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萬紫千紅同爭春

    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層台笑上樓。

    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

    ——宋·王令《春遊》

    一

    王令是北宋詩人,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宋朝踏青、春遊的盛況。滿城的青年男女,盛裝出行,唿朋引伴。春風醉人酒亦醉,一路都是紅男翠女,歡聲笑語,一層又一層的人,醉依樓台,觀賞春景。滿滿的熱鬧,滿滿的春光,心忽然就在這喧鬧中冷靜下來,花開花落,春去春去,時光匆匆,沒有辦法留春駐,也沒有辦法求得一份美好的情感。

    詩人有些多愁善感,試想,這樣明媚的春光中,這麽美好的大自然,怎麽會突然感覺到落寞呢?

    春草依依,流水潺潺。桃花杏花梨花,爭相綻開笑臉,天是藍的,雲是白的,草是綠的,人影瞳瞳,有多少煩惱,也忘了。

    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一方麵,春天開始,萬物複蘇,一方麵,農事也還沒有開始,所以,無論是貴族富戶還是小家兒女,都結伴而行,在這一天,到郊外充分體味大自然的喧騰熱鬧,釋放青春的風采。尤其是女孩子們,平日裏悶在深閨,好容易有這一個假日可以出門遊玩,哪個不是打扮得精致靚麗養眼養心?

    杜甫《麗人行》,寫的便是清明踏青,長安郊外的麗人出行景象: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筯厭飫久末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三月三日,正是清前後,長安城裏,暖風醉人,美人們都走出深閨,聚集在風景最優美的郊外,最清靈的水邊。美人們穿著華貴,姿態優雅,都是深宅大院裏走出來的千金小姐,她們身材豐腴,很符合時代審美標準,她們身上的綾羅紗羽衣裙映襯春光,她們頭戴翡翠,畫鬢嬌顏,她們後背也有內容,寶珠壓腰安穩華貴。這些美女們,笑聲朗朗,容顏似玉,她們非富即貴,不是後宮佳麗,便是大名鼎鼎的皇室親戚。她們飲食精妙,紫駱駝,犀牛筋,水晶白盤子白玉碗,富貴交映春光。

    她們是富貴到頂尊榮無限的楊家姐妹。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

    想必,這景象,和清明踏青一樣,隆重,輝煌,富貴無限,華麗無邊。

    如果說楊家姐妹實在是貴婦奢華,不能代表廣大民間踏青活動的盛況,那麽蘇軾筆下的《踏青遊》則完全描繪市井之春,大眾踏青之樂:

    攺火初晴,綠遍禁池芳草。鬥錦繡、火城馳道。踏青遊,拾翠惜,襪羅弓小。

    蓮步嫋。腰支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今困天涯,何限舊情相惱。念搖落、玉京寒早。任劉郎、目斷蓬山難到。仙夢杳。良宵又過了。樓台萬家清曉。

    綠衣清新,錦繡滿城,女子們,翠錦如霞,邁著小腳兒,蓮步輕移,腰上佩戴著象征高潔和吉祥的蘭草,走在春光裏,一副閑適寧靜,悠然信步的樣子。

    二

    踏青習俗來源無考。但是曆久彌新。

    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

    《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見,踏青不僅僅是清明這一日,根據南北氣候不同,北方春天來的略微晚些,南方卻早,二月就鮮花開遍了。於是,踏青活動安排到二月。

    踏青最盛行的,應該是唐宋,政局穩定時,踏青活動更熱鬧,唐玄宗太平盛世幾十年,楊家姐妹權傾一時,車馬喧嘩,春遊自然隆重。

    白居易筆下的《錢塘湖春行》也生動經典,給後世留下了對當時踏青盛況的參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裏陰白沙堤。

    亂花漸欲迷人眼,千古名句,是後世眼中最真實最美麗的大唐春光。

    大宋作為曆史上政局最長的一個朝代,有相當一段時間,太平盛世,重武輕文。宋代著名的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的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踏青遊人,熙攘街市,無比繁華。一卷畫,人物多到五百五十,牲畜也有五十多頭,船、車、轎,各種交通工具齊全,一個大宋的縮影,凝聚在小小一卷畫作中。

    宋代王詵所作《踏青遊》亦是反映此情景:

    金勒狨鞍,西城嫩寒春曉。

    路漸入、垂楊芳草。

    過平堤,穿綠逕,幾聲啼鳥。

    是處裏,誰家杏花臨水,依約靚妝窺照。

    極目高原,東風露桃煙島。

    望十裏、紅圍綠繞。

    更相將、乘酒興,幽情多少。

    待向晚、從頭記將歸去,說與鳳樓人道。

    明朝王象也有《踏青》詩:

    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玩得太瘋太熱鬧了,很晚了還沒有迴家。

    清代滿人天下,依然保留著踏青的習俗,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我嚐清明上塚,見遊女蹋青。

    清代孔尚任在《紅橋修禊序》中,有一段文字專門描寫了揚州人三月三日在瘦西湖畔的紅橋水邊踏青祓禊的場景:康熙戊辰春,揚州多雪雨,遊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鹹泛舟紅橋,橋下之水若不勝載焉。予時赴諸君之招,往來逐隊,看兩陌之芳草桃柳,新鮮弄色,禽魚蜂蝶……

    踏青者,多為青年男女,以熱烈多情之青春,融入無限多情之大自然,陽氣上升,濁氣下降,在深宅裏躲藏了一冬天的心和渴望,得到了完全的釋放。心情爽朗,身體舒展,摘一朵山花插鬢,鞠一捧山泉解渴,大自然的輕靈雋秀,心中情事,猶如花開,刹那間,嬌蕊迎風,嫩瓣微微。

    三

    春天來了,郊外濕漉漉,水溶溶的。水汽從地麵升起,草葉上掛著露珠。桃花、李花爭紅鬥豔,草叢裏不知名的小花朵紅的黃的紫的,一團團一簇簇,開會似的,這兒冒出來一叢,那兒冒出來一朵兒,空氣都是潤的,流動著芳香。走在這樣的時刻,身體是輕的,心也是輕的,桃花瓣、杏花蕊,掐了柳葉尖,嬌嫩的,像嬰兒的臉,也像嬰兒的笑,發自內心,純美清澈。

    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

    隻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

    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

    放風箏是踏青活動之一,一來為了玩樂,還有個說法是放晦氣。

    《紅樓夢》中,大觀園姐妹不出去春遊,但是她們保留了跟踏青有關的習俗——放風箏。

    春天,桃花開了,春風暖了,姐妹們開詩社,放風箏,她們家沒有女孩出遊的習慣,所以,大觀園的春光鳥語,屬於是小範圍的踏青活動。

    《紅樓夢》第七十迴,黛玉春天起桃花社,大家又做了一迴柳絮詞,最後被一隻風箏吸引出門,大家興起,又命丫鬟取了各自的風箏來放。

    寶玉拿的是個林大娘送來的美人風箏,探春拿來的是一個軟翅子大鳳凰,寶琴是一個大蝙蝠。

    探春的大鳳凰偏偏在空中遇到了另一個不知誰的大鳳凰,被一個喜字帶響鞭的風箏纏繞在一起,預示了她馬上遠嫁做王妃的事實。

    讓人心疼的是預示寶黛情事的兩個風箏,寶玉的美人風箏怎麽也放不起來,黛玉在最後撒手的那一刻,突然說:這一放雖有趣,隻是不舍。讀懂這短短文字,忽然心內一疼,寶玉的風箏,是林大娘送來的美人,這美人,他是不舍的,所以,放不起來。最後,被黛玉指點,才放飛了。黛玉的風箏很快放起來,卻突然不舍。

    要知道,這一去,寶玉另娶,黛玉別嫁,和探春的風箏一樣,攜裹著命運飛去。

    最淒然、心酸的,是寶玉對黛玉風箏飛走的感歎:可惜不知道落在哪裏去了。若落在人煙處,被小孩子得了還好;若落在荒郊野外無人煙處,我替他寂寞。想起來把我這個放去,教他們倆做個伴兒罷。

    種種跡象,寶黛很可能因抄家分手,黛玉為挽迴賈府另嫁和探春一樣成為某王妃,寶玉為家族利益娶寶釵。

    就算日後,一個抑鬱而終,一個歸彼大荒,在生命最後的荒寒中,兩個人迴憶起曾經,在各自風箏飛去的刹那,心頭短暫卻深切的不舍和疼痛,有過為彼此傾心相付,亦會無怨悔。

    對於愛情來說,從來不是得到了什麽,而是有多少心甘情願的美好和不舍,最後,這些都變成迴憶,在漫長的歲月中,影像不斷,豐腴著餘下來的生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人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滿天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滿天心並收藏美人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