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鳳姐見賈母與薛姨媽為黛玉之事神傷,便笑著打岔:“我這兒有個笑話,專給老太太和姑媽解悶兒。”話未出口,自己已先笑得直不起腰,邊比畫邊說:“老太太和姑媽猜猜是哪兒的笑話?嘿,就是咱自個兒家那倆新姑爺新媳婦!”賈母好奇道:“咋迴事?”鳳姐拿手比劃著:“一個在這兒坐著,一個在那兒站著。一個往這邊扭,一個往那邊轉。一個又……”賈母被逗得大笑,嗔怪道:“你好好說,這哪是說他們小兩口,倒把人急得不行。”薛姨媽也笑著催促:“別比劃了,快直說。”
鳳姐這才繪聲繪色地講起來:“我方才去寶兄弟屋裏,瞧見好幾個人在那兒偷笑。我心下納悶,扒著窗戶一瞧,原來是寶妹妹坐在炕沿上,寶兄弟站在地下。寶兄弟扯著寶妹妹的袖子,嘴裏嘟囔著:‘寶姐姐,你咋不吭聲啦?你就說句話,我的病保管立馬就好。’寶妹妹呢,臉一扭,直往旁邊躲。寶兄弟倒好,作了個揖,又上前拉寶妹妹的衣裳。寶妹妹一著急,用力一扯,寶兄弟病剛好,腳還發軟呢,這一扯不打緊,整個人往前一撲,就撲到寶妹妹身上了。寶妹妹羞得臉通紅,嗔道:‘你越發沒個正形了。’”賈母和薛姨媽笑得前仰後合。
鳳姐接著說:“寶兄弟一骨碌爬起來,笑嘻嘻地說:‘多虧這一跤,可算把你的話給摔出來了。’”薛姨媽笑著打趣:“這寶丫頭也太較真,小兩口說笑幾句有啥打緊。她是沒瞧見他璉二哥和你。”鳳姐佯裝委屈:“這可咋說的,我好心講笑話逗樂,姑媽倒拿我打趣。”賈母也笑道:“就得這樣才好。夫妻間固然要和和睦睦,但也得有個分寸。我就喜歡寶丫頭這懂分寸的勁兒。隻是我還愁寶玉那傻小子,不過聽這事兒,倒比以前明白些了。你還有啥笑話,再講來聽聽?”鳳姐眼珠一轉:“等明兒寶玉圓了房,親家太太抱上外孫子,那才更是笑話一籮筐呢。”賈母笑罵:“你這猴兒,我正和姨太太念叨你林妹妹,你來逗趣也罷了,咋還扯到這臊人的事兒上。你可別得意,你林妹妹在天上恨著你呢,以後可別獨自往園子裏去,小心她拉著你算賬。”鳳姐卻滿不在乎:“她才不怨我,倒是臨死前咬牙切齒地恨著寶玉呢。”賈母和薛姨媽隻當是玩笑話,並未在意,說道:“你別瞎咧咧了,趕緊去挑個好日子,給你寶兄弟圓房。”鳳姐領命而去,挑了吉日,又是擺酒又是唱戲,熱熱鬧鬧地宴請親友,這且按下不表。
再說寶玉,病好之後,已大不如前那般機靈。寶釵有時翻書看,與他談論起來,發覺他眼前常見的事還勉強記得,可那股子靈透勁兒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寶玉自己也納悶。寶釵心裏明白,定是通靈寶玉丟了才落得如此。倒是襲人時常嘮叨:“你咋把從前的機靈勁兒都忘光了?那些老毛病忘了才好,可怎麽脾氣還照舊,道理上卻更糊塗了呢?”寶玉聽了也不惱,隻是嘻嘻傻笑。有時寶玉任性胡鬧,虧得寶釵好言相勸,才稍稍收斂。襲人也能省些口舌,隻管盡心伺候。其他丫頭們向來敬重寶釵的嫻靜平和,個個心服口服,府裏一片安寧。
隻是寶玉好動不好靜,總惦記著去園子裏逛逛。賈母等人一是怕他著了涼熱,二是怕他觸景傷情。雖說黛玉的靈柩已寄放在城外庵中,可瀟湘館依舊人去樓空,怕寶玉去了勾起傷心事,舊病複發,所以不讓他去。況且如今親戚姊妹們也大多不在園中。薛寶琴迴了薛姨媽那兒;史湘雲因史侯迴京,也被接迴家,且有了出嫁的日子,隻在寶玉娶親那日和吃喜酒時來過兩次,來了也隻在賈母處歇著。她想著寶玉已娶親,自己也即將出閣,便不再像從前那般嬉笑打趣,見了寶玉也隻是禮貌性地問好;邢岫煙在迎春出嫁後就隨邢夫人過去了;李家姊妹另住在外,即便同李嬸娘過來,也不過是到太太們和姐妹們處請個安,問聲好,然後迴李紈那兒住上一兩天就走了。園子裏就隻剩下李紈、探春、惜春。賈母本想把李紈等人挪進來住,可元妃薨後,家中瑣事不斷,一直沒空料理。眼瞅著天氣越來越熱,園子裏還能勉強住人,打算等秋天再作安排,這都是後話,先不提。
且說賈政帶著幾個在京聘請的幕友,日夜兼程,迴到本省。見過上司後,便到任就職,著手清查各屬州縣的糧米倉庫。賈政以前一直在京城當官,隻熟悉郎中事務,外任也隻是學差,對吏治之事知之甚少。那些外省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民的貓膩,雖也聽人說過,卻從未親身經曆。他一心隻想當個好官,於是和幕賓商議後,張貼告示嚴厲禁止這些弊端,並宣稱一經查出,必定上報嚴懲。剛上任時,那些胥吏差役們確實懼怕,挖空心思地想討好他,偏巧賈政古板固執,不為所動。
他那些家人在京城時沒撈到啥好處,盼著主人外放能跟著發財,在京時就打著賈政的旗號四處借貸,置辦好行裝,本以為到了任上,銀子就會像流水般進來。哪曉得賈政這一較真,州縣送來的賄賂一概不收。門房簽押等人心裏直叫苦:“再這麽熬半個月,衣服都得當光了。債主又逼上門,可咋整喲。眼睜睜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就是到不了手。”那些長隨也抱怨:“你們好歹沒花啥本錢,我們才冤呢,花了大把銀子買通關係才進來,來了一個多月,連個銅板都沒見著。看來跟了這主兒,是別想迴本兒了。明兒咱大夥一起告假走人。”第二天,眾人果真聚齊,都來要求告假。賈政不明就裏,說道:“要來是你們,要走也是你們。既然嫌這兒不好,那就都請便。”那些長隨們罵罵咧咧地走了。
隻剩下些家人,又湊在一起商量:“他們走就走了,咱們走不了的,總得想個法子。”其中一個管門的叫李十兒,大剌剌地蹺著腿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杆說:“你們這群沒出息的,著啥急!我看那些長字號的走了也好,省得搶風頭。如今他們都餓跑了,且看我十太爺的手段,少不得老爺得聽我的。不過咱得齊心協力,弄些錢迴家好好享受。要是不跟我幹,我可就不管了,反正我不怕你們。”眾人忙不迭地說:“好十爺,我們就信你。你要是不管,我們可就沒活路了。”李十兒又說:“可別等我弄來錢了,你們又眼紅,窩裏鬥可就沒意思了。”眾人連忙保證:“你放心,絕沒這迴事。就算錢不多,也比我們自己掏腰包強。”
正說著,糧房書辦來找周二爺。李十兒斜著眼問:“找他幹啥?”書辦陪著笑臉說:“本官上任都一個多月了,那些州縣太爺見告示厲害,都不敢開倉。這要是誤了漕運,可咋整?”李十兒嗬斥道:“別瞎咧咧。老爺那是說到做到的。這兩天本要發文催兌,是我勸了才緩一緩。你到底找我們周二爺幹啥?”書辦忙說:“就是來打聽催文的事兒,沒別的。”李十兒冷笑:“還敢嘴硬,我剛說催文,你就接話。可別偷偷摸摸來談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兒,小心我叫老爺收拾你。”書辦趕忙解釋:“我在衙門都三代了,在外頭也有些麵子,家裏日子過得去,隻想規規矩矩伺候本官,盼著他高升,不像那些等米下鍋的人。”說完,打了個招唿就走了。李十兒卻又起身,堆著笑說:“這麽不禁逗,說幾句就急眼了。”書辦無奈地說:“不是我急,再亂說,可別連累了二太爺的名聲。”李十兒湊上前拉著書辦的手問:“你貴姓?”書辦迴答:“不敢,我姓詹,單名一個‘會’字,早年也在京城混過幾年。”李十兒套近乎道:“詹先生,久仰大名。咱們都是兄弟,有啥話晚上來這兒好好聊聊。”書辦也客氣道:“誰不知道李十太爺神通廣大,我剛才都被嚇著了。”說笑著各自散開。當晚,李十兒就和書辦嘀咕了半宿,第二天拿話去試探賈政,結果被賈政痛罵一頓。
隔了一天,賈政去拜客,裏頭吩咐伺候,外頭應了一聲。等了好一會兒,都打點三下了,大堂上卻沒人接鼓。好容易找來個人打了鼓,賈政走出暖閣,卻發現站班喝道的衙役隻有一個。賈政也沒細問,在台階下上了轎,又等轎夫等了老半天。轎夫到齊後,抬出衙門,炮隻響了一聲,吹鼓亭的鼓手隻有一個打鼓,一個吹號筒。賈政忍不住生氣道:“往常還好好的,今兒怎麽亂成這樣?”抬頭一看,執事隊伍也是參差不齊。勉強拜完客迴來,便下令要打誤班的人,有的說沒帽子誤事,有的說號衣當了誤事,還有的說三天沒吃飯抬不動。賈政氣不過,打了一兩個也就算了。又過了一天,管廚房的來要錢,賈政把帶來的銀兩給了他。
從這以後,賈政就覺得諸事不順,比在京城時還麻煩。無奈之下,叫來李十兒問道:“我帶來的這些人怎麽都變了樣?你也管管。現在帶來的銀子都快花光了,藩庫的俸銀還早著呢,得打發人迴京城去取。”李十兒稟報道:“奴才天天說他們,可他們都沒精打采的,奴才也沒轍。老爺說迴京城取銀子,取多少呢?最近打聽到節度衙門這幾天有生日,別的府道老爺都送了上千上萬的禮,咱們到底送多少合適呢?”賈政詫異道:“怎麽不早說?”李十兒解釋道:“老爺您最聖明,咱們新來乍到,又和別的老爺沒什麽交情,誰會來給咱們通風報信。他們巴不得老爺不去送禮,好惦記著老爺這美差呢。”賈政不悅道:“胡說,我這官是皇上任命的,難道不送節度生日禮就當不成官了?”李十兒賠笑道:“老爺說得對。可京城離這兒遠,啥事都得靠節度奏報皇上。他說好就好,說不好就麻煩了。等明白過來,可就晚了。再說老太太、太太們,誰不盼著老爺在外頭風風光光地做官呢。”賈政聽了這話,心裏也明白幾分,問道:“我正想問你,怎麽大家都在議論這事?”李十兒猶豫了一下說:“奴才本不敢說,老爺既然問到,要是不說就是沒良心,可要是說了,老爺準生氣。”賈政道:“隻要說得有理。”李十兒便說:“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才進的糧道衙門,哪個不想發財?都得養家糊口。自從老爺上任,沒見為國家出啥力,倒先有了不少閑言碎語。”賈政追問:“民間都傳些啥?”李十兒說:“百姓都說,新上任的老爺,告示越嚴厲,就越想撈錢。州縣害怕了,就多送銀子。收糧的時候,衙門裏說新道爺法令嚴,表麵不敢要錢,可一刁難拖延,鄉民們為了早點了事,寧願花點錢。所以大家不說老爺好,反而說老爺不懂民情。就是本家大人,老爺一直說他好,他沒幾年就高升了,還不是因為懂得變通,能上下和睦相處。”賈政生氣地說:“胡說,難道要我同流合汙?”李十兒趕忙迴道:“奴才是一片忠心才這麽說。要是老爺一直這麽堅持,到最後功不成名不就,老爺又會怪奴才沒早提醒。”賈政問道:“依你看該怎麽辦?”李十兒出主意道:“也沒啥別的,趁著老爺年輕有精力,上頭又有人照應,老太太身體硬朗,為自己著想才是。不然用不了一年,家裏的錢都得貼補光,還落得上下埋怨,說老爺在外任撈了錢自己藏著。萬一遇到點難事,誰會幫老爺?到時候想辦也辦不清,後悔都來不及。”賈政警惕地說:“照你這麽說,是要我做貪官?丟了性命事小,要是毀了祖父的功勳可就糟了。”李十兒苦口婆心地說:“老爺聖明,沒瞧見去年犯事的那幾位老爺嗎?他們和老爺關係好,老爺以前還誇他們清廉,如今呢?名聲掃地。倒是有幾位老爺,老爺以前總說他們不好,現在卻升官的升官,調任的調任。關鍵是要把事情辦好。老爺要知道,百姓要顧,官場規矩也得顧。要是老爺不讓州縣得一點好處,這外頭的差使誰來辦?隻要老爺外麵名聲清正就好,裏頭的事兒奴才去辦,絕不讓老爺操心。奴才跟了老爺一場,總得盡份忠心。”賈政被李十兒說得沒了主意,無奈道:“我隻想保住性命,你們可別闖出禍來連累我。”說完,便轉身進屋。
李十兒從此大權在握,內外勾結,把賈政哄得團團轉,辦起事來反倒覺得事事順遂。上司見賈政老實忠厚,也不細查。隻有幕友們消息靈通,有看不慣的便找機會勸諫,可賈政不聽,有的幕友便辭了職,也有的和賈政關係好,還在暗中維持。好在漕務之事辦完,沒出啥大岔子。
一日,賈政在書房看書,簽押送來一封書信,信封上寫著:“鎮守海門等處總製公文一角,飛遞江西糧道衙門。”賈政拆開一看,上麵寫道:
“金陵故交,情誼深厚。去年在京任職,常得親近,承蒙厚愛,提及結親之事,至今難忘。後因調任海疆,未敢冒昧相求,心中愧疚。如今得知您榮升至此,欣喜不已。正欲道賀,先蒙賜教,倍感榮幸。雖相隔甚遠,仍蒙眷顧。想您不嫌棄寒微,盼能結親。小兒承蒙錯愛,令媛亦早聞芳名。若蒙應允,即遣媒人。雖路途遙遠,一水可通。不敢言百輛之迎,僅備仙舟以待。特此修書,恭賀高升,並求賜複。臨穎不勝待命之至。世弟周瓊頓首。”賈政看罷,心想:“兒女姻緣果然天定。去年見他在京任職,又是同鄉,關係不錯,見那孩子長得好,席間也曾提過此事,因未確定,便沒和家人說起。後來他調往海疆,大家也不再提及。沒想到如今我升任至此,他來信詢問。看門戶倒也相當,與探春也算般配。隻是我沒帶家眷,隻能先寫信商議。”正思量間,又有門上傳進一角文書,是議取到省會議之事。賈政隻好收拾行裝前往省城,等候節度委派。
在公館閑坐時,賈政見桌上堆滿字紙,便一一翻看,看到刑部一本:“為報明事,會看得金陵籍行商薛蟠--”賈政不禁一驚:“糟了,已經提本了!”連忙仔細看下去,是“薛蟠毆傷張三身死,串囑屍證捏供誤殺一案。”賈政一拍桌子:“完了!”又接著看,底下寫著:
“據京營節度使諮稱:薛蟠籍貫金陵,路過太平縣,在李家店住宿,與店內當槽的張三素不相識。於某年月日,薛蟠令店主備酒邀請太平縣民吳良同飲,讓當槽張三取酒。因酒不好,薛蟠要求換酒,張三稱酒已買好不能換。薛蟠因其倔強,將酒潑向張三臉,因用力過猛,恰逢張三低頭拾筷子,一時失手,將酒碗砸在張三囟門,致其皮破血出,不久身亡。李店主救援不及,告知張三之母。其母張王氏前往查看,見兒子已死,便喊稟地保赴縣呈報。前署縣前往驗屍,仵作漏報骨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傷,詳府審轉。經判定,薛蟠係潑酒失手,擲碗誤傷張三身死,將薛蟠照過失殺人,準鬥殺罪收贖等因前來。臣等細閱各犯證屍親前後供詞不符,且查《鬥殺律》注雲:‘相爭為鬥,相打為毆。必實無爭鬥情形,邂逅身死,方可以過失殺定擬。’應令該節度審明實情,妥擬具題。今據該節度疏稱:薛蟠因張三不肯換酒,醉後拉著張三右手,先毆腰眼一拳。張三被毆迴罵,薛蟠將碗擲出,致傷囟門深重,骨碎腦破,立時殞命。是張三之死實由薛蟠以酒碗砸傷深重致死,自應以薛蟠擬抵。將薛蟠依《鬥殺律》擬絞監侯,吳良擬以杖徒。承審不實之府州縣應請……以下注著‘此稿未完’。”賈政因薛姨媽之托曾托過知縣,若請旨革審起來,牽連著自己,好不擔心。於是又翻開下一本,卻不是相關內容。隻好翻來覆去將這些文書看完,始終沒再看到關於薛蟠案子的下文。心中疑慮重重,愈發害怕起來。
正在煩悶之際,李十兒走進來:“請老爺到官廳伺候去,大人衙門已經打了二更鼓了。”賈政正發呆,壓根沒聽見。李十兒又高聲請了一遍。賈政才迴過神,焦急道:“這可如何是好?”李十兒忙問:“老爺有啥心事?”賈政便將看文書得知薛蟠案子之事說了一遍。李十兒滿不在乎地寬慰道:“老爺放心。就算部裏這麽判了,對薛大爺來說還算便宜呢。奴才在京城的時候就聽說,薛大爺在店裏找了好些個媳婦,喝得醉醺醺後鬧事,生生把個當槽兒的給打死了。奴才聽說不但托了知縣,還求璉二爺花了大把銀子在各衙門疏通,才弄成個誤殺的說法。也不知道為啥部裏沒搞清楚。如今就算事情敗露,官場上不都官官相護嘛,最多就是個承審不實革職處分,哪還會真因為收了銀子就認真追究呢。老爺別瞎琢磨了,等奴才再去打聽打聽。可別耽誤了上司的事兒。”賈政憂心忡忡地說:“你們哪裏知曉,隻可惜那知縣因聽了人情,連官都丟了,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治罪。”李十兒勸道:“如今想他也沒用,外頭都等半天了,請老爺趕緊去吧。”賈政滿心疑惑,不知節度傳辦何事,且聽下迴分解。
鳳姐這才繪聲繪色地講起來:“我方才去寶兄弟屋裏,瞧見好幾個人在那兒偷笑。我心下納悶,扒著窗戶一瞧,原來是寶妹妹坐在炕沿上,寶兄弟站在地下。寶兄弟扯著寶妹妹的袖子,嘴裏嘟囔著:‘寶姐姐,你咋不吭聲啦?你就說句話,我的病保管立馬就好。’寶妹妹呢,臉一扭,直往旁邊躲。寶兄弟倒好,作了個揖,又上前拉寶妹妹的衣裳。寶妹妹一著急,用力一扯,寶兄弟病剛好,腳還發軟呢,這一扯不打緊,整個人往前一撲,就撲到寶妹妹身上了。寶妹妹羞得臉通紅,嗔道:‘你越發沒個正形了。’”賈母和薛姨媽笑得前仰後合。
鳳姐接著說:“寶兄弟一骨碌爬起來,笑嘻嘻地說:‘多虧這一跤,可算把你的話給摔出來了。’”薛姨媽笑著打趣:“這寶丫頭也太較真,小兩口說笑幾句有啥打緊。她是沒瞧見他璉二哥和你。”鳳姐佯裝委屈:“這可咋說的,我好心講笑話逗樂,姑媽倒拿我打趣。”賈母也笑道:“就得這樣才好。夫妻間固然要和和睦睦,但也得有個分寸。我就喜歡寶丫頭這懂分寸的勁兒。隻是我還愁寶玉那傻小子,不過聽這事兒,倒比以前明白些了。你還有啥笑話,再講來聽聽?”鳳姐眼珠一轉:“等明兒寶玉圓了房,親家太太抱上外孫子,那才更是笑話一籮筐呢。”賈母笑罵:“你這猴兒,我正和姨太太念叨你林妹妹,你來逗趣也罷了,咋還扯到這臊人的事兒上。你可別得意,你林妹妹在天上恨著你呢,以後可別獨自往園子裏去,小心她拉著你算賬。”鳳姐卻滿不在乎:“她才不怨我,倒是臨死前咬牙切齒地恨著寶玉呢。”賈母和薛姨媽隻當是玩笑話,並未在意,說道:“你別瞎咧咧了,趕緊去挑個好日子,給你寶兄弟圓房。”鳳姐領命而去,挑了吉日,又是擺酒又是唱戲,熱熱鬧鬧地宴請親友,這且按下不表。
再說寶玉,病好之後,已大不如前那般機靈。寶釵有時翻書看,與他談論起來,發覺他眼前常見的事還勉強記得,可那股子靈透勁兒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寶玉自己也納悶。寶釵心裏明白,定是通靈寶玉丟了才落得如此。倒是襲人時常嘮叨:“你咋把從前的機靈勁兒都忘光了?那些老毛病忘了才好,可怎麽脾氣還照舊,道理上卻更糊塗了呢?”寶玉聽了也不惱,隻是嘻嘻傻笑。有時寶玉任性胡鬧,虧得寶釵好言相勸,才稍稍收斂。襲人也能省些口舌,隻管盡心伺候。其他丫頭們向來敬重寶釵的嫻靜平和,個個心服口服,府裏一片安寧。
隻是寶玉好動不好靜,總惦記著去園子裏逛逛。賈母等人一是怕他著了涼熱,二是怕他觸景傷情。雖說黛玉的靈柩已寄放在城外庵中,可瀟湘館依舊人去樓空,怕寶玉去了勾起傷心事,舊病複發,所以不讓他去。況且如今親戚姊妹們也大多不在園中。薛寶琴迴了薛姨媽那兒;史湘雲因史侯迴京,也被接迴家,且有了出嫁的日子,隻在寶玉娶親那日和吃喜酒時來過兩次,來了也隻在賈母處歇著。她想著寶玉已娶親,自己也即將出閣,便不再像從前那般嬉笑打趣,見了寶玉也隻是禮貌性地問好;邢岫煙在迎春出嫁後就隨邢夫人過去了;李家姊妹另住在外,即便同李嬸娘過來,也不過是到太太們和姐妹們處請個安,問聲好,然後迴李紈那兒住上一兩天就走了。園子裏就隻剩下李紈、探春、惜春。賈母本想把李紈等人挪進來住,可元妃薨後,家中瑣事不斷,一直沒空料理。眼瞅著天氣越來越熱,園子裏還能勉強住人,打算等秋天再作安排,這都是後話,先不提。
且說賈政帶著幾個在京聘請的幕友,日夜兼程,迴到本省。見過上司後,便到任就職,著手清查各屬州縣的糧米倉庫。賈政以前一直在京城當官,隻熟悉郎中事務,外任也隻是學差,對吏治之事知之甚少。那些外省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民的貓膩,雖也聽人說過,卻從未親身經曆。他一心隻想當個好官,於是和幕賓商議後,張貼告示嚴厲禁止這些弊端,並宣稱一經查出,必定上報嚴懲。剛上任時,那些胥吏差役們確實懼怕,挖空心思地想討好他,偏巧賈政古板固執,不為所動。
他那些家人在京城時沒撈到啥好處,盼著主人外放能跟著發財,在京時就打著賈政的旗號四處借貸,置辦好行裝,本以為到了任上,銀子就會像流水般進來。哪曉得賈政這一較真,州縣送來的賄賂一概不收。門房簽押等人心裏直叫苦:“再這麽熬半個月,衣服都得當光了。債主又逼上門,可咋整喲。眼睜睜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就是到不了手。”那些長隨也抱怨:“你們好歹沒花啥本錢,我們才冤呢,花了大把銀子買通關係才進來,來了一個多月,連個銅板都沒見著。看來跟了這主兒,是別想迴本兒了。明兒咱大夥一起告假走人。”第二天,眾人果真聚齊,都來要求告假。賈政不明就裏,說道:“要來是你們,要走也是你們。既然嫌這兒不好,那就都請便。”那些長隨們罵罵咧咧地走了。
隻剩下些家人,又湊在一起商量:“他們走就走了,咱們走不了的,總得想個法子。”其中一個管門的叫李十兒,大剌剌地蹺著腿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杆說:“你們這群沒出息的,著啥急!我看那些長字號的走了也好,省得搶風頭。如今他們都餓跑了,且看我十太爺的手段,少不得老爺得聽我的。不過咱得齊心協力,弄些錢迴家好好享受。要是不跟我幹,我可就不管了,反正我不怕你們。”眾人忙不迭地說:“好十爺,我們就信你。你要是不管,我們可就沒活路了。”李十兒又說:“可別等我弄來錢了,你們又眼紅,窩裏鬥可就沒意思了。”眾人連忙保證:“你放心,絕沒這迴事。就算錢不多,也比我們自己掏腰包強。”
正說著,糧房書辦來找周二爺。李十兒斜著眼問:“找他幹啥?”書辦陪著笑臉說:“本官上任都一個多月了,那些州縣太爺見告示厲害,都不敢開倉。這要是誤了漕運,可咋整?”李十兒嗬斥道:“別瞎咧咧。老爺那是說到做到的。這兩天本要發文催兌,是我勸了才緩一緩。你到底找我們周二爺幹啥?”書辦忙說:“就是來打聽催文的事兒,沒別的。”李十兒冷笑:“還敢嘴硬,我剛說催文,你就接話。可別偷偷摸摸來談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兒,小心我叫老爺收拾你。”書辦趕忙解釋:“我在衙門都三代了,在外頭也有些麵子,家裏日子過得去,隻想規規矩矩伺候本官,盼著他高升,不像那些等米下鍋的人。”說完,打了個招唿就走了。李十兒卻又起身,堆著笑說:“這麽不禁逗,說幾句就急眼了。”書辦無奈地說:“不是我急,再亂說,可別連累了二太爺的名聲。”李十兒湊上前拉著書辦的手問:“你貴姓?”書辦迴答:“不敢,我姓詹,單名一個‘會’字,早年也在京城混過幾年。”李十兒套近乎道:“詹先生,久仰大名。咱們都是兄弟,有啥話晚上來這兒好好聊聊。”書辦也客氣道:“誰不知道李十太爺神通廣大,我剛才都被嚇著了。”說笑著各自散開。當晚,李十兒就和書辦嘀咕了半宿,第二天拿話去試探賈政,結果被賈政痛罵一頓。
隔了一天,賈政去拜客,裏頭吩咐伺候,外頭應了一聲。等了好一會兒,都打點三下了,大堂上卻沒人接鼓。好容易找來個人打了鼓,賈政走出暖閣,卻發現站班喝道的衙役隻有一個。賈政也沒細問,在台階下上了轎,又等轎夫等了老半天。轎夫到齊後,抬出衙門,炮隻響了一聲,吹鼓亭的鼓手隻有一個打鼓,一個吹號筒。賈政忍不住生氣道:“往常還好好的,今兒怎麽亂成這樣?”抬頭一看,執事隊伍也是參差不齊。勉強拜完客迴來,便下令要打誤班的人,有的說沒帽子誤事,有的說號衣當了誤事,還有的說三天沒吃飯抬不動。賈政氣不過,打了一兩個也就算了。又過了一天,管廚房的來要錢,賈政把帶來的銀兩給了他。
從這以後,賈政就覺得諸事不順,比在京城時還麻煩。無奈之下,叫來李十兒問道:“我帶來的這些人怎麽都變了樣?你也管管。現在帶來的銀子都快花光了,藩庫的俸銀還早著呢,得打發人迴京城去取。”李十兒稟報道:“奴才天天說他們,可他們都沒精打采的,奴才也沒轍。老爺說迴京城取銀子,取多少呢?最近打聽到節度衙門這幾天有生日,別的府道老爺都送了上千上萬的禮,咱們到底送多少合適呢?”賈政詫異道:“怎麽不早說?”李十兒解釋道:“老爺您最聖明,咱們新來乍到,又和別的老爺沒什麽交情,誰會來給咱們通風報信。他們巴不得老爺不去送禮,好惦記著老爺這美差呢。”賈政不悅道:“胡說,我這官是皇上任命的,難道不送節度生日禮就當不成官了?”李十兒賠笑道:“老爺說得對。可京城離這兒遠,啥事都得靠節度奏報皇上。他說好就好,說不好就麻煩了。等明白過來,可就晚了。再說老太太、太太們,誰不盼著老爺在外頭風風光光地做官呢。”賈政聽了這話,心裏也明白幾分,問道:“我正想問你,怎麽大家都在議論這事?”李十兒猶豫了一下說:“奴才本不敢說,老爺既然問到,要是不說就是沒良心,可要是說了,老爺準生氣。”賈政道:“隻要說得有理。”李十兒便說:“那些書吏衙役都是花了錢才進的糧道衙門,哪個不想發財?都得養家糊口。自從老爺上任,沒見為國家出啥力,倒先有了不少閑言碎語。”賈政追問:“民間都傳些啥?”李十兒說:“百姓都說,新上任的老爺,告示越嚴厲,就越想撈錢。州縣害怕了,就多送銀子。收糧的時候,衙門裏說新道爺法令嚴,表麵不敢要錢,可一刁難拖延,鄉民們為了早點了事,寧願花點錢。所以大家不說老爺好,反而說老爺不懂民情。就是本家大人,老爺一直說他好,他沒幾年就高升了,還不是因為懂得變通,能上下和睦相處。”賈政生氣地說:“胡說,難道要我同流合汙?”李十兒趕忙迴道:“奴才是一片忠心才這麽說。要是老爺一直這麽堅持,到最後功不成名不就,老爺又會怪奴才沒早提醒。”賈政問道:“依你看該怎麽辦?”李十兒出主意道:“也沒啥別的,趁著老爺年輕有精力,上頭又有人照應,老太太身體硬朗,為自己著想才是。不然用不了一年,家裏的錢都得貼補光,還落得上下埋怨,說老爺在外任撈了錢自己藏著。萬一遇到點難事,誰會幫老爺?到時候想辦也辦不清,後悔都來不及。”賈政警惕地說:“照你這麽說,是要我做貪官?丟了性命事小,要是毀了祖父的功勳可就糟了。”李十兒苦口婆心地說:“老爺聖明,沒瞧見去年犯事的那幾位老爺嗎?他們和老爺關係好,老爺以前還誇他們清廉,如今呢?名聲掃地。倒是有幾位老爺,老爺以前總說他們不好,現在卻升官的升官,調任的調任。關鍵是要把事情辦好。老爺要知道,百姓要顧,官場規矩也得顧。要是老爺不讓州縣得一點好處,這外頭的差使誰來辦?隻要老爺外麵名聲清正就好,裏頭的事兒奴才去辦,絕不讓老爺操心。奴才跟了老爺一場,總得盡份忠心。”賈政被李十兒說得沒了主意,無奈道:“我隻想保住性命,你們可別闖出禍來連累我。”說完,便轉身進屋。
李十兒從此大權在握,內外勾結,把賈政哄得團團轉,辦起事來反倒覺得事事順遂。上司見賈政老實忠厚,也不細查。隻有幕友們消息靈通,有看不慣的便找機會勸諫,可賈政不聽,有的幕友便辭了職,也有的和賈政關係好,還在暗中維持。好在漕務之事辦完,沒出啥大岔子。
一日,賈政在書房看書,簽押送來一封書信,信封上寫著:“鎮守海門等處總製公文一角,飛遞江西糧道衙門。”賈政拆開一看,上麵寫道:
“金陵故交,情誼深厚。去年在京任職,常得親近,承蒙厚愛,提及結親之事,至今難忘。後因調任海疆,未敢冒昧相求,心中愧疚。如今得知您榮升至此,欣喜不已。正欲道賀,先蒙賜教,倍感榮幸。雖相隔甚遠,仍蒙眷顧。想您不嫌棄寒微,盼能結親。小兒承蒙錯愛,令媛亦早聞芳名。若蒙應允,即遣媒人。雖路途遙遠,一水可通。不敢言百輛之迎,僅備仙舟以待。特此修書,恭賀高升,並求賜複。臨穎不勝待命之至。世弟周瓊頓首。”賈政看罷,心想:“兒女姻緣果然天定。去年見他在京任職,又是同鄉,關係不錯,見那孩子長得好,席間也曾提過此事,因未確定,便沒和家人說起。後來他調往海疆,大家也不再提及。沒想到如今我升任至此,他來信詢問。看門戶倒也相當,與探春也算般配。隻是我沒帶家眷,隻能先寫信商議。”正思量間,又有門上傳進一角文書,是議取到省會議之事。賈政隻好收拾行裝前往省城,等候節度委派。
在公館閑坐時,賈政見桌上堆滿字紙,便一一翻看,看到刑部一本:“為報明事,會看得金陵籍行商薛蟠--”賈政不禁一驚:“糟了,已經提本了!”連忙仔細看下去,是“薛蟠毆傷張三身死,串囑屍證捏供誤殺一案。”賈政一拍桌子:“完了!”又接著看,底下寫著:
“據京營節度使諮稱:薛蟠籍貫金陵,路過太平縣,在李家店住宿,與店內當槽的張三素不相識。於某年月日,薛蟠令店主備酒邀請太平縣民吳良同飲,讓當槽張三取酒。因酒不好,薛蟠要求換酒,張三稱酒已買好不能換。薛蟠因其倔強,將酒潑向張三臉,因用力過猛,恰逢張三低頭拾筷子,一時失手,將酒碗砸在張三囟門,致其皮破血出,不久身亡。李店主救援不及,告知張三之母。其母張王氏前往查看,見兒子已死,便喊稟地保赴縣呈報。前署縣前往驗屍,仵作漏報骨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傷,詳府審轉。經判定,薛蟠係潑酒失手,擲碗誤傷張三身死,將薛蟠照過失殺人,準鬥殺罪收贖等因前來。臣等細閱各犯證屍親前後供詞不符,且查《鬥殺律》注雲:‘相爭為鬥,相打為毆。必實無爭鬥情形,邂逅身死,方可以過失殺定擬。’應令該節度審明實情,妥擬具題。今據該節度疏稱:薛蟠因張三不肯換酒,醉後拉著張三右手,先毆腰眼一拳。張三被毆迴罵,薛蟠將碗擲出,致傷囟門深重,骨碎腦破,立時殞命。是張三之死實由薛蟠以酒碗砸傷深重致死,自應以薛蟠擬抵。將薛蟠依《鬥殺律》擬絞監侯,吳良擬以杖徒。承審不實之府州縣應請……以下注著‘此稿未完’。”賈政因薛姨媽之托曾托過知縣,若請旨革審起來,牽連著自己,好不擔心。於是又翻開下一本,卻不是相關內容。隻好翻來覆去將這些文書看完,始終沒再看到關於薛蟠案子的下文。心中疑慮重重,愈發害怕起來。
正在煩悶之際,李十兒走進來:“請老爺到官廳伺候去,大人衙門已經打了二更鼓了。”賈政正發呆,壓根沒聽見。李十兒又高聲請了一遍。賈政才迴過神,焦急道:“這可如何是好?”李十兒忙問:“老爺有啥心事?”賈政便將看文書得知薛蟠案子之事說了一遍。李十兒滿不在乎地寬慰道:“老爺放心。就算部裏這麽判了,對薛大爺來說還算便宜呢。奴才在京城的時候就聽說,薛大爺在店裏找了好些個媳婦,喝得醉醺醺後鬧事,生生把個當槽兒的給打死了。奴才聽說不但托了知縣,還求璉二爺花了大把銀子在各衙門疏通,才弄成個誤殺的說法。也不知道為啥部裏沒搞清楚。如今就算事情敗露,官場上不都官官相護嘛,最多就是個承審不實革職處分,哪還會真因為收了銀子就認真追究呢。老爺別瞎琢磨了,等奴才再去打聽打聽。可別耽誤了上司的事兒。”賈政憂心忡忡地說:“你們哪裏知曉,隻可惜那知縣因聽了人情,連官都丟了,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治罪。”李十兒勸道:“如今想他也沒用,外頭都等半天了,請老爺趕緊去吧。”賈政滿心疑惑,不知節度傳辦何事,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