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緒心理學家主張情緒具有動機的性質。例如弗洛伊德、美國理論心理學家利珀、美國心理學家湯姆金斯和美國心理學家伊紮德等,其中以湯姆金斯和伊紮德為代表,建立了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伊紮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是以情緒為核心,以人格結構為基礎,論述情緒的性質與功能。伊紮德認為,情緒是在生命進程中分化發展起來的,包括情緒體驗、腦和神經係統的相應活動以及麵部表情三個方麵。他提出了一個情緒--認知--運動反應模型,認為在激活情緒的過程中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其間個體內部認知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他認為,認知是情緒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認知不等於情緒,也不是產生情緒的唯一原因,而隻是參與情緒激活與調節過程。他還提出,激活情緒的認知因素包括認知評價、比較、分類、推測、判斷(決定)、歸因、信念、記憶、期望等。認知、運動係統和情緒的相互作用經過認知整合導致了一定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在重視認知因素對情緒作用的同時,伊紮德將情緒的適應價值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認為情緒是基本動機。情緒使有機體對環境事件更敏感,能激起機體的活力;情緒對認知的發展和認知活動起著監督作用,它激發人去認識、去行動。例如,興趣激發人去學習、研究和創造。

    情緒的認知理論既繼承了情緒有生物成分和進化價值的觀點,又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個體經驗和人格結構等對情緒的製約作用;它強調情緒受主體認知功能的調節,是一種較全麵的理論。這一理論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第三節情緒的調節

    一定環境和情境的影響,會使人的情緒有所反應。其反應的時間、程度及行為表現因個體差異尤其是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容易在引起情緒反應的客觀情境已經變化轉移之後,仍然長時間陷入消極情緒中,這時就要依據個體的心理活動規律來及時進行調節,以免影響或幹擾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秩序。

    一、情緒調節的內涵、特征與類型

    1.什麽是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製,使情緒在主觀體驗、生理活動、表情行為等方麵發生一定的變化。

    情緒調節包括正性和負性兩類具體情緒的調節,如快樂、興趣、悲傷、憤怒、恐懼、抑鬱、焦慮等。關於情緒調節,人們很容易想到對負性情緒的調節,當憤怒時人們需要克製;悲傷時需要轉換環境,想一些開心的事情等。其實,正情緒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調節。例如,當學生在學校裏取得了好成績時,不能表現得過分高興,以免影響其他同學的情緒。

    情緒調節是個體對自己情緒的喚醒水平的調節。一般認為,主要是調節過高的喚醒水平和強烈的情感體驗,但是一些較低強度的情緒也需要調節。研究表明,高喚醒對認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壞作用,如狂怒會使人失去理智,出現越軌行為。成功的情緒調節就是要管理情緒體驗和行為,使之處在適度的水平。也有人指出,情緒調節包括削弱或去除正在進行的情緒,激活需要的情緒,掩蓋或偽裝某種情緒。所以情緒調節既包括抑製、削弱和掩蓋等過程,也包括維持和增強的過程。

    情緒調節的範圍相當廣泛,它不僅包括情緒係統的各個成分,也包括情緒係統以外的認知和行為等。情緒係統的調節主要是指調節情緒的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為,如情緒緊張或焦慮時,控製血壓和脈搏;體驗痛苦時,離開情境使自己開心一點;過分高興時掩飾和控製自己的表情動作等。此外還有情緒格調的調節、動力性的調節等,如調節情緒的強度、範圍、不穩定性、潛伏期、發動時間、情緒的恢複和堅持等。情緒調節的機製是一種自動化的機製,不需要個體的努力和有意識地進行操作。

    2.情緒調節的特征

    人們在情緒調節的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特征,如情緒調節的恆定性、情緒調節過程的等級組織性和情緒調節的個體和文化差異等。

    (1)情緒調節的恆定性

    情緒調節的恆定性是指維持適度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情緒是一個多維度現象,表現在各種反應通道中,包括情緒體驗、生理反應和表情反應等。每種情緒反應類型都有助於情緒的恆定性。

    在基本情緒的自我控製水平中,適度的反應性主要是對消極或積極情緒反應程度的控製。例如,強度水平相對低的悲傷可能是可以容忍的;而強烈的恐懼、憤怒或厭惡在狹小的範圍內可能可以容忍;積極情緒有時也需要進行必要的控製或降低。例如,人們在注意和探索有興趣的物體或觀念時,要控製與興趣無關的或幹擾目標實現的情緒。

    情緒的控製也可能是調高情緒的過程,如引起或提高消極的情緒,或者引起或提高積極的情緒。例如,提高焦慮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和提高學習成績;引起自豪、興趣或愉快等情緒有助於解決難題,提高決策的效率。

    (2)情緒調節過程的等級組織

    等級組織是情緒控製係統的一個關鍵特征。對於任何一個特定的情境來說,可能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有效的調節反饋環路。這些環路是按等級組織起來的,下級環路嵌在上級環路中。上級環路傾向於與長期的、抽象的目標相連,而下級環路與具體的行為機製有關。如確定善意、體貼的抽象目標,是上級環路。其下級環路是行為計劃,如給鄰居的人行道鏟雪,讓朋友搭車,把錢給一個無家的人等,這些行為計劃又與更下級的運動係列的環路有關。在用低級機製取代高級機製時,可能出現調節的失敗。

    (3)情緒調節的個體和文化差異

    情緒調節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個體和文化差異,其結構是按基本的個體維度來組織的。同時,情緒調節還受到個性結構中的文化規範的影響。例如,美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前者代表了追求獨立的文化,而後者代表了相互依賴的文化。與日本學生相比,美國學生能體驗更長時間的情緒,要求更多的情緒應對反應。

    個性結構的文化差異和特定的情緒調節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在重視自我獨立性的文化中,表達憤怒是相當普遍的。而在相互依賴的文化中,表達憤怒被看成是一種損害社會和諧的行為,因而是一種不適當的機能失調。

    3.情緒調節的類型

    (1)內部調節和外部調節

    從情緒調節過程的來源分類,可以分為內部調節和外部調節,內部調節來源於個體內部,如個體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麵的調節;外部調節來源於個體以外的環境,如人際的、社會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麵的調節。

    個體生理、心理和行為的調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調節都屬於內部調節。由於認知與情緒體驗存在密切的關係,因此,通過某種情緒體驗引起某種認知,或通過某種認知激活某種情緒體驗,就可以對情緒進行調節。如母子分離可以引起負情緒,但隻要讓幼兒確信母親隻是暫時離開他,就可以幫助幼兒克服這種情緒。

    外部環境對個體情緒的調節有支持和破壞兩種可能性。有的環境因素有利於情緒調節,而有的環境因素不利於情緒的調節,如在上下級關係中,上級如能滿足和支持下級的動機行為,將使下級產生良好的情緒,反之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因此,環境的刺激特征與個體內部狀況的關係,是影響外部調節的重要因素。

    (2)修正調節、維持調節和增強調節

    根據情緒的不同特點可分為修正調節、維持調節和增強調節。修正調節主要指對負性情緒所進行的調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的強度使之恢複平靜。維持調節主要指人們主動地維持對自己有益的正情緒,如興趣、快樂等。增強調節指對情緒進行積極的幹預。這種調節在臨床上常被采用,如對抑鬱或淡漠進行增強調節,使其調整到積極的情緒狀態。

    (3)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

    原因調節是針對引起情緒的原因進行調整,包括對情境的選擇、修改、注意、調整以及認知策略的改變等。通過改變自己的注意來改變情緒,對誘發情緒的情境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等。反應調節發生在情緒激活或誘發之後,是指通過增強、減少、延長或縮短反應等策略對情緒進行調整。

    (4)良好調節和不良調節

    情緒調節是為了使個體在情緒喚醒情境中,保持功能上的適應狀態,使情感表達處在可忍耐,且可靈活變動的範圍之內。當情緒調節使情緒、認知和行為達到協調時,這種調節稱為良好調節;相反,當調節使個體失去對情緒的主動控製,使心理功能受到損害,阻礙認知活動,這種調節就是不良調節。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二、情緒調節的必要性、種類與方法

    1.情緒調節的必要性

    把精神因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問題,作為科學的對象加以研究是近代才開始的。近代生理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的研究,以充分的科學根據論證了精神因素對人體的顯著影響。原來,管理人類情緒活動的中樞神經係統的有關部位,同時又是人體各內髒和內分泌腺體活動的控製者。因此情緒的變化能夠影響內髒活動和內分泌腺的活動,這就不難理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