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能力遺傳的研究,起始於英國科學家高爾頓。他比較了傑出人士成為傑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為傑出者的概率。研究發現在977位名人(包括法官、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畫家等)的親屬中,其父親為名人的有89人,兒子有129人,兄弟114人,共有332人,約占樣本總數的13.而在社會背景可比較的普通人組中,隻有1個親屬是名人。而隨著血緣關係的下降,名人親屬成為名人的概率則會有規則地下降。

    然而近年的研究發現,遺傳素質與能力發展都不是絕對一一對應的。其一,遺傳素質本身就不完全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有些是因胎兒期由於母體環境的各種變異的影響,如孕婦的營養、疾病、藥物和受到輻射等,都會給兒童的智力形成和發展帶來危害。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遺傳因素。其二,遺傳素質隻能為能力提供形成與發展的可能性,並不能預定或決定能力的發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長短是由遺傳決定的,手指長為學彈鋼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但這不能決定將來就一定能成為鋼琴家,因為成為鋼琴家還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所以說,遺傳素質並不等於能力本身。第三,同樣的遺傳素質可能發展多種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遺傳素質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2.環境因素

    環境是指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一般認為,大多數個體的素質是相差不大的,其能力發展所以有差異則由以下因素所造成。

    (1)社會生產方式因素

    在環境因素中,社會生產方式是影響能力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對能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生產力影響經濟生活、科學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從而影響人的智力發展。

    (2)營養因素

    營養是影響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幼年的營養直接關係到能力的發展。有些營養學家十分強調營養在能力發展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智力是吃進去的。”這是因為營養不良會影響腦和神經係統的發育,從而影響能力的發展。從胎兒期的最後14時間到出生後兩歲之間被認為是人腦生長發育的最快時期,這一時期足夠的營養是人腦健康發育的重要保證,特別是蛋白質的缺乏,會導致嬰兒腦重量的極大損失。腦科學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會造成腦神經細胞數目比正常兒童少,影響腦細胞的發育,導致影響兒童智力的發展。

    早期教育和神經係統的成熟與發展有密切關係。兒童出生後神經細胞急劇地在適應環境中生出分枝,140~160億個神經細胞的70%~80%在三歲前形成;五歲前大腦神經細胞絕大部分已經形成,大腦的語言、音感和記憶細胞及各種主要機能特征已趨完善。因此,兒童的智力有很大潛力,有接受早期教育的可能。而且,學習並不需要完全成熟的神經係統和大腦,相反,神經係統和大腦正是在活動和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的。

    (3)學校教育、教學條件等因素

    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學對人的能力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影響。教育在能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兒童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就發展了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教育對人的智力發展都有作用。教育和教學不但使兒童獲得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且喚起兒童心理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師在運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去講授課程內容時,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知識,也學習和掌握了把這種方法作為思維的手段,如果把這種外部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逐漸轉化為內部概括的思維操作,則這方麵的能力形成起來了。

    3.個體因素

    遺傳因素為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環境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為能力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而這一決定性作用,必須通過個體的實踐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可以說,能力是在個體的實踐活動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勤能補拙”就足以說明個體實踐因素在能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沒有主觀努力和個人的勤奮,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就和能力的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許多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無論他們所從事的領域多麽不同,但他們都有其共同點,即醉心於自己的事業,長期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頑強地與困難作鬥爭。如果沒有這些,他們也隻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高度發展也無從談起。

    實踐活動是人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所特有的積極主動的運動形式。前麵提到的素質和環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隻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可以說,實踐活動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能力培養的途徑

    培養人的能力需要采取多種途徑。隻有多途徑並舉,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才能。

    1.十分重視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被社會、家長們所認識,在本章第二節論及智力的培養方法中,已對早教的重要性作了論述,這裏再作一些分析。對於如何實施早期教育問題,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如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要及早對兒童進行正規的、係統的學科知識教育,其實早期教育對學前兒童來說,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提高認識各種事物的興趣;培養樂觀、自信、活潑開朗的情緒特征和行為特征,以便為日後接受正規、係統的教育教學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因此,早期教育的方法應以遊戲為主,包括音樂、美工、講故事、參加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寓教於樂,到了接近學齡期時也可以進行一些初步的讀、寫、算教學。這樣,既不會剝奪他們的玩樂時間,泯滅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對開發青少年能力的作用

    學校教育是對青少年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青少年通過係統地接受教育,不僅要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要發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質。

    能力不同於知識、技能,但又與知識、技能有密切關係。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發展能力是與係統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分不開的。

    首先,要讓青少年學生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使能力得到發展。如在語文課的學習中,主要通過聽、說、讀、寫培養語文學習的各種能力。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使我們的概括力、空間想象力、計算能力、判斷和推理的能力等得以發展。可以說,天文、地理、哲學、美學、建築、機械、物理、化學等任何一門學科,都是訓練人的智能的一套形式不同的體操。教師應在講授自己本學科知識技能的同時,盡力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各種能力。

    其次,通過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正確組織來發展學生的能力。有些優秀教師要求學生迴答問題必須準確、嚴密、迅速,作業必須一絲不苟。經過長期訓練,學生思維和言語能力有明顯提高。“強師手下出高徒”,也說明了教育、訓練對發展能力的意義。吸引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小組、繪畫小組、體操小組……豐富校內外生活內容,也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在課外活動小組中,常常會湧現出許多小發明家、小氣象家、小農藝家、小畫家等,這對他們的能力的發展和一生的事業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再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來開發青少年學生的能力。

    健康、豐富的科技和課外活動是促進學生探究興趣的養成和觀察、思維、想象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遊戲、棋類、謎語、球類、航模、橋牌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調劑學生的精神,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又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可以培養勇敢、團結、互助的道德品質,也可增進思路敏捷、判斷正確、反應靈活等智力品質。

    有益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可以培養許多專門人才。實踐經驗表明,在中小學課外活動的基礎上,選拔人才參加各級業餘體校、少年宮、科技站的活動,是培養未來體壇健兒、文藝新秀、科技新星的重要途徑。

    最後,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由於人的稟賦、愛好、性格以及環境條件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隻在某一方麵展露才智,而其他方麵則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若是用一個固定的尺度和框架去要求他,這樣的人才苗子就一定不能很好地成長。

    對於顯露了超常智能的人才苗子,應該對其施以專門的教育,精心培育,幫助他們發揮長處和優勢。對於低常兒童,決不能嫌棄,要相信除了生理缺陷引起的重度智力低常難以補救外,輕度的智力低常是可以通過精細的工作使之改變的。

    對常態範圍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重點輔導,個別幫助。

    對所有學生應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其特長,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實踐證明,在班級教學中實行分層施教、個別指導,有助於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3.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個體自身是能力的載體。一個人能力的提高和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他的主觀努力和主觀能動性。一個人刻苦勤奮,積極進取,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能力就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能力的發展與意誌、性格密不可分,沒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勤學苦練的精神,能力就難以發展。

    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兩個人的生活條件、實踐活動以及其他方麵相差不多,可是兩個人的自覺性不同,主觀努力的程度不同,因而他們的能力就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可見,勤奮、努力、堅持是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

    能力的提高必須要有勤奮的品質和個人的主觀努力。勤奮就是有意識地長期堅持工作和勞動。能力作為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必然受到其他心理特征如勤奮、堅強的意誌品質的影響。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科學家、發明家的經曆都說明,天才就是勤奮。凡是勤奮的人,必須經常不懈地從事某項活動,使自己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使環境對人發生更大的影響作用,這就必然促使能力的高度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領袖、科學家與發明家,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為自己的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李克卜內西曾這樣迴憶過馬克思:“曾經有人說,天才就是勤奮,如果這句話不完全正確,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沒有非凡的精力與工作便不能成為天才……我們所知道的真正偉人都是極其勤勉與盡心竭力工作的,這種說法完全適應於馬克思。”發明家愛迪生也強調:“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不要隻羨慕別人的成就,要想培養自己具有某一方麵高超的能力,最好參與到具體的實際活動中,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古語講得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4.重視個體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增長人的才幹

    人的各種能力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最終形成起來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即使有良好的素質、環境和教育,能力也難於形成和發展起來。

    環境、教育對能力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個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參加實踐活動的範圍越廣泛,解決的矛盾越多,能力的發展也就越迅速、越完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參加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

    職業活動對能力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不同的職業活動對人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而也促使其相應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長期從事某一專業勞動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專業化發展。如染色工人的顏色辨別能力強,音樂工作者的音樂聽覺能力強,就是實踐活動的結果。我國漢代哲學家王充早就看到這種作用並提出了“施用累能”的思想,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的。他舉例說:齊的都城世世代代刺繡,那裏的平常女子,沒有一個不會刺繡;襄城地方傳統會織錦,即使被認為不聰明的女子也變成了巧婦。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天天看到,天天鍛煉,手自然就熟練了。

    在青少年學生中,有的學生知識學得很牢固但能力較差,主要是因為參加實踐活動較少。因此教師應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像文藝體育活動、文學社團活動、自然科學考察和各種創造性活動等,從而使學生在讀書聽講之餘,實際運用書本知識,親身體驗有關理論,並在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經驗,從而發展成為知而多能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懶於或怯於參與實踐活動,那麽,永遠也不會成為能力強的人。

    總之,發展人的能力需要作多方麵的努力。隨著社會實際的需要,了解能力發展的規律對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章思考題】

    1.什麽是智力?什麽是能力?

    2.如何正確對待智力測驗?

    3.如何認識能力的個體差異?

    4.能力發展的基礎與條件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