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review):學完全部材料後,默默迴憶其中的要點,再次嚐試去迴答自己所提出過的各個問題。這種記憶技術是由於學習者能夠對學習材料進行良好的“主觀上的組織”,從而可以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

    二、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記憶規律可直接運用於教學過程中。隻要教師能注意並能靈活運用記憶規律,就可提高課堂記憶效果,使學生獲得鞏固的知識。

    1.注意教學安排的合理化

    (1)要注意合理安排課程

    教師應盡可能避免性質相近的課程排在一起。例如,不要把文科類課程或理科類課程都集中在一起上,最好做到文科類與理科類課程交叉安排,其間若插入音、體、美、勞等課程則更好,因為這樣能減少由於材料相似而引起的前後抑製對記憶的影響。

    (2)要保證課間休息

    課間休息有利於學生鞏固上一節課所學內容,提高保持效果;同時,也有助於減少由於前後課中記憶材料的間隔時間過短引起的前攝抑製、倒攝抑製對記憶活動的影響。所以,教師要保證學生的課間休息。

    (3)要適當調節教學進度

    教師應控製每堂課的信息投入量,注意克服教學中比較普遍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的錯誤傾向,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課上的消化、吸收,而且會因識記材料數量的適當控製而提高識記的效率。

    2.創設良好的教學心理背景

    (1)讓學生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對記憶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識記和迴憶兩個環節,最容易受到過分緊張、焦慮等負情緒幹擾,因此教師要善於調節課堂情緒氣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平和的氣氛中學習和記憶,盡可能排除不利於記憶活動的負情緒幹擾。

    (2)使學生具有明確的識記目的

    有意識記是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識記種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明確的記憶任務:哪些需要完整背誦,哪些需要部分記憶,哪些需要記憶大意,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記憶的針對性。但提出記憶任務要注意適時,不要在講新知識之前強調記憶的要求。過早提出記憶任務,會使學生在聽課時把記憶提到首位,從而妨礙學生積極地思考和理解主要內容,結果反而不利於記憶。

    (3)提高學生對記憶意義的認識

    如果記憶的意義僅在於檢查和考試這樣的近期目標,那麽記憶會不利於所學知識的鞏固,而如果提高對與長遠目標相聯係的識記意義的認識,即使同樣的精力投入也會大大延長保持時間,改善記憶效果。因此,教師在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識記任務時,應向學生提出該識記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使之成為學生長久的識記任務,而非短暫的識記任務。

    3.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1)運用記憶規律組織教學內容

    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組塊可以說是人們對信息進行的組織或再編碼。可見,要想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課堂識記效率,組塊是關鍵。

    1問題組塊引導識記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係列相關的問題,形成問題組塊,可以幫助學生整體加工和儲存信息,達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

    2歸類組塊促進識記

    大腦是記憶的倉庫,隻有讓知識組塊有條理地儲存在大腦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才便於今後的加工、提取。這就提示教師在上課時:精心設計導語,以學習者的期望促進記憶;精心設計提問,以學習者的思考促進記憶;精心設計板書,以學習者的視覺促進記憶;精心設計歸類,以學習者的知識網絡促進記憶。

    (2)結合學科內容教學,傳授記憶策略

    針對理科等邏輯性強、抽象的學科知識,可以運用列表格對比法、歸納網絡圖法、形象記憶法等,這樣有利於消除單調感,增強興趣性。針對文科的學習,像學習曆史時可以采用串聯記憶法、歸類比較記憶法、提綱要領記憶法、隨時強化記憶法等。

    4.依據記憶規律有效地組織複習

    複習是鞏固知識、防止遺忘的重要手段。無論是意義識記還是機械識記,複習都是很必要的。複習不是機械地對材料的重複,而是對學習材料的進一步加工理解,使經驗係統化,掌握得更牢固。總之,複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合乎記憶規律的過程。

    (1)複習要及時、經常地進行

    根據遺忘規律,針對遺忘先快後慢的特點,學生應及時而經常地進行複習,這樣做可使暫時神經聯係得到加強,既省時間,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上,“今日功課今日畢,不要留其到明天”,這是與遺忘作鬥爭的最好方法。

    為了及時而經常進行複習,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要從複習舊知識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來理解新知識;在講授新知識時,要結合舊知識進行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解答新問題;在講授新知識後,要通過小結、學生複述、課堂練習來鞏固新知識,並要適當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複習當天或過去所學習的內容。此外,還可以采用單元複習、周複習、月複習、期中複習、期末複習等形式,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知識係統化,提綱挈領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以及重點和難點,理順章、節之間的內在聯係,分清易於混淆的概念,並注意彌補缺漏和糾正錯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複習要適量

    教師不能片麵地、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過多地布置家庭作業或進行大量的課堂練習,盲目地增多複習量,致使課業負擔過重,甚至影響學生的健康。知識的鞏固不能隻靠單純的複習和練習,教師教學中更應注意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中複習舊課,有更多的機會去應用知識,使學生在短期內獲得較多的知識;讓學生在掌握廣闊的知識的基礎上,把握、了解事物間的聯係,更深地理解知識、鞏固知識。

    (3)要合理地安排複習材料

    在複習過程中,為了避免複習材料的相互幹擾,產生抑製,影響記憶的效果,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複習材料的合理安排。性質相類似的材料、困難的材料要間隔複習。在複習時若能夠對長篇的材料突出重點和難點,對相似的材料注意進行比較和分化,會收到良好的複習效果。變換複習的內容和方式,也有助於腦功能的恢複;學生適時地變換複習的內容和方式,能使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細胞群得到輪換休息,同時,也能提高複習的效果。

    (4)複習方式多樣化

    複習方法單調,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疲勞,降低複習效果。而多樣化的複習方式,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引起和加強注意,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複習效果。同時,多樣化的複習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材料進行加工,這有助於把學習材料更好地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例如,同一字詞的複習,可用默寫、填空、造句、分析字形的偏旁部首、寫出同義詞或反義詞等多種形式。通過多樣化的複習,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

    (5)複習計劃要科學

    複習效果對複習時間的安排有一定的依從性。複習時間的分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集中複習,另一種是分散複習。集中複習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相對集中地複習一種材料。分散複習是將對同一材料的複習分成多次進行,在每兩次複習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是使用集中複習還是分散複習,一般視材料的性質、數量、難易程度以及記憶已經達到的水平而定。實驗證明: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內容材料,識記的效果好。

    在內容較多時,分散複習的效果優於集中複習的效果,但分散複習的時間間隔不宜過短或過長。

    (6)勞逸結合,合理用腦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越用越靈活。但這是相對而言的,大腦絕對不可能無休止地使用,工作時間持續過久,腦細胞就會產生疲勞,降低複習的效率。因此,必須合理用腦,做到勞逸結合。

    勞逸結合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和抑製,有助於保持頭腦清晰,消除腦細胞疲勞。長時間學習一門課程,不如交替學習不同課程的效果好。內容相似的課程不要緊挨著複習。

    合理用腦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學習時多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聽音樂、歌曲是用大腦右半球;右半球用幾分鍾,左半球就可休息一下。二是要注意大腦營養、勞逸結合、戒煙戒酒。因為適量地食用健腦食品(如魚、肉、蛋黃等)對於維護記憶功能是很必要的。學習一段時間後,適當進行諸如運動等積極的休息也可使大腦得到合理的休息。

    (第三節思維及其過程

    人的思維,是一種不同於感知和記憶的高級、複雜的認知活動,是認知過程的核心環節,人們所有的能力與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思維的積極參與。通過思維活動,人才能認識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係及其規律。而要提升人的智力、培養人的能力尤其是創造力,創造性思維更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成分。

    一、思難的內涵、種類與特征

    1.什麽是思維

    思維和感覺、知覺一樣,也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過感覺和知覺是對客觀現實的直接的反映,它們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外部現象或個別屬性,而思維則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係。例如,當人們研究“水”時,通過感覺和知覺隻能認識水的顏色、形態和溫度,而通過思維能舍棄水的顏色、形態和溫度的具體特征,而認識到水在大氣壓力760毫米水銀柱時,溫度降低到0c,就會結冰;增加到100c,就會沸騰這樣的規律。因此人的思維是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的一種更複雜更高級的認識過程。

    2.思維的種類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思維進行不同的分類:

    (1)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根據思維任務的性質、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把思維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想。

    1直觀動作思維

    又稱實踐思維,它們麵臨的思維任務具有直觀的形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依賴於實際的動作。例如,自行車出了毛病,不能騎了,問題在哪裏?人們必須通過檢查自行車的相應部件,才能確定是車胎沒氣了,還是軸承壞了。找出故障進行修理,才能排除故障。這種通過實際操作解決直觀具體問題的思維活動,就是直觀動作思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形象思維

    它是指人們利用頭腦中的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表象是這類思維的支柱。例如,在布置房間時,人們總是先在頭腦裏有一個草圖,然後對其不斷調整,最後得到比較完善的藍圖,這便是形象思維。

    3邏輯思維

    當人們麵對理論性質的任務,並要運用概念、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這種思維稱為邏輯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

    (2)聚合思雄與發散思維

    根據思維探索問題答案的方向不同,可把思維分為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

    1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又稱輻合思維,是指人們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維。其特點是閉合性,得到的結果總是確定的,而且不能擺脫舊經驗的束縛。與發散思維相對,這是一種有方向、有條理、有規範的思維方式。

    2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當前的信息和記憶係統中存儲的信息,產生出大量、獨特的新思想。這種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產生多種答案、結論或假說。但究竟哪種答案最好,則需要進行檢驗。

    (3)常規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根據思維的創新程度不同,可把思維分為常規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1常規思維

    常規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照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某一數學公式來解答同一類型習題時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創造性水平低,對原有的知識不需要進行明顯的改組,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

    2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程序並創造出新的思維產品的思維活動。例如,新科學理論的提出、新軟件的開發等都需要創造思維。創造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它既是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的結合,也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結合,它包括理論思維,也離不開創造想象。

    (4)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根據思維的判斷依據,可以將思維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1經驗思維

    人們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的思維活動叫做經驗思維。例如,學前兒童根據他們的經驗,認為“果實是可食用的植物”“鳥是會飛的動物”,這些都屬於經驗思維,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這種思維易產生片麵性,甚至得出錯誤或曲解的結論。

    2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是根據科學的概念和論斷,判斷某一事物,解決某個問題。例如,我們說“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是理論思維的結果。這種思維活動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5)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根據思維是否需要邏輯分析,可以把思維分為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1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人們在麵臨新的問題時,能迅速理解並作出判斷的思維活動。這是一種直接的、領悟性的思維活動。例如,老中醫能夠根據患者對症狀的描述,迅速地作出診斷;警察在嘈雜的人群中,能夠迅速地辨別出罪犯;科學家對某些偶然現象的出現,提出猜想或假說等。直覺思維具有快速性、跳躍性等特點。

    2分析思維

    分析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它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逐步推導,最後得出合乎邏輯的正確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結論。

    3.思維的特征

    (1)思維的間接性

    所謂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能對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於某些媒介物與頭腦加工來進行反映。由於人類感覺器官結構和機能的限製、時間和空間的限製,以及事物本身帶有內隱的特點,人們對世界上的許許多多的事物,如果單憑感官或僅僅停留在感知覺上,則是認識不到或無法認識的,那麽就要借助於某些媒介物與頭腦加工來進行反映。例如,內科醫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內髒的病變,卻能以聽診、化驗、切脈、測體溫、量血壓、b超、ct檢驗等手段為中介,經過思維加工間接判斷出病人的病情;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據動物的反常現象或其他儀表的數據,來分析與預報震情,這些都是人們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接認識的結果。人們要認識原始社會人類的生活、宇宙太空狀況、原子結構、生命運動,要認識超聲波、紅外線,要預測天氣等,都需要借助某些媒介物與思維加工進行間接的認識。

    (2)思維的概括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傳萬 李立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傳萬 李立新並收藏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