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學習心理是心理學中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本章介紹了學習、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幾個關鍵概念的內涵、種類等相關問題,詳細論述了知識的內涵與種類、知識學習的一般心理過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類型與學習過程以及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類型與學習過程,全麵闡述了學習策略的內涵、類型、作用以及學習策略的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其目的在於探索人類學習的實質,尋找學習的共同規律,以便為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提供理論指導。

    【學習目標】

    1.理解學習、學習動機、學習遷移的內涵與分類。

    2.掌握知識的內涵、分類及知識學習的一般心理過程。

    3.了解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類型與學習過程。

    4.掌握學習策略的內涵、類型與學習策略的教學。

    (第一節學習與學習心理

    學習是人類獲得知識與經驗的一種體現個體能力的認知過程。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了解學習與學習心理,有助於指導學習者更好地自我控製,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學習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學習

    近代心理學關於學習的認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學習,包括三方麵的涵義:首先,學習必須是動物和人類自身產生在行為或心理方麵的某種變化。其次,這種變化是由後天獲得的經驗引起的,而不是由自然成熟或先天遺傳本能所引起的。再次,這種變化不是暫時的,而是相對持久地保持著的。

    狹義的學習即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係統地進行的活動過程。它與人類的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相比之下,學生的學習有兩個特點。

    第一,學生的學習以係統掌握間接經驗為主要任務。

    學生學習是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學生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學習形式主要是間接經驗獲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所以,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特別要求教師能把學校學習和實際生活以及學生的原有經驗相聯係,實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一體化。

    第二,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適應性。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適應性。他們的學習不是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而是為了適應將來環境的要求。當學生意識不到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的實踐之間的關係時,就難以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

    總之,學習是人類不斷完善自身、提高能力的過程。

    2.學習的種類

    學習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現象,要提高學習的效果,就必須對其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也是人們對學習現象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但由於學習現象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從事學習分類研究的心理學家所依據的理論不同,因而目前學習的分類尚未取得統一認識。下麵簡單介紹幾種分類方法:

    (1)加涅的學習分類法

    美國心理學家加涅在1974年時,根據學習的複雜程度,提出了累積學習的模式,一般稱為學習的層次理論。他將學習從簡單到複雜分為8類:

    1信號學習

    在經典條件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信號刺激作出的某種特定反應。

    2刺激--反應學習

    這是基於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學習,學習時具有一定的情景,有機體作出某種行為後得到強化,因而該行為將再次出現並得到鞏固。

    3係列學習

    又稱“連鎖”學習,指將一係列刺激--反應的動作按一定係列聯合起來。

    4言語聯想學習

    這類學習與係列學習相似,隻不過學習的單位是語詞刺激,言語聯想學習就是一係列連續性的詞語聯結。

    5多種辨別學習

    學習辨別多種刺激的異同,並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

    6概念學習

    在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習對同一類刺激作出相同的反應,即對該類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應。概念學習時,人不僅要比較事物的異同,而且要將事物的本質特征抽取出來,並將具有同樣本質特征的事物歸為一類,由此形成概念。

    7原理學習

    所謂原理(或法則)是指兩個以上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原理學習就是對概念關係的學習。

    8問題解決學習

    即運用所學的原理解決問題、從問題初始狀態達到目標狀態的學習。這種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2)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法

    美國心理學家d.r奧蘇貝爾,根據學習者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的內容將學習劃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

    1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這是根據學習者學習的方式進行劃分的。接受學習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講解定論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係統的書本知識,學生則通過同化接受係統的書本知識的過程。發現學習是指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作出必要的提示,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過程。

    2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

    這是根據學習者學習的內容進行劃分的。機械學習是指學習材料沒有邏輯意義,不能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建立聯係,或者學習者缺乏意義學習的態度,靠的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意義學習是指學習材料有內在的邏輯意義,能與原有認識結構聯係起來相互作用,學習者通過新舊意義的同化來理解新知識的學習。

    (3)我國國內的學習分類法

    在我國,一些心理學家依據學習內容的不同,一般把學習分為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社會規範學習三大類。

    1知識學習

    知識的學習是通過一係列的心智活動,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的學習。知識的學習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即知與不知、知之深淺的問題。

    2技能學習

    技能學習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有心智技能與操作技能兩種。心智技能指內在的心智活動方式,如各種學習策略、解題思路等。操作技能指外在的操作活動方式,如各種體育運動技能。技能學習最終要解決的是會不會怎麽做的問題。

    3社會規範的學習

    社會規範的學習是指把外在的行為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行為需要的內化過程。這種學習既包含對社會規範的認識問題,又包含執行及情感體驗等問題。它是人類所獨有的,並且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的。

    二、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的內涵

    所謂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習者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習者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包括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學習成就歸因四個方麵的內容。知識價值觀反映了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學習興趣亦稱求知欲,是特殊的好奇心這一內驅力在學習上的表現,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從而滿足內心對知識的渴求,同時伴隨著相應的情緒體驗。學習能力感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即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主觀推測,也稱“自我效能感”,其反麵為“無力感”,它影響學習者參加學習活動的堅持性,激發和維持向困難挑戰的精神和達到學習目標的耐力;成就歸因指對學習成功或失敗原因的主觀分析,人們經常從內部--外部、穩定--不穩定兩個維度將成或敗歸結於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四種原因。不同的成敗歸因會引起學習期待與情感上的不同變化,進而影響後續學習。

    在指引學習者學習時,要將這四個方麵的內容結合統一起來使用,否則不能全麵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2.學習動機的種類

    學習動機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別,其中對教學實踐具有重要價值的主要有兩種分類方式:

    (1)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從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來看,主要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如喜愛某門學科的學生總是在該科的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也能刻苦鑽研該門學科。

    外部學習動機指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這時學習者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如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取悅於老師等。

    (2)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係,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近景的直接性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的,它來源於對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例如,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願望、對某門學科的濃厚興趣以及老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教學內容的新穎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這類動機作用的效果比較明顯,但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受到環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如教師講課生動與否,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前途相連的。例如,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曆史使命,為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爭取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榮譽等都屬於間接性的動機。而且那些高尚的、正確的間接性動機的作用較為穩定和持久,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並取得好成績。

    3.學習動機的功能

    不同的學習動機可以引導學習產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可見,學習動機的不同,產生的功能就不同。

    首先,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而那些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動機模式的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動機的積極促進作用,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其具體的效果如下:

    第一,使個體的學習行為朝向具體的目標並且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努力。具有某種動機的個體經常自己設定某種目標,並使自己的行為朝向這些目標。動機促使個體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努力,動機決定了個體在某一活動中所投入的努力、熱情的多少,並且於此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目標的實現程度。

    第二,激發和維持某種活動。動機決定了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動地從事某種活動並堅持下去。

    第三,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據信息加工理論,動機影響著加工何種信息以及怎樣加工信息。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而且更傾向於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力求理解所學的內容,而不是在機械的水平上進行。

    第四,決定了何種結果可以得到強化。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動機越強,則獲得好成績時的自豪感自我強化越強,而獲得不良成績時的受挫感或厭惡感越強。簡言之,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因某種結果得到強化而趨向它,因某種結果受到懲罰而避開它。

    第五,引起學習行為的改善。這是上述各種作用的最終體現。良好的、適當的學習動機最終將促進學習行為的改善,提高學習能力。

    其次,學習動機在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中具有直接推動的作用,它除了影響學習者對學習的認識、學習內容的選擇外,還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呈倒“u”形的關係,學習效果隨動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當它達到最佳水平後,又隨動機水平的增強而降低。隻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處於適中的水平時,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才會有最佳的效果。

    4.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學習動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1)明確學習目的,變外在的教育要求為學生內部的學習需要

    對學習者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體意義,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責任感,明確學生角色的義務、責任,將有助於學習者克服困難,堅持學習。使學習者把當前學習與未來理想聯係起來,把學習與應用相聯係起來,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望。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設問題情境指提供的學習材料、條件、實踐能使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經過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教育實踐證明,這是激發學習者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學在於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由此產生的矛盾、疑惑、驚訝最能引起求知和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願望和意向。

    (3)學習結果的反饋信息,有利於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結果的反饋,就是將學習的效果信息提供給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反饋有兩個方麵:一是指導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反饋。比如,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後,對照答案進行自我核對、改正存在的錯誤;看書後把書合上,自己心裏默想看過的內容,再翻開書本進行複查。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比如,告訴迴答的正誤、提供教師的評價。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可以強化正確的學習動機,克服不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學習者進一步努力學習。這就是學習效果的反饋作用。

    (4)引導歸因傾向

    根據歸因理論,內部歸因者相信能夠控製自己的行為,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和方法不當,不會對堅持性產生消極的影響,相反會帶來一些有益的學習經驗,在一些任務中的失敗能夠促使學生設立更合理的目標,嚐試新的策略,發展挫折承受力。外部歸因者往往認為他們沒有成功的能力,無力避免失敗,也不去追求成功,對堅持性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同時會產生學習無助感,易於造成“失敗--乏能--失落感--消極行為”的惡性循環。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製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引導學生對其學習者結果進行正確的歸因總結。

    (5)教師的期望與評價

    期望亦稱期待,它是人們主觀上的成功概率,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期性認知。在學校中,期望表現在兩個方麵,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這兩種期望都對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在學習中,教師要善於協調學生的期望,應使那些因成功而期望過高的優秀生適當降低期望值;使那些因失敗而期望過低的後進生,適當提高期望值。

    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麵、恰到好處,既要賞罰分明,又要以理服人,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6)適當引入競爭機製,推動學生學習者成功

    競爭是個體為了自己的正當利益、要求和需要同他人爭勝的行為特征或心理傾向。競爭包括同學之間的競爭和同齡人之間的競爭。同學之間的競爭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對學生自尊、榮譽構成威脅,因此是強化學習動機的一種有效手段。在競爭中,學生的成就動機往往比平時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也大大增加,學習效率可有較大的提高。但是也不能過激地使用這種手段,因為同學之間的競爭是以人際比較為前提的,帶來的壓力較大,對學習不好的學生會直接挫傷其學習情緒和動機。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握好競爭的使用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