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閑與閑情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漢·班婕妤《怨歌行》
一
紈素即團扇,因班婕妤《團扇歌》悲切幽怨,後世,扇的實用之外,便成了失愛女人的代言。
班婕妤沒有想過,她會失去成帝,她那麽優秀,榮冠後宮,德行容貌俱佳。大臣推崇她,太後喜歡她,皇後巴結她。整個後宮裏,那麽多女人,比她美的,沒有她的好口碑和好才華,比她有才華的——沒有。所以,成帝,能寵誰去?
她沒有想到,男人的愛,從來和品行無關,成帝之所以不移心,是因為遇到的誘惑不夠。
那一天,當他在公主府第一次見到趙飛燕風擺楊柳媚態天成的舞姿,心,一下子就酥了,從此後,心裏夢裏,再沒有過班婕妤的影子。飛燕合德這對姐妹花,一個風流標致,一個豐腴嫵媚,她們不珍重品德,也不取悅任何人,她們眼裏,隻有一個成帝,所以,她們用盡心思,牢牢掌控他的心。
飛燕合德姐妹太妖媚了,妖媚到傾國傾城!
成帝再也沒有去看過班婕妤,他和飛燕行臥一起,片刻不分,他為她們修建豪華宮苑,為她們高興,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和妃子。她們淋漓盡致,猶如罌粟花,有著無法讓人拒絕的美,也有著讓人無法拒絕的毒!
宮裏每到炎夏,會裁了絹絲,做成各種扇子分發後宮,秋涼時,又會有宮人將舊扇子收走,或扔或棄之於匣。
班婕妤猝不及防,由聖眷隆重的寵妃,變成了深宮棄婦。所有的不甘,不懂,都化成了書簡文字。深秋月冷,團扇棄用,在對這些夏日用品清點時,她想起了自己的處境,於是悲作《怨歌行》。
《怨歌行》之後,團扇已幾乎成為紅顏薄命、失寵的代名詞,晉桃葉有《答團扇歌》:
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
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
唐代王建作詞《調笑令·團扇》: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麵。
玉顏憔悴三年,誰複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美人不知道何時才能與君再同樂,昔日的美好迴憶真是傷人心。美人是身體生病了嗎?肯定不是,是心病。
劉禹錫《詠扇詩》:
團扇複團扇,奉君清暑店。
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
亦是寫離別,薄情與長情之間的不平衡,女人如扇,是男人執掌之物,所以,並不珍惜。
扇子最初的作用和納涼無關,是用來遮風蔽日的,類似現在的傘。扇形巨大,半圓或圓柱體,由仆人撐開,跟著主人,遮風蔽日。
後來,因為納涼,驅蟲螢,煽火等,扇逐漸縮小,成為手中之物。
古時,衣服穿的層層疊疊,炎炎夏日也要顧及規矩禮數,所以,女人裹在眾多的衣服裏麵,深處內宅,是很受罪的,非扇不能解。
團扇是炎夏美人手中不可或缺之物,也似男人對紅顏的需求。風冷了,女子不再珍惜團扇,新人至,男人也不再感念舊人。
二
杭州扇、蘇州扇和嶽州扇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名扇,可見我國從古就是製扇大國。
班固有《竹扇賦》: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杳叢生於水澤,疾風時紛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美,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安體定神達消息,百王傳之賴功力,壽考安寧累萬億。
團扇流行於隋唐,唐代是最懂得享受精致生活的朝代。王建筆下皇室的扇子,亦是無比華貴精致:
宛轉黃金白柄長,青荷葉子畫鴛鴦。
把來不是呈新樣,欲進微風到禦床。
黃金白玉為質,華貴珍稀,青荷碧葉為品,清雅別致,鴛鴦戲水為意,寓意吉祥,小小一柄扇子,包含了諸多花樣。
皇宮裏所有的一切都是奢侈的,隻有感情是廉價的。民間女子也用扇子,材質就普通的多了,竹、木、紙,最下層的農人,用麥秸、棕櫚葉、蒲草,和貴族常用的絹、象牙、玳瑁、金、玉、翡翠,完全不同,而功能卻一樣,不過求一縷清風。
扇子的形狀也隨著朝代更迭不停變化,團扇、竹扇、折扇。清王廷鼎在《杖扇新錄》中記載的還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
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
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
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
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
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
金泥,用金屑撒就的扇麵。扇柄是白竹子,纏了雪白光亮的細藤,扇麵上有畫就的鮮花,執在手裏,如玉一樣光滑,天然加巧製,也隻有在唐代,才肯花這麽精細的工藝來完成一柄小扇。
也許是流行輪流轉,華貴到頭之後,有一段時間,社會上開始流行素扇,團扇和竹扇不同,團扇沒有扇骨,材質多為絹絲,薄質絲綢等,繃於圓形骨架,型如滿月,因此也稱團扇。唐代團扇在形狀上稍稍改變,多為腰型,比漢代的端莊,又多一層活潑嫵媚。
明清,折扇逐漸流行起來,《紅樓夢》著名的橋段:晴雯撕扇,撕的就是折扇,竹做骨,紙為麵。換成絲絹團扇的話,一個嬌俏的女孩子,無論如何撕不動那麽多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宋代趙彥衛認為我國的折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寫: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
《通鑒》:腰扇即摺疊扇。
《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說南北齊有個叫司徒褚淵的人,用一把折扇插在腰裏去上朝。從這裏可以看出,折扇在齊就有了,隻是沒有流行起來。
但,折扇終究是男人們的愛物,散發著濃重的雅意,和閨閣相距甚遠,女子們還是更適合一柄團扇,婉約溫香,細膩幹淨。
古代多數時候,扇的裝飾作用大過實際用處,女子執香扇團扇,男子則一律是折扇,扇子啪啦開合間,仿佛具有了指揮天下的雄韜大略。
羽扇和折扇不同,對於現代人來說,羽扇幾乎是熒屏上諸葛亮的標誌,搖一搖,頓一頓,謀略便了然於胸了。
羽扇,有八羽十羽之分。折扇花樣比較多,其扇骨,扇麵,甚至扇墜上都有文章可做。折扇紙做扇麵,發揮空間空前的大,名人題字,作詩作畫,扇子一下價值倍增。
另外民間一直流行蒲扇,簡單實用,風大涼爽,最可貴的是便宜。
清《雍正耕織圖》中,他效仿農人的模樣,手中執大蒲扇,道具到位,非常形象。
扇有一種閑閑的味道,輕輕搖,風送蘭香。可掩飾尷尬,也可助力表情,清風徐送,這一刻的享受,愜意且美妙。
美人執扇,裙裾飄飄,走在花徑上,鳴蟬叫的厲害,一聲疊著一聲,美人走走停停,完全沒有目的,手中的團扇亦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搖著,微風送來花圃裏的花草香,也攜裹著女子身上的脂粉香,空氣中交織著悶悶的香氣,不爽朗,也不明晰。夏日的時光太長了,長的人無聊,於是,閑閑地搖著扇子,攪動一下靜謐的光陰,身體閑著,情也閑著,都沒有落處。扇子是這寂寞時光的點綴。
三
扇子是炎夏的必需品,在杜牧筆下,秋日卻還在用,《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入秋之後,晚上天氣已經很涼了,天高月滿,畫屏上,泛著清冷的光。女子睡不著,手裏握著輕羅小扇。扇子不是用來納涼,而是撲打流螢,它們飛來飛去,惱人睡眠。亦或女子心緒難平,寂寞生燥,急於做點什麽平複心情,於是,她起身用身邊的扇子追打一番流螢,累了,體內的煩悶發揮的差不過了,便靜靜躺下來,在如水般幹淨又浸涼的夜晚,默默望著天空,想:牛郎織女迢迢被阻,不能相見,跟她,是多麽相像!
撲流螢掩飾相思之外,扇子於女子,還有另外的作用。
江總《婉轉歌》:
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複能解佩就江濱。
見了生人,或者害羞了,或者要開心笑一下,手中扇是最好的遮麵工具,一張躲在扇麵後的芙蓉臉,隻露一雙彎眉,兩波秋水,增添了許多婉約和性感。不過,女子以扇遮麵,最直接的作用還是詮釋禮節,古時女子笑不能露齒,亦不能開懷大笑,需用扇子遮麵。
美人遮麵那一抹風流情致,隻有團扇最貼切。
團扇又名紈素,可見古代女子最初對團扇的欣賞和品位,依然是以素色為主的,最好的扇麵絹絲,應該屬於雪青和嫩粉豆綠,淺淺的一盈顏色,清爽,幹淨。或者在角落裏畫一枝梅,清寒落雪,見而生涼,或者繪一株小小蘭花,舒展恣意,猶如一段最好的光陰,也有繪仕女圖的,簡單線條,描繪出逸態天成的風韻,是每一位深閨女子的寫照,搖在手上,香風清淺,美人親切。
後來出現了折扇和竹扇,扇麵不再是圓月型,題詩作畫的空間大了很多。於是,文人雅士多在扇麵上留下墨寶,如果一柄扇子有幸經名人隻手題詩落款,或者繪畫,那可真是身價倍增。
人們扇的已經不是扇子,而是驕傲。扇詩,扇畫,扇聯,扇迷……扇上的乾坤無限大,卻終究都是雅意和風情,比不得鮮血染扇,鮮血桃花的淒豔迷離。
李香君和侯方域情投意合,結為夫妻,新婚夜,才子題詩贈扇。婚後趕上家國零落,夫妻二人不得已離散。侯方域投靠史可法而去,李香君孤身弱女,遭遇強權逼婚,被搶時,她以頭撞柱,誓死不從。鮮血染紅了侯方域贈送的扇子。後來友人感動於李香君情烈,將扇麵上的點點鮮血,勾勒成桃花朵朵,並輾轉將扇子送到侯方域手上……
扇子的從屬地位被提升,成為情感的主要道具。一柄染了美人鮮血的扇子,開出淒豔的花朵。
一出《桃花扇》唱了多少代,唱老了歲月,唱老了時光,卻唱不盡女子對情的追逐、守候、堅守和忠貞!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漢·班婕妤《怨歌行》
一
紈素即團扇,因班婕妤《團扇歌》悲切幽怨,後世,扇的實用之外,便成了失愛女人的代言。
班婕妤沒有想過,她會失去成帝,她那麽優秀,榮冠後宮,德行容貌俱佳。大臣推崇她,太後喜歡她,皇後巴結她。整個後宮裏,那麽多女人,比她美的,沒有她的好口碑和好才華,比她有才華的——沒有。所以,成帝,能寵誰去?
她沒有想到,男人的愛,從來和品行無關,成帝之所以不移心,是因為遇到的誘惑不夠。
那一天,當他在公主府第一次見到趙飛燕風擺楊柳媚態天成的舞姿,心,一下子就酥了,從此後,心裏夢裏,再沒有過班婕妤的影子。飛燕合德這對姐妹花,一個風流標致,一個豐腴嫵媚,她們不珍重品德,也不取悅任何人,她們眼裏,隻有一個成帝,所以,她們用盡心思,牢牢掌控他的心。
飛燕合德姐妹太妖媚了,妖媚到傾國傾城!
成帝再也沒有去看過班婕妤,他和飛燕行臥一起,片刻不分,他為她們修建豪華宮苑,為她們高興,甚至殺死自己的孩子和妃子。她們淋漓盡致,猶如罌粟花,有著無法讓人拒絕的美,也有著讓人無法拒絕的毒!
宮裏每到炎夏,會裁了絹絲,做成各種扇子分發後宮,秋涼時,又會有宮人將舊扇子收走,或扔或棄之於匣。
班婕妤猝不及防,由聖眷隆重的寵妃,變成了深宮棄婦。所有的不甘,不懂,都化成了書簡文字。深秋月冷,團扇棄用,在對這些夏日用品清點時,她想起了自己的處境,於是悲作《怨歌行》。
《怨歌行》之後,團扇已幾乎成為紅顏薄命、失寵的代名詞,晉桃葉有《答團扇歌》:
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
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
唐代王建作詞《調笑令·團扇》: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麵。
玉顏憔悴三年,誰複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美人不知道何時才能與君再同樂,昔日的美好迴憶真是傷人心。美人是身體生病了嗎?肯定不是,是心病。
劉禹錫《詠扇詩》:
團扇複團扇,奉君清暑店。
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
亦是寫離別,薄情與長情之間的不平衡,女人如扇,是男人執掌之物,所以,並不珍惜。
扇子最初的作用和納涼無關,是用來遮風蔽日的,類似現在的傘。扇形巨大,半圓或圓柱體,由仆人撐開,跟著主人,遮風蔽日。
後來,因為納涼,驅蟲螢,煽火等,扇逐漸縮小,成為手中之物。
古時,衣服穿的層層疊疊,炎炎夏日也要顧及規矩禮數,所以,女人裹在眾多的衣服裏麵,深處內宅,是很受罪的,非扇不能解。
團扇是炎夏美人手中不可或缺之物,也似男人對紅顏的需求。風冷了,女子不再珍惜團扇,新人至,男人也不再感念舊人。
二
杭州扇、蘇州扇和嶽州扇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名扇,可見我國從古就是製扇大國。
班固有《竹扇賦》: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杳叢生於水澤,疾風時紛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美,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安體定神達消息,百王傳之賴功力,壽考安寧累萬億。
團扇流行於隋唐,唐代是最懂得享受精致生活的朝代。王建筆下皇室的扇子,亦是無比華貴精致:
宛轉黃金白柄長,青荷葉子畫鴛鴦。
把來不是呈新樣,欲進微風到禦床。
黃金白玉為質,華貴珍稀,青荷碧葉為品,清雅別致,鴛鴦戲水為意,寓意吉祥,小小一柄扇子,包含了諸多花樣。
皇宮裏所有的一切都是奢侈的,隻有感情是廉價的。民間女子也用扇子,材質就普通的多了,竹、木、紙,最下層的農人,用麥秸、棕櫚葉、蒲草,和貴族常用的絹、象牙、玳瑁、金、玉、翡翠,完全不同,而功能卻一樣,不過求一縷清風。
扇子的形狀也隨著朝代更迭不停變化,團扇、竹扇、折扇。清王廷鼎在《杖扇新錄》中記載的還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
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
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
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
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
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
金泥,用金屑撒就的扇麵。扇柄是白竹子,纏了雪白光亮的細藤,扇麵上有畫就的鮮花,執在手裏,如玉一樣光滑,天然加巧製,也隻有在唐代,才肯花這麽精細的工藝來完成一柄小扇。
也許是流行輪流轉,華貴到頭之後,有一段時間,社會上開始流行素扇,團扇和竹扇不同,團扇沒有扇骨,材質多為絹絲,薄質絲綢等,繃於圓形骨架,型如滿月,因此也稱團扇。唐代團扇在形狀上稍稍改變,多為腰型,比漢代的端莊,又多一層活潑嫵媚。
明清,折扇逐漸流行起來,《紅樓夢》著名的橋段:晴雯撕扇,撕的就是折扇,竹做骨,紙為麵。換成絲絹團扇的話,一個嬌俏的女孩子,無論如何撕不動那麽多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宋代趙彥衛認為我國的折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寫: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
《通鑒》:腰扇即摺疊扇。
《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
說南北齊有個叫司徒褚淵的人,用一把折扇插在腰裏去上朝。從這裏可以看出,折扇在齊就有了,隻是沒有流行起來。
但,折扇終究是男人們的愛物,散發著濃重的雅意,和閨閣相距甚遠,女子們還是更適合一柄團扇,婉約溫香,細膩幹淨。
古代多數時候,扇的裝飾作用大過實際用處,女子執香扇團扇,男子則一律是折扇,扇子啪啦開合間,仿佛具有了指揮天下的雄韜大略。
羽扇和折扇不同,對於現代人來說,羽扇幾乎是熒屏上諸葛亮的標誌,搖一搖,頓一頓,謀略便了然於胸了。
羽扇,有八羽十羽之分。折扇花樣比較多,其扇骨,扇麵,甚至扇墜上都有文章可做。折扇紙做扇麵,發揮空間空前的大,名人題字,作詩作畫,扇子一下價值倍增。
另外民間一直流行蒲扇,簡單實用,風大涼爽,最可貴的是便宜。
清《雍正耕織圖》中,他效仿農人的模樣,手中執大蒲扇,道具到位,非常形象。
扇有一種閑閑的味道,輕輕搖,風送蘭香。可掩飾尷尬,也可助力表情,清風徐送,這一刻的享受,愜意且美妙。
美人執扇,裙裾飄飄,走在花徑上,鳴蟬叫的厲害,一聲疊著一聲,美人走走停停,完全沒有目的,手中的團扇亦是有一搭沒一搭地搖著,微風送來花圃裏的花草香,也攜裹著女子身上的脂粉香,空氣中交織著悶悶的香氣,不爽朗,也不明晰。夏日的時光太長了,長的人無聊,於是,閑閑地搖著扇子,攪動一下靜謐的光陰,身體閑著,情也閑著,都沒有落處。扇子是這寂寞時光的點綴。
三
扇子是炎夏的必需品,在杜牧筆下,秋日卻還在用,《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入秋之後,晚上天氣已經很涼了,天高月滿,畫屏上,泛著清冷的光。女子睡不著,手裏握著輕羅小扇。扇子不是用來納涼,而是撲打流螢,它們飛來飛去,惱人睡眠。亦或女子心緒難平,寂寞生燥,急於做點什麽平複心情,於是,她起身用身邊的扇子追打一番流螢,累了,體內的煩悶發揮的差不過了,便靜靜躺下來,在如水般幹淨又浸涼的夜晚,默默望著天空,想:牛郎織女迢迢被阻,不能相見,跟她,是多麽相像!
撲流螢掩飾相思之外,扇子於女子,還有另外的作用。
江總《婉轉歌》:
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複能解佩就江濱。
見了生人,或者害羞了,或者要開心笑一下,手中扇是最好的遮麵工具,一張躲在扇麵後的芙蓉臉,隻露一雙彎眉,兩波秋水,增添了許多婉約和性感。不過,女子以扇遮麵,最直接的作用還是詮釋禮節,古時女子笑不能露齒,亦不能開懷大笑,需用扇子遮麵。
美人遮麵那一抹風流情致,隻有團扇最貼切。
團扇又名紈素,可見古代女子最初對團扇的欣賞和品位,依然是以素色為主的,最好的扇麵絹絲,應該屬於雪青和嫩粉豆綠,淺淺的一盈顏色,清爽,幹淨。或者在角落裏畫一枝梅,清寒落雪,見而生涼,或者繪一株小小蘭花,舒展恣意,猶如一段最好的光陰,也有繪仕女圖的,簡單線條,描繪出逸態天成的風韻,是每一位深閨女子的寫照,搖在手上,香風清淺,美人親切。
後來出現了折扇和竹扇,扇麵不再是圓月型,題詩作畫的空間大了很多。於是,文人雅士多在扇麵上留下墨寶,如果一柄扇子有幸經名人隻手題詩落款,或者繪畫,那可真是身價倍增。
人們扇的已經不是扇子,而是驕傲。扇詩,扇畫,扇聯,扇迷……扇上的乾坤無限大,卻終究都是雅意和風情,比不得鮮血染扇,鮮血桃花的淒豔迷離。
李香君和侯方域情投意合,結為夫妻,新婚夜,才子題詩贈扇。婚後趕上家國零落,夫妻二人不得已離散。侯方域投靠史可法而去,李香君孤身弱女,遭遇強權逼婚,被搶時,她以頭撞柱,誓死不從。鮮血染紅了侯方域贈送的扇子。後來友人感動於李香君情烈,將扇麵上的點點鮮血,勾勒成桃花朵朵,並輾轉將扇子送到侯方域手上……
扇子的從屬地位被提升,成為情感的主要道具。一柄染了美人鮮血的扇子,開出淒豔的花朵。
一出《桃花扇》唱了多少代,唱老了歲月,唱老了時光,卻唱不盡女子對情的追逐、守候、堅守和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