咱朱元璋的兒子“,他在心中默念道。
著上位慎之又慎的樣子,子薰的心裏不由自主懸到了半空。
知道終有這麽一天,但是她不希望阿棣上戰場,不希望他麵對殘酷的廝殺。
幸虧有阿楹陪在身邊,讓子薰暫時忘卻擔憂。
在上位二十多個兒子中,魯王朱檀算得聰慧過人,遺傳了他娘郭寧妃的優秀基因。
當然,上位的基因也很不錯。
朱檀,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深得父親喜愛。
不過,朱檀發揮天賦的方式比較特別。
他癡迷於長生不老術。
也許是因為太聰明了,以為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人的生理極限。
他在發起一項挑戰。
隻不過,沒有成功。
就藩後,他豢養大量道士,每天在王府燒香念經,癡迷丹藥秘術。
因為服食了太多丹藥,中毒太深,毒發後,請了很多醫生用藥,都絲毫不見效果。
最終病入膏肓,不治而亡,年僅二十歲。
消息傳迴京師,上位怒斥其荒唐,為其定諡號為“荒”。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上位封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令他率趙庸、曹興、孫恪等將領去北平練兵備邊,受燕王節製;令在山西練兵的王弼、受晉王節製。
上位的偏心再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同樣是出征,長得英俊,聰明外露的晉王朱棡得到一百萬大明寶鈔作為獎勵,美其名曰:鼓舞士氣。
對少言寡語的阿棣卻一點兒表示都沒有。
身為父親,對兒子是不是應該一視同仁?
子薰表示不滿,上位冷哼一聲,”寸功未建,便想要賞賜,哪兒有這樣的道理?“
子薰被氣得啞口無言。
這個人,偏心都偏得理直氣壯。
當然,阿棣並不在意這些。
身為統兵將領,他更看重軍事情報。
這一次,上位終於做到了公平公正,給了兩個兒子每人一份最新的敵情通報。
二月,晉王朱棡率王粥等將領出塞,在茫茫大漠上搜尋敵人的蹤跡,但毫無收獲,糧草消耗殆盡後,被迫班師,兩手空空而迴。
恰在此時,上位收到最新情報,乃兒不花搬去了別處,於是下旨,讓晉王停止出征。
在戰場上生存,靠的是真本事。
初次率軍出征,阿棣明白,在傅友德等名將麵前,他還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學習,他態度謙恭,虛心受教。
兵書上的知識,別人的經驗,都不能照抄照搬,得活學活用。
要想取勝,隻能依靠自己,從一次又一次的上陣廝殺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總結規律,養成敏銳的判斷力,強韌的意誌力,然後克敵致勝。
能夠帶領部眾在戰場上活下來,才堪稱優秀的將領。
三月初二,朱棣統兵出發,出了古北口, 大片的沙丘荒原,出現在眼前。
在得知敵人確切位置前貿然行動,無異於白白消耗資源。
但是,敵人在哪兒呢?
元軍沒有固定的城池住所,地勢空曠遼闊,找不到敵人蹤跡,難以獲勝,阿棣在興奮之餘體會到了此戰的艱難。
他沒有頭腦發熱盲目行動,而是召集諸將商議對策。
“我與諸將軍受命提兵沙漠掃清胡虜。今虜無城郭居止,其地空曠千裏,行師必有耳目,不得其所,難以成功。”
商定的結果是:派出偵察騎兵,探查敵人蹤跡,收到確切消息後再行動。
偵騎很快傳迴消息:乃兒不花等元將在迤都安營紮寨。
阿棣下令出發。
塞外的天氣,變幻萬千,在行軍途中,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不期而至。
明軍主要來自南方,體質不耐嚴寒,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戰鬥力受損,有人心生畏懼,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阿棣不想放棄。
有人建議暫停休息,等雪停後再繼續前進。
阿棣沒有采納,“天大雪虜必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
正因為天降大雪,行軍困難,敵人才會放鬆警惕,所以應趁大雪紛飛之際加速前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能在關鍵時刻,獨自決策,不受部眾的情緒左右,阿棣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阿棣督促隊伍抵達迤都,下令在敵營附近埋伏。
千辛萬苦尋找的獵物就在眼前,阿棣按下一舉將其擊破的衝動,派觀童前去招降。
觀童是乃兒不花的老朋友,二人交情不淺,阿棣讓前他去勸降。
在這裏與故人相見,大大出乎乃兒不花的意料,他們感慨萬千,相擁而泣。
正當他們大發感慨,想暢聊一番時,阿棣突然帶兵逼近大營。
乃兒不花大驚失色,慌忙牽馬,意欲逃走。
觀童攔下他,跟他說:主帥朱棣有意招降。
大勢已去,乃兒不花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聽從觀童的勸告。
朱棣以禮相待,將乃兒不花邀請至行帳,擺下酒宴,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