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李善長對劉伯溫的不滿在逐日加深。
當劉伯溫對上位說李公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時,上位脫口而出: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
李善長曾有所動作,隻是沒有得逞。
對於這些,上位的心裏是十分清楚的。
劉伯溫分析元朝失敗的教訓,得出結論:“以寬縱失天”。
為避免重蹈覆轍,劉先生認為應該嚴肅綱紀。
正好趕上中書省都事李彬貪贓枉法,劉先生主張立即處斬,以儆效尤。
李善長出麵求情,雖然兩人以前走得並不親近,但總地來說還算客客氣氣,麵子上過得去,何況當初李善長曾向上位大力推薦劉伯溫。
同朝為官,這點兒麵子不會不給吧。
李善長的要求很簡單,等皇上迴來再定奪,先不著急處置。
但是劉先生不這樣認為,他性情剛直,鐵麵無私,直接迴絕了李善長。
李彬觸犯刑律,按律當斬。
我堂堂大明丞相,不要麵子的嗎?李善長氣得胡子直抖。
我不批複,看你如何行刑?
這樣爭執不下不是辦法,劉先生直接給上位寫信,快馬馳奏,敘述了事情的經過、量刑的依據等等。
上位看過後,立馬迴信直接批準了劉先生的提議。
就這樣,李彬被處以斬刑。
眼睜睜看著親信喪命,李善長心裏那個氣啊。
劉伯溫,你等著。
出於敬意,上位對劉先生從不直唿其名,而是恭恭敬敬地喚其為“老先生”。
劉先生起初還會客氣再三,時間久了,便受之坦然。
相比之下,上位對李善長則總是親切地說,“善長啊”。
沒有比較,就不會心裏失衡。
雖然隻是一個稱唿,但李善長心裏是在意的。
同樣鞠躬盡瘁,憑什麽他劉伯溫就是“老先生”,而我……我比他差哪兒了?
李善長位高權重,他心中的不快,自然會有人看在心裏,付諸行動,在李善長身邊說上幾句貼己的話:李相,那劉伯溫如此不通人情,不給麵子,以後咱們也不必給他留情麵。
閏七月,上位和子薰迴到京師應天。
李善長告發劉伯溫獨斷專行,在祭壇下行刑,對神靈不敬。
劉先生平時得罪過的人也紛紛群起而攻之,交相詆毀。
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謠言的破壞力極大,眾口鑠金。
皇上知道劉先生的性情,起初並未放在心上,還跟子薰開玩笑說:你看劉先生這下捅了馬蜂窩吧,善長豈會輕易放過他?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子薰也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兒。
隻要師父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不動搖,別人說些什麽,也是無需擔心的。
八月,應天從夏至以來一直未曾下雨,專門負責此事的衙門,求神拜佛,祈求上天降雨。
但是上天不為所動,一滴雨沒下,可能是信號不好,遠在天上的神仙,沒收到應天地麵發出的請求。
地裏的莊稼正處於生長期,急需雨水澆灌。
旱災,上位對旱災的記憶是刻骨銘心。
幾個月不下雨,禾苗枯黃,泥塘河溝的水淘盡,仍未下雨,田地龜裂成一塊一塊的,到處都是深深淺淺的裂縫,密密麻麻,像父親臉上的皺紋。
不僅沒下雨,還飛來成群的蝗蟲,把地裏的莊稼苗吃了個幹幹淨淨。
禍不單行,瘟疫接踵而至。
再後來,大哥、父親、母親相繼去世。
那一年,他十七歲。
上位擦幹淚,召集群臣商量辦法。
上位問:是不是”在京法司及在外巡按禦史、按察司”冤枉人,導致怨氣太重,上天不肯降雨呢?
上位下令京畿巡按禦史何士弘等人綁起來,交由大臣論處。
這事兒跟降雨有關係嗎?
嗯,這要聽天氣預報專家劉先生的意見。
第二天,劉先生進言,要求停辦三件事。
“一曰出征陣亡、病故軍士之妻數萬,盡令寡婦營居住,陰氣鬱結;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屍體不收;三曰原張士誠投降頭目不合充軍”。
很明顯,劉先生假借求雨一事夾帶私貨。
沒辦法,這屬於技術壟斷。
在天氣預報方麵,他有過非常成功的經驗,上位對他這方麵的能力深信不疑。
劉先生代為求情的這些人都屬於弱勢群體,除了劉先生,恐怕沒人願意為他們說話。
別的不論,為張士誠的部將求情,劉先生你心裏怎麽想的?
上位壓下心中的不滿,下令照劉先生說的辦。
“寡婦聽其嫁人,不願者送還鄉裏依親;工役釋放寧家;投降頭目免充軍役”。
降雨事關大局,大意不得。
陣亡將士的遺孀改嫁,對上位而言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兒,兄弟拿命掙來的功勳財產,卻……這讓他心裏不好受,到頭來,陣亡的將士,命沒了,家也沒了,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就好像說不定自己哪天也會陣亡,自己的妻妾也會改嫁,一想到這兒,他就頭腦昏障,無法正常思考。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他嘴裏念叨個不停,也不知道在罵誰,弄得身邊伺候的人大氣不敢出。
但是,十來天過去了,依然沒有下雨。
針對劉先生的攻擊,再次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就算沒有這些告狀,上位也是無法容忍的。
劉先生,你欺君!
你仗著自己有點兒小聰明,不把朕放在眼裏,信口開河提要求。
劉先生,你太讓朕失望了,你不能將此事視為兒戲,這關係著成千上萬人吃飯的問題。
皇上火冒三丈,你不是一直你心心念念地想迴家嗎?迴吧!還鄉為民!
讓你當丞相你不肯,你倒是會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啊。
一心隻顧著自己如何舒坦,枉費朕對你的一番信任。
此時恰逢正妻富氏病逝,劉先生便迴鄉料理喪事。
劉先生走後不久,天降大雨。
這雨算不算是劉先生求來的呢?
反正上位似乎不生劉先生的氣了,還派了侍衛去追劉先生,護送其返鄉。
劉先生所求的三件事,上位也沒收迴成命。
上位清楚地知道,劉先生並無私心。
他隻是為百姓著想,天下人進言,他是在為民請命。
即使冒著觸犯天顏的風險,也在所不惜。
當劉伯溫對上位說李公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時,上位脫口而出: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
李善長曾有所動作,隻是沒有得逞。
對於這些,上位的心裏是十分清楚的。
劉伯溫分析元朝失敗的教訓,得出結論:“以寬縱失天”。
為避免重蹈覆轍,劉先生認為應該嚴肅綱紀。
正好趕上中書省都事李彬貪贓枉法,劉先生主張立即處斬,以儆效尤。
李善長出麵求情,雖然兩人以前走得並不親近,但總地來說還算客客氣氣,麵子上過得去,何況當初李善長曾向上位大力推薦劉伯溫。
同朝為官,這點兒麵子不會不給吧。
李善長的要求很簡單,等皇上迴來再定奪,先不著急處置。
但是劉先生不這樣認為,他性情剛直,鐵麵無私,直接迴絕了李善長。
李彬觸犯刑律,按律當斬。
我堂堂大明丞相,不要麵子的嗎?李善長氣得胡子直抖。
我不批複,看你如何行刑?
這樣爭執不下不是辦法,劉先生直接給上位寫信,快馬馳奏,敘述了事情的經過、量刑的依據等等。
上位看過後,立馬迴信直接批準了劉先生的提議。
就這樣,李彬被處以斬刑。
眼睜睜看著親信喪命,李善長心裏那個氣啊。
劉伯溫,你等著。
出於敬意,上位對劉先生從不直唿其名,而是恭恭敬敬地喚其為“老先生”。
劉先生起初還會客氣再三,時間久了,便受之坦然。
相比之下,上位對李善長則總是親切地說,“善長啊”。
沒有比較,就不會心裏失衡。
雖然隻是一個稱唿,但李善長心裏是在意的。
同樣鞠躬盡瘁,憑什麽他劉伯溫就是“老先生”,而我……我比他差哪兒了?
李善長位高權重,他心中的不快,自然會有人看在心裏,付諸行動,在李善長身邊說上幾句貼己的話:李相,那劉伯溫如此不通人情,不給麵子,以後咱們也不必給他留情麵。
閏七月,上位和子薰迴到京師應天。
李善長告發劉伯溫獨斷專行,在祭壇下行刑,對神靈不敬。
劉先生平時得罪過的人也紛紛群起而攻之,交相詆毀。
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謠言的破壞力極大,眾口鑠金。
皇上知道劉先生的性情,起初並未放在心上,還跟子薰開玩笑說:你看劉先生這下捅了馬蜂窩吧,善長豈會輕易放過他?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子薰也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兒。
隻要師父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不動搖,別人說些什麽,也是無需擔心的。
八月,應天從夏至以來一直未曾下雨,專門負責此事的衙門,求神拜佛,祈求上天降雨。
但是上天不為所動,一滴雨沒下,可能是信號不好,遠在天上的神仙,沒收到應天地麵發出的請求。
地裏的莊稼正處於生長期,急需雨水澆灌。
旱災,上位對旱災的記憶是刻骨銘心。
幾個月不下雨,禾苗枯黃,泥塘河溝的水淘盡,仍未下雨,田地龜裂成一塊一塊的,到處都是深深淺淺的裂縫,密密麻麻,像父親臉上的皺紋。
不僅沒下雨,還飛來成群的蝗蟲,把地裏的莊稼苗吃了個幹幹淨淨。
禍不單行,瘟疫接踵而至。
再後來,大哥、父親、母親相繼去世。
那一年,他十七歲。
上位擦幹淚,召集群臣商量辦法。
上位問:是不是”在京法司及在外巡按禦史、按察司”冤枉人,導致怨氣太重,上天不肯降雨呢?
上位下令京畿巡按禦史何士弘等人綁起來,交由大臣論處。
這事兒跟降雨有關係嗎?
嗯,這要聽天氣預報專家劉先生的意見。
第二天,劉先生進言,要求停辦三件事。
“一曰出征陣亡、病故軍士之妻數萬,盡令寡婦營居住,陰氣鬱結;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屍體不收;三曰原張士誠投降頭目不合充軍”。
很明顯,劉先生假借求雨一事夾帶私貨。
沒辦法,這屬於技術壟斷。
在天氣預報方麵,他有過非常成功的經驗,上位對他這方麵的能力深信不疑。
劉先生代為求情的這些人都屬於弱勢群體,除了劉先生,恐怕沒人願意為他們說話。
別的不論,為張士誠的部將求情,劉先生你心裏怎麽想的?
上位壓下心中的不滿,下令照劉先生說的辦。
“寡婦聽其嫁人,不願者送還鄉裏依親;工役釋放寧家;投降頭目免充軍役”。
降雨事關大局,大意不得。
陣亡將士的遺孀改嫁,對上位而言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兒,兄弟拿命掙來的功勳財產,卻……這讓他心裏不好受,到頭來,陣亡的將士,命沒了,家也沒了,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就好像說不定自己哪天也會陣亡,自己的妻妾也會改嫁,一想到這兒,他就頭腦昏障,無法正常思考。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他嘴裏念叨個不停,也不知道在罵誰,弄得身邊伺候的人大氣不敢出。
但是,十來天過去了,依然沒有下雨。
針對劉先生的攻擊,再次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就算沒有這些告狀,上位也是無法容忍的。
劉先生,你欺君!
你仗著自己有點兒小聰明,不把朕放在眼裏,信口開河提要求。
劉先生,你太讓朕失望了,你不能將此事視為兒戲,這關係著成千上萬人吃飯的問題。
皇上火冒三丈,你不是一直你心心念念地想迴家嗎?迴吧!還鄉為民!
讓你當丞相你不肯,你倒是會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啊。
一心隻顧著自己如何舒坦,枉費朕對你的一番信任。
此時恰逢正妻富氏病逝,劉先生便迴鄉料理喪事。
劉先生走後不久,天降大雨。
這雨算不算是劉先生求來的呢?
反正上位似乎不生劉先生的氣了,還派了侍衛去追劉先生,護送其返鄉。
劉先生所求的三件事,上位也沒收迴成命。
上位清楚地知道,劉先生並無私心。
他隻是為百姓著想,天下人進言,他是在為民請命。
即使冒著觸犯天顏的風險,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