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概括性,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能找出一類事物所特有的共性並把它們歸結在一起,從而認識該類事物的性質及其與他類事物的關係。比如,借助思維,人可以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結出棗子的樹木歸一類,稱之為“棗樹”;把棗樹、楊樹、銀杏等依據其有根、木質莖、葉等共性歸在一起,稱之為“樹”;還可以把樹、草、地衣、青苔等歸成一類,稱之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一般有葉綠素、以無機物為養料的生物。這種不同層次的概括,不僅擴大了人對事物的認識範圍,而且也加深了人對事物本質的了解。第二,能從部分事物相互聯係的事實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聯係,並將其推廣到同類的現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維,人可以認識植物與動物、動植物與人類的生態平衡關係,認識溫度的升降與金屬脹縮的關係,認識體溫、生物電及血液成分等變化與人體健康狀況之間的聯係,等等。這種概括,加深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內在關係與規律性的認識,有助於人對現實環境的適應、控製與改造。

    (3)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就是指思維過程中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規律。思維的邏輯性,可以來自客觀現實變化的規律性,也可以來自於人類主觀的規定性,它反映出思維的運行很多時候是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

    (4)思維的層次性

    思維可以由不同的個體而表現出不同的水平,這使思維具有了一定的層次性。思維的層次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比較典型的劃分是從思維品質的高低來劃分思維的層次。思維的品質包括五個方麵,主要是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不同的個體在這五個方麵的每個思維品質上處於不同的層次,如有的人思維深刻性比較好,有的人思維的敏捷性比較好。五個方麵結合在一起,就反映了個體思維的整體水平,如有的個體不僅思維敏捷性比較好,而且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都比較好;有的個體可能隻是某幾個方麵比較好,其他思維品質比較差;有的個體可能思維品質的五個方麵都比較差。因此,個體在思維的品質方麵存在一定的層次性。

    二、思維的形式

    1.分析與綜合

    分析是在頭腦裏把事物分解成若幹屬性、組成部分、方麵、要素、發展階段,而分別加以思考的形式。如把教育這個社會現象,分析成德育、智育、體育三個方麵。通過分析活動可以把實際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頭腦裏分開。分析活動使人的認識從事物的表麵開始向事物的內部逐步深入下去。

    綜合是在頭腦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麵、各種特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形式。例如,把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等方麵聯係起來加以評價、作出結論等都屬於綜合思維。

    分析與綜合在人的認識過程中有不同作用。通過分析,人可以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基本結構、屬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麵特性和本質特性,使認識深化;可以分出問題的情境、條件、任務,便於解決思維問題。通過綜合,人可以完整、全麵地認識事物,認識事物間的聯係和規律;整體地把握問題的情境、條件與任務的關係,提高解題的技巧。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活動的兩種形式,在實際思維活動中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相依賴,互為條件。分析是以事物綜合體為前提的,沒有事物綜合體,就無從分析;綜合則是以對事物的分析為基礎的,分析越細致,綜合就越全麵,分析越準確,綜合就越完美。隻有分析沒有綜合,隻能形成對事物片麵的、支離破碎的認識;隻有綜合沒有分析,隻能形成表麵的認識。可見,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

    2.比較與分類

    比較是在頭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異同點的思維活動。比較的基礎是客觀事物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正因為事物或現象之間存在著性質上的異同、數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醜等,我們才有可能在思維活動中進行比較。比較可以在同一事物或現象之間進行,也可以在不同類但具有某種關係或聯係的事物或現象之間進行。

    分類是按事物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形式。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人們通過比較,揭露了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然後概括事物之間的共同點,把事物集合成一個較大的類,又根據事物之間的差異點,將較大的一類劃分為幾個較小的類。結果,就把眾多事物區分為具有一定從屬關係的大小類別,形成概念體係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3.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屬性,舍棄其個別特征和屬性的過程。例如,石英鍾、鬧鍾、座鍾、掛鍾都能計時,因此,“鍾能計時”就是它們的共同屬性。這種認識是通過抽象得到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高度、重量、麵積、年齡以及忠誠、勇敢、勤勞等概念,也都是思維抽象的結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概括是在人的頭腦裏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若幹本質屬性,聯合起來推廣到一類事物,使之普遍化的思維過程。例如,我們把“人”的本質屬性--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工具聯合起來,推廣到古今中外一切人的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的動物,都是人。”這樣就能概括出“人”的概念的內涵。任何概念、理論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

    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聯係的,沒有抽象就無從概括。客觀事物具有各種屬性,如果不能從它們的差異中抽出所要概括的屬性,概括就無法進行。同時,抽象又決定於概括,要概括哪些屬性,才確定從哪些方麵進行抽取。經過抽象和概括,人才能逐步地舍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抽象和概括,其實質是在比較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更為高級的分析和綜合。

    4.具體化與係統化

    具體化是人腦把經過抽象、概括而獲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論,應用到某一具體對象上去的思維過程,即用一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際活動的過程。具體化在人的思維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把抽象的理性認識同具體的感性認識結合起來,是啟發思考與發展認識的重要環節。通過具體化的思維過程,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般的原理和規律,還可以使已經總結出來的原理得到檢驗,並不斷深化和發展。

    係統化是指在人的頭腦裏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係統的過程。例如,生物學家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類,並揭示了各類生物間的區別和聯係,這就是人腦中對生物係統化的過程。

    係統化是在分析、綜合、比較和分類的基礎上實現的。係統化的知識便於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廣泛的神經聯係,使知識易於記憶。人類也隻有掌握了係統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才能在不同條件下靈活運用知識。

    三、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1.問題解決及其過程

    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係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問題解決可以分為要求發展新方法的創造性問題解決和利用現成方法的常規性問題解決。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大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發現和提出問題取決於個人的活動積極性、求知欲和知識水平。活動量大,接觸範圍廣泛,勤於思考,就易於發現問題;求知欲高,能在別人不認為有問題之處發現疑點或在被公認的解釋中提出新的疑問,善於觀察,勇於探索,就容易提出問題;知識水平高,經驗豐富,就能提出複雜、深刻、有價值的問題;刻苦攻讀,知識豐富,就善於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

    (2)分析問題和明確問題

    這一階段是力求使問題變得更加明確具體的階段,從隻知有問題變為知道哪裏有問題,有什麽性質的問題。明確問題主要是弄清問題的最初狀況、已知條件和解題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

    分析和明確問題的基本條件是具有係統而大量的感性材料和豐富的知識經驗。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的基礎,如果感性材料貧乏,思維內容必然不充分,思維活動也不會積極,則難以把握問題的關鍵和隱蔽的問題。知識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從繁雜的事實中分析出核心、關鍵問題。

    (3)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

    在探尋解題方法時要運用已有的有關的知識經驗,采取某種解題策略,遵循邏輯規則進行分析推理。人在已有某些可依據的材料,但還不能確切指明問題的答案時,就要進行推測,推測可能的解題方法,也就是提出假設。

    檢驗假設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實際行動去驗證;一是通過思維去推理論證。但假設的檢驗歸根到底還得靠實踐。在檢驗中如果假設沒有被證實,則應從新的角度、新的觀點對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提出新的假設,直至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和答案。

    2.問題解決中的主要策略

    問題策略就是人們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案、計劃或辦法,它決定著問題解決的具體步驟。選擇和確定問題解決的策略是問題解決的核心。

    (1)算法式策略

    算法式策略就是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直到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種策略可以有公式,如某數學運算公式,也可以沒有公式,如河內塔問題的解決沒有公式但仍有操作方法的步驟。算法式策略的特點是,隻要一個問題有算法,那麽按照其算法進行操作,問題總能得到解決。

    (2)啟發式策略

    該策略是憑借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采取較少的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於算法策略,啟發式策略能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經過它的提示,人們往往不需要對所有的可能性加以驗證,就能實現對問題的快速解決。這種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問題解決的速度,但如果經驗使用不當,途徑選擇有誤,也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

    3.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影響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成敗的因素主要有兩類,即情境的因素和個人的因素。這兩類因素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

    (1)問題情境因素

    問題情境是指呈現問題的客觀情境(刺激模式)。問題情境對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情境中物體和事物的空間排列不同,會影響問題的解決。一般說來,解決某一問題所必需的物體比較靠近,都在人的視野之中,問題就容易解決,反之則困難。

    其次,問題情境中的客觀情境與個人的知識結構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