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對國外流行的智力測驗,要進行科學分析,不應簡單否定,也不能盲目地搬用。他們的智力測驗,由於民族特點、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不同,對我們有很多不適用的地方。但我們要吸取其中具有科學性的成分,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和完善。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規模較大的試驗研究和推廣使用,以便盡快地設計出一整套適合於我國實際的標準化的智力測驗量表來。
因此,智力測驗應用於實踐活動時,要注意測驗結果隻是作決定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而不是充分的條件,一個好的決策要綜合各方麵的信息。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智力測驗尚不完善而棄之不用,隻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發現它的弊端,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
(第二節智力的發展與培養
從個體智力發展的規律看,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對人的智力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人的早期智力開發與培養中,學校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同時主觀努力的自覺性、積極性和意誌,也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決定了環境和教育影響力的大小。在培養人的智力時,應當結合這兩個方麵有針對性的進行開發。
一、智力發展的差異
1.智能發展的差異
在智力發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極其不同。人類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布形式(見表6-1)。在一個代表性廣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09之間,而智力發展水平非常優秀者和智力落後者在人口中隻占很小的比例。表6-1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iq名稱百分比(%)140以上極優等(verysuperior)1.30120~139優異(superior)11.30110~119中上(highaverage)18.1090~109中等(average)46.3080~89中下(lowaverage)14.5070~79臨界(borderline)5.6070以下智力落後(mentallyretarded)2.90
2.智力發展的早晚差異
智力發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有的人較早就才華出眾,有的人則大器晚成。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以優異作品為指標,對331名著名科學家和事業家進行研究,發現他們作出最大貢獻的年齡是有很大差異的。世界科學史表明,科學家作出第一項發明,有61%是在25歲以前完成的。智力晚熟者也並不罕見,如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50歲才發表傑作《物種起源》;我國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61歲才寫成他的巨著《本草綱目》;條件反射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發表“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時,已經76歲了。
早年發表傑出成名作品的例證有: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時,分別是22歲和28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是26歲,提出廣義相對論時是37歲;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是29歲,發明電燈時是31歲;貝爾發明電話時是29歲;居裏夫人發現釷、釙、鐳三元素的放射性時是31歲;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時,分別為30歲、40歲;《共產黨宣言》發表時,馬克思為30歲,恩格斯為28歲。
3.智力發展的結構差異
在智力的結構上,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智力並非單一的心理品質,而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綜合體,由於各種因素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人們在智力的不同方麵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例如,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觀察敏銳;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繪畫;有的人空間能力強,有的人言語表達能力突出。還有一種罕見的情況,即某種特殊能力發展到很高水平,而一般能力卻十分低下,這種人被稱為“白癡學者”.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喜劇藝術家--盲人湯姆,他的智商低於6歲兒童,但是對一首曲子,隻要聽一遍便能記住,而且能在同一時間演奏兩首曲子並唱第三首。之後他會傻乎乎地加入觀眾隊伍為自己喝彩:“再來一個。”這些都屬於結構上的差異。單一的智商分數可能掩蓋這些差異。
4.智力發展的性別差異
心理學家從智力測驗研究中發現,眾多男女的智商的平均數是相近的。這就是說,男女的智力在整體上並無優劣之分。研究中又發現,男性智商的分布,偏高和偏低的都比女性多。這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如至今榮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已有數百名,女性卻隻有六名,而男性中存在視聽缺陷、言語缺陷、閱讀能力缺陷,及癡、呆、傻者,又較女性普遍。傑出人才中,男性較女性多,原因是多方麵的,而男性智力超常者較女性多,也應該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從智力的結構因素和特殊能力諸方麵分析,男女之間的差別是明顯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麵,如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言語能力上的差異。男性在空間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這種優勢的顯示具有一定的年齡特征,其發展趨勢表現為隨年齡增長而差異加大。女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數學能力優於男生,但青春期以後,這種優勢被男生所占有,並且男生一直把這種優勢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語能力上具有較大的優勢,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被診斷為具有閱讀障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智力的發展趨勢與培養方法1.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智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個體新的需要與其原有心理水平間的矛盾。人類在學習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消除矛盾,求得平衡,促進智力發展。這種發展是一個連續性與階段性、穩定性與可變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智力是不斷發展的。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兒童青少年期是個體智力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從三四歲到十二三歲,智力的發展與年齡的增長幾乎等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呈負加速變化:年齡增長,智力發展趨於緩和。
其二,人的智力在18~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智力的不同成分達到頂峰的時間是不同的。貝利以貝利嬰兒智力量表、s-b量表、韋克斯勒成人量表對同一組被試經過36年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13歲以前測驗分數呈直線上升,以後增長逐漸減慢,到25歲時達到最高峰,26~36歲屬於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隨後有所下降。
其三,成人期是人生最漫長的時期,也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相對平穩的時期。這個時期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出成果和取得成就。
其四,一個人的流體智力(指由與知識無甚關係的題目所測量出來的智力,它同個體的先天素質關係比較密切)在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晶體智力(指由與知識有關的題目所測量出來的智力,它同個體的先天素質關係不密切,它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在不斷發展)則一直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其五,智力高的人,其智力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智力達到最高峰的時間比較晚;智力低的人,其智力發展的速度比較慢,智力達到最高峰的時間比較早。
2.智力的培養方法
心理學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人的心理現象及過程,對智力的研究也是如此。人們試圖對智力的發展進行幹預,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智力培養。研究表明,在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遺傳決定了個體的智力發展水平的潛能,而環境則決定了這種潛能實現的程度,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在一定範圍內都是可變的,這便給智力培養留下了空間。智力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智力培養的物質基礎、關鍵期和智力培養策略等方麵的問題。
(1)開發人的大腦
人類的思維是由大腦發起的,大腦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大腦進行開發,是智力培養的基礎。
腦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完善在4歲前極為迅速。大腦,尤其是大腦皮層的發育是在妊娠後期及出生後前3年,所以生前3個月至生後3歲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智能發育的重要時期。
腦細胞在增殖、發育期間,大量細胞分裂複製,軸突分枝、樹突生長、突觸聯結以及髓鞘形成都需要充足的營養供給,都是以各種營養的恰當供給為前提的。營養素是構成腦組織的原料。在腦細胞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的代謝十分活躍,腦細胞的增大主要依賴蛋白質的合成,細胞核中dna和rna的合成必須依靠蛋白質,故蛋白質營養占主要地位;葡萄糖是腦的主要能量來源;在腦細胞增殖的同時髓鞘加速形成,而脂類對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也是能量重要來源之一;各種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鋅、磷、鈣等都參與腦的代謝活動,對腦的發育和功能的完善有密切關係。
(2)抓好早期教育,開發兒童智能
從智能發展的概況中,我們已經知道,總體上講,人的一生中智能發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先快後慢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早期經驗非常關鍵,對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智力開發工作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現在已被廣大的家長和教師所認識。實施早期教育,一要從零歲開始,特別要抓住“敏感期”;二要舍得智力投資,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糧;三要創設輕鬆愉快的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遊戲,寓教於故事,寓教於生活;四要相應培養廣泛的興趣、活潑的氣質、勤問勤想的性格、堅持不懈的意誌。對早期教育,要注意堅持兩條原則:第一是,適時。從關鍵期理論看,兒童智力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年齡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心理發展最迅速,接受教育潛力最大。從成熟學習理論看,某種機能的生理結構未達成熟以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第二是,合理。這是指對兒童的智力教育一定要以適合於他們心理特征的方式進行。
(3)通過教學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國際上帶有競爭性的問題。眾所周知,世界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一個以知識、智力為基礎的,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社會,已經展現在我們麵前。人類知識總量爆炸式地增長,知識更新率也明顯提高,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知識與知識總量急驟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這樣學校就必須大力發展學生的智能,以保證他們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後,可以獨立地探索新知識,敏銳地發現新問題,完善地解決新問題。
要革新教育體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能簡單地把某種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總是處於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之中,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4)通過實踐活動開發人的智能
智能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即使有良好遺傳素質和環境,智能也難以形成和發展。
智能的發展水平,還依賴於個人在實踐活動中勤奮努力的程度。辯證唯物主義強調實踐,強調主觀能動作用。雖然勤奮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天才,但不勤奮的人則是絕對不會成才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智能充分發展,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
通過活動,人可以把獲得的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操作運用於實際,這便是從內部的智力動作向完成實踐任務的外部實際動作的轉化,就能使智力各構成要素相應的心理過程進一步概括化和係統化,從而形成更好地調節活動的心理特征,使能力的發展得到實現。
(第三節能力
能力是順利完成相應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決定了活動效率的高低。能力的大小與強弱往往受個性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的影響。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獨特的結合,具有傑出才能的人能創造性地完成相應的活動。作為個人而言,能力不可能樣樣具備、樣樣突出,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其他能力並彌補其不足。
一、能力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能力
能力(ability)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例如,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組織能力、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等,都是指從事相應活動的能力。首先,能力是與活動密切聯係的,是人進行活動時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一是因為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其二是因為從事任何活動必須以能力為前提。其次,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響活動效率。
作為一個人個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它的產生與發展,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第一是先天素質。所謂素質,是因遺傳關係、生而具有的人體某些解剖、生理的特點,這是能力發生發展的基礎。特別是神經係統、感覺器官及運動器官的特點作用非常明顯。素質是能力發生發展的自然前提,素質並不包括能力,僅憑素質也不可能簡單決定一個人的能力。第二是後天社會環境。這包括一個人出身的家庭、所受教育、所處時代及大的社會環境等,都對能力的發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良好家庭中父母的愛、充足的營養以及正確的早期教育,是兒童能力發生發展的契機。及時的正規的學校教育,提供了青少年能力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2.能力的種類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能力進行不同的分類,從而產生不同的能力種類。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能力的傾向性,可將能力劃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又稱普通能力。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適用於廣泛的活動範圍,符合多種活動的要求,並保證人們比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識。一般能力和認識活動緊密地聯係著。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綜合體就是通常說的智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又稱專門能力。指為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它隻在特殊活動領域內發生作用,是完成有關活動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認為: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繪畫能力、體育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個人可以具有多種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兩種特殊能力占優勢。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聯係著。一般能力是各種特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般能力的發展,就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各種活動中,特殊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一般能力的發展。要成功地完成一項活動,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與某種活動有關的特殊能力。在活動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2)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將能力劃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主要依賴於人的認知能力。它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條件。
2操作能力
因此,智力測驗應用於實踐活動時,要注意測驗結果隻是作決定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而不是充分的條件,一個好的決策要綜合各方麵的信息。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智力測驗尚不完善而棄之不用,隻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發現它的弊端,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
(第二節智力的發展與培養
從個體智力發展的規律看,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對人的智力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人的早期智力開發與培養中,學校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同時主觀努力的自覺性、積極性和意誌,也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決定了環境和教育影響力的大小。在培養人的智力時,應當結合這兩個方麵有針對性的進行開發。
一、智力發展的差異
1.智能發展的差異
在智力發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極其不同。人類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布形式(見表6-1)。在一個代表性廣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09之間,而智力發展水平非常優秀者和智力落後者在人口中隻占很小的比例。表6-1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iq名稱百分比(%)140以上極優等(verysuperior)1.30120~139優異(superior)11.30110~119中上(highaverage)18.1090~109中等(average)46.3080~89中下(lowaverage)14.5070~79臨界(borderline)5.6070以下智力落後(mentallyretarded)2.90
2.智力發展的早晚差異
智力發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有的人較早就才華出眾,有的人則大器晚成。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以優異作品為指標,對331名著名科學家和事業家進行研究,發現他們作出最大貢獻的年齡是有很大差異的。世界科學史表明,科學家作出第一項發明,有61%是在25歲以前完成的。智力晚熟者也並不罕見,如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50歲才發表傑作《物種起源》;我國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61歲才寫成他的巨著《本草綱目》;條件反射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發表“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時,已經76歲了。
早年發表傑出成名作品的例證有: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時,分別是22歲和28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是26歲,提出廣義相對論時是37歲;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是29歲,發明電燈時是31歲;貝爾發明電話時是29歲;居裏夫人發現釷、釙、鐳三元素的放射性時是31歲;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時,分別為30歲、40歲;《共產黨宣言》發表時,馬克思為30歲,恩格斯為28歲。
3.智力發展的結構差異
在智力的結構上,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智力並非單一的心理品質,而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綜合體,由於各種因素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人們在智力的不同方麵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例如,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觀察敏銳;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繪畫;有的人空間能力強,有的人言語表達能力突出。還有一種罕見的情況,即某種特殊能力發展到很高水平,而一般能力卻十分低下,這種人被稱為“白癡學者”.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喜劇藝術家--盲人湯姆,他的智商低於6歲兒童,但是對一首曲子,隻要聽一遍便能記住,而且能在同一時間演奏兩首曲子並唱第三首。之後他會傻乎乎地加入觀眾隊伍為自己喝彩:“再來一個。”這些都屬於結構上的差異。單一的智商分數可能掩蓋這些差異。
4.智力發展的性別差異
心理學家從智力測驗研究中發現,眾多男女的智商的平均數是相近的。這就是說,男女的智力在整體上並無優劣之分。研究中又發現,男性智商的分布,偏高和偏低的都比女性多。這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如至今榮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已有數百名,女性卻隻有六名,而男性中存在視聽缺陷、言語缺陷、閱讀能力缺陷,及癡、呆、傻者,又較女性普遍。傑出人才中,男性較女性多,原因是多方麵的,而男性智力超常者較女性多,也應該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從智力的結構因素和特殊能力諸方麵分析,男女之間的差別是明顯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麵,如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言語能力上的差異。男性在空間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這種優勢的顯示具有一定的年齡特征,其發展趨勢表現為隨年齡增長而差異加大。女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數學能力優於男生,但青春期以後,這種優勢被男生所占有,並且男生一直把這種優勢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語能力上具有較大的優勢,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被診斷為具有閱讀障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智力的發展趨勢與培養方法1.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智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個體新的需要與其原有心理水平間的矛盾。人類在學習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消除矛盾,求得平衡,促進智力發展。這種發展是一個連續性與階段性、穩定性與可變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智力是不斷發展的。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兒童青少年期是個體智力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從三四歲到十二三歲,智力的發展與年齡的增長幾乎等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呈負加速變化:年齡增長,智力發展趨於緩和。
其二,人的智力在18~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智力的不同成分達到頂峰的時間是不同的。貝利以貝利嬰兒智力量表、s-b量表、韋克斯勒成人量表對同一組被試經過36年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13歲以前測驗分數呈直線上升,以後增長逐漸減慢,到25歲時達到最高峰,26~36歲屬於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隨後有所下降。
其三,成人期是人生最漫長的時期,也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相對平穩的時期。這個時期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出成果和取得成就。
其四,一個人的流體智力(指由與知識無甚關係的題目所測量出來的智力,它同個體的先天素質關係比較密切)在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晶體智力(指由與知識有關的題目所測量出來的智力,它同個體的先天素質關係不密切,它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在不斷發展)則一直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其五,智力高的人,其智力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智力達到最高峰的時間比較晚;智力低的人,其智力發展的速度比較慢,智力達到最高峰的時間比較早。
2.智力的培養方法
心理學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人的心理現象及過程,對智力的研究也是如此。人們試圖對智力的發展進行幹預,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智力培養。研究表明,在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遺傳決定了個體的智力發展水平的潛能,而環境則決定了這種潛能實現的程度,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在一定範圍內都是可變的,這便給智力培養留下了空間。智力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智力培養的物質基礎、關鍵期和智力培養策略等方麵的問題。
(1)開發人的大腦
人類的思維是由大腦發起的,大腦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大腦進行開發,是智力培養的基礎。
腦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完善在4歲前極為迅速。大腦,尤其是大腦皮層的發育是在妊娠後期及出生後前3年,所以生前3個月至生後3歲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智能發育的重要時期。
腦細胞在增殖、發育期間,大量細胞分裂複製,軸突分枝、樹突生長、突觸聯結以及髓鞘形成都需要充足的營養供給,都是以各種營養的恰當供給為前提的。營養素是構成腦組織的原料。在腦細胞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的代謝十分活躍,腦細胞的增大主要依賴蛋白質的合成,細胞核中dna和rna的合成必須依靠蛋白質,故蛋白質營養占主要地位;葡萄糖是腦的主要能量來源;在腦細胞增殖的同時髓鞘加速形成,而脂類對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也是能量重要來源之一;各種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鋅、磷、鈣等都參與腦的代謝活動,對腦的發育和功能的完善有密切關係。
(2)抓好早期教育,開發兒童智能
從智能發展的概況中,我們已經知道,總體上講,人的一生中智能發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先快後慢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早期經驗非常關鍵,對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智力開發工作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現在已被廣大的家長和教師所認識。實施早期教育,一要從零歲開始,特別要抓住“敏感期”;二要舍得智力投資,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糧;三要創設輕鬆愉快的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遊戲,寓教於故事,寓教於生活;四要相應培養廣泛的興趣、活潑的氣質、勤問勤想的性格、堅持不懈的意誌。對早期教育,要注意堅持兩條原則:第一是,適時。從關鍵期理論看,兒童智力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年齡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心理發展最迅速,接受教育潛力最大。從成熟學習理論看,某種機能的生理結構未達成熟以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第二是,合理。這是指對兒童的智力教育一定要以適合於他們心理特征的方式進行。
(3)通過教學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國際上帶有競爭性的問題。眾所周知,世界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一個以知識、智力為基礎的,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社會,已經展現在我們麵前。人類知識總量爆炸式地增長,知識更新率也明顯提高,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知識與知識總量急驟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這樣學校就必須大力發展學生的智能,以保證他們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後,可以獨立地探索新知識,敏銳地發現新問題,完善地解決新問題。
要革新教育體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能簡單地把某種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總是處於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之中,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4)通過實踐活動開發人的智能
智能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即使有良好遺傳素質和環境,智能也難以形成和發展。
智能的發展水平,還依賴於個人在實踐活動中勤奮努力的程度。辯證唯物主義強調實踐,強調主觀能動作用。雖然勤奮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天才,但不勤奮的人則是絕對不會成才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智能充分發展,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
通過活動,人可以把獲得的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操作運用於實際,這便是從內部的智力動作向完成實踐任務的外部實際動作的轉化,就能使智力各構成要素相應的心理過程進一步概括化和係統化,從而形成更好地調節活動的心理特征,使能力的發展得到實現。
(第三節能力
能力是順利完成相應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決定了活動效率的高低。能力的大小與強弱往往受個性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的影響。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獨特的結合,具有傑出才能的人能創造性地完成相應的活動。作為個人而言,能力不可能樣樣具備、樣樣突出,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其他能力並彌補其不足。
一、能力的內涵與種類
1.什麽是能力
能力(ability)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例如,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組織能力、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等,都是指從事相應活動的能力。首先,能力是與活動密切聯係的,是人進行活動時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一是因為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其二是因為從事任何活動必須以能力為前提。其次,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響活動效率。
作為一個人個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它的產生與發展,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第一是先天素質。所謂素質,是因遺傳關係、生而具有的人體某些解剖、生理的特點,這是能力發生發展的基礎。特別是神經係統、感覺器官及運動器官的特點作用非常明顯。素質是能力發生發展的自然前提,素質並不包括能力,僅憑素質也不可能簡單決定一個人的能力。第二是後天社會環境。這包括一個人出身的家庭、所受教育、所處時代及大的社會環境等,都對能力的發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良好家庭中父母的愛、充足的營養以及正確的早期教育,是兒童能力發生發展的契機。及時的正規的學校教育,提供了青少年能力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2.能力的種類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能力進行不同的分類,從而產生不同的能力種類。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能力的傾向性,可將能力劃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又稱普通能力。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適用於廣泛的活動範圍,符合多種活動的要求,並保證人們比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識。一般能力和認識活動緊密地聯係著。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綜合體就是通常說的智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又稱專門能力。指為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它隻在特殊活動領域內發生作用,是完成有關活動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認為: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繪畫能力、體育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個人可以具有多種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兩種特殊能力占優勢。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聯係著。一般能力是各種特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般能力的發展,就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各種活動中,特殊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一般能力的發展。要成功地完成一項活動,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與某種活動有關的特殊能力。在活動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2)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將能力劃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主要依賴於人的認知能力。它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條件。
2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