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瑤的喪事辦完沒兩天,文英的側室耿夫人趁子薰不備帶走了阿春。
豈有此理,連聲招唿都不打。
子薰雖然生氣,卻也沒有輕率行動。
主要原因在於這位耿夫人雖然是側室,來頭卻不小。
她是耿君用的女兒,耿炳文的妹妹。
耿君用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這二十四名跟著離開濠州另謀出路的親信,上位一向視為布衣兄弟,生死之交。
徐達、湯和、花雲等人均名列其中。
換句話說,他們是上位離開濠州闖天下的底氣,是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
耿君用在宜興戰死後,耿炳文率其餘眾鎮守長興。
長興是與張士誠對決的軍事要地。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
張士誠曾多次派兵爭奪長興,均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這一切都歸功於耿炳文。
那麽,出身如此顯赫的耿小妹為何甘為側室呢?
這主要是文英的個人魅力所致。
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子能有多大能耐?長的很帥嗎?
長相還在其次,品質才是關鍵,文英心地純厚,一片赤誠,深得上位看重。
在上位的二十多名義子中,文正、文忠、文英跟上位最親近。
文正是侄子、文忠是外甥,與上位都有血緣關係,自不必多說。
文英被收養時隻有四五歲,從小生活在身邊,跟上位的親生兒子差不多,再加上這孩子的人品真是沒話說。
不爭不搶,任勞任怨,始終把義父放在第一位。
那份忠心不是表現出來的,是發於內心的自然流露。
這麽好的小夥子,有妙齡少女芳心暗許並不稀奇。
兩年前,耿小妹的母親上街時中暑倒地,幸虧文英及時請來大夫搭救。
穩重幹練,遇事不慌,耿小妹對文英一見鍾情,情深似海,洶湧澎拜,一發不可收拾,暗自發誓非文英不嫁。
文英和耿小妹的婚事,離不開鈺瑤母親馮夫人的牽線搭橋、極力促成。
在阿春出生前,馮夫人的心中或許還殘存著一絲幻想。
但是一看見阿春的那張酷似邵佐的臉,馮夫人徹底放棄了。
她太清楚女兒的秉性了,認準了的事兒九頭牛都拉不迴。
不能耽誤女婿娶妻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
馮夫人不想虧欠女婿,更不希望將來夫婦二人怨懟暗生,家宅不寧。
她要給女婿找一位平妻。
文英擔心鈺瑤受委屈,堅決不肯。
為了鈺瑤生活得幸福,他不覺得委屈。
女婿品性寬厚,一心隻為鈺瑤著想,馮夫人更覺得對不住,鐵了心為女婿張羅,求娶佳人。
聽說耿小妹待字閨中,對文英情有獨鍾,馮夫人親自上門求親,在耿府費盡唇舌,擔保耿小妹嫁過去就是當家主母,鈺瑤絕不敢造次。
這真是一樁奇事,天下哪有這樣的嶽母,如此熱心為女婿尋覓親事。
耿母半信半疑,去問女兒的想法。
想不到女兒羞答答一口答應下來。
“給文英當側室,你也願意?”耿母不忍女兒
“願意,他肯定會善待女兒”,耿小妹迴答得有些急切。
你才見過人家幾麵,就如此篤定?
女大不中留,耿母搖頭歎氣,無可奈何。
既然女兒喜歡,那就把文英叫過來,看看這孩子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好。
關係到寶貝女兒的終生幸福,耿母不得不慎之又慎。
一番考察下來,文英的表現無可挑剔。
耿母寫信給兒子,征求他的看法。
文英的婚事是上位的家事,決定權肯定在上位手中。
耿炳文不敢擅專,立馬請示。
上位對文英的婚姻狀況心知肚明,正一籌莫展時,收到耿炳文的信,連連說好,當即承諾,日後不管任何封賞,鈺瑤有的,耿小妹都會有,與平妻無異。
父名難違,上位發話了,文英隻能聽從,將耿小妹風風光光娶進門。
鈺瑤也十分配合,立即交出管家大權。
對於文英和耿小妹的親事,她是樂見其成的。
阿春名義上是文英的兒子,耿小妹帶走阿春原本無可非議。
而且,以文英對鈺瑤的感情,定不會虧待阿春。
可是,子薰不能辜負鈺瑤的臨終囑托。
她要把阿春搶過來,不惜一切代價。
絞盡腦汁,也沒想出兩全其美的法子,隻能硬搶了。
大不了,掉兩滴眼淚,求王爺幫忙善後。
這算不算恃寵而驕?會不會惹人非議?子薰管不了那麽多了。
策馬疾馳,直奔文英的宅院,推門而入,抱起阿春就走,有話以後再說。
耿小妹自然不敢對抗,但也會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跟王妃說清楚。
阿春應該養在哪裏,這事兒得有個公開的說法,不能這樣不清不楚的搶來搶去,這是一個孩子,不是誰手中的物件,想拿就拿,想搶就搶,成什麽樣子?!
阿春是文英的嫡長子,養在別處,算怎麽迴事?!
王妃把耿小妹勸迴去,就派人去找王爺迴來。
碽側妃這次太出格了,不得不罰。
王爺明確表態,子薰一心隻為孩子,就算做事欠周全,也沒必要懲罰。
鈺瑤去世後,耿小妹自然而然成為正妻,按常理說有資格撫養阿春。
但是,阿春是鈺瑤的孩子,交給誰撫養理應鈺瑤說了算。
逝者為大,既然鈺瑤留有遺言,那就按鈺瑤的意思辦吧。
王妃沒興趣反駁,隻是憤憤不平,以後碽側妃闖下的爛攤子,你自己收拾,別來找我。
有規距不守,定規距幹嗎?
看見王爺臉色鐵青,子薰的心七上八下,跟在王爺身後,大氣不敢出。
“你是土匪嗎?一句話不說動手就搶?”王爺把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這是一個家,不是你隨便撒野的地方”。
他從沒這樣疾言厲色,子薰被嚇哭了,抬手抹淚。
“好好說話,哭什麽?”王爺板著臉。
“你是阿春的祖母,阿春從小就是你和鈺瑤帶著,現在鈺瑤不在了,自然要交給你養,好好把事情說清楚就行了,一聲不吭去搶人,讓別人怎麽議論?”
子薰低眉順眼,聆聽訓示。
“以後不能再這樣了,要學會以理服人”,王爺豈會不明白鈺瑤的心思,她這是要把阿春養在咱的身邊,這丫頭,精明得很,隻有咱親自撫養,才不用擔心阿春遭人議論。
豈有此理,連聲招唿都不打。
子薰雖然生氣,卻也沒有輕率行動。
主要原因在於這位耿夫人雖然是側室,來頭卻不小。
她是耿君用的女兒,耿炳文的妹妹。
耿君用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這二十四名跟著離開濠州另謀出路的親信,上位一向視為布衣兄弟,生死之交。
徐達、湯和、花雲等人均名列其中。
換句話說,他們是上位離開濠州闖天下的底氣,是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
耿君用在宜興戰死後,耿炳文率其餘眾鎮守長興。
長興是與張士誠對決的軍事要地。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
張士誠曾多次派兵爭奪長興,均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這一切都歸功於耿炳文。
那麽,出身如此顯赫的耿小妹為何甘為側室呢?
這主要是文英的個人魅力所致。
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子能有多大能耐?長的很帥嗎?
長相還在其次,品質才是關鍵,文英心地純厚,一片赤誠,深得上位看重。
在上位的二十多名義子中,文正、文忠、文英跟上位最親近。
文正是侄子、文忠是外甥,與上位都有血緣關係,自不必多說。
文英被收養時隻有四五歲,從小生活在身邊,跟上位的親生兒子差不多,再加上這孩子的人品真是沒話說。
不爭不搶,任勞任怨,始終把義父放在第一位。
那份忠心不是表現出來的,是發於內心的自然流露。
這麽好的小夥子,有妙齡少女芳心暗許並不稀奇。
兩年前,耿小妹的母親上街時中暑倒地,幸虧文英及時請來大夫搭救。
穩重幹練,遇事不慌,耿小妹對文英一見鍾情,情深似海,洶湧澎拜,一發不可收拾,暗自發誓非文英不嫁。
文英和耿小妹的婚事,離不開鈺瑤母親馮夫人的牽線搭橋、極力促成。
在阿春出生前,馮夫人的心中或許還殘存著一絲幻想。
但是一看見阿春的那張酷似邵佐的臉,馮夫人徹底放棄了。
她太清楚女兒的秉性了,認準了的事兒九頭牛都拉不迴。
不能耽誤女婿娶妻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
馮夫人不想虧欠女婿,更不希望將來夫婦二人怨懟暗生,家宅不寧。
她要給女婿找一位平妻。
文英擔心鈺瑤受委屈,堅決不肯。
為了鈺瑤生活得幸福,他不覺得委屈。
女婿品性寬厚,一心隻為鈺瑤著想,馮夫人更覺得對不住,鐵了心為女婿張羅,求娶佳人。
聽說耿小妹待字閨中,對文英情有獨鍾,馮夫人親自上門求親,在耿府費盡唇舌,擔保耿小妹嫁過去就是當家主母,鈺瑤絕不敢造次。
這真是一樁奇事,天下哪有這樣的嶽母,如此熱心為女婿尋覓親事。
耿母半信半疑,去問女兒的想法。
想不到女兒羞答答一口答應下來。
“給文英當側室,你也願意?”耿母不忍女兒
“願意,他肯定會善待女兒”,耿小妹迴答得有些急切。
你才見過人家幾麵,就如此篤定?
女大不中留,耿母搖頭歎氣,無可奈何。
既然女兒喜歡,那就把文英叫過來,看看這孩子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好。
關係到寶貝女兒的終生幸福,耿母不得不慎之又慎。
一番考察下來,文英的表現無可挑剔。
耿母寫信給兒子,征求他的看法。
文英的婚事是上位的家事,決定權肯定在上位手中。
耿炳文不敢擅專,立馬請示。
上位對文英的婚姻狀況心知肚明,正一籌莫展時,收到耿炳文的信,連連說好,當即承諾,日後不管任何封賞,鈺瑤有的,耿小妹都會有,與平妻無異。
父名難違,上位發話了,文英隻能聽從,將耿小妹風風光光娶進門。
鈺瑤也十分配合,立即交出管家大權。
對於文英和耿小妹的親事,她是樂見其成的。
阿春名義上是文英的兒子,耿小妹帶走阿春原本無可非議。
而且,以文英對鈺瑤的感情,定不會虧待阿春。
可是,子薰不能辜負鈺瑤的臨終囑托。
她要把阿春搶過來,不惜一切代價。
絞盡腦汁,也沒想出兩全其美的法子,隻能硬搶了。
大不了,掉兩滴眼淚,求王爺幫忙善後。
這算不算恃寵而驕?會不會惹人非議?子薰管不了那麽多了。
策馬疾馳,直奔文英的宅院,推門而入,抱起阿春就走,有話以後再說。
耿小妹自然不敢對抗,但也會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跟王妃說清楚。
阿春應該養在哪裏,這事兒得有個公開的說法,不能這樣不清不楚的搶來搶去,這是一個孩子,不是誰手中的物件,想拿就拿,想搶就搶,成什麽樣子?!
阿春是文英的嫡長子,養在別處,算怎麽迴事?!
王妃把耿小妹勸迴去,就派人去找王爺迴來。
碽側妃這次太出格了,不得不罰。
王爺明確表態,子薰一心隻為孩子,就算做事欠周全,也沒必要懲罰。
鈺瑤去世後,耿小妹自然而然成為正妻,按常理說有資格撫養阿春。
但是,阿春是鈺瑤的孩子,交給誰撫養理應鈺瑤說了算。
逝者為大,既然鈺瑤留有遺言,那就按鈺瑤的意思辦吧。
王妃沒興趣反駁,隻是憤憤不平,以後碽側妃闖下的爛攤子,你自己收拾,別來找我。
有規距不守,定規距幹嗎?
看見王爺臉色鐵青,子薰的心七上八下,跟在王爺身後,大氣不敢出。
“你是土匪嗎?一句話不說動手就搶?”王爺把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這是一個家,不是你隨便撒野的地方”。
他從沒這樣疾言厲色,子薰被嚇哭了,抬手抹淚。
“好好說話,哭什麽?”王爺板著臉。
“你是阿春的祖母,阿春從小就是你和鈺瑤帶著,現在鈺瑤不在了,自然要交給你養,好好把事情說清楚就行了,一聲不吭去搶人,讓別人怎麽議論?”
子薰低眉順眼,聆聽訓示。
“以後不能再這樣了,要學會以理服人”,王爺豈會不明白鈺瑤的心思,她這是要把阿春養在咱的身邊,這丫頭,精明得很,隻有咱親自撫養,才不用擔心阿春遭人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