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能力是指人們操縱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種活動的能力,如勞動能力、藝術表演能力、體育運動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操作能力在操作技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又成為順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條件。操作能力與認知能力不能截然分開。
3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等。這種能力對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促進人際交往和信息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人在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發展認知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又有助於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3)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按照能力參與活動的性質,可將能力劃分為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舉止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學畫、習字時的臨摹,兒童模仿父母的說話、表情等等。美國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模仿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方式,是實現個體行為社會化的基本曆程之一。他指出:通過模仿能使原有的行為鞏固或改變;使原來潛伏的行為表現出現;習得新的行為動作。
2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條件,在創造能力中創造思維和創造想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等人認為,發散思維表現於外部行為就代表個人的創造能力。重視發散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的作用,並不排斥集中思維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創造思維時,整個過程反複交織著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
一般認為,創造能力包含獨特性和有價值性兩個基本特征。但對這兩個基本特征的看法上有不同的意見。例如,黑菲倫等人認為,創造是提供對整個社會來說獨特而有社會意義的活動,人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說有創造能力。
(4)液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按照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發展趨勢以及能力和先天稟賦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可將能力分為液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液體能力是在處理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決定於人的先天稟賦的能力,如類比、演繹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液體能力的發展與年齡相關。一般而言,人在20歲後,液體能力發展到達頂峰,30歲後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晶體能力指決定於後天學習,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能力,如獲得言語、數學知識的能力等。晶體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發展,隻是在25歲後,發展的速度趨於平緩。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係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知識是人類長期以來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結晶。知識是以信息方式存貯在頭腦中的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人類經驗,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係統。技能也是一種個體經驗,但主要表現為動作執行的經驗,因而與知識有區別。技能作為活動的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操作活動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心智活動(智力活動)方式。
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而且是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使學習與工作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
從形成上看,能力是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的概括化東西,並且在反映客觀現實中所獲得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分析及綜合能力等,一旦成為個人的特點時,它就會遷移到不同的場合中去,在極廣的範圍內起作用。一個人的知識、技能雖然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它們概括化的深度與遷移的廣度卻比能力差得多。知識是對相應經驗的概括,它隻能在此經驗範圍內遷移;技能是對相應的行為方式的概括,其遷移範圍也是極為狹窄的。能力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現在已經達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個人具有的潛力。
從發展特點上看,一個人的知識可以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積累,一個人的技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但一個人的能力卻不同,在人的一生中,能力並非都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是到了一定年齡便停滯、衰退。此外,能力是潛能,遺傳素質對它的發展有較大影響,而知識、技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它不受遺傳素質的直接影響。
從發展速度上看,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發展是不同步的。一方麵,在不同的個體身上,知識、技能可能相當,但他們不一定具有相同水平的能力,而且,能力水平相同的人也不一定獲得相同水平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麵,對一個人來說,知識、技能的發展速度較快,而能力的發展卻比較緩慢。兩個成績同樣優秀的學生,一個可能智力超常,另一個可能智力中等,但學習刻苦、努力。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係
能力與知識、技能又是緊密相連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是發展能力的條件或因素。知識、技能掌握越多,能力發展越好。能力是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人的能力發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麵,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能推動和促進能力的發展。人一旦有了知識,就會運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知識是活動的自我調節機製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結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由於技能直接控製活動的動作程序的執行,因此是活動的自我調節機製中的又一個組成要素,也是能力結構的基本組成成分。掌握係統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則更有利於能力的增長和發揮。如掌握數學知識和運算技能,有利於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會造成能力發展的巨大障礙。“無知必然無能”就體現了這個道理。另一方麵,能力是掌握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基礎和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到掌握知識以及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靈活性和鞏固程度,也會影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節能力的差異與培養
能力的形成,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教育的作用,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因而能力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能力的培養,需要在了解個體能力的特點與實際水平的前提下展開。從客觀上要因材施教,從小培養;從主觀上要自覺努力,勤於實踐。這樣,就能提升和發展每個人的不同能力。
一、能力的個體差異
1.能力的類型差異
能力的類型差異是指構成能力的各種因素存在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的類型和品質方麵。
知覺的類型分為分析型、綜合型和分析綜合型三種能力類型。分析型: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細節感知清晰,但整體性不夠;綜合型:進行觀察時具有較好的概括性和整體性能力,但分析能力較弱;分析綜合型:綜合了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
記憶的類型,根據人們怎樣記憶材料可分為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視覺型:運用視覺記憶效果好;聽覺型:運用聽覺識記效果好;運動型:有運動參加時記憶效果較好;混合型記憶:運用多種記憶效果較好。
想象與思維的類型,根據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中兩種信號係統誰占優勢,劃分為藝術型、思維型和中間型三種類型。藝術型:第一信號係統占優勢。他們在感知方麵印象鮮明,容易記圖形、顏色、聲音等直觀材料,言語富有形象性和情緒的因素,想象豐富;他們較容易發展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活動的能力。思維型:第二信號係統占優勢。他們傾向於邏輯構思、推理論證和抽象概括的思維,有利於發展數學、哲學、物理、語言學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能力。中間型:兼有兩種信號係統的活動。在這種心理活動中他們形象的、情緒的因素和抽象、概括的因素得到相對平衡的發展。絕大多數人是屬於中間型的。
2.能力的水平差異
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心理學研究中曆來受重視。人的能力有高有低,發展水平不一。如根據研究,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一般可分為超常、中常和低常三級水平(見表6-2)。表6-2智力的分布
智商名稱占全人口總數的%130以上智力超常1110~129智力偏高1990~109智力中常6070~89智力偏低1970以下智力低常1
從表6-2中可以看出,在智力發展方向,就存在低常、偏低、中常、偏高、超常五個層次。相應地,個體能力發展水平也並不是均衡的。
3.能力的發展差異
人的能力顯露的早晚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優異的能力在兒童時期就顯露出來,這叫能力的早期表現。根據曆史記載,我國許多名人在幼年時期就顯露其才華。李白“五歲讀六甲,十歲觀百家”;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明末愛國詩人夏完淳五歲知五經,九歲擅辭賦古文,十七歲壯烈犧牲。近年來,全國各地更是湧現出一些早慧兒童,成為小畫家、小音樂家、小文學家等。在中國科技大學,自1978年以來已招收多期少年班大學生,他們都是十四五歲就上了大學。
除了能力早期表現或“才華早露”以外,還有“大器晚成”,也就是說有的人的能力到中、晚年才有表現。我國畫家齊白石本來長期做木匠,沒有條件繪畫,隻能勞動之餘在沙地上練畫,40歲才顯露繪畫才能,後來成為著名的國畫家。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20多年的研究,到了50歲才寫出《物種起源》。英國著名生理學家謝靈頓年輕時放蕩不羈,連妻子都找不上,後來受刺激,幡然悔悟,立誌向學,終於取得巨大成就。可見隻要勤奮努力,在中、老年時期仍然會有成就。
總之,人的能力表現有早有晚。人才早慧是和兒童優異的先天素質、良好的環境教育及兒童本身良好的個性品質分不開的。其中,早期教育,是兒童才智得以早期發展和表現的主要原因。人才晚成的原因也是各方麵的,一般和當時的社會製度、自己努力的程度及所攻專業的特點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研究統計30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結果表明35~50歲是獲得成果的最佳年齡區。
要說明的是,各種不同能力在發展速度上是不同的。某些能力發展得較早,有的卻很晚;到了老年,各種能力衰退速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研究表明,知覺能力發展較早,也首先開始下降,其次是記憶力,然後是思維能力。比較、判斷能力80歲開始急速下降,動作反應速度在18~29歲發展到最高峰,在以後年齡階段中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從表11-4中可以看到,18~49歲這個年齡階段,四種能力的發展水平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判斷能力的發展水平是最高。
4.能力的性別差異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智力水平,從總體上看,沒有顯著的差別,但在特殊智力因素方麵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1)言語能力的性別差異
心理學家的一係列研究發現,女生言語能力比男生好。在各種言語能力中,女生在言語的流暢性上優勢最明顯,但在言語推理能力上則男生占優勢。可以說,男性的語言總體上屬於工作語言,而女性的語言總體上屬於人際語言。
(2)數學能力的性別差異
數學能力是對數學原理和數學符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計算和問題解決上。計算能力體現了對程序性知識的速度和精確性技巧的要求;問題解決則體現了對信息的正確分析與選擇、組織好策略性知識、應用統計方法的綜合性技能的要求。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縱觀40年來100個有關的研究,經過元分析發現:女生在計算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隻表現在中、小學階段;在問題解決上,中學時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學階段則表現出男生的優勢。
(3)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
空間能力是體現性別差異最明顯的一種能力,也是較難描述和解釋的一種能力。英國心理學家林恩等人將空間能力定義為一種涉及表征、轉換、生成和提取符號、非言語信息的技能。空間能力包括空間知覺、空間想象和二維、三維圖像表征的心理旋轉能力。研究表明,在空間知覺和心理旋轉測驗中,男性明顯優於女性;而在空間想象力測驗中,男女差異不顯著。
二、能力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1.遺傳因素
一切生物的後代和前代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上,總是表現出某些相似的特征。遺傳就是指生物將自己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相對穩定的傳給後代的現象。人通過遺傳而繼承的生而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麵的特點叫遺傳素質。如機體的構造、大腦的結構、神經係統活動的特點等,這是能力發展的生物前提。一個先天的盲人繪畫才能不可能得到發展,一個先天的聾啞人也不可能成為音樂家。
3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等。這種能力對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促進人際交往和信息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與社交能力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人在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發展認知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又有助於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3)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按照能力參與活動的性質,可將能力劃分為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舉止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學畫、習字時的臨摹,兒童模仿父母的說話、表情等等。美國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模仿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方式,是實現個體行為社會化的基本曆程之一。他指出:通過模仿能使原有的行為鞏固或改變;使原來潛伏的行為表現出現;習得新的行為動作。
2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條件,在創造能力中創造思維和創造想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等人認為,發散思維表現於外部行為就代表個人的創造能力。重視發散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的作用,並不排斥集中思維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創造思維時,整個過程反複交織著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
一般認為,創造能力包含獨特性和有價值性兩個基本特征。但對這兩個基本特征的看法上有不同的意見。例如,黑菲倫等人認為,創造是提供對整個社會來說獨特而有社會意義的活動,人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說有創造能力。
(4)液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按照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發展趨勢以及能力和先天稟賦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可將能力分為液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液體能力是在處理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決定於人的先天稟賦的能力,如類比、演繹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液體能力的發展與年齡相關。一般而言,人在20歲後,液體能力發展到達頂峰,30歲後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晶體能力指決定於後天學習,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能力,如獲得言語、數學知識的能力等。晶體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發展,隻是在25歲後,發展的速度趨於平緩。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係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知識是人類長期以來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結晶。知識是以信息方式存貯在頭腦中的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人類經驗,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係統。技能也是一種個體經驗,但主要表現為動作執行的經驗,因而與知識有區別。技能作為活動的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操作活動方式,有時表現為一種心智活動(智力活動)方式。
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而且是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使學習與工作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
從形成上看,能力是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的概括化東西,並且在反映客觀現實中所獲得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分析及綜合能力等,一旦成為個人的特點時,它就會遷移到不同的場合中去,在極廣的範圍內起作用。一個人的知識、技能雖然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它們概括化的深度與遷移的廣度卻比能力差得多。知識是對相應經驗的概括,它隻能在此經驗範圍內遷移;技能是對相應的行為方式的概括,其遷移範圍也是極為狹窄的。能力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現在已經達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個人具有的潛力。
從發展特點上看,一個人的知識可以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積累,一個人的技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但一個人的能力卻不同,在人的一生中,能力並非都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是到了一定年齡便停滯、衰退。此外,能力是潛能,遺傳素質對它的發展有較大影響,而知識、技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它不受遺傳素質的直接影響。
從發展速度上看,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發展是不同步的。一方麵,在不同的個體身上,知識、技能可能相當,但他們不一定具有相同水平的能力,而且,能力水平相同的人也不一定獲得相同水平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麵,對一個人來說,知識、技能的發展速度較快,而能力的發展卻比較緩慢。兩個成績同樣優秀的學生,一個可能智力超常,另一個可能智力中等,但學習刻苦、努力。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係
能力與知識、技能又是緊密相連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是發展能力的條件或因素。知識、技能掌握越多,能力發展越好。能力是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人的能力發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麵,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能推動和促進能力的發展。人一旦有了知識,就會運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知識是活動的自我調節機製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結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由於技能直接控製活動的動作程序的執行,因此是活動的自我調節機製中的又一個組成要素,也是能力結構的基本組成成分。掌握係統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則更有利於能力的增長和發揮。如掌握數學知識和運算技能,有利於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會造成能力發展的巨大障礙。“無知必然無能”就體現了這個道理。另一方麵,能力是掌握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基礎和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到掌握知識以及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靈活性和鞏固程度,也會影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節能力的差異與培養
能力的形成,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教育的作用,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因而能力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能力的培養,需要在了解個體能力的特點與實際水平的前提下展開。從客觀上要因材施教,從小培養;從主觀上要自覺努力,勤於實踐。這樣,就能提升和發展每個人的不同能力。
一、能力的個體差異
1.能力的類型差異
能力的類型差異是指構成能力的各種因素存在質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的類型和品質方麵。
知覺的類型分為分析型、綜合型和分析綜合型三種能力類型。分析型: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細節感知清晰,但整體性不夠;綜合型:進行觀察時具有較好的概括性和整體性能力,但分析能力較弱;分析綜合型:綜合了上述兩種類型的特點。
記憶的類型,根據人們怎樣記憶材料可分為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視覺型:運用視覺記憶效果好;聽覺型:運用聽覺識記效果好;運動型:有運動參加時記憶效果較好;混合型記憶:運用多種記憶效果較好。
想象與思維的類型,根據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中兩種信號係統誰占優勢,劃分為藝術型、思維型和中間型三種類型。藝術型:第一信號係統占優勢。他們在感知方麵印象鮮明,容易記圖形、顏色、聲音等直觀材料,言語富有形象性和情緒的因素,想象豐富;他們較容易發展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活動的能力。思維型:第二信號係統占優勢。他們傾向於邏輯構思、推理論證和抽象概括的思維,有利於發展數學、哲學、物理、語言學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能力。中間型:兼有兩種信號係統的活動。在這種心理活動中他們形象的、情緒的因素和抽象、概括的因素得到相對平衡的發展。絕大多數人是屬於中間型的。
2.能力的水平差異
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心理學研究中曆來受重視。人的能力有高有低,發展水平不一。如根據研究,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一般可分為超常、中常和低常三級水平(見表6-2)。表6-2智力的分布
智商名稱占全人口總數的%130以上智力超常1110~129智力偏高1990~109智力中常6070~89智力偏低1970以下智力低常1
從表6-2中可以看出,在智力發展方向,就存在低常、偏低、中常、偏高、超常五個層次。相應地,個體能力發展水平也並不是均衡的。
3.能力的發展差異
人的能力顯露的早晚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優異的能力在兒童時期就顯露出來,這叫能力的早期表現。根據曆史記載,我國許多名人在幼年時期就顯露其才華。李白“五歲讀六甲,十歲觀百家”;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明末愛國詩人夏完淳五歲知五經,九歲擅辭賦古文,十七歲壯烈犧牲。近年來,全國各地更是湧現出一些早慧兒童,成為小畫家、小音樂家、小文學家等。在中國科技大學,自1978年以來已招收多期少年班大學生,他們都是十四五歲就上了大學。
除了能力早期表現或“才華早露”以外,還有“大器晚成”,也就是說有的人的能力到中、晚年才有表現。我國畫家齊白石本來長期做木匠,沒有條件繪畫,隻能勞動之餘在沙地上練畫,40歲才顯露繪畫才能,後來成為著名的國畫家。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20多年的研究,到了50歲才寫出《物種起源》。英國著名生理學家謝靈頓年輕時放蕩不羈,連妻子都找不上,後來受刺激,幡然悔悟,立誌向學,終於取得巨大成就。可見隻要勤奮努力,在中、老年時期仍然會有成就。
總之,人的能力表現有早有晚。人才早慧是和兒童優異的先天素質、良好的環境教育及兒童本身良好的個性品質分不開的。其中,早期教育,是兒童才智得以早期發展和表現的主要原因。人才晚成的原因也是各方麵的,一般和當時的社會製度、自己努力的程度及所攻專業的特點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研究統計30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結果表明35~50歲是獲得成果的最佳年齡區。
要說明的是,各種不同能力在發展速度上是不同的。某些能力發展得較早,有的卻很晚;到了老年,各種能力衰退速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研究表明,知覺能力發展較早,也首先開始下降,其次是記憶力,然後是思維能力。比較、判斷能力80歲開始急速下降,動作反應速度在18~29歲發展到最高峰,在以後年齡階段中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從表11-4中可以看到,18~49歲這個年齡階段,四種能力的發展水平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判斷能力的發展水平是最高。
4.能力的性別差異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智力水平,從總體上看,沒有顯著的差別,但在特殊智力因素方麵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1)言語能力的性別差異
心理學家的一係列研究發現,女生言語能力比男生好。在各種言語能力中,女生在言語的流暢性上優勢最明顯,但在言語推理能力上則男生占優勢。可以說,男性的語言總體上屬於工作語言,而女性的語言總體上屬於人際語言。
(2)數學能力的性別差異
數學能力是對數學原理和數學符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計算和問題解決上。計算能力體現了對程序性知識的速度和精確性技巧的要求;問題解決則體現了對信息的正確分析與選擇、組織好策略性知識、應用統計方法的綜合性技能的要求。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縱觀40年來100個有關的研究,經過元分析發現:女生在計算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隻表現在中、小學階段;在問題解決上,中學時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學階段則表現出男生的優勢。
(3)空間能力的性別差異
空間能力是體現性別差異最明顯的一種能力,也是較難描述和解釋的一種能力。英國心理學家林恩等人將空間能力定義為一種涉及表征、轉換、生成和提取符號、非言語信息的技能。空間能力包括空間知覺、空間想象和二維、三維圖像表征的心理旋轉能力。研究表明,在空間知覺和心理旋轉測驗中,男性明顯優於女性;而在空間想象力測驗中,男女差異不顯著。
二、能力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1.遺傳因素
一切生物的後代和前代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上,總是表現出某些相似的特征。遺傳就是指生物將自己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相對穩定的傳給後代的現象。人通過遺傳而繼承的生而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麵的特點叫遺傳素質。如機體的構造、大腦的結構、神經係統活動的特點等,這是能力發展的生物前提。一個先天的盲人繪畫才能不可能得到發展,一個先天的聾啞人也不可能成為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