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準則行為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傾向,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品德具有複合性、內隱性、自主性、穩定性、社會性、調節性和層次差異性特征。一般認為,品德包含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幾方麵心理結構。人的品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主要體現在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環節之中,受生理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影響。學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會性功能和個體性功能,應堅持目的性、針對性、客觀真實性等原則。我國學校品德教育的目標十分明確,具體教育方法有故事討論法、說理法、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等,內容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個品德心理方麵的教育。
【學習目標】
1.理解品德的內涵、特點與心理結構。
2.掌握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3.了解影響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4.了解學校德育的功能與德育的原則。
5.重點掌握學校德育的目標、方法和內容。
(第一節品德概述
品德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在階級社會中,品德往往帶有階級的烙印。品德通過社會關係和道德規範的製約以及自我調節,也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
一、品德的內涵與特點
1.品德的內涵
品德(morality)即道德品質,又稱德性、品性或操行等,是個體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規範、行為準則等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它是通過個體在道德觀念支配下的道德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經曆了外在規範準則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十分複雜的過程而得以形成的。品德是個體人格係統中具有道德核心意義的部分。
品德是由個體的道德行為來顯示的,但是偶爾或一時的道德行為並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已具備了某種品德。隻有一個人具有某種穩定的道德觀念,並在它的支配下一貫地做出某些道德行為時,我們才說他具有某一品德。所以,可以通過某人所具有某種品德,來預見或期望他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動。
品德對個體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評價一個人時,經常強調能力和品德這兩個因素。這兩者的關係正如史學家司馬光所說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不論什麽時代,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均是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在西方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價值澄清”的新教育改革運動,這種教育要求在“立足於完整的、社會的人的基礎上,全麵發展道德文化教育”,提倡化智慧為德性,重視發展個體的智慧與創造性,而其核心則是提高年輕一代人的道德品質。其對個體品德培育的重視對於今天的我們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2.品德的特點
在心理學中,對於品德是否表現為一種心理特質,存在著特質論和情境論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論。特質論者認為,品德就是一種能夠導致習慣性行為的心理特質,這種心理特質能夠在不同的行為情境中表現出穩定性、一貫性。而情境論者則提出,人們在不同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並不存在某種固定不變的品格特質。盡管如此,兩種觀點似乎並不矛盾。前者注重品德之為品德的個體性、一致性維度,後者突出品德之為品德的實踐性、有效性維度。基於這樣的認識,可以把品德的特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複合性
從品德的心理形式看,品德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複合體,是個性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複合體;從品德的心理內容來看,品德是功利、真、善、美、聖等價值的複合體,是道德與知識、習俗、規範、信仰等的複合體,是個體的道德性與社會性的複合體;從品德的發生過程看,品德是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的複合體,是道德意識、道德能力和行為習慣的複合體。
(2)內隱性
品德是個體內隱的心理品質,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和內化,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它以道德認識為基礎,並對個體外在的道德行為起驅動、維持和定向的作用。雖然不能直接測量,但可以通過行為推知。
(3)自主性
品德的發生與形成具有自主性的一麵。單就道德的發生而言,人作為“類”由遺傳而來的種係的習性,在道德上並非必然優於其他動物,隻是由於能夠進行後天的自主學習,能夠成長為道德主體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成長完善,人作為道德的存在才凸顯出了其價值與意義,其表現出的個性心理傾向或特征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人之為人的品德。同時,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多樣的生活情境,人作為道德主體,能夠不為基本欲望或事物表象所迷惑,可以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指引下自主判斷、自主體驗、自主選擇、自主行動,也體現著人的品德的自主性特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穩定性
品德是個體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偶爾或一時的道德行為並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已經具備了某種品德,品德的穩定性表現為它對自身道德行為支配的長期性。當人在某種道德觀念的支配下,恆定地出現一係列有關的道德行為時,才表明他具有了某一品德。
(5)社會性
品德也具有社會性。品德並非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人在後天的活動與交往中所習得的社會屬性。品德是社會個體的心理傾向或特征,反映著個體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把握,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是其直接來源,這些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既反映社會現實,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道德領域中的反映,又超越現實,體現人類的本質特性的價值取向。品德的發展程度和方向受製於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由此個體的品德總是會打正社會的烙印。
(6)調節性
品德對主體行為具有自覺調節性。品德一般是以良心進行調節,不具備政治和法律那樣的強製性和懲罰性。往往通過個體內心自省而產生的內疚、不安、慚愧等道德心理,對其行為作出調整。
(7)層次差異性
品德也存在著層次差異性。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廣泛存在於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國民生活之中,這些生活領域可以大致區分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表現在個體身上則是私德和公德之分;同時,人們對道德的認識也有著範疇或層次之分,如道德作為社會現象有著道德總原則、道德的一般原則、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之分,道德作為個體現象有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或者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之分。同樣地,就個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個體在處理人己關係、群己關係時所表現出的道德風貌也有高低、優劣之分。道德的這種層次性、差異性都會在個體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之中得到直接反映。
3.品德與道德的關係
品德與道德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係。
(1)品德和道德的區別
道德是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品德則是個體現象,是社會道德內容在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道德的發生和發展服從於社會發展的規律,且不以個體的存在與否為轉移;由於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因此,道德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社會曆史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社會的影響,還受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等內在條件的製約,因此,在相同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品德行為表現都不盡相同。此外,從科學研究的對象來看,道德屬於倫理學或社會學的研究範疇,而品德屬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2)品德與道德的聯係
個體的品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離開了社會道德,就談不上個體的品德。品德的發展與道德一樣都受到社會發展及社會現實的製約,具有社會性和曆史性的特點。品德是在後天的道德教育、榜樣示範、社會道德輿論等形式的影響和感染下,通過個體道德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體的品德在受到社會道德風氣影響的同時對社會風氣也能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尤其是一些優秀人物的品德,作為一種道德品質的典範,往往會對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風、校風或校園道德文化,都會對形成、發展學生的品德產生良好的積極影響。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既要注意培養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品德,又要努力通過家庭和學校環境的建設,通過學校內部的整體合力,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積極轉化。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探討與解決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結構問題,不僅具有不斷深入認識世界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明確品德培養應抓的環節與方法也具有實際意義。
品德結構極為複雜。當我們剖析人的任何一種行為時都會發現,人的一些外顯行為都由一定的行為意向所引起,決定這種意向的是一定的思想與情感,而決定這種思想與情感的杠杆一部分是外界的對象(誘因),另一部分是內部的需要或觀念、動機。人的道德行為的產生大體上也要經曆這樣的過程,涉及到許多類似的心理成分。
一般認為,任何一種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幾方麵的心理成分。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也叫道德觀念,指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道德知識),形成道德信念,發展道德價值觀。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把外在的道德規範、道德價值體係不斷內化的過程。
在道德認識形成過程中,人們首先是獲得許多具體的道德知識,但道德知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不同於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常有明知故犯的現象發生。因此,要想發揮道德知識對行為的調節作用,必須將道德知識上升為道德觀念。當個體堅信某種道德知識的正確性,無論自己執行或者看到別人執行它,都能產生情緒體驗時,就意味著這種道德知識已轉化為道德信念。經過在實踐中多次驗證和體驗,道德信念進一步發展為道德觀念(價值係統和價值取向)。而對個體道德行為具有相對穩定的調節支配作用的是道德觀念。道德觀念是對道德現象、道德行為、道德規範等各種道德的問題的總的看法,任何人都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觀念來判斷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和好壞的。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它可以表現為人們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道德情感也是一個從外控向內控轉化的過程,一旦獲得了某種內在的情感,它就能產生道德動機的作用。
道德情感的形式主要包括直覺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倫理的道德情感。直覺的道德情感是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於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想象的道德情感是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而發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是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範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也更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激勵。倫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地意識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是一種穩定而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就都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誌
道德意誌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道德行為目標的心理過程。道德意誌一方麵體現在實現道德目標過程中的支持與控製行為的力量,另一方麵又體現在製止與道德目標相悖的行動。它的形成過程一般經過下決心、樹信心、立恆心三個階段。下決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一階段,包括道德動機的鬥爭、道德目的的確定和道德行為方法的選擇幾個環節。樹信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二階段,是根據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堅信行為的正確,樹立信心的階段。立恆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三階段,是克服困難、堅持行動、持之以恆的階段。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人在一定道德觀念支配下所做出的,對他人和社會有道德意義的實際行動。它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的集中表現和外在的具體標誌。道德行為不但能反映出個體的道德麵貌,同時也是個體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道德行為在品德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來說,在品德結構中,品德的四種心理成分是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道德認識是道德心理結構的思想基礎,是道德情感產生的依據。道德情感是伴隨著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發又會促進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結合的結果就產生了道德動機,道德動機驅使人以道德意誌來實現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誌。
品德的培養可以有各種開端,有時可以從常規行為的技能與習慣訓練開始,有時可以從提高道德認識入手,有時也可以著重去培養道德情感或增強道德意誌力,還可以幾方麵齊頭並進或交替進行。但是隻有當上述幾種心理成分協調一致地得到相應的發展,特別是有關的道德動機和一定的行為方式構成穩固的聯係時,某些品德或品德的體係才能更好地形成起來。
(第二節品德心理的發展
品德的形成,除社會研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外,也有其心理上的原因。作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對品德的心理構成及其產生與發展的分析和探討。
一、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與特點
1.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
學生品德心理的形成既是社會通過輿論和教育等渠道把道德規範傳授給年輕一代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由被動到主動地體驗這些規範並形成道德行為的過程。學生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體現在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環節之中。
(1)道德認識的形成與發展
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準則行為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傾向,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品德具有複合性、內隱性、自主性、穩定性、社會性、調節性和層次差異性特征。一般認為,品德包含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幾方麵心理結構。人的品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主要體現在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環節之中,受生理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影響。學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會性功能和個體性功能,應堅持目的性、針對性、客觀真實性等原則。我國學校品德教育的目標十分明確,具體教育方法有故事討論法、說理法、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等,內容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個品德心理方麵的教育。
【學習目標】
1.理解品德的內涵、特點與心理結構。
2.掌握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3.了解影響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4.了解學校德育的功能與德育的原則。
5.重點掌握學校德育的目標、方法和內容。
(第一節品德概述
品德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在階級社會中,品德往往帶有階級的烙印。品德通過社會關係和道德規範的製約以及自我調節,也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
一、品德的內涵與特點
1.品德的內涵
品德(morality)即道德品質,又稱德性、品性或操行等,是個體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規範、行為準則等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它是通過個體在道德觀念支配下的道德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經曆了外在規範準則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十分複雜的過程而得以形成的。品德是個體人格係統中具有道德核心意義的部分。
品德是由個體的道德行為來顯示的,但是偶爾或一時的道德行為並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已具備了某種品德。隻有一個人具有某種穩定的道德觀念,並在它的支配下一貫地做出某些道德行為時,我們才說他具有某一品德。所以,可以通過某人所具有某種品德,來預見或期望他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動。
品德對個體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評價一個人時,經常強調能力和品德這兩個因素。這兩者的關係正如史學家司馬光所說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不論什麽時代,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均是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在西方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價值澄清”的新教育改革運動,這種教育要求在“立足於完整的、社會的人的基礎上,全麵發展道德文化教育”,提倡化智慧為德性,重視發展個體的智慧與創造性,而其核心則是提高年輕一代人的道德品質。其對個體品德培育的重視對於今天的我們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2.品德的特點
在心理學中,對於品德是否表現為一種心理特質,存在著特質論和情境論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論。特質論者認為,品德就是一種能夠導致習慣性行為的心理特質,這種心理特質能夠在不同的行為情境中表現出穩定性、一貫性。而情境論者則提出,人們在不同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並不存在某種固定不變的品格特質。盡管如此,兩種觀點似乎並不矛盾。前者注重品德之為品德的個體性、一致性維度,後者突出品德之為品德的實踐性、有效性維度。基於這樣的認識,可以把品德的特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複合性
從品德的心理形式看,品德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複合體,是個性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複合體;從品德的心理內容來看,品德是功利、真、善、美、聖等價值的複合體,是道德與知識、習俗、規範、信仰等的複合體,是個體的道德性與社會性的複合體;從品德的發生過程看,品德是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的複合體,是道德意識、道德能力和行為習慣的複合體。
(2)內隱性
品德是個體內隱的心理品質,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和內化,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它以道德認識為基礎,並對個體外在的道德行為起驅動、維持和定向的作用。雖然不能直接測量,但可以通過行為推知。
(3)自主性
品德的發生與形成具有自主性的一麵。單就道德的發生而言,人作為“類”由遺傳而來的種係的習性,在道德上並非必然優於其他動物,隻是由於能夠進行後天的自主學習,能夠成長為道德主體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成長完善,人作為道德的存在才凸顯出了其價值與意義,其表現出的個性心理傾向或特征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人之為人的品德。同時,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多樣的生活情境,人作為道德主體,能夠不為基本欲望或事物表象所迷惑,可以在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指引下自主判斷、自主體驗、自主選擇、自主行動,也體現著人的品德的自主性特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穩定性
品德是個體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偶爾或一時的道德行為並不足以說明一個人已經具備了某種品德,品德的穩定性表現為它對自身道德行為支配的長期性。當人在某種道德觀念的支配下,恆定地出現一係列有關的道德行為時,才表明他具有了某一品德。
(5)社會性
品德也具有社會性。品德並非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人在後天的活動與交往中所習得的社會屬性。品德是社會個體的心理傾向或特征,反映著個體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把握,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是其直接來源,這些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既反映社會現實,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道德領域中的反映,又超越現實,體現人類的本質特性的價值取向。品德的發展程度和方向受製於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由此個體的品德總是會打正社會的烙印。
(6)調節性
品德對主體行為具有自覺調節性。品德一般是以良心進行調節,不具備政治和法律那樣的強製性和懲罰性。往往通過個體內心自省而產生的內疚、不安、慚愧等道德心理,對其行為作出調整。
(7)層次差異性
品德也存在著層次差異性。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廣泛存在於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國民生活之中,這些生活領域可以大致區分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表現在個體身上則是私德和公德之分;同時,人們對道德的認識也有著範疇或層次之分,如道德作為社會現象有著道德總原則、道德的一般原則、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之分,道德作為個體現象有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或者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之分。同樣地,就個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個體在處理人己關係、群己關係時所表現出的道德風貌也有高低、優劣之分。道德的這種層次性、差異性都會在個體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之中得到直接反映。
3.品德與道德的關係
品德與道德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係。
(1)品德和道德的區別
道德是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品德則是個體現象,是社會道德內容在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道德的發生和發展服從於社會發展的規律,且不以個體的存在與否為轉移;由於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因此,道德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社會曆史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社會的影響,還受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等內在條件的製約,因此,在相同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品德行為表現都不盡相同。此外,從科學研究的對象來看,道德屬於倫理學或社會學的研究範疇,而品德屬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2)品德與道德的聯係
個體的品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離開了社會道德,就談不上個體的品德。品德的發展與道德一樣都受到社會發展及社會現實的製約,具有社會性和曆史性的特點。品德是在後天的道德教育、榜樣示範、社會道德輿論等形式的影響和感染下,通過個體道德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體的品德在受到社會道德風氣影響的同時對社會風氣也能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尤其是一些優秀人物的品德,作為一種道德品質的典範,往往會對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風、校風或校園道德文化,都會對形成、發展學生的品德產生良好的積極影響。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既要注意培養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品德,又要努力通過家庭和學校環境的建設,通過學校內部的整體合力,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積極轉化。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探討與解決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結構問題,不僅具有不斷深入認識世界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明確品德培養應抓的環節與方法也具有實際意義。
品德結構極為複雜。當我們剖析人的任何一種行為時都會發現,人的一些外顯行為都由一定的行為意向所引起,決定這種意向的是一定的思想與情感,而決定這種思想與情感的杠杆一部分是外界的對象(誘因),另一部分是內部的需要或觀念、動機。人的道德行為的產生大體上也要經曆這樣的過程,涉及到許多類似的心理成分。
一般認為,任何一種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幾方麵的心理成分。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也叫道德觀念,指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道德知識),形成道德信念,發展道德價值觀。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把外在的道德規範、道德價值體係不斷內化的過程。
在道德認識形成過程中,人們首先是獲得許多具體的道德知識,但道德知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不同於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常有明知故犯的現象發生。因此,要想發揮道德知識對行為的調節作用,必須將道德知識上升為道德觀念。當個體堅信某種道德知識的正確性,無論自己執行或者看到別人執行它,都能產生情緒體驗時,就意味著這種道德知識已轉化為道德信念。經過在實踐中多次驗證和體驗,道德信念進一步發展為道德觀念(價值係統和價值取向)。而對個體道德行為具有相對穩定的調節支配作用的是道德觀念。道德觀念是對道德現象、道德行為、道德規範等各種道德的問題的總的看法,任何人都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觀念來判斷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和好壞的。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它可以表現為人們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道德情感也是一個從外控向內控轉化的過程,一旦獲得了某種內在的情感,它就能產生道德動機的作用。
道德情感的形式主要包括直覺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倫理的道德情感。直覺的道德情感是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於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想象的道德情感是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而發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是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範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也更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激勵。倫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地意識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是一種穩定而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就都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誌
道德意誌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道德行為目標的心理過程。道德意誌一方麵體現在實現道德目標過程中的支持與控製行為的力量,另一方麵又體現在製止與道德目標相悖的行動。它的形成過程一般經過下決心、樹信心、立恆心三個階段。下決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一階段,包括道德動機的鬥爭、道德目的的確定和道德行為方法的選擇幾個環節。樹信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二階段,是根據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堅信行為的正確,樹立信心的階段。立恆心,是道德意誌的第三階段,是克服困難、堅持行動、持之以恆的階段。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人在一定道德觀念支配下所做出的,對他人和社會有道德意義的實際行動。它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的集中表現和外在的具體標誌。道德行為不但能反映出個體的道德麵貌,同時也是個體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道德行為在品德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來說,在品德結構中,品德的四種心理成分是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道德認識是道德心理結構的思想基礎,是道德情感產生的依據。道德情感是伴隨著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發又會促進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結合的結果就產生了道德動機,道德動機驅使人以道德意誌來實現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誌。
品德的培養可以有各種開端,有時可以從常規行為的技能與習慣訓練開始,有時可以從提高道德認識入手,有時也可以著重去培養道德情感或增強道德意誌力,還可以幾方麵齊頭並進或交替進行。但是隻有當上述幾種心理成分協調一致地得到相應的發展,特別是有關的道德動機和一定的行為方式構成穩固的聯係時,某些品德或品德的體係才能更好地形成起來。
(第二節品德心理的發展
品德的形成,除社會研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外,也有其心理上的原因。作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對品德的心理構成及其產生與發展的分析和探討。
一、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與特點
1.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
學生品德心理的形成既是社會通過輿論和教育等渠道把道德規範傳授給年輕一代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由被動到主動地體驗這些規範並形成道德行為的過程。學生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體現在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環節之中。
(1)道德認識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