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章重點介紹了三種密切聯係的心理現象:需要、動機和興趣。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對人的行為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並且人類的需要是多維度、多層次的,研究需要的產生與影響因素是心理學的重要任務。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或抑製活動的內在原因。人類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對人類的行為和活動具有激活、指向、強化等重要作用。興趣是在動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產生的,它具有自身的品質特征,類型多種多樣,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著重激發和培養青少年的積極興趣。
【學習目標】
1.掌握需要、動機與興趣的涵義、分類、特征和功能。
2.了解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和各種動機理論。
3.了解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動機理論。
4.掌握培養青少年積極興趣的方法。
(第一節需要
當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在大腦中有所反映時,人們便產生了不同的各種需要。需要對人的行為具有調節和控製功能,研究需要的產生與影響,是心理學與行為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需要的內涵與特征
1.什麽是需要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機體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理解需要的內涵。
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並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狀態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會產生喝水的需要;社會秩序不好,會產生安全的需要等。在需要得到滿足後,這種不平衡狀態暫時得到消除;當出現新的不平衡時,新的需要又會產生。
其次,需要是由個體對某種客觀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係。這種要求可能來自有機體的內部,也可能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如人渴了需要喝水,這種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龍”使孩子積極向上,這種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當人們感受到這些要求,並引起個體某種內在的不平衡狀態時,要求就轉化為某種需要。需要總是指向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客體或事件,即追求某種客體,並從客體中得到滿足。
再次,需要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與人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一方麵,需要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它促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行動求得自身的滿足。沒有需要就沒有人的一切活動;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另一方麵,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動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隨著已有需要的滿足,人與周圍現實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從而促使人的活動不斷向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這樣,需要推動著人去從事某種活動,在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得到滿足又不斷地產生新的需要,從而使人的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需要在個性傾向性中居於重要地位,是人行為積極性的源泉,並常以動機、興趣、信念、理想、價值觀等形式表現出來。
2.需要的種類
人類的需要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需要劃分成不同的種類。
(1)根據需要的起源劃分
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個體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而產生的需要,它又稱生物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如進食需要、飲水需要、睡眠和覺醒需要、排泄需要以及性的需要。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和動物的生理需要的對象和滿足方式有根本的區別。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所製約,具有社會性,帶有社會曆史的烙印。
2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是人們為了維持社會存在和促進社會發展而產生的需要,是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例如,勞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會讚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這些社會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2)根據需要所指向的對象劃分
根據需要所指向的對象,可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質需要
物質需是指人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並以對物質產品的占有為目的。
2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對社會精神生活及其產品的要求,包括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需求、對學習的需求、對美的需求、對欣賞的需要、對愛的需要等。
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精神需要的滿足要建立在物質需要的基礎之上,例如人對藝術品的收藏需要,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收藏藝術品的願望。物質需要不等同於精神需要,物質生活水平低,同樣可以有精神上的需要,反之,高水平的物質生活未必就能滿足精神上的需要。
(3)根據需要的目的和滿足後所產生的結果劃分
根據這種劃分方式,可以將需要劃分為正當需要和畸形需要。
1正當需要
正當需要是目的或結果有利於(或不損害)社會或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例如,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需要,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進入社會後,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服務於社會,這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同時,通過學習各種知識,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是正當需要。
2畸形需要
畸形需要的目的或結果是危害社會或個體的需要,它與正當需要正好相反。例如,犯罪分子學習毒品的製作技術,就是畸形的。
(4)根據需要滿足後的後續發展劃分
根據這種劃分方式可以將需要劃分為一次性需要、周期性需要和上升性需要:
1一次性需要
這類需要一旦獲得滿足,將會消失並且不會再次產生。比如,小孩子對自己還是個小孩子感到不滿,希望能快點長大成人。小孩子一旦真的長大成人,變成成人的需要自然消失,並且不會再次產生。
2周期性需要
這類需要一旦獲得滿足,會消失一定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同種需要又逐漸產生,並且需要的強度越來越大,再次滿足後,會再次消失一段時間,然後又出現,如此循環,周而複始。比如吃飯的需要,睡覺的需要等。
3上升性需要
這類需要獲得滿足後,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產生比原來需要強度更大的需要,再次滿足後,再次產生的需要的強度又上升一個檔次,如此不斷滿足,不斷上升,永無止境,如對金錢的需要、對權力的需要等。
依據不同的劃分角度,可以將需要劃分為不同的種類,這些劃分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任何一種需要,如果以不同的標準來劃分,就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3.需要的特征
人和動物都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需要的對象性
需要具有一定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一項活動,也可以是活動的結果;可以是追求某種事物或觀念,也可以是避開某種活動或觀念。需要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需要內容。兒童時期需要遊戲、友誼;青年時期需要愛情和職業;中年人需要事業成功和子女成才;老年人需要延年益壽和兒女的親情關懷。
(2)個體性
需要有集體的需要和個體的需要,但需要的滿足必須發生在個體身上,表現在個體的行為上,例如生理的需要、愛的需要、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都是通過個體表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需要都受他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成為一個不同於別人的需要係統。因而人的需要有共同性,也有獨特性。
(3)多樣性與層次性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許多不同的需要,有人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運動和活動需要、與別人關係需要、文化需要等;心理學家馬斯洛又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層次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及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盡管分類各有差異,但共同點是需要有多樣性和層次性之分。
(4)動態性
人的需要是隨著滿足對象的範圍改變和滿足需要的方式改變而發展的,原有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需要,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又會產生精神需要。例如一個幼兒的需要和一個小學生的需要是不同的;饑餓時食物是第一需要,溫飽問題解決了,就會產生出更高的需要。
(5)社會曆史製約性
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曆史製約性,因為人的各種需要,無不受當時所處曆史階段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科技發展水平的製約。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但一定要受社會法律和道德規範的約束,不能貪得無厭、為所欲為。任何違背法律和道德的需要,必將危害社會。而且,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不是在消極的適應中得到滿足,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改造勝界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滿足。即使是人的生理需要在對象和獲取方式上也與動物有根本性的不同,也打上了社會的烙印。
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
馬斯洛是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這類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聯係,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關,缺少它會引起疾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另一類是成長性需要。這類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左右,以發揮自我潛能為動力,這類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產生最大程度的快樂。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兩類需要根據對人直接生存意義及生活意義的大小,呈梯狀排列(圖9-1)。
馬斯洛的需要五層次第一層次,生理需要。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麽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對於食物的需要可能最為強烈。此時,他的整個身心狀態和動機行為幾乎都是為了滿足饑餓這一生理需要,而與滿足這一需要無關的其他需要如安全、愛和尊重等,可能會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後。
第二層次,安全需要。人們希望穩定、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環境,要求生命、財產等免受威脅和侵犯,這是安全需要的體現。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以確保自己能生活在一個免遭危險的環境之中。這在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兒童需要一個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否則,兒童就會出現焦慮不安、驚慌失措、尋求安定等行為。因此,父母之間的爭吵、鬥毆、分居、離婚,以及父母對孩子的粗暴、體罰等,都會給兒童造成不安全感,影響他們的健全發展。
第三層次,歸屬與愛的需要。它表現為人們希望同他人交往,與他人建立情感聯係,維持朋友之間的友誼,渴望獲得別人的愛,並努力追求愛情,希望為某個群體或社會所接納,成為其中的一員,得到支持與關照等。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會強烈地感受到友愛的可貴,希望能有美滿的家庭和孩子,渴望在一定的社會集體中建立深情的同事關係。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他會強烈地感到孤獨、寂寞,感到在遭受拋棄、拒絕,並且會有舉目無親、浪跡人間的痛苦體驗。
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它包括受人尊重與自尊兩個方麵,前者是希望受到別人的重視,獲得名譽、地位,後者是希望能感受到個人的力量和價值。如果人的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變得自信樂觀,否則就會自卑消極,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果一個人的全部低層次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那麽他就可達到需要層次之巔--自我實現。馬斯洛把自我實現的需要描述為“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換句話說,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把自己的潛能全部變成現實的需要。與其他需要層次的滿足方式相比較,在這一層次中的個別差異是最大的。不過,由於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有賴於前麵基本需要的滿足,因而能達到這一需要層次的人是非常少的。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分成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並把它們納入到一個連續的統一體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個按層次組織起來的係統。這種理論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並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應用。但是,馬斯洛脫離了人的社會曆史條件,脫離了人的社會實踐,抽象地談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實現則是不可取的。而且他的理論在許多方麵尚帶有假設性質,缺乏實驗依據和客觀指標。
(第二節動機
動機是心理學上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了解與掌握了動機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人們行為的規律,提高活動效率,使人們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一、動機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動機
動機是指激發、指引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個目標的動力或內在心理傾向。換句話說,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或抑製活動的內在原因。
動機這一概念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活動性。一個人由於需要產生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的出現對他的行為具有推動作用,表現為行為的發生和加強。
二是選擇性。一個人的行為被推動之後,其活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相應地忽視了其他的方麵,從而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
三是堅持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一個人必須將其行為維持一段時間,從而表現為堅持追求的願望和態度。
2.動機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可以將動機劃分為以下幾大類。
(1)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也稱驅力,它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例如,饑、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動機,都是生理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推動人們去活動,從而滿足某種生物學需要。當這種生理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生理性動機便趨於下降。由於人是社會的實體,人的生物學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都將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人的生理性動機也必然打上社會生活的烙印。例如,母性的動機是一種生理性動機,但是,母親對子女的撫愛與照料,不但有血緣上的關係,而且也因為母親有照料子女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因此,在人類的個體身上,純粹的生理性動機是很少的。
本章重點介紹了三種密切聯係的心理現象:需要、動機和興趣。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對人的行為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並且人類的需要是多維度、多層次的,研究需要的產生與影響因素是心理學的重要任務。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或抑製活動的內在原因。人類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對人類的行為和活動具有激活、指向、強化等重要作用。興趣是在動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產生的,它具有自身的品質特征,類型多種多樣,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著重激發和培養青少年的積極興趣。
【學習目標】
1.掌握需要、動機與興趣的涵義、分類、特征和功能。
2.了解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和各種動機理論。
3.了解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動機理論。
4.掌握培養青少年積極興趣的方法。
(第一節需要
當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在大腦中有所反映時,人們便產生了不同的各種需要。需要對人的行為具有調節和控製功能,研究需要的產生與影響,是心理學與行為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需要的內涵與特征
1.什麽是需要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機體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理解需要的內涵。
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並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狀態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會產生喝水的需要;社會秩序不好,會產生安全的需要等。在需要得到滿足後,這種不平衡狀態暫時得到消除;當出現新的不平衡時,新的需要又會產生。
其次,需要是由個體對某種客觀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係。這種要求可能來自有機體的內部,也可能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如人渴了需要喝水,這種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龍”使孩子積極向上,這種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當人們感受到這些要求,並引起個體某種內在的不平衡狀態時,要求就轉化為某種需要。需要總是指向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客體或事件,即追求某種客體,並從客體中得到滿足。
再次,需要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與人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係。一方麵,需要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它促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行動求得自身的滿足。沒有需要就沒有人的一切活動;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另一方麵,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動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隨著已有需要的滿足,人與周圍現實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從而促使人的活動不斷向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這樣,需要推動著人去從事某種活動,在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得到滿足又不斷地產生新的需要,從而使人的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需要在個性傾向性中居於重要地位,是人行為積極性的源泉,並常以動機、興趣、信念、理想、價值觀等形式表現出來。
2.需要的種類
人類的需要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需要劃分成不同的種類。
(1)根據需要的起源劃分
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個體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而產生的需要,它又稱生物性需要或原發性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如進食需要、飲水需要、睡眠和覺醒需要、排泄需要以及性的需要。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和動物的生理需要的對象和滿足方式有根本的區別。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所製約,具有社會性,帶有社會曆史的烙印。
2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是人們為了維持社會存在和促進社會發展而產生的需要,是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例如,勞動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會讚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這些社會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2)根據需要所指向的對象劃分
根據需要所指向的對象,可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質需要
物質需是指人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並以對物質產品的占有為目的。
2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對社會精神生活及其產品的要求,包括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需求、對學習的需求、對美的需求、對欣賞的需要、對愛的需要等。
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精神需要的滿足要建立在物質需要的基礎之上,例如人對藝術品的收藏需要,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收藏藝術品的願望。物質需要不等同於精神需要,物質生活水平低,同樣可以有精神上的需要,反之,高水平的物質生活未必就能滿足精神上的需要。
(3)根據需要的目的和滿足後所產生的結果劃分
根據這種劃分方式,可以將需要劃分為正當需要和畸形需要。
1正當需要
正當需要是目的或結果有利於(或不損害)社會或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例如,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需要,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進入社會後,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服務於社會,這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同時,通過學習各種知識,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是正當需要。
2畸形需要
畸形需要的目的或結果是危害社會或個體的需要,它與正當需要正好相反。例如,犯罪分子學習毒品的製作技術,就是畸形的。
(4)根據需要滿足後的後續發展劃分
根據這種劃分方式可以將需要劃分為一次性需要、周期性需要和上升性需要:
1一次性需要
這類需要一旦獲得滿足,將會消失並且不會再次產生。比如,小孩子對自己還是個小孩子感到不滿,希望能快點長大成人。小孩子一旦真的長大成人,變成成人的需要自然消失,並且不會再次產生。
2周期性需要
這類需要一旦獲得滿足,會消失一定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同種需要又逐漸產生,並且需要的強度越來越大,再次滿足後,會再次消失一段時間,然後又出現,如此循環,周而複始。比如吃飯的需要,睡覺的需要等。
3上升性需要
這類需要獲得滿足後,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產生比原來需要強度更大的需要,再次滿足後,再次產生的需要的強度又上升一個檔次,如此不斷滿足,不斷上升,永無止境,如對金錢的需要、對權力的需要等。
依據不同的劃分角度,可以將需要劃分為不同的種類,這些劃分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任何一種需要,如果以不同的標準來劃分,就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3.需要的特征
人和動物都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需要的對象性
需要具有一定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一項活動,也可以是活動的結果;可以是追求某種事物或觀念,也可以是避開某種活動或觀念。需要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需要內容。兒童時期需要遊戲、友誼;青年時期需要愛情和職業;中年人需要事業成功和子女成才;老年人需要延年益壽和兒女的親情關懷。
(2)個體性
需要有集體的需要和個體的需要,但需要的滿足必須發生在個體身上,表現在個體的行為上,例如生理的需要、愛的需要、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都是通過個體表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需要都受他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成為一個不同於別人的需要係統。因而人的需要有共同性,也有獨特性。
(3)多樣性與層次性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許多不同的需要,有人把需要分為物質需要、運動和活動需要、與別人關係需要、文化需要等;心理學家馬斯洛又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層次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及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盡管分類各有差異,但共同點是需要有多樣性和層次性之分。
(4)動態性
人的需要是隨著滿足對象的範圍改變和滿足需要的方式改變而發展的,原有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需要,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又會產生精神需要。例如一個幼兒的需要和一個小學生的需要是不同的;饑餓時食物是第一需要,溫飽問題解決了,就會產生出更高的需要。
(5)社會曆史製約性
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曆史製約性,因為人的各種需要,無不受當時所處曆史階段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科技發展水平的製約。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但一定要受社會法律和道德規範的約束,不能貪得無厭、為所欲為。任何違背法律和道德的需要,必將危害社會。而且,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不是在消極的適應中得到滿足,而是在積極主動地改造勝界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滿足。即使是人的生理需要在對象和獲取方式上也與動物有根本性的不同,也打上了社會的烙印。
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
馬斯洛是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這類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聯係,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關,缺少它會引起疾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另一類是成長性需要。這類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左右,以發揮自我潛能為動力,這類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產生最大程度的快樂。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兩類需要根據對人直接生存意義及生活意義的大小,呈梯狀排列(圖9-1)。
馬斯洛的需要五層次第一層次,生理需要。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麽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對於食物的需要可能最為強烈。此時,他的整個身心狀態和動機行為幾乎都是為了滿足饑餓這一生理需要,而與滿足這一需要無關的其他需要如安全、愛和尊重等,可能會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後。
第二層次,安全需要。人們希望穩定、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環境,要求生命、財產等免受威脅和侵犯,這是安全需要的體現。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以確保自己能生活在一個免遭危險的環境之中。這在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兒童需要一個生活較固定、有規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庭環境,否則,兒童就會出現焦慮不安、驚慌失措、尋求安定等行為。因此,父母之間的爭吵、鬥毆、分居、離婚,以及父母對孩子的粗暴、體罰等,都會給兒童造成不安全感,影響他們的健全發展。
第三層次,歸屬與愛的需要。它表現為人們希望同他人交往,與他人建立情感聯係,維持朋友之間的友誼,渴望獲得別人的愛,並努力追求愛情,希望為某個群體或社會所接納,成為其中的一員,得到支持與關照等。
處於這一需要層次中的人,會強烈地感受到友愛的可貴,希望能有美滿的家庭和孩子,渴望在一定的社會集體中建立深情的同事關係。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他會強烈地感到孤獨、寂寞,感到在遭受拋棄、拒絕,並且會有舉目無親、浪跡人間的痛苦體驗。
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它包括受人尊重與自尊兩個方麵,前者是希望受到別人的重視,獲得名譽、地位,後者是希望能感受到個人的力量和價值。如果人的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變得自信樂觀,否則就會自卑消極,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果一個人的全部低層次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那麽他就可達到需要層次之巔--自我實現。馬斯洛把自我實現的需要描述為“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換句話說,自我實現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把自己的潛能全部變成現實的需要。與其他需要層次的滿足方式相比較,在這一層次中的個別差異是最大的。不過,由於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有賴於前麵基本需要的滿足,因而能達到這一需要層次的人是非常少的。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分成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並把它們納入到一個連續的統一體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個按層次組織起來的係統。這種理論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並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應用。但是,馬斯洛脫離了人的社會曆史條件,脫離了人的社會實踐,抽象地談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實現則是不可取的。而且他的理論在許多方麵尚帶有假設性質,缺乏實驗依據和客觀指標。
(第二節動機
動機是心理學上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了解與掌握了動機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人們行為的規律,提高活動效率,使人們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一、動機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動機
動機是指激發、指引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個目標的動力或內在心理傾向。換句話說,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或抑製活動的內在原因。
動機這一概念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活動性。一個人由於需要產生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的出現對他的行為具有推動作用,表現為行為的發生和加強。
二是選擇性。一個人的行為被推動之後,其活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相應地忽視了其他的方麵,從而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
三是堅持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一個人必須將其行為維持一段時間,從而表現為堅持追求的願望和態度。
2.動機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可以將動機劃分為以下幾大類。
(1)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也稱驅力,它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例如,饑、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動機,都是生理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推動人們去活動,從而滿足某種生物學需要。當這種生理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生理性動機便趨於下降。由於人是社會的實體,人的生物學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都將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人的生理性動機也必然打上社會生活的烙印。例如,母性的動機是一種生理性動機,但是,母親對子女的撫愛與照料,不但有血緣上的關係,而且也因為母親有照料子女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因此,在人類的個體身上,純粹的生理性動機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