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真實性原則是指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和方法,也就是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由於培養人的品德是一種長期的、複雜的任務,因此用客觀的真實態度和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客觀真實性原則也要求我們樹立“注重實效,力戒空談”的德育規範。像古人所說的:“不說大話,不務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品德教育的實質在於培養對待道德原則與道德規範的正確態度。

    4.辯證發展性原則

    所謂辯證的發展性原則是指研究者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應以變化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品德問題。在德育中貫徹發展性原則,就要充分重視人的品德心理的各種量的變化和質的表現,不斷觀察和了解品德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而不能以靜止的固定模式看待學生的暫時修養欠缺問題。對於兒童青少年道德素質的教育培養工作,堅持發展性原則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教育中所存在的諸多現象和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正是唯物辯證法這一原理的精髓體現。

    5.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當學生把教育者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動機時,才會有自覺的行動,才能夠形成相應習慣和品質。信任和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的提出,就是以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這一規律為依據的。

    尊重,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它要求德育中應遵循一視同仁的原則,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既不能一味遷就,也不能簡單粗暴,而應當把“嚴”與“愛”結合起來。嚴格要求學生也是學生的期望,但這種嚴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要求過高,學生做不到,會喪失信心或對教師產生對立情緒;要求偏低,學生輕易達到,得不到什麽教育,反而失去教育的嚴肅牲。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嚴格要求就沒有教育。但嚴格必須適度,要合情合理,要求一經確定,不要朝令夕改,可以經過一段時間貫徹執行,通過實踐的檢驗後再適當修改補充,使它更加符合實際。

    這個原則,從整體上講是從愛護學生的目的出發,既把學生看作教育的客體,又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充分合作,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上麵所講的一些德育的主要原則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不能在德育過程中片麵強調某一個原則的作用而忽視其他原則的作用。總之,要全麵地、綜合地理解和貫徹德育的方針和原則,學校的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學校的品德教育的目標與方法

    1.學校的品德教育的目標

    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目標在德育方麵的具體要求。所謂德育目標,就是指一定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在品德方麵的質量和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德育目標是從德育預期結果,也就是從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品德的角度來說明德育的作用和認識德育活動的價值的。所以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德育目標,就是對德育活動結果的具體要求,對德育工作產品的質與量的具體規定。

    從表麵上看,德育目標是國家、政府或政治家、教育家提出來的,是一種屬於意識形態範疇的主觀性的東西。實際上,德育目標的提出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是從社會對青少年一代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全麵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

    德育目標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鮮明的社會性。這主要表現為:第一,具有曆史性。德育目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產物,並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第二,具有國家性與民族性。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同一的社會環境中,必然形成大致相同的文化、習俗、傳統,這些都影響著他們對德育目標的製定。第三,具有階級性。任何一個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首先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提出一定社會的德育目標。第四具有人類的共同要求和反映一定的時代特點。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說德育目標是一個區域性、曆史性的範疇。它還具有繼承性、現實性和超前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國家性和現實性。

    結合現實情況看來,我國學校的品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或總目標)是:“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整體來看,這個目標的提出是科學的、現實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而這一終極目標又可區分為如下四個漸近的層級性目標:

    第一,德育的基礎性目標。首先是社會公德問題。社會公德是人類為了維護社會生活秩序而形成的社會最基本的公共行為準則和規範。社會成員隻有遵守公德準則,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運行,保證個人與他人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它是對每一個社會成員起碼的道德要求,自然也是對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文明處事、禮貌待人、熱愛勞動、勤奮好學、艱苦創業、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德育的主要目標。愛國主義教育與人生觀教育有機結合,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

    第三,德育的主導性目標。德育的主導性目標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主導性目標是在愛國主義教育基礎上的升華和發展。

    第四,德育的理想性目標。社會主義學校不僅僅是培養一般的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此,在學校德育活動中,要向共產黨員、先進積極分子和團員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要求他們用共產主義道德規範和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做其他學生的表率;要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提倡和積極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用崇高的理想激勵他們前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用理想性德育目標去評判和要求大多數學生。對理想性目標的要求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不宜搞一刀切。隻有這樣,才能協調好德育這幾個目標之間的關係,取得現實效果,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多層次發展要求的人才。

    2.學校的品德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故事討論法

    道德故事討論法采用的道德故事主要是以假設的道德故事為主,也可以運用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在這些故事或真實事件中,隱含著同一行為情境下相互衝突的兩種價值,如前麵提到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故事--“海因茲的故事”,以及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故事--“瑪麗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一天,一個叫瑪麗的女孩要去參加朋友的生日晚會。在路上,她看到一個女孩摔倒在地上,把腿摔傷了。這個女孩要瑪麗去她家叫她的父母,以便他們能來帶她看醫生。但是,瑪麗如果幫她叫父母的話,她就來不及參加朋友的生日晚會了,就會錯過吃冰激淩、蛋糕以及玩各種遊戲的機會。瑪麗應該怎麽辦?.其基本做法是:教育者首先設計好一個體現兩難特征的故事情境和相應的若幹問題,為討論的展開提供具體背景,然後組織受教育者分小組圍繞道德兩難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教育者講究提問的技巧和策略,以引導受教育者探究自身主張的邏輯,並基於一般的思維方式、以挑戰或質疑的方式促進未成年人之間相互交流,激發他們的認知衝突和社會角色認取。在方法運用中,教育者的提問及其表達非常重要。在討論初始階段,教育者可以通過突出道德爭端(或價值衝突)、詢問受教育者選擇的理由、改變問題情境等策略來激發討論;在討論深入階段,教育者需要將問題予以升華,根據受教育者現有的道德認知水平提出旨在促進道德認知發展的新論點,並設法讓他們超越自己的觀點,站在中立或他人立場上反思道德問題。

    嚴格意義上的道德故事討論法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教育者的職業素質要求甚高,非一般人員所能操作。在實際中,教育者可以在領會這一方法的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在專業工作者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2)說理法

    說理法是教育者借助語言、情境、事實或人物事跡等,根據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水平來進行道理的陳述,以使他們接受或改變某種思想觀念或態度的方法。說理法是提高未成年人道德認識水平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品德培養方法之一。

    道德上的說理要行之有效,首先是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品德實際發展水平,包括思想認識水平和生活或行為情境,以便使說理具有針對性;其次,要把握說理的基本邏輯,並做到事實明晰、情理交融;再次,需要根據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水平和具體的事件來選擇說理的策略,即是從結果還是從非結果出發,或者是從利人(群)還是利己出發,或者是從眼前還是長遠出發等。同時,選擇合適的說理場景、把握說理的具體時機等,也是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

    (3)移情訓練法

    眾多社會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學家都一致認為,移情是維係積極社會關係的重要的社會性動機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心理橋梁,對於促進道德與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培育與激發,離不開移情能力的培養。

    所謂移情能力,就是個體將自己處在他人位置,設身處地去預測和感受、體驗他人的反應、情感和行為方式的一種社會性能力。這種反應、情感和行為方式的對象,可以是對具體的人、事、物,也可以是具體的言行舉止,還可以是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