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年年元月在,歲歲不饒人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一
宋代禮教森嚴。朱淑真這樣一闋小詞,簡直犯了眾怒——一個女子怎麽敢直接說自己在燈會上和人約會呢!這不是要教壞廣大女性同胞麽?幹脆,剝奪她的署名權。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闋詞的作者被傳為歐陽修。直到世風迴歸到正常,女子可以約會了,能自主戀愛了,可以做主婚姻和情感了,署名權才迴歸給朱淑真。
朱淑真大膽叛逆,屬於非主流問題少女。相比於“嬌癡不怕人猜,和衣臥倒人懷”那樣的句子,這首《元夕》真是委婉唯美了不知多少倍。隻不過,這樣大膽直白的句子,實在是無法安在某位男性詩人的頭上。
朱淑真筆下的元夕,便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古人最浪漫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從一些詩詞資料來看,古人的確是把上元節,過成了情人節。
同是宋代的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亦是成為描寫元夕的經典,與朱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起成為傳唱千古的句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已是難得的相見,一年一度相約日,但是節日裏燈火太絢麗,人也太多了,兩個人不幸走散,真是百般焦急。正在心焦失落中,忽然迴頭,見她正在燈下對著自己微笑。
正是寫出了失而複得的巨大喜悅,才引起共鳴,這兩句詩,便成了經典名句。再沒有一種驚喜,能比“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麽巧合,幸運,多麽巨大的幸福!
上元節是約會的好時候,人多做掩護,觀燈做借口,喜悅一路飛揚,如同半空中盛放的煙火。
朱淑真也會和情人在上元節這天約會,享受一晚上自由又甜蜜的時光,但是後來,她另嫁他人。婚後,再次來看燈,卻再也不見那個人,斯時斯景,惹人心碎。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曾經,天剛一擦黑,月亮還沒有升起來,她就開始梳妝打扮,想到馬上就要見到那個人,一顆心已經按捺不住狂跳。如今,人是懶懶的人,當燈會隻剩了燈會,誰,還有許多心思來遊逛呢?於是,淚濕春衫袖。
沒有那個人在,心是空的,夢是冷的,再熱鬧的燈火,再絢麗的煙火,亦不過夢幻泡影。
李清照南下之後,失去趙明誠,失去大批金石寶貝,家國無存,落寞無著,其間也寫過元夕《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依然的火樹銀花,依然的寶馬香車,依然的人熙攘,笑語喧嘩,卻,再沒那顆融入的心。隻是聽聽青年男女們的笑語,都會勾起心內感傷,從而,常常歎息。
二
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
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宮廷中過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盛況。
隋煬帝時,上元節也相當隆重,《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裏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東京夢華錄》則記錄了宋代上元節的盛況:
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裏燈火不絕。
賞月,看燈,放煙火,吃元宵,情侶相見,全家同遊,到處一片喜樂。
到了唐代,上元節燈會更熱鬧——由宮廷延續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這前後幾天,沿街張燈掛彩,家家門口掛燈,政府也會辟出空地,組成燈會的中心,樹上掛燈,門口掛燈,巨大的燈台更是掛滿各種造型的燈。燈火將夜晚映照得有如白晝,又更比白天多許多幻彩。
燈會這幾天,男女老少都可出行,女子該守的規矩在這上元節是可以放寬鬆些的,小戶人家的女子,早早就約了夥伴去玩,大戶人家的小姐,可以帶上兩個丫鬟,亦是歡天喜地出門去。
滿街都是人,滿眼都是燈,比起春節在家團圓的拘束,上元節,才真正是青年男女抒放身心的最浪漫節日,他們看燈,也傳情,在人山人海中,體味珍貴的自由和幸福。
上元節的盛況到底有多誇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家家開門狂歡,燈火連天,驚天動地,如千軍萬馬一樣,實在是無比壯觀。
隋煬帝也寫過《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流水樣的燈火,流水似的月影,映襯著人間盛世繁華。無論如何,上元節,就可以妝點出一個盛世,麻痹君王,他們躲在這盛況下,無比歡欣。
唐伯虎《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燈和月,月與燈,是底色。真正的色彩,是相遇,是情開,是花滿,是人間喜色,春上眉梢,懵懂的情意和相思,如枝頭纏繞的燈火。
清代詩人董舜民《元夜踏燈》: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
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迴佯怒,一迴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見了那個人,慍怒,微笑,佯裝不在乎,心裏卻翻滾著巨浪,享受這人間多情,上元節鬧。在滿溢的幸福中,不禁替月宮上的嫦娥遺憾起來:哎呀呀仙子,你真不知道這人間有多好,情有多甜麽?為什麽不迴歸人間,還住在冷冰冰的月宮裏呢?有愛,就有底氣,而這不多的愛情機會,是拜節日所賜,少,卻更珍惜。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女子是為外麵的世界去的,好容易有次出門的機會,能遇見個才貌仙郎最好了,於是歡歡喜喜,梳妝打扮,一年一日,隆重且憧憬。男人卻是為美女去的,男人的世界就是外麵,他們沒有向往,但是年輕女性如此集中的日子,一年一度,讓他們興奮無比。
三
李商隱寫的元宵詩,不但表現了花千樹的壯麗景色,還出現了紫姑這樣一個女子。《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紫姑亦是跟元宵節有關係的。
《荊楚歲時記》、《清嘉錄》都記錄了關於紫姑的故事,也說明了元宵節看燈吃元宵遊玩之外,還有一個習俗:請紫姑仙。
紫姑是什麽仙?說起來嚇人一跳,她不像嫦娥或者七仙女那樣飄逸飛在九天外,而是駐紮人間第一汙穢地——廁所。
是的,紫姑是廁神。
南朝劉敬叔的《異苑》記載過紫姑。
傳說,紫姑原是一大戶人家的小妾,因勤勞美麗,深得男主人寵愛,卻被原配嫉妒,每天命她幹最髒最累的活兒。於是,紫姑每天就在廁所這類的汙穢之地幹活、受苦。就算這樣,原配夫人也不打算放過她,在一個元宵節的晚上,將紫姑毒死在廁所裏。
紫姑淒慘的命運感動了上天,於是封紫姑為廁神,幾年之後,紫姑到底報仇雪恨,將毒婦也嚇死在廁所裏。
蘇軾亦為紫姑立傳《紫姑神記》。人們同情弱者,卻不斷地製造出弱者,人性複雜,從無改變。
紫姑做了廁神之後,依然善良,時常助人,於是,正月十四晚上,人們便在茅廁邊上燒一炷香,用稻草紮一個紫姑的像,虔誠邀請。第二天一行人履行儀式,將簸箕等物蒙蓋上頭巾,從廁所抬迴家裏的正屋,作扶乩之用。然後倒扣簸箕,兩個人一人一隻手分別抬著簸箕前端的一邊,在簸箕後麵插上一根竹筷,讓它著地,筷子就會在鋪撒著麵粉的盤子上畫出字句來作為神的指示。
請紫姑神,類似於現在學生中流行的請筆仙,增一笑一歎而已,不過是求得些吉慶或吉利的話來安慰自己,都是對未來迷茫的少年或者無法掙脫現實的底層人玩的把戲。
大概是因其全無仙子的飄逸和美好,元宵節迎接紫姑的習俗漸漸消失,反而成了一年一度的情人節,許多愛情佳話和元夕有關。
戲曲也愛將男女定情安排在元宵節燈會上,增添浪漫。《荔鏡記》中,陳三和五娘,便是在元宵節一見鍾情;樂昌公主和駙馬徐德言,經過戰亂和逃亡之後,也在上元節這天破鏡重圓,成為千古佳話。
珠翠雲鬢,環佩叮當,女子們身著最亮麗的衣裙,走在火樹銀花的燈火流光中,觀燈,同時也在希冀著愛情,看人,也尋訪著人群中有沒有一張令人驚豔心跳的臉。愛情是古時女子一生的心事,卻隻有這一天,才能有機會給自己的心,做一迴主。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一
宋代禮教森嚴。朱淑真這樣一闋小詞,簡直犯了眾怒——一個女子怎麽敢直接說自己在燈會上和人約會呢!這不是要教壞廣大女性同胞麽?幹脆,剝奪她的署名權。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闋詞的作者被傳為歐陽修。直到世風迴歸到正常,女子可以約會了,能自主戀愛了,可以做主婚姻和情感了,署名權才迴歸給朱淑真。
朱淑真大膽叛逆,屬於非主流問題少女。相比於“嬌癡不怕人猜,和衣臥倒人懷”那樣的句子,這首《元夕》真是委婉唯美了不知多少倍。隻不過,這樣大膽直白的句子,實在是無法安在某位男性詩人的頭上。
朱淑真筆下的元夕,便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古人最浪漫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從一些詩詞資料來看,古人的確是把上元節,過成了情人節。
同是宋代的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亦是成為描寫元夕的經典,與朱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起成為傳唱千古的句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已是難得的相見,一年一度相約日,但是節日裏燈火太絢麗,人也太多了,兩個人不幸走散,真是百般焦急。正在心焦失落中,忽然迴頭,見她正在燈下對著自己微笑。
正是寫出了失而複得的巨大喜悅,才引起共鳴,這兩句詩,便成了經典名句。再沒有一種驚喜,能比“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麽巧合,幸運,多麽巨大的幸福!
上元節是約會的好時候,人多做掩護,觀燈做借口,喜悅一路飛揚,如同半空中盛放的煙火。
朱淑真也會和情人在上元節這天約會,享受一晚上自由又甜蜜的時光,但是後來,她另嫁他人。婚後,再次來看燈,卻再也不見那個人,斯時斯景,惹人心碎。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曾經,天剛一擦黑,月亮還沒有升起來,她就開始梳妝打扮,想到馬上就要見到那個人,一顆心已經按捺不住狂跳。如今,人是懶懶的人,當燈會隻剩了燈會,誰,還有許多心思來遊逛呢?於是,淚濕春衫袖。
沒有那個人在,心是空的,夢是冷的,再熱鬧的燈火,再絢麗的煙火,亦不過夢幻泡影。
李清照南下之後,失去趙明誠,失去大批金石寶貝,家國無存,落寞無著,其間也寫過元夕《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依然的火樹銀花,依然的寶馬香車,依然的人熙攘,笑語喧嘩,卻,再沒那顆融入的心。隻是聽聽青年男女們的笑語,都會勾起心內感傷,從而,常常歎息。
二
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
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宮廷中過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盛況。
隋煬帝時,上元節也相當隆重,《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裏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東京夢華錄》則記錄了宋代上元節的盛況:
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裏燈火不絕。
賞月,看燈,放煙火,吃元宵,情侶相見,全家同遊,到處一片喜樂。
到了唐代,上元節燈會更熱鬧——由宮廷延續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這前後幾天,沿街張燈掛彩,家家門口掛燈,政府也會辟出空地,組成燈會的中心,樹上掛燈,門口掛燈,巨大的燈台更是掛滿各種造型的燈。燈火將夜晚映照得有如白晝,又更比白天多許多幻彩。
燈會這幾天,男女老少都可出行,女子該守的規矩在這上元節是可以放寬鬆些的,小戶人家的女子,早早就約了夥伴去玩,大戶人家的小姐,可以帶上兩個丫鬟,亦是歡天喜地出門去。
滿街都是人,滿眼都是燈,比起春節在家團圓的拘束,上元節,才真正是青年男女抒放身心的最浪漫節日,他們看燈,也傳情,在人山人海中,體味珍貴的自由和幸福。
上元節的盛況到底有多誇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家家開門狂歡,燈火連天,驚天動地,如千軍萬馬一樣,實在是無比壯觀。
隋煬帝也寫過《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流水樣的燈火,流水似的月影,映襯著人間盛世繁華。無論如何,上元節,就可以妝點出一個盛世,麻痹君王,他們躲在這盛況下,無比歡欣。
唐伯虎《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燈和月,月與燈,是底色。真正的色彩,是相遇,是情開,是花滿,是人間喜色,春上眉梢,懵懂的情意和相思,如枝頭纏繞的燈火。
清代詩人董舜民《元夜踏燈》: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
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迴佯怒,一迴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見了那個人,慍怒,微笑,佯裝不在乎,心裏卻翻滾著巨浪,享受這人間多情,上元節鬧。在滿溢的幸福中,不禁替月宮上的嫦娥遺憾起來:哎呀呀仙子,你真不知道這人間有多好,情有多甜麽?為什麽不迴歸人間,還住在冷冰冰的月宮裏呢?有愛,就有底氣,而這不多的愛情機會,是拜節日所賜,少,卻更珍惜。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女子是為外麵的世界去的,好容易有次出門的機會,能遇見個才貌仙郎最好了,於是歡歡喜喜,梳妝打扮,一年一日,隆重且憧憬。男人卻是為美女去的,男人的世界就是外麵,他們沒有向往,但是年輕女性如此集中的日子,一年一度,讓他們興奮無比。
三
李商隱寫的元宵詩,不但表現了花千樹的壯麗景色,還出現了紫姑這樣一個女子。《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紫姑亦是跟元宵節有關係的。
《荊楚歲時記》、《清嘉錄》都記錄了關於紫姑的故事,也說明了元宵節看燈吃元宵遊玩之外,還有一個習俗:請紫姑仙。
紫姑是什麽仙?說起來嚇人一跳,她不像嫦娥或者七仙女那樣飄逸飛在九天外,而是駐紮人間第一汙穢地——廁所。
是的,紫姑是廁神。
南朝劉敬叔的《異苑》記載過紫姑。
傳說,紫姑原是一大戶人家的小妾,因勤勞美麗,深得男主人寵愛,卻被原配嫉妒,每天命她幹最髒最累的活兒。於是,紫姑每天就在廁所這類的汙穢之地幹活、受苦。就算這樣,原配夫人也不打算放過她,在一個元宵節的晚上,將紫姑毒死在廁所裏。
紫姑淒慘的命運感動了上天,於是封紫姑為廁神,幾年之後,紫姑到底報仇雪恨,將毒婦也嚇死在廁所裏。
蘇軾亦為紫姑立傳《紫姑神記》。人們同情弱者,卻不斷地製造出弱者,人性複雜,從無改變。
紫姑做了廁神之後,依然善良,時常助人,於是,正月十四晚上,人們便在茅廁邊上燒一炷香,用稻草紮一個紫姑的像,虔誠邀請。第二天一行人履行儀式,將簸箕等物蒙蓋上頭巾,從廁所抬迴家裏的正屋,作扶乩之用。然後倒扣簸箕,兩個人一人一隻手分別抬著簸箕前端的一邊,在簸箕後麵插上一根竹筷,讓它著地,筷子就會在鋪撒著麵粉的盤子上畫出字句來作為神的指示。
請紫姑神,類似於現在學生中流行的請筆仙,增一笑一歎而已,不過是求得些吉慶或吉利的話來安慰自己,都是對未來迷茫的少年或者無法掙脫現實的底層人玩的把戲。
大概是因其全無仙子的飄逸和美好,元宵節迎接紫姑的習俗漸漸消失,反而成了一年一度的情人節,許多愛情佳話和元夕有關。
戲曲也愛將男女定情安排在元宵節燈會上,增添浪漫。《荔鏡記》中,陳三和五娘,便是在元宵節一見鍾情;樂昌公主和駙馬徐德言,經過戰亂和逃亡之後,也在上元節這天破鏡重圓,成為千古佳話。
珠翠雲鬢,環佩叮當,女子們身著最亮麗的衣裙,走在火樹銀花的燈火流光中,觀燈,同時也在希冀著愛情,看人,也尋訪著人群中有沒有一張令人驚豔心跳的臉。愛情是古時女子一生的心事,卻隻有這一天,才能有機會給自己的心,做一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