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機是與社會性需要相聯係的動機,又稱為心理性動機。如理想與信念、興趣與愛好、認識和學習動機、交往動機、歸屬動機、讚譽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等,其核心是理想與信念。社會性動機是後天在社會實踐中習得的,是人類特有的動機。
(2)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根據動機來源的不同,可將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由個體內在的需要直接引起的。例如,有的學生對學習知識感興趣,能從學習活動中直接體驗到滿足感,那他就會自覺自願地認真學習。外部動機是由活動本身之外的因素所引發的行為動機。例如,有的學生認真學習是為了獲得老師和同伴的表揚,或者是為了獲得家長的獎勵。
(3)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它是以人的本能需要為基礎的。上文提到的饑、渴、母性、性欲等動機,都屬於原始性動機。人們受饑、渴的推動而產生覓食、找水的活動,是不需要經過學習的。人的認識性動機有一部分也具有與生俱來的性質。例如,嬰兒出生後,就對環境中的新事物表現出驚奇和興奮,這種原始的動機推動嬰兒注視周圍的一切,並逐漸產生對物體的擺弄、抓握等行為。人對事物或活動的興趣與愛好,就是在這種原始動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習得的動機是指後天獲得的各種動機,即經過學習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動機,例如,初生的嬰兒不懂得什麽叫恐懼,也不要求得到父母的讚許,因而他們不具有恐懼和獲得讚許的動機;以後,兒童在生活中懂得了什麽叫恐懼和讚許,因而會在這些動機的支配下產生相應的行動。
(4)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
根據動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將動機分為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主導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大、處於支配地位的動機。次要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小、處於輔助地位的動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人的行為往往隻受占主導地位的動機支配。如果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的方向一致,活動的動力會加強;如果彼此衝突,活動的動力就會減弱。
(5)有意識的動機與無意識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人的動機可分為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
人的動機有一部分發生在意識的水平上,即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動機是什麽,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追求什麽樣的目標。但是,在自我意識沒有發展起來的嬰幼兒身上,他們的行為動機是無意識的;在成人身上,也有無意識的或沒有清楚意識到的動機,例如,一位教師對某個學生的印象好,認為他聰明、勤奮、成績優秀,因而在評分時不自覺地降低了評分的要求,並忽略了學生試卷中存在的某些錯誤;反之,對印象差的學生,不相信他在考試時會得到優秀的成績,因而評分時不自覺地提高了評分的要求,對其試卷中的問題也比較敏感等。在人們的日常交往、處理工作和各種事務中,在言語交際、批評與自我批評時,人的各種無意識的動機也是起作用的。
二、動機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動機對於個體活動具有引起和發動的作用。人有了某種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就會根據自己頭腦中儲存的經驗或學習新的經驗去朝著滿足需要的目標去活動,這就是行動的原動力。人的動機一經產生,就會使個體由最初的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因此,動機具有策動、驅使有機體采取某種行動的激活功能。如為了消除饑餓而引起擇食活動,為了獲得優秀成績而努力學習,為了取得他人讚揚而勤奮工作,為了擺脫孤獨而結交朋友等。
動機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動機使行動具有一定的方向,它像指南針和方向盤一樣,指引著人的行動的方向,並使其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動朝預定的目標進行。
個體在朝著目標活動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有著長久的堅持性和毅力。前蘇聯心理學家馬努伊連柯曾對學前兒童做過一個實驗,充分說明了動機的指向功能。例如,毫無意義地要求兒童一動不動地保持某種姿勢站立一段時間是很困難的。但是兒童在遊戲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角色要求,需要他長時間保持不動的姿勢,卻很容易實現。這就是在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動機作用的結果。動機決定人的活動方向,動機不同,個體活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也會有很大差異。
3.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對於個體活動具有維持和調節功能,具體體現在動機對個體活動的堅持性和方向性有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動機的維持功能,表現為行為的堅持性。當動機激發個體的某種活動後,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就會在相應動機的維持下繼續下去;相反,當活動背離了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來。有時,人們在成功的機會很小時,也會堅持某種行為,主要是人的長遠信念起決定作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時,動機還調節著個體的活動方向,使個體的活動朝著滿足需要的目標和對象努力。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和對象時,活動就會在動機支配下繼續下去;當活動背離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活動動機就會調節個體活動轉向活動目標或使活動停止下來。
4.強化功能
個體的行動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動機可以加強行動的力量。強化可以是來自誘因產生的刺激;也可以是由內發性的動機所產生的行為後果。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對他的活動誌向有一定的影響,可以起強化作用,使其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成功的做成了某件事情,可以增強他繼續做好的信心。
三、有關動機理論
1.本能理論
動機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學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下,許多心理學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為是由本能控製的。本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由遺傳固定下來的一種不學而能的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如蜘蛛織網和海狸築壩等,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行為。本能論在動機心理學中曾一度占統治地位。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人類的行為是在本能的指引下進行的。他認為人除了具有與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本能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動力。它使人產生一種緊張狀態,驅使人采取行動,並通過消除緊張來獲得滿足。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表現為無所不在的性本能或性欲望,其作用在於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後者促使個體通過疾病老化而最終死亡。
20世紀20年代末,本能論開始受到人們的懷疑與批評。因為它不能確切地解釋人的行為的原因。本能論對人類行為的解釋是一種循環論證的過程,如為什麽人會有攻擊行為?迴答是人有攻擊本能。你怎麽知道人類有這種本能呢?迴答是人有各種攻擊性行為。另外,本能論列舉的許多本能行為,如自信、自卑等,實際上是在學習、經驗及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2.喚醒理論
人類的活動常常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環境,參加驚險競技比賽等。針對人類的這種行為,加拿大心理學家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喚醒理論。這一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個體偏好中等強度的刺激水平能引起最佳的喚醒水平。
喚醒理論提出了三項原理:
一是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研究發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高於這個水平時就需要減少刺激,低於這個水平時就需要增加刺激。刺激水平和偏好程度之間的關係是一條倒u形曲線。
二是多次重複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例如,再好聽的流行歌曲,經過多次重複,人們都會厭煩它,就是由於它引起的激活水平降低了。
三是個人經驗影響著偏好。研究發現,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於複雜的刺激。經驗也有助於個體更好地組織刺激。
3.驅力和誘因理論
由於本能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時遇到了困難,因此,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又提出了驅力的概念。驅力是指由機體的生理需要所喚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個體采取行動,恢複體內的平衡。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是驅力理論的主要支持者。他認為,有機體的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激起有機體的行為。在赫爾的理論中,驅力主要有兩種:原始性驅力和獲得性驅力。原始性驅力同生物性需要狀態相伴隨,並與有機體的生存有密切的聯係。這些驅力產生於有機體組織的需要狀態,如饑、渴、空氣、體溫調節、大小便、睡眠、迴避痛苦等。獲得性驅力是指情境或情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這種情境伴隨著原始性驅力的降低,結果就成了一種驅力,即以前的中性刺激由於能夠引起類似於由原始性驅力所引起的反應,而具有驅力的性質。他認為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能為有機體的活動提供動力,促使有機體采取行動,以消除需要喚起的緊張狀態。當緊張狀態得以降低或消除後,驅力的動機作用也隨之減少。之後,他又提出,人類的行為主要是由習慣來支配的,而不是由驅力支配的。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
驅力理論強調個體活動的內在動力,卻忽略了外在環境對行為的誘發作用。針對這種缺陷,人們提出了誘因概念。
誘因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例如,誘人的美食激發人的進食欲望;漂亮的時裝引起人的購買欲;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人的成就需要。誘因可以是物質的,如食物、時裝等;也可以是複雜的事件和情境,如獲得名譽、地位等。凡是人們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為誘因。誘因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稱為積極誘因;個體迴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貧困、失敗等)稱為消極誘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它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分不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的,隻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並具有持久的推動力。
4.認知理論
雖然個體的行為動機是主觀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觀需要、其程度如何、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都取決於個體的認知。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認知理論,用以說明認知因素是如何影響行為動機的。比如,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對自身能力的估價,以及對過去成功與失敗的歸因等等。
(1)期待價值理論
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的一種動機認知理論,這種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托爾曼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係(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係(s1-r--s2)。如看見閃電(s1),就期待雷聲(s2),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時努力學習(s1-r),期待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s2),這是由反應引起的期待。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歸因理論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行為的內在原因的過程。最早對歸因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德。他認為人類有兩種需要,即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和控製環境。滿足的手段是清楚人們行為的原因,並預測人們的行動,這就是人們進行行為歸因的內在原因。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成敗與原因的傾向,常常會問自己失敗的原因。此理論把成敗原因的分析,歸納成三個方麵:
原因源(即內外性)指造成事實的原因屬於個人內部還是外部的因素。如聰慧、能力、心境、努力等都是行動者內在的原因;工作設施、任務的難易、運氣、教師偏見、別人的幫助等都是行動產生的外部環境原因;
穩定性是指導致行為原因的內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性,如個人能力就是穩定性的因素,運氣、任務的難度;心境就是不穩定的、易變的因素。
可控性是指行為的動因能否為行為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駕馭。如努力學習、別人幫助等是可以控製的因素,而學習任務太難;聰慧、心境、機遇等就是不可控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內在的、穩定的歸因較易預測行為的再次發生;外在的、非穩定的歸因使歸因者對行為較難預料。
(3)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提出的。該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自我決定是人的一種選擇能力。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或其他任何力量。德西認為,個體形成了解釋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包括個人取向和非個人取向。個人取向指個體把自己知覺為行為的原因,又稱為自主取向;非個人取向指個體的行為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又稱為控製取向。采取何種因果取向將決定於行為的結果是自我決定還是非自我決定。自我決定理論把人的行為區分為兩大類,即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自我決定行為基於對個體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它能滿足個體的需要;而非自我決定行為,受外在刺激的控製,沒有真正的選擇,因而是沒有動機的。
(4)自我功效論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論是另一種動機的認知理論。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於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如相信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就會取得好的成績。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於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班杜拉強調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動的一個重要維度。
(第三節興趣
(2)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根據動機來源的不同,可將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由個體內在的需要直接引起的。例如,有的學生對學習知識感興趣,能從學習活動中直接體驗到滿足感,那他就會自覺自願地認真學習。外部動機是由活動本身之外的因素所引發的行為動機。例如,有的學生認真學習是為了獲得老師和同伴的表揚,或者是為了獲得家長的獎勵。
(3)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原始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動機,它是以人的本能需要為基礎的。上文提到的饑、渴、母性、性欲等動機,都屬於原始性動機。人們受饑、渴的推動而產生覓食、找水的活動,是不需要經過學習的。人的認識性動機有一部分也具有與生俱來的性質。例如,嬰兒出生後,就對環境中的新事物表現出驚奇和興奮,這種原始的動機推動嬰兒注視周圍的一切,並逐漸產生對物體的擺弄、抓握等行為。人對事物或活動的興趣與愛好,就是在這種原始動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習得的動機是指後天獲得的各種動機,即經過學習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動機,例如,初生的嬰兒不懂得什麽叫恐懼,也不要求得到父母的讚許,因而他們不具有恐懼和獲得讚許的動機;以後,兒童在生活中懂得了什麽叫恐懼和讚許,因而會在這些動機的支配下產生相應的行動。
(4)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
根據動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將動機分為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主導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大、處於支配地位的動機。次要動機是指在活動中所起作用較小、處於輔助地位的動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人的行為往往隻受占主導地位的動機支配。如果主導動機與次要動機的方向一致,活動的動力會加強;如果彼此衝突,活動的動力就會減弱。
(5)有意識的動機與無意識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人的動機可分為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
人的動機有一部分發生在意識的水平上,即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動機是什麽,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追求什麽樣的目標。但是,在自我意識沒有發展起來的嬰幼兒身上,他們的行為動機是無意識的;在成人身上,也有無意識的或沒有清楚意識到的動機,例如,一位教師對某個學生的印象好,認為他聰明、勤奮、成績優秀,因而在評分時不自覺地降低了評分的要求,並忽略了學生試卷中存在的某些錯誤;反之,對印象差的學生,不相信他在考試時會得到優秀的成績,因而評分時不自覺地提高了評分的要求,對其試卷中的問題也比較敏感等。在人們的日常交往、處理工作和各種事務中,在言語交際、批評與自我批評時,人的各種無意識的動機也是起作用的。
二、動機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動機對於個體活動具有引起和發動的作用。人有了某種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就會根據自己頭腦中儲存的經驗或學習新的經驗去朝著滿足需要的目標去活動,這就是行動的原動力。人的動機一經產生,就會使個體由最初的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因此,動機具有策動、驅使有機體采取某種行動的激活功能。如為了消除饑餓而引起擇食活動,為了獲得優秀成績而努力學習,為了取得他人讚揚而勤奮工作,為了擺脫孤獨而結交朋友等。
動機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動機使行動具有一定的方向,它像指南針和方向盤一樣,指引著人的行動的方向,並使其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動朝預定的目標進行。
個體在朝著目標活動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有著長久的堅持性和毅力。前蘇聯心理學家馬努伊連柯曾對學前兒童做過一個實驗,充分說明了動機的指向功能。例如,毫無意義地要求兒童一動不動地保持某種姿勢站立一段時間是很困難的。但是兒童在遊戲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角色要求,需要他長時間保持不動的姿勢,卻很容易實現。這就是在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動機作用的結果。動機決定人的活動方向,動機不同,個體活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也會有很大差異。
3.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對於個體活動具有維持和調節功能,具體體現在動機對個體活動的堅持性和方向性有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動機的維持功能,表現為行為的堅持性。當動機激發個體的某種活動後,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就會在相應動機的維持下繼續下去;相反,當活動背離了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來。有時,人們在成功的機會很小時,也會堅持某種行為,主要是人的長遠信念起決定作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時,動機還調節著個體的活動方向,使個體的活動朝著滿足需要的目標和對象努力。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和對象時,活動就會在動機支配下繼續下去;當活動背離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活動動機就會調節個體活動轉向活動目標或使活動停止下來。
4.強化功能
個體的行動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動機可以加強行動的力量。強化可以是來自誘因產生的刺激;也可以是由內發性的動機所產生的行為後果。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對他的活動誌向有一定的影響,可以起強化作用,使其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成功的做成了某件事情,可以增強他繼續做好的信心。
三、有關動機理論
1.本能理論
動機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學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下,許多心理學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為是由本能控製的。本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由遺傳固定下來的一種不學而能的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如蜘蛛織網和海狸築壩等,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行為。本能論在動機心理學中曾一度占統治地位。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人類的行為是在本能的指引下進行的。他認為人除了具有與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本能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動力。它使人產生一種緊張狀態,驅使人采取行動,並通過消除緊張來獲得滿足。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表現為無所不在的性本能或性欲望,其作用在於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後者促使個體通過疾病老化而最終死亡。
20世紀20年代末,本能論開始受到人們的懷疑與批評。因為它不能確切地解釋人的行為的原因。本能論對人類行為的解釋是一種循環論證的過程,如為什麽人會有攻擊行為?迴答是人有攻擊本能。你怎麽知道人類有這種本能呢?迴答是人有各種攻擊性行為。另外,本能論列舉的許多本能行為,如自信、自卑等,實際上是在學習、經驗及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2.喚醒理論
人類的活動常常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環境,參加驚險競技比賽等。針對人類的這種行為,加拿大心理學家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喚醒理論。這一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個體偏好中等強度的刺激水平能引起最佳的喚醒水平。
喚醒理論提出了三項原理:
一是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研究發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高於這個水平時就需要減少刺激,低於這個水平時就需要增加刺激。刺激水平和偏好程度之間的關係是一條倒u形曲線。
二是多次重複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例如,再好聽的流行歌曲,經過多次重複,人們都會厭煩它,就是由於它引起的激活水平降低了。
三是個人經驗影響著偏好。研究發現,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於複雜的刺激。經驗也有助於個體更好地組織刺激。
3.驅力和誘因理論
由於本能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時遇到了困難,因此,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又提出了驅力的概念。驅力是指由機體的生理需要所喚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個體采取行動,恢複體內的平衡。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是驅力理論的主要支持者。他認為,有機體的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激起有機體的行為。在赫爾的理論中,驅力主要有兩種:原始性驅力和獲得性驅力。原始性驅力同生物性需要狀態相伴隨,並與有機體的生存有密切的聯係。這些驅力產生於有機體組織的需要狀態,如饑、渴、空氣、體溫調節、大小便、睡眠、迴避痛苦等。獲得性驅力是指情境或情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這種情境伴隨著原始性驅力的降低,結果就成了一種驅力,即以前的中性刺激由於能夠引起類似於由原始性驅力所引起的反應,而具有驅力的性質。他認為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能為有機體的活動提供動力,促使有機體采取行動,以消除需要喚起的緊張狀態。當緊張狀態得以降低或消除後,驅力的動機作用也隨之減少。之後,他又提出,人類的行為主要是由習慣來支配的,而不是由驅力支配的。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
驅力理論強調個體活動的內在動力,卻忽略了外在環境對行為的誘發作用。針對這種缺陷,人們提出了誘因概念。
誘因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例如,誘人的美食激發人的進食欲望;漂亮的時裝引起人的購買欲;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人的成就需要。誘因可以是物質的,如食物、時裝等;也可以是複雜的事件和情境,如獲得名譽、地位等。凡是人們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為誘因。誘因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稱為積極誘因;個體迴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貧困、失敗等)稱為消極誘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它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分不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的,隻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並具有持久的推動力。
4.認知理論
雖然個體的行為動機是主觀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觀需要、其程度如何、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都取決於個體的認知。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認知理論,用以說明認知因素是如何影響行為動機的。比如,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對自身能力的估價,以及對過去成功與失敗的歸因等等。
(1)期待價值理論
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的一種動機認知理論,這種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托爾曼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係(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係(s1-r--s2)。如看見閃電(s1),就期待雷聲(s2),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時努力學習(s1-r),期待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s2),這是由反應引起的期待。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歸因理論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行為的內在原因的過程。最早對歸因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德。他認為人類有兩種需要,即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和控製環境。滿足的手段是清楚人們行為的原因,並預測人們的行動,這就是人們進行行為歸因的內在原因。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成敗與原因的傾向,常常會問自己失敗的原因。此理論把成敗原因的分析,歸納成三個方麵:
原因源(即內外性)指造成事實的原因屬於個人內部還是外部的因素。如聰慧、能力、心境、努力等都是行動者內在的原因;工作設施、任務的難易、運氣、教師偏見、別人的幫助等都是行動產生的外部環境原因;
穩定性是指導致行為原因的內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性,如個人能力就是穩定性的因素,運氣、任務的難度;心境就是不穩定的、易變的因素。
可控性是指行為的動因能否為行為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駕馭。如努力學習、別人幫助等是可以控製的因素,而學習任務太難;聰慧、心境、機遇等就是不可控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內在的、穩定的歸因較易預測行為的再次發生;外在的、非穩定的歸因使歸因者對行為較難預料。
(3)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提出的。該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自我決定是人的一種選擇能力。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或其他任何力量。德西認為,個體形成了解釋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包括個人取向和非個人取向。個人取向指個體把自己知覺為行為的原因,又稱為自主取向;非個人取向指個體的行為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又稱為控製取向。采取何種因果取向將決定於行為的結果是自我決定還是非自我決定。自我決定理論把人的行為區分為兩大類,即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自我決定行為基於對個體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它能滿足個體的需要;而非自我決定行為,受外在刺激的控製,沒有真正的選擇,因而是沒有動機的。
(4)自我功效論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功效論是另一種動機的認知理論。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於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如相信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就會取得好的成績。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於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班杜拉強調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動的一個重要維度。
(第三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