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培養獨立進取的個性,使學習者自我激勵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幫助學生養成獨立進取的個性,使之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學習動機與學生獨立進取的個性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個性的獨立進取抑或被動退縮與動機水平關係密切。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積極的上進心。上進心強,抱負水平高,將持續地推動學習活動高效率地進行,良好的效果又給學生的學習動機帶來自我強化的作用,產生良性循環。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要保證學習者積極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興趣,就要激發和培養學習者正確的、強烈的學習動機。

    三、學習遷移

    1.學習遷移的內涵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其含義包括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包括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這裏的“影響”既包括發生的積極影響,也包括發生的消極影響。學習遷移的實質就是把學得的知識經驗(包括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組改變後運用於新情境的過程。

    學習遷移現象在人們的各種學習、工作和生活活動之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學習中最為明顯。例如,學習一種外語有助於學習同一語係的另一種外語,是知識的遷移;會騎自行車的人比不會騎自行車的人更快學會騎摩托車,是技能的遷移;在學習中養成了愛整潔的習慣,有助於在生活中形成愛整潔的習慣,是行為方式的遷移。所以,促進有效遷移的大量發生,對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遷移不僅能給學習者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率,也能夠充分地發揮教學的有效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較好地利用遷移條件,選擇內容,改進教法,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學習遷移對學校整個教學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在全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進度、教學活動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編排與選擇等都應遵循遷移規律,這樣才能使整個教學工作收到更好成效。學習遷移在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學習遷移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學習遷移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正遷移與負遷移

    根據遷移的性質可分有正遷移與負遷移

    正遷移,先前學習促進新近學習叫正遷移。如會寫鉛筆字,就容易學會寫鋼筆字。先學加法,就容易學會乘法。會騎自行車,就容易學會騎摩托車。

    負遷移,也叫幹擾,指先前學習的知識技能對剛學的新知識技能等,有消極幹擾作用。負遷移可以通過反複練習而排除幹擾。學習的遷移與幹擾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兩種技能既有遷移也有幹擾。中國人學習日本語,一開始漢語對學習日文(含有大量漢字)有正遷移,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漢語句子裏的詞序與日本語句子裏的詞序有些是相反的,也就產生了一定的幹擾作用。

    (2)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

    按遷移影響的順序,可以把遷移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順向遷移是指先前的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

    逆向遷移是指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

    (3)一般遷移與特征遷移

    按遷移內容性質,可以把遷移分為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

    一般遷移即原理和態度的遷移。

    特殊遷移是指具體的知識或動作技能的遷移。

    (4)縱向遷移和橫向遷移

    根據遷移的方向可把遷移分為縱向遷移和橫向遷移

    縱向遷移,是指不同層次之間的知識、技能、觀念等的相互遷移,也叫垂直遷移、上下遷移。認知結構中,概念根據概括的不同水平,有上位結構與下位結構的兩個層次。上位結構包括抽象概括水平較高的上位概念、上位規則等;下位結構包括抽象概念水平較低的下位概念、下位結構、下位規則等。上位結構與下位結構之間可以互相遷移就形成了這種縱向遷移。

    橫向遷移是指同一層次上並列的知識技能之間的遷移。例如,有關寫鋼筆字的經驗可以向寫毛筆字遷移,有關加法的知識可以向乘法遷移等。

    3.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客觀因素和個體因素是影響學習遷移的兩個主要因素。

    (1)影響學習遷移的客觀因素

    1前後兩次學習材料有無共性

    在有意義的學習中,學習材料在不同層次上的相似性在遷移過程中表現為不同的作用,其中兩種學習在原理上相似是最重要的,它是產生遷移的重要條件,表麵內容和形式上的相似並不是產生遷移的原因,如果兩種學習原理相似,表麵內容和形式上的相似可以產生正遷移,如果原理不相似,則表麵內容和形式上的相似隻會帶來負遷移。此外,一些組織結構良好、包括了正確的原理和原則的知識、總結性的學習材料容易產生正遷移作用,從而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

    2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的相似性

    兩種學習任務的目標和加工過程的相似性在促進遷移方麵是非常重要的,相似的目標和加工過程增強了知覺的相似性,而知覺相似性又有助於在遷移情境中提取相關信息。

    3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學習的情境,如學習場所、環境布置、教學或測驗人員等,它們越相似,學習者就越能利用有關線索,使遷移在問題解決中得以出現。

    4教師的教學

    教師隻要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或情境之間的相似性,啟發學生概括總結,學生就會發生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原理去解決新的問題。

    (2)影響學習遷移的個體因素

    1認知結構

    皮亞傑研究了邏輯結構在學習中的遷移作用,他認為學生一旦掌握了邏輯結構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許多被稱為學習遷移的現象,能富有成效地看作一個人把學得的編碼係統應用到新的事件上。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始終是影響新的學習的關鍵因素。

    2學習的心向和定勢

    心向和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於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使個體在活動方向的選擇方麵有一定的傾向性,在遷移過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如果個體具有利用先前的經驗去解決新問題的心理準備狀態,則可以促進主動的、有意識的遷移。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的正遷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為負遷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為阻礙遷移產生的潛在的心理背景。

    3學習者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學習者的分析概括能力高,則能有效地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學問題進行剖析,概括出問題和所學過的知識相同的原理所在,從而產生積極的遷移。原有知識的概括水平極大的製約著對當前事物的理解,已有知識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實質,順利實現廣泛的遷移。

    4.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

    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使用相關的學習遷移理論。

    (1)提高對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促進遷移

    在學習過程中,相似原理及法則的遷移是常見的遷移現象,兩種學習的遷移是由於兩種學習的共同成分。要促進原理的遷移,就要準確理解原理,正確地運用原理,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在未理解原理的情況下,就去應用原理,容易造成學習負遷移的發生。如果在學習中,能讓學習者自己通過研究、思考,自己總結出原理、法則,充分掌握應用原理的條件、方法、途徑和手段,則有助於學習的遷移。所以,教師在選擇這些基本的經驗作為教材內容的同時,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提供較多的演示或典型例證去豐富學生的具體經驗,不斷提高他們對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水平,實現良好的遷移效果。

    (2)注意教材的整體結構及各種知識間的聯係

    精選的內容隻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就是使教學內容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重視教材各要素間的內在關係。按照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來看,事物之間的關係是遷移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努力挖掘各種知識之間的關係,同時要指出它們的異同點,促進新舊知識的結合,使學生能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把握事物的整體關係,以促進遷移的產生。

    (3)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而這種方法和習慣對新知識的學習可能起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為防止這些已形成的學習方法起負遷移作用,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適宜指導,從認知策略、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識記和迴憶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技巧等方麵進行全麵指導。

    (4)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合理的教學程序,也會影響遷移作用的實現。教學程序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宏觀方麵,即整體安排,教學中應將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教學的主幹結構,並依此進行教學。二是微觀方麵,即每個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程序的安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結合本班學生的智力特點、知識程序,把那些具有最大遷移價值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強的主幹內容突顯出來,以使學生在學習中能順利地進行遷移。在安排教學程序時,要考慮循序漸進的原則,處理好教學與學習的先後次序,做到先前的學習為後麵的學習提供鋪墊或打下基礎,後麵學習是前麵學習的必然趨勢或發展結果。

    (5)發展學習者的概括能力與理解能力

    學習者已有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揭示新事物的實質,越有利於學習者將新事物納入已有知識係統中去,從而促進學習的遷移。發展學習者的概括能力,首先,要讓學習者認識到概括的重要性;其次,要幫助學習者養成概括的習慣,要引導學習者自己去概括,增加概括的次數;再次,要幫助學習者學會解決新問題,通過將已有的概括應用到新問題的解決中去,增加知識,形成廣泛的遷移。

    同時,遷移與學習者理解能力的高低密切相關。如果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基本內容、基本原理有了充分理解,遷移也容易產生。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中設立許多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思考,從中找出答案。同時,要給學生提供各種練習機會,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熟練掌握所學知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節知識的學習

    知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是儲存在個體記憶中有組織的信息。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研究知識的學習及其心理活動規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實現學習的目的。

    一、知識的內涵與種類

    1.知識的內涵

    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的主要學習任務。而就一般的意義上來說,人們習慣性地將知識區分為狹義的知識與廣義的知識。對於知識的內涵,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什麽是知識有不同的理解。美國心理學家艾倫·布盧姆認為知識就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迴憶,是對方法和過程的迴憶,或者是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迴憶;美國霍華德認為知識即是由信息構成的、儲存於長時記憶中的表征;而美國加涅則認為知識是言語信息,即用言語符號來標誌某種事物或表述某些信息。

    狹義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傳統理解中的知識,一般僅指能貯存在語言文字符號或言語活動中的信息或意義,如各門學科的事實、概念、公式、定理等。這種狹義的知識概念是和技能並列的。廣義的知識是指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一切信息,既包括個體從自身的生活實踐和人類的社會曆史實踐中獲得的各種信息(狹義的知識),也包括在獲得和使用這些信息過程中所形成和發展而來的種種技能、技巧和能力。

    2.知識的種類

    在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史上,由於對知識的概念和範圍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從知識學習的角度對知識所做的分類各不相同。根據不同的維度,可以對知識做不同的分類。

    奧蘇貝爾將知識的學習分為由簡單到複雜的表征學習(詞匯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規則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學習(也稱高級規則的學習)。顯然,知識也可以相應地依循由簡單到複雜的性質而區分為詞匯、概念、命題、規則、高級規則等。

    加涅則從學習的結果這一角度將知識分為:智慧技能,即使用符號對外辦事的能力;認知策略,即通過概括化過程而發展起來的更為特殊的習得的智慧技能,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記憶,這是一類對內辦事的能力;言語信息,即陳述觀念的能力;動作技能;態度。這裏,以言語信息指代狹義的知識,將技能分為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a.j.andson),按照知識的性質,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derativeknowledge)是指有關事實、定義、法則與規則的知識,即“是什麽”的知識,是以命題和命題網絡的形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完成某項任務或操作的知識,是以產生方式及其係統來表征的,或者說是“如何做”的知識,如動作技能、智慧技能、認知策略都是屬於程序性知識。

    二、知識的學習的一般心理過程

    1.知識的理解

    知識的理解是指學習者了解傳遞知識的載體的含義,使語言文字等各種符號在頭腦中喚起相應的認知內容,從而對事物獲得間接認識的過程。簡而言之,理解就是“懂”,就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知識的理解是掌握知識的首要環節,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言語學習,如果沒有理解,隻會造成對語言或符號的死記硬背。同時,沒有理解的知識也難以鞏固和應用。

    在現實的教學條件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一般經曆兩個階段:對學習內容的直觀和對學習內容的概括。對學習內容的直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感性知識的活動,主要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形象化的理解和表征,在課堂上對知識做感性加工的階段。對學習內容的概括是指將學習內容的直觀所獲得的感性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獲得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係的認識,是理性知識的活動。它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抽象的理解和表征,是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做理性加工的階段。一般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以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達到正確的理性概括水平,並能靈活運用理性知識為目的的。

    2.知識的鞏固

    知識的鞏固是指將所理解的知識保持長久的記憶。從記憶的過程來看,知識的鞏固主要是通過識記和保持這兩個環節來實現的。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知識的鞏固是知識儲存以及在儲存過程中進一步得到精加工,與更多的知識形成聯係的過程。知識在保持的過程中,如不加以複習和運用,會發生遺忘性同化;如果經常得到複習和運用,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已有的認知結構不斷優化,同時也會增加運用知識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