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訓練法正是基於移情的以上作用而形成的道德情感訓練方法,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善於體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從而與之產生共鳴。我國學者曾進行過一項自然教育情境下的研究,嚐試出一套“移情訓練係列法”李遼:《青少年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係》心理學報,1990(1)……在移情訓練法的運用中,應注意:第一,以平等的態度和方式教育受教育者;第二,豐富受教育者的情緒情感,特別是增進他們在人際交往和互動中的積極性情緒情感;第三,鼓勵受教育者多活動,多交往,或者扮演多重角色,增進他們對他人情感和態度的敏感性,學習尊重他人,體諒他人;第四,幫助受教育者盡可能少地習得某些社會偏見,並力圖克服既存的社會偏見。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ying)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位置,並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這一技術最初是由心理學家莫雷諾(moreno)於20世紀30年代在心理治療中創立的,這一技術目前已成為心理學領域中公認的有效方法之一。

    角色扮演法對於發展個體關愛他人、體諒他人的社會情感以及發展人際交往能力方麵有著重要意義。不僅如此,心理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較長時間的角色扮演經驗還可以改變人們的心理結構,從而使人們的個性發生實質變化。

    (5)榜樣示範法

    榜樣示範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優秀業績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於: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感,磨煉意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榜樣的示範作用。但是,在心理學上,榜樣示範法主要還是源於榜樣學習技術在品德及親社會行為研究領域中的應用。大量研究表明,讓兒童接觸利他榜樣可以增加利他行為,而成人的利他榜樣行為有助於兒童做出相應的助人行為。

    在品德培養中,運用榜樣示範法,一是要注意“遠”、“近”榜樣的結合;二是要注意充分發揮教育者(包括教育者、父母等)的表率作用;三是榜樣要具體化、人格化,注意對榜樣的宣傳不要過多和過於理想化,否則,容易使人反感,乃至誘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四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榜樣分析,增強他們鑒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和水平。

    (6)活動道德教育法

    所謂活動道德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在活動中通過活動而且為了活動的教育。參見戚萬學:《活動教育道德論》,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5頁。其實質在於活動--個體的活動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該模式中“活動”的範疇包括具有道德教育意義或功能的個體外部活動,或影響個體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及調節人際關係的外部活動。也就是說,它是要求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的興趣和道德需要為基礎,以促進個體道德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和諧為目的的現實的社會交往活動。做好這一模式要求:道德教育必須是無灌輸的教育;在全部教育過程中都應堅持對學習者自由、自治的尊重。道德教育應以促進學生在現實中實踐自己的道德生活為目的。(7)生態德育法

    生態德育法,要求教育者突破傳統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樹立理性生態人的思想信念。主要通過以下方法進行生態德育,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倡導綠色消費;開設活動生態道德教育課程。大學的生態德育重在生態理性的積澱,通過生態與生態道德文化、生態倫理思想史、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道德觀等多方麵滲透及參與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體驗,增強其生態道德責任感,提高主體參與生態保護的意願。

    四、學校的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德育過程中隻有知、情、意、行四種心理成分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最終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品德教育才真正達到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境界。從品德心理形成過程看,“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間是有機聯係的,一般是從提高道德認識開始,沿道德情感、意誌、行為的順序發展,但在實際品德教育中,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四要素的任何一個要素為開端實施培養和教育。具體來說,學校品德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曉之以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意誌、行為的基礎,在品德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針對道德認識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對個體品德教育、培養的原則是曉之以理,提高道德認識的關鍵是形成道德觀念。

    一個人隻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知道是與非,知道怎樣做,為什麽這樣做,才能做出自覺的行為。道德觀念的形成是從具體的道德情境中的一些共同因素抽象出來的。所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必須創造道德實踐機會,讓學生在道德情境中明辨是非,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青少年的道德是非觀念是在集體的影響下發展變化的。良好的集體輿論是青少年道德是非觀念的形成的重要基礎。集體輿論對集體成員品德形成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個體的道德行為作出權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勵或製止,是“強化”的信號。二是直接影響個體道德認識的提高。三是集體榮譽的源泉。如果按這種作用程度為指標,把一個班集體的輿論分為三級水平:一是有壓倒一切的正確集體輿論;二是正確輿論能占上風;三是沒有正確的輿論。正確的集體輿論是先進集體道德心理的組成部分,是集體成員變化的“晴雨表”.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屆46.當青少年親身體會按一定道德要求行動給集體和別人帶來好處,得到輿論的支持與好評,並得到情緒上的愉快的體驗時,他們就會具體認識到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從而產生按這一要求繼續做好事的欲望。對於青少年學生;我們尤其要充分重視學生所在的班集體在道德信念形成中的作用。班集體的正確輿論和集體行為規則,不僅能使道德要求成為集體成員的行動指南,而且能使錯誤的道德觀念和不良的行為受到製止和逐步改造。青少年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光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隻有使所在集體的絕大部分成員都確定共同一致的道德需要傾向時,個人的道德信念才能鞏固和提高。

    3.學生道德情感的激發

    道德情感是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是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關係的反映,因此,與學生道德情感有密切聯係的是學生的道德需要。若家長、教師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的道德需要一致,就產生積極、肯定的道德情感體驗,反之,則產生消極、否定的道德情感體驗,例如,某學生“助人為樂”是因為“助人為樂”的道德準則轉化為該學生的道德需要,當自己或他人做出與本人道德需要相一致的行為時,引起了“愉快”這一內心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因此,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關鍵是圍繞學生的道德需要,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工作。

    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是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來進行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良好的道德認識是積極情感體驗的基礎;二是提供典型案例,在事例的分析中提高判斷能力,豐富道德情感;三是交給學生化解消極情感體驗的方法,激發和保持積極情感;四是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榜樣示範”教育。

    4.學生道德意誌的鍛煉

    學生具有道德意誌力,就能按照道德要求,在“知”與“情”的基礎上促進道德動機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它是學生做出道德行為的保證。與成人相比,中小學生的道德意誌力是比較薄弱的,自控能力也較差,表現為:已有的道德動機難以戰勝內心衝突中的非道德動機;難以抵禦現實生活的各種誘惑,常在外界的誘惑下產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

    因此在學生品德教育中,道德意誌是保證“知”與“情”向“行”轉化的關鍵因素。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誌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是品德心理教育的重要實踐環節。它直接影響著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道德意誌力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加強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科學世界觀;二是組織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取道德意誌鍛煉的感性經驗;三是加強自我鍛煉,從小事做起,養成自我檢查、監督和激勵的良好習慣;四是在生活與學習中培養學生抗誘惑的能力。

    5.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道德行為習慣是指一個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方式。道德行為習慣是與一定需要、道德傾向聯係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它是一個人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穩定的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培養學生品德不能單靠道德動機教育和道德行為方式的指導,還必須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培養和訓練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從為他們提供先進的道德榜樣著手。先進的道德榜樣常常被認為是道德標準的化身、人類的楷模和青少年學習的方向。他們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透過榜樣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動,把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具體化,可以使青少年在富於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範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和受到深刻的教育。

    培養和訓練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必須創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環境,盡可能地減少和排除重複不良行為的機會。有效地培養和訓練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應該注意到:一是在有意練習時,要使他們明確練習的目的意義及階段要求,激發他們參與練習的積極性。二是依靠集體輿論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練習中出現鬆懈、不耐煩和偏離目標的現象;三是要不間斷地堅持練習,並且及時向他們反饋練習的成績,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四是正確、合理地使用強化方式。

    【本章思考題】

    1.什麽是品德?它與道德有何區別?

    2.簡述品德的心理結構。

    3.品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哪些特點?

    4.論述學校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5.結合當今信息化社會的時代特征,談談學校如何開展品德教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