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認識是人對社會道德現象的一般的、本質特征的反映。它包括道德知識的掌握、道德評價的發展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品德心理形成的思想基礎。道德認識的形成在品德心理形成過程中是個極其重要的開端。道德認識始終貫穿於品德心理形成的各個方麵。

    1道德知識的掌握

    道德知識的掌握主要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道德本質屬性的反映。正確理解道德概念是形成道德評價、道德信念的前提。

    具體地說,中學生的道德概念發展表現為四個階段:不理解,知道某件事不對,但為什麽不對,為什麽要那樣做,不清楚;停留在表麵的、具體形象的認識上;開始能揭示道德概念的實質;能較深刻地領會道德概念的本質意義。

    一般來說,初中一、二年級學生多處於級水平,初三上學期開始處於級水平,高中不少學生就可以達到級水平。

    2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

    道德評價就是學生應用已掌握的道德規範對自己或別人行為的是非、善惡等進行評價的過程。道德評價貫穿在道德認識發展的始終。學生經常進行道德評價,能夠不斷加深對道德規範及其意義的理解,增強自己的道德體驗和支配行為的力量,發展道德評價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道德評價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其發展趨勢的規律是:一是,從“他律”到“自律”.即從仿效別人的評價發展到獨立地進行評價。二是,從“效果”到“動機”.即從注重行為效果的評價轉向重視行為動機的評價。三是,從“對人”到“對己”.即從偏向評價別人發展到學會評價自己。四是,從“片麵”到“全麵”.即從帶有較大片麵性的評價發展到比較全麵的進行評價。

    3道德信念的確立

    道德信念是堅信道德準則的正確性,並伴有情緒色彩,成為個人行為指南的道德觀念。它是高級的道德動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是個體認為一定要遵循的,在個體意識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

    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0歲前是無道德信念期,道德行為常帶有盲目性。這是道德信念產生的準備時期。10~15歲是道德信念萌芽期,個體已表現出道德信念的內在願望和要求,但這種道德信念還不穩定、不成熟,支配行為的力量不強。15~18歲是道德信念由萌芽期向道德信念的確立期過渡,有了一定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行為準則,但道德概念的抽象性水平還不高,堅定性、穩定性還較差,還不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18歲以後是道德信念確立期,道德概念已非常概括化和抽象化,並且與自己的人生觀、理想聯係起來,道德信念具有穩定性、堅持性和一貫性特點。

    (2)道德情感的激發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規範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舉止、行為、思想、意圖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麵。道德情感在內容上包括:公正感、責任感、義務感、自尊感、羞恥感、友誼感、榮譽感、集體主義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等。

    值得重視的是道德情感中還有一種稱為移情的心理現象。所謂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如當我們看到他人痛苦時,我們自己也會體驗到一種不安感。這種情感上的分享,是個體對對方產生的一種情緒性反應。通常說,移情有助於產生助人行為。心理學認為移情是自我與道德行為之間重要的中介變量。

    (3)道德行為的形成與發展

    道德行為是個體道德意識的外在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個體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標誌。個體的道德行為是在掌握語言以後逐漸產生的,嬰幼兒時期是道德行為的萌芽。小學階段,兒童的道德意識產生,通過學校教育實現了對自我行為的調節和支配。中學時期,道德行為已基本形成並得到發展。道德行為方式訓練是道德認識、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關鍵因素。

    道德行為訓練主要包括道德動機的激發、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意誌的培養。其中,激發道德動機是使外在要求變成學生內心需要,使社會性動機轉化為個體動機的過程;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道德行為方式,有利於道德行為效果的提高;通過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保證學生道德行為的經常性和一貫性,使學生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內在的品德;沒有道德意誌的培養,任何道德行為都不能產生。

    總之,品德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內外因交互作用下,使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由不平衡逐漸達到平衡的循環往複的過程。

    2.品德心理的發展特點

    (1)品德是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外界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82頁。恩格斯說過:“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33頁。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80頁。人們的品德正是在社會關係中形成和發展的。這就是說,品德不是先天的,並非孔子所說的“天生德於予”,而是人們後天在社會的影響下形成的,是在社會實踐和交往活動中受到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教育等等方麵的綜合影響而形成的。這些都體現了人的品德是由社會關係所決定的。品德的性質、內容取決於實際的社會關係和相應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的性質、內容。這就是說,一定社會的政治原則、世界觀與人生觀原理、道德規範,同它們所反映的人與人的實際經濟關係等,一起構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環境的主要內容,成為社會成員個體思想品德的客觀源泉。個體品德則是人腦活動中的穩固心理特征,是人腦對自己所交往的社會關係、所處的社會地位的反映,它構成了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性)的核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品德的形成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品德結構的核心是品德觀念,它的主要內容由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政治觀四個因素構成,它們之間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製約,但不是同時形成的,而是從孩提時代到大學時代,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大體上按一定次序逐步形成的。一般來說,道德觀的逐步形成在先,並影響人生觀、政治觀、世界觀的選擇和形成。而政治觀、世界觀的形成又反作用於道德觀、人生觀的鞏固,提高,並對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起支配作用。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經中小學的培育,已進入鞏固提高和完善的時期,而政治觀念、哲學觀念卻正在形成或初具形態,因為政治觀對社會關係的反映比較直接,中小學生尚未形成獨立和固定的社會關係,所以,政治觀形成在後,尤其是作為哲學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文化科學知識這一中介聯係更為緊密,到高等學校才進行較為係統和深入的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因此,這時大學生的政治觀,世界觀才逐漸上升為品德結構中的主導因素,這表明他們的品德觀念正在迅速走向成熟。

    (3)品德的形成是個體的知、情、意、信、行等內在因素辯證發展的過程

    恩格斯曾經指出:“使人們行動起來的意誌,都必然要經過他們的頭腦;但是這一切在人們的頭腦中采取什麽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種情況決定的。”“事實上,世界體係的每一個思想映象,總是在客觀上被曆史狀況所限製,在主觀上被得出該思想映象的人的肉體狀況和精神狀況所限製。”這就是說,作為個體現象的思想品德,其形成、發展除了要受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的製約外,還要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支配。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絕不是被動地接受影響、適應社會曆史條件的過程,而是在社會實踐和學習的基礎上,經過主觀努力,使自己的認識、情感、意誌、信念、行為等心理因素得到辯證發展的過程。這幾個心理因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個體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低級階段上升到高級階段的自我教育過程,又是不斷地反作用於社會環境的過程。

    二、影響品德心理發展的因素

    正如前麵已經提及的,影響和製約品德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很多,概況起來主要有:

    1.生物遺傳因素

    在道德問題上是否也存在遺傳的影響呢?對這個問題學術界還有很多爭論,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遺傳基因研究證明品德心理是可以遺傳的,不過,近年來關於基因的研究也發現了一些與品德有關的遺傳因素,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

    根據社會生物學的解釋,人類的一些道德情感和親社會行為根植於人類的種係遺傳。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和分共政策教授詹姆斯·威爾遜(wilsonj.q.)就對道德的起源提出了這樣的命題: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本能的道德感,它推動著大多數人表現出相應的道德實踐,本能的道德感本身能使大多數人免於“現代社會深受其害的哲學懷疑、對治療心理的依賴和意識形態的狂妄”.20世紀70~90年代,有關道德情感的研究十分關注依戀、依附、愛、同情、移情等親社會情感,並且發現,年齡很小的孩子就表現出積極情感以及對親人的依附和親近。嬰幼兒在這方麵的情感反應非常近似於動物界的親社會本能,無法完全用環境或後天的學習一類的因素來加以解釋,卻主要體現著生物遺傳因素對人的品德心理發展的某些影響。另外,個體先天的神經活動類型、個體在不同成長時期的生理發育狀況及成熟程度、個體與生俱來的社會特征(性別、出生地、民族、種族等),也會通過影響個性心理特質、自我知覺、行為傾向等間接地影響人的品德心理發展,這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往往與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有著密切聯係。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不僅是孩子的重要的活動場所,而且是影響孩子品德心理發展的最早、最連續、最持久的環境因素。

    首先,家庭結構是否完整,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單親家庭裏的孩子由於得不到完整的愛,不僅心靈易受創傷,品德心理發展也會受影響。其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品德修養也對子女的品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為家長的文化程度是影響家長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和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再次,家庭氣氛也是影響子女品德發展的一個因素。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家長的不良觀念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的低下,都會導致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發生影響其品德心理的健康發展、乃至形成不良品德。主要表現在:

    1某些家長的不當的教育指導思想與方法

    有的家長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對孩子實行暴力教育,專製主義教育;也有的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放任自流;還有的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小皇帝”、“有求必應”,“要星星給月亮”,對孩子過份溺愛等等。這些不當的教育方法使兒童易形成攻擊、說謊、自私、不負責任等不良的品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家長所具有的不良品德、思想作風的影響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家長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一些品德、行為規範的影響,並模仿它們,天長日久,這些東西就成了孩子自己的道德行為習慣。家長對人生、生活、學習、勞動,特別是對“金錢”的不正確的態度,消極錯誤的思想意識,不檢點的行為,都對孩子的品德產生深刻的影響。家長在處理家庭人際關係中的不當做法對孩子的品德也會產生影響,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互相指責、互相仇視,甚至有的家長讓未成年人參與成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品德。

    3.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係統地對學生品德心理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品德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品德心理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1)積極的影響

    1良好班集體的影響

    在對先進集體進行的研究中,有專家發現,集體道德心理對集體成員品德心理的發展產生影響,表現為:第一,良好集體的品德心理能使大部分正常兒童形成良好的品質;第二,良好集體的品德能改造學生的不良行為。

    2教師良好態度及作風的影響

    即教師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的行為方式影響著學生品德的發展。如果教師的教學態度民主,學生將向著情緒穩定、態度友好和具有領導能力等方麵發展;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行為用風,處處以身作責,那麽學生的行為也必然會受到這種良好作風的影響,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德心理。

    3良好校風、班風的影響

    良好的校風、班風對學生良好品德心理的發展和不良品德的改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發現,班集體良好而穩定的班風,對改造學生的不良道德行為習慣具有明顯的效果。

    (2)消極的影響

    學校因素也會造成對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消極影響,具體包括以下情形:

    1片麵理解學校教學思想

    隻抓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學生的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放在無關緊要的地位。學校教師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有的教師為了片麵追求升學率,集中精力“保優等生”,而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或自己不喜歡的學生往往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諷刺或挖苦刁難學生,導致學生心理失衡,采取極端方式報複教師。如不徹底糾正這種錯誤,就會使學生朝著品德不良的方麵發展。

    2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不一致

    學校與家長較少溝通、配合,甚至不溝通,導致了“5+2=0”(學生五天在學校學習的良好習慣,周末兩天由於家長的不良習慣的影響使學生還沒鞏固的道德行為習慣消失)的現象的發生,削弱學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甚至相互抵消。

    3教師本身缺乏教師應有的素質

    如教師的品德不良,則會對學生的品德心理發展產生負麵的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不高,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而錯失品德教育的良好機會。有的教師對學生較少地表現出愛心,使孩子心理失衡,導致品德不良。

    4學校的各種壓力

    如升學壓力、考試壓力、評比壓力過重,引起學生過度焦慮和挫折感,甚至有的學生產生了放棄學業的想法或運用不良的發泄方式,這一切必然將導致學生品德心理的不良發展,導致青少年的不良行為。

    總之,這四個方麵的不良因素都可能造成對學生品德形成的不良影響,以致阻礙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社會因素

    (1)社會風氣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