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之燼對上槐鳥一雙黑豆眼一會兒,無語地拂袖離去。
槐鳥跟在藍之燼身後飛著,一直跟進離舊宅不遠的一家客棧。
崔瑜常年駐於金陵,致力於明查暗訪到自家七爺心上人蹤跡的崔氏家生子,眼見著藍之燼進了客棧住宿,留下一人繼續盯著,另一人則迴了駐地複稟。
隨後,駐地管事便給京城的崔瑜傳書。
崔瑜收到金陵管事的飛鴿之時,已是第二日的早上,看過信中內容,他與金白昔道:“我記得,你曾言孟大小姐院中多了一隻鳥?”
金白昔確實說過:“卓全有一迴往孟府遞消息,那鳥兒就站在出來接消息的賞春的肩膀上,卓全問賞春,賞春說,那是長安養的鳥兒,叫小槐。”
“長安的主子本事,連養的鳥兒也挺本事。”崔瑜讚著心上人,心裏也想著心上人,“要是……藍法師此番能在金陵尋到十三的蹤跡,那我可真得好好感謝他一番。”
金白昔不語,隻眉心慢慢打起了結,告退步出小院閣樓,他長長歎了口氣兒,東家還是放不下啊。
真乃孽緣。
一大早,曾家姐妹相攜進了孟府,直奔泰辰院找孟十三,以及足足兩車的年禮。
明曉堂外,曾重錦指著已經搬進泰辰院,擺滿整個院子的年禮:“這邊是二嬸安排的,早早從金陵送進京,貼了封條,講明是二叔二嬸指定給你的年禮。那邊則是我母親安排的,也早便是備好的年禮。因著先頭有接到二嬸的書信,言明要母親等她,待從金陵進京的年禮到了,便要母親安排著,一並給你送過來。”
“對對對!”曾重榮在邊上連連點頭,“夭夭,我跟你說啊,二嬸信裏還說,二叔年後便要調任迴京了,屆時三姐也要迴京相看議親的!”
孟十三知曉曾重榮口中的三姐是誰,是曾府二房二舅母嫡出三個女兒中最小的曾重翡,小字翠翠,曾重錦曾重榮乃九月生辰,曾重翡乃六月生辰,故而三人今歲同為年十六,卻是曾重翡最長。
四表姐與五表姐都得喊這位三堂姐為三姐。
二房三位小姐,二舅母年氏的嫡長女曾重玉與嫡次女曾重寶已然出閣,嫁作人婦,皆是在任地議的親出的嫁,現今隻剩下嫡三女曾重翡尚未議親。
想來是二舅母早有打算,算好了明年年初二舅父調任迴京,她這位三表姐要與大表姐二表姐不同,要迴京才相看議親,也好就近嫁在京城,而不是似大表姐二表姐那般嫁在京城之外。
曾府二房共有三女一子,三女嫡出,一子庶出,乃二房的雲姨娘所生,是故明年二舅父一家迴京,除了曾淩革與年氏、曾重翡,還有曾重岷。
曾重岷今年十四,比她還要小一歲,是她的表弟,此表弟雖是庶出,卻是二房唯一的香火,不止上麵三位嫡姐十分疼愛他,連年氏也待他極為親厚。
於後宅瑣碎之中,二舅父甚信任二舅母,二舅母亦不負二舅父所望,不僅教養子女有方,更是與二舅父唯一的妾室相處和睦。
當然,二舅父亦是個拎得清的,妻是妻妾是妾,從不會似孟知年那般混賬。
以上了解,都是她先時到曾府之際,大舅母胡氏同她叨的家常,以及四表姐五表姐時不時同她分享的二舅母一家在任地的趣事瑣事,從中得出的結論。
曾重錦聽到相看議親,想到自己與妹妹這一年裏不知相看過多少迴,就沒一迴能成的,偏就妹妹還總一副沒心沒肺的模樣,她當下真是忍不住歎氣兒。
曾重榮言罷見自家姐姐歎氣兒,不禁問:“姐姐歎什麽氣兒?可是我哪裏說錯了?”
“你還是操心你自己吧。”曾重錦點到為止。
曾重榮聽出意思來了:“那不是三姐比咱們還要大上三個月麽,論說親,三姐不迴來便罷,若是迴京,定當為長先,屆時有三姐擋在前頭,母親想再訓咱們,也得先想一想三姐了!”
對曾重錦得意地表述完自己的看法,她轉看向孟十三:“夭夭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是這個理。”孟十三還能說什麽,長幼有序麽,話自然是沒錯的。
留下賞春帶著丫鬟仆婦打理歸置搬進院的兩車年禮,孟十三帶著曾家姐妹進明曉堂吃茶。
金銀在得知曾府兩位表小姐進府之後,還是來送自家小姐年禮的,她立馬就一頭紮進了小廚房,做了她最拿手的幾樣茶點。
其中便有近日搗鼓出來的荷花糕、鬆花糕,很合曾家姐妹的口胃。
孟十三想著曾淩革一家明年迴京,除了曾淩革的新調任,曾重翡的親事,還有曾重岷的學業:“二舅母可有在信中提及過表弟迴京之後,要進哪個書院?”
曾重錦把嘴裏的糕點吞下,又抿了口茶湯,方答道:“二弟原是在金陵的南陵書院就讀,二嬸在信中提及過,說是已得南陵書院山長的引薦信,迴京之後可進青北書院就讀。”
金陵南陵書院與京城青北書院,闔稱大魏兩大書院,兩位山長亦有相交,有南陵書房山長的引薦信,進青北書院想來不難。
“可是還得考入學試?”孟十三記得是有這麽一個老規矩在的。
曾重錦點頭:“是還得通過入學試。”
“夭夭不必擔心,二弟於課業上素來不錯,待迴京經入學試,那是一定能通過的。”曾重榮吃荷花糕吃得滿嘴的荷花香。
孟十三了然:“那便好。”
曾重錦想到孟仁安與孟仁康:“府上的三公子與四公子也在青北書院吧?”
“在。”孟十三明白曾重錦特意提起這一道的用意,“三哥與四弟都在,倘若表弟迴京進了青北書院,那也是同窗了。”
“既是親戚,又是同窗,定是能好好相處。”這是曾重錦希望的,她覺得曾孟兩府原就應當好好走動親近的。
曾重榮附和道:“沒錯!”
孟十三對曾家姐妹關於未來兩府的美好構圖,她並未多言。
說到底,因著孟仁安和孟仁康長年在外讀書,隻偶有休沐迴府之際,她和他們也沒多加相處。
槐鳥跟在藍之燼身後飛著,一直跟進離舊宅不遠的一家客棧。
崔瑜常年駐於金陵,致力於明查暗訪到自家七爺心上人蹤跡的崔氏家生子,眼見著藍之燼進了客棧住宿,留下一人繼續盯著,另一人則迴了駐地複稟。
隨後,駐地管事便給京城的崔瑜傳書。
崔瑜收到金陵管事的飛鴿之時,已是第二日的早上,看過信中內容,他與金白昔道:“我記得,你曾言孟大小姐院中多了一隻鳥?”
金白昔確實說過:“卓全有一迴往孟府遞消息,那鳥兒就站在出來接消息的賞春的肩膀上,卓全問賞春,賞春說,那是長安養的鳥兒,叫小槐。”
“長安的主子本事,連養的鳥兒也挺本事。”崔瑜讚著心上人,心裏也想著心上人,“要是……藍法師此番能在金陵尋到十三的蹤跡,那我可真得好好感謝他一番。”
金白昔不語,隻眉心慢慢打起了結,告退步出小院閣樓,他長長歎了口氣兒,東家還是放不下啊。
真乃孽緣。
一大早,曾家姐妹相攜進了孟府,直奔泰辰院找孟十三,以及足足兩車的年禮。
明曉堂外,曾重錦指著已經搬進泰辰院,擺滿整個院子的年禮:“這邊是二嬸安排的,早早從金陵送進京,貼了封條,講明是二叔二嬸指定給你的年禮。那邊則是我母親安排的,也早便是備好的年禮。因著先頭有接到二嬸的書信,言明要母親等她,待從金陵進京的年禮到了,便要母親安排著,一並給你送過來。”
“對對對!”曾重榮在邊上連連點頭,“夭夭,我跟你說啊,二嬸信裏還說,二叔年後便要調任迴京了,屆時三姐也要迴京相看議親的!”
孟十三知曉曾重榮口中的三姐是誰,是曾府二房二舅母嫡出三個女兒中最小的曾重翡,小字翠翠,曾重錦曾重榮乃九月生辰,曾重翡乃六月生辰,故而三人今歲同為年十六,卻是曾重翡最長。
四表姐與五表姐都得喊這位三堂姐為三姐。
二房三位小姐,二舅母年氏的嫡長女曾重玉與嫡次女曾重寶已然出閣,嫁作人婦,皆是在任地議的親出的嫁,現今隻剩下嫡三女曾重翡尚未議親。
想來是二舅母早有打算,算好了明年年初二舅父調任迴京,她這位三表姐要與大表姐二表姐不同,要迴京才相看議親,也好就近嫁在京城,而不是似大表姐二表姐那般嫁在京城之外。
曾府二房共有三女一子,三女嫡出,一子庶出,乃二房的雲姨娘所生,是故明年二舅父一家迴京,除了曾淩革與年氏、曾重翡,還有曾重岷。
曾重岷今年十四,比她還要小一歲,是她的表弟,此表弟雖是庶出,卻是二房唯一的香火,不止上麵三位嫡姐十分疼愛他,連年氏也待他極為親厚。
於後宅瑣碎之中,二舅父甚信任二舅母,二舅母亦不負二舅父所望,不僅教養子女有方,更是與二舅父唯一的妾室相處和睦。
當然,二舅父亦是個拎得清的,妻是妻妾是妾,從不會似孟知年那般混賬。
以上了解,都是她先時到曾府之際,大舅母胡氏同她叨的家常,以及四表姐五表姐時不時同她分享的二舅母一家在任地的趣事瑣事,從中得出的結論。
曾重錦聽到相看議親,想到自己與妹妹這一年裏不知相看過多少迴,就沒一迴能成的,偏就妹妹還總一副沒心沒肺的模樣,她當下真是忍不住歎氣兒。
曾重榮言罷見自家姐姐歎氣兒,不禁問:“姐姐歎什麽氣兒?可是我哪裏說錯了?”
“你還是操心你自己吧。”曾重錦點到為止。
曾重榮聽出意思來了:“那不是三姐比咱們還要大上三個月麽,論說親,三姐不迴來便罷,若是迴京,定當為長先,屆時有三姐擋在前頭,母親想再訓咱們,也得先想一想三姐了!”
對曾重錦得意地表述完自己的看法,她轉看向孟十三:“夭夭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是這個理。”孟十三還能說什麽,長幼有序麽,話自然是沒錯的。
留下賞春帶著丫鬟仆婦打理歸置搬進院的兩車年禮,孟十三帶著曾家姐妹進明曉堂吃茶。
金銀在得知曾府兩位表小姐進府之後,還是來送自家小姐年禮的,她立馬就一頭紮進了小廚房,做了她最拿手的幾樣茶點。
其中便有近日搗鼓出來的荷花糕、鬆花糕,很合曾家姐妹的口胃。
孟十三想著曾淩革一家明年迴京,除了曾淩革的新調任,曾重翡的親事,還有曾重岷的學業:“二舅母可有在信中提及過表弟迴京之後,要進哪個書院?”
曾重錦把嘴裏的糕點吞下,又抿了口茶湯,方答道:“二弟原是在金陵的南陵書院就讀,二嬸在信中提及過,說是已得南陵書院山長的引薦信,迴京之後可進青北書院就讀。”
金陵南陵書院與京城青北書院,闔稱大魏兩大書院,兩位山長亦有相交,有南陵書房山長的引薦信,進青北書院想來不難。
“可是還得考入學試?”孟十三記得是有這麽一個老規矩在的。
曾重錦點頭:“是還得通過入學試。”
“夭夭不必擔心,二弟於課業上素來不錯,待迴京經入學試,那是一定能通過的。”曾重榮吃荷花糕吃得滿嘴的荷花香。
孟十三了然:“那便好。”
曾重錦想到孟仁安與孟仁康:“府上的三公子與四公子也在青北書院吧?”
“在。”孟十三明白曾重錦特意提起這一道的用意,“三哥與四弟都在,倘若表弟迴京進了青北書院,那也是同窗了。”
“既是親戚,又是同窗,定是能好好相處。”這是曾重錦希望的,她覺得曾孟兩府原就應當好好走動親近的。
曾重榮附和道:“沒錯!”
孟十三對曾家姐妹關於未來兩府的美好構圖,她並未多言。
說到底,因著孟仁安和孟仁康長年在外讀書,隻偶有休沐迴府之際,她和他們也沒多加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