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身為庶子,被立為東宮,原是莫大榮幸。今卻母家見罪,中宮皇後又得子。兒臣每每思及此,都戚戚不自安,自覺覥顏高位。因此兒臣想辭去皇太子位,請父皇恩準。”
劉慶一席話說下來,殿中一片寂靜。
王福勝、蔡倫等黃門是震驚。劉炟是茫然,“...慶兒,你怎麽突然說這種話呢?”
“原因就是剛才說的那些。”劉慶看著他的眼睛,鎮定地說,“請父皇恩準。”
王福勝聽著劉炟的唿吸急促了起來,忙帶著蔡倫等小黃門掩身出去了。
一時之間,殿內隻剩下父子二人。
劉炟這才道,“你不是會無端放棄的孩子。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你說了方才那些話,如今殿裏隻剩下咱們父子了,你但說無妨。”
但劉慶仍然堅持說,“真的沒有其他原因,兒臣心裏就是這麽想的。”
劉炟再三問他,他始終不改口。最終劉炟也隻好強壓下心頭的紛亂,對兒子道,“你先迴東宮去,此事容後再議。”
豈料劉慶搖搖頭,說,“兒臣如今的身份,不適宜再住東宮。因此懇請父皇撥一新宮,給兒臣居住。”
劉炟未料他竟如此堅持,澀然問,“是父皇近來太關注你三弟,所以你有了這樣的想法嗎?”
劉慶道,“父皇多心了。”除此之外,也再沒別話。
而劉炟已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擊暈了,勉強地說,“總之,你先迴去吧。”
劉慶這次順從地答應了一聲,卻又特意強調,“那麽,兒臣先去母妃的故宮住一陣子吧。”
劉慶用行動佐證了自己所說的話。
接下來的幾天,他一天去福寧宮一次,詢問父親是否答應。
劉炟在最開始的慌亂後,開始認為他想借著鬧一鬧,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憤怒地斥責他。但他形容鎮定,仍然再求。
劉炟開始真正地慌亂起來。
而此時外朝也得知了這事。
劉慶年不滿十二歲,尚沒有設立心腹屬官。何況他本身就是庶子上位,不合體統。舅家又犯了罪遭貶。所以朝野上下不看好他的人,有十之七八。
裏頭又夾雜著不少竇憲這些年培植的心腹。
這些大臣們伏殿上書,“太子既自認身處疑位,那請陛下恩準其辭位,以全父子之情。”
劉炟不願如此,接連罷免了許多日的朝覲,對所有請求都作充耳不聞。無奈劉慶心意已決,竟在幾日後,將太子印綬等物親自交去了宗正那裏。
劉慶搬離東宮的那一天,是很晴好的一日。
小黃門們沉默地把他的衣服、刀劍、書從東宮裏抬出來,裝上車,打算運往宮外——他被新封了清河王,以京中一戶勳貴舊邸為王府。等年滿十八,便要離京赴國就任。
文鴛在旁不斷地阻攔著小黃門們,大聲叫道,“不許動!不許動!誰敢動太子殿下的東西,我殺了他!”
小黃門們忙都放下了,看著劉慶。
他淡淡地說,“繼續搬吧。”又讓文鴛過來。
對方奔了過來,氣的頓足,“太子殿下!”
他平淡地笑了下,“我以後不再是太子了。”
文鴛目光複雜地看著他,淚眼婆娑地問,“您這樣一意孤行,對得起貴人嗎?”
劉慶道,“我如果一味地死守著太子位,才是真正對不起母妃的養育之恩。”他憐憫地看著婢女,“姑姑,你還沒有明白麽,竇家就快掌權了。我現在不退一步,將來哪裏還會有活路?”
文鴛悚然一驚,拉著他的袖子問,“這是怎麽說的?那竇憲如今雖有功勳在身,但也談不到快掌權吧?”
劉慶道,“你沒有發現麽,不知不覺間,皇後已經除去了她所有的敵人,還挾了養子在手。竇家已經得到一切了啊!所以我下不下東宮位,隻是時間早晚而已。”
文鴛拉住他的袖子道,“不,不!您是天子的兒子啊!為什麽不把一切告訴陛下呢?”
“告訴他?”劉慶冷淡地笑了聲,“我的父皇,是一個察而不悟的人啊。靠他,是沒有用的。——從我母妃死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了。”
文鴛難過地放開了手,但還是不甘心地喃喃,“可是貴人花了多少年、多少人力,才推動您走上太子位的啊。”
劉慶看著藍天,澹然地說,“太子位固然令人心動。可是像這樣臨近危險,真不如辭位去看看宮牆外的藍天呢。”他有些惋惜地說,“如果我母妃願意這樣,也不至於執著的送了命。”他拍了拍婢女的肩膀,“好了,姑姑,別再難過了。既然事情已經塵埃落定,那就想想,怎麽讓咱們今後的日子過的高興。”
大皇子辭位後,迎立新的太子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對於此事,朝中幾乎是一邊倒的意見——立子以長、以貴。二皇子劉肇序齒靠前,如今又是皇後養子,理應立他。
而劉炟遲遲未下決定。——這些年他一直寵愛申令嬅,自然也偏愛其子。現如今長子不做太子,那麽以他的私心,當然是立愛子劉壽為下一任東宮。
但朝臣們都堅不肯讓,死死咬住“嫡”、“長”二字。
他不耐下,忍不住說,“二郎並非皇後之子。”
很快就有朝臣站出來,義正言辭地給了他一記響亮耳光,“那麽陛下也非先太後之子,何以當年承繼了東宮位?蓋因被正宮收養,便是嫡子。”
他無言以對,以二子尚幼弱,暫時看不出好歹為由,奉承一個拖字訣。
然而朝臣都知他屬意寵妃之子。帝王有此一念,豈非置嫡庶尊卑、長幼倫理於不顧?不安之下,伏殿而求。有幾位老臣措辭頗為激烈,甚至說,“...若陛下堅立三皇子而舍二皇子。那麽是置先帝於何地?將來陛下若有不測,皇位是否也該轉還給先帝其餘愛子?”
這些話大大地觸犯了劉炟,他以“朕之家事,群臣奈何訕朕!”為由降旨:貴人申氏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為昭儀,居於貴人之上。又言“立儲朕自有意,薑應麟等人疑君賣直,今降極邊雜職。”
這道旨意發出後,事態並未平息,反而有更多的朝臣杜門請辭,聲稱“願與薑大人共進退”。
眼見著朝臣們都罷工抗議,劉炟也與他們鬧的很僵。申令嬅無奈下站了出來,辭去了昭儀之位,又以兒子劉壽年幼無德,代他放棄了對東宮位的競爭。
至此,綿延大半年的國本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建初八年的十月初三,上諭: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統,一民心也。今皇二子肇,皇後養子也,沉穩妥帖,立為太子。又封三子劉壽為濟北王。與長子清河王一樣,都於年滿十八之際,離京赴國。
“很好,劉慶比我想象中更識時務,那些大臣們的反對聲浪也響。這免了我不少功夫。”竇憲讚賞地說。
竇順的麵色卻惴惴的,“雖然如今一切都順利,但我聽說,宮中陛下生了大氣,雖迫於壓力立了二皇子,但這之後,一眼也不曾看過他與皇後。終日裏呆在未央宮,安慰申貴人母子。”
竇憲譏笑了一聲,“隨他吧,這個沒用的東西,除了冷落他也做不出別的來。咱們已經有太子在手了,不必怕。”
竇順吃了一驚,結結巴巴地說,“侯爺可別亂來啊。聽說宮裏頭陛下都氣病了。”
“哦?”竇憲冷笑了一聲,隨即心頭泛上更深的厭惡,“他可真是...”
竇順害怕他再說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話來,趕忙轉了話題,“對了,我前陣子不是去了扶風老家嗎?挑的幾個孩子下午都要到了。侯爺到時候去看看吧?”
“這麽快。”竇憲隨意地點了點頭,“那等他們到了,你叫我。”
下午很快就到了。
“這次一共挑了三個孩子。都是十歲上下。一個叫竇以力,是您祖父的庶弟的孫子。一個叫竇一曉,是您祖父的二堂弟的庶孫。一個叫竇武,是您祖父的四堂弟的孫子。”
見竇順特意地把這些關係都說出來,竇憲心裏一陣好笑。他當然明白長隨是在強調他和這些孩子的血緣關係不近,收他們做嗣子是異想天開之舉。但他不在乎,隻說,“走吧。”
竇府的大堂裏,三個男孩都等候已久了。
見門被打開,仆從們紛紛喊,“侯爺。”幾個孩子忙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跟著喊,“侯爺”。
竇憲隨意地掃了幾眼。見最左邊的男孩始終直視著他,聲音也最響亮。輕輕地挑了挑眉,那孩子落落大方地說,“侯爺好,在下竇以力。”竇憲見他為人大膽,心下已有了三分喜歡。又去看中間的那個。
那男孩眼珠子滴溜溜地轉,帶著笑開口,“在下竇一曉。早就聽說侯爺英勇,今日一見果然。”
竇憲看著他,不置可否。
這時候,最右邊的一個男孩開口了,“在下竇武。”除此以外,也再無別話,為人似乎很沉默。
劉慶一席話說下來,殿中一片寂靜。
王福勝、蔡倫等黃門是震驚。劉炟是茫然,“...慶兒,你怎麽突然說這種話呢?”
“原因就是剛才說的那些。”劉慶看著他的眼睛,鎮定地說,“請父皇恩準。”
王福勝聽著劉炟的唿吸急促了起來,忙帶著蔡倫等小黃門掩身出去了。
一時之間,殿內隻剩下父子二人。
劉炟這才道,“你不是會無端放棄的孩子。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你說了方才那些話,如今殿裏隻剩下咱們父子了,你但說無妨。”
但劉慶仍然堅持說,“真的沒有其他原因,兒臣心裏就是這麽想的。”
劉炟再三問他,他始終不改口。最終劉炟也隻好強壓下心頭的紛亂,對兒子道,“你先迴東宮去,此事容後再議。”
豈料劉慶搖搖頭,說,“兒臣如今的身份,不適宜再住東宮。因此懇請父皇撥一新宮,給兒臣居住。”
劉炟未料他竟如此堅持,澀然問,“是父皇近來太關注你三弟,所以你有了這樣的想法嗎?”
劉慶道,“父皇多心了。”除此之外,也再沒別話。
而劉炟已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擊暈了,勉強地說,“總之,你先迴去吧。”
劉慶這次順從地答應了一聲,卻又特意強調,“那麽,兒臣先去母妃的故宮住一陣子吧。”
劉慶用行動佐證了自己所說的話。
接下來的幾天,他一天去福寧宮一次,詢問父親是否答應。
劉炟在最開始的慌亂後,開始認為他想借著鬧一鬧,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憤怒地斥責他。但他形容鎮定,仍然再求。
劉炟開始真正地慌亂起來。
而此時外朝也得知了這事。
劉慶年不滿十二歲,尚沒有設立心腹屬官。何況他本身就是庶子上位,不合體統。舅家又犯了罪遭貶。所以朝野上下不看好他的人,有十之七八。
裏頭又夾雜著不少竇憲這些年培植的心腹。
這些大臣們伏殿上書,“太子既自認身處疑位,那請陛下恩準其辭位,以全父子之情。”
劉炟不願如此,接連罷免了許多日的朝覲,對所有請求都作充耳不聞。無奈劉慶心意已決,竟在幾日後,將太子印綬等物親自交去了宗正那裏。
劉慶搬離東宮的那一天,是很晴好的一日。
小黃門們沉默地把他的衣服、刀劍、書從東宮裏抬出來,裝上車,打算運往宮外——他被新封了清河王,以京中一戶勳貴舊邸為王府。等年滿十八,便要離京赴國就任。
文鴛在旁不斷地阻攔著小黃門們,大聲叫道,“不許動!不許動!誰敢動太子殿下的東西,我殺了他!”
小黃門們忙都放下了,看著劉慶。
他淡淡地說,“繼續搬吧。”又讓文鴛過來。
對方奔了過來,氣的頓足,“太子殿下!”
他平淡地笑了下,“我以後不再是太子了。”
文鴛目光複雜地看著他,淚眼婆娑地問,“您這樣一意孤行,對得起貴人嗎?”
劉慶道,“我如果一味地死守著太子位,才是真正對不起母妃的養育之恩。”他憐憫地看著婢女,“姑姑,你還沒有明白麽,竇家就快掌權了。我現在不退一步,將來哪裏還會有活路?”
文鴛悚然一驚,拉著他的袖子問,“這是怎麽說的?那竇憲如今雖有功勳在身,但也談不到快掌權吧?”
劉慶道,“你沒有發現麽,不知不覺間,皇後已經除去了她所有的敵人,還挾了養子在手。竇家已經得到一切了啊!所以我下不下東宮位,隻是時間早晚而已。”
文鴛拉住他的袖子道,“不,不!您是天子的兒子啊!為什麽不把一切告訴陛下呢?”
“告訴他?”劉慶冷淡地笑了聲,“我的父皇,是一個察而不悟的人啊。靠他,是沒有用的。——從我母妃死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了。”
文鴛難過地放開了手,但還是不甘心地喃喃,“可是貴人花了多少年、多少人力,才推動您走上太子位的啊。”
劉慶看著藍天,澹然地說,“太子位固然令人心動。可是像這樣臨近危險,真不如辭位去看看宮牆外的藍天呢。”他有些惋惜地說,“如果我母妃願意這樣,也不至於執著的送了命。”他拍了拍婢女的肩膀,“好了,姑姑,別再難過了。既然事情已經塵埃落定,那就想想,怎麽讓咱們今後的日子過的高興。”
大皇子辭位後,迎立新的太子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對於此事,朝中幾乎是一邊倒的意見——立子以長、以貴。二皇子劉肇序齒靠前,如今又是皇後養子,理應立他。
而劉炟遲遲未下決定。——這些年他一直寵愛申令嬅,自然也偏愛其子。現如今長子不做太子,那麽以他的私心,當然是立愛子劉壽為下一任東宮。
但朝臣們都堅不肯讓,死死咬住“嫡”、“長”二字。
他不耐下,忍不住說,“二郎並非皇後之子。”
很快就有朝臣站出來,義正言辭地給了他一記響亮耳光,“那麽陛下也非先太後之子,何以當年承繼了東宮位?蓋因被正宮收養,便是嫡子。”
他無言以對,以二子尚幼弱,暫時看不出好歹為由,奉承一個拖字訣。
然而朝臣都知他屬意寵妃之子。帝王有此一念,豈非置嫡庶尊卑、長幼倫理於不顧?不安之下,伏殿而求。有幾位老臣措辭頗為激烈,甚至說,“...若陛下堅立三皇子而舍二皇子。那麽是置先帝於何地?將來陛下若有不測,皇位是否也該轉還給先帝其餘愛子?”
這些話大大地觸犯了劉炟,他以“朕之家事,群臣奈何訕朕!”為由降旨:貴人申氏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為昭儀,居於貴人之上。又言“立儲朕自有意,薑應麟等人疑君賣直,今降極邊雜職。”
這道旨意發出後,事態並未平息,反而有更多的朝臣杜門請辭,聲稱“願與薑大人共進退”。
眼見著朝臣們都罷工抗議,劉炟也與他們鬧的很僵。申令嬅無奈下站了出來,辭去了昭儀之位,又以兒子劉壽年幼無德,代他放棄了對東宮位的競爭。
至此,綿延大半年的國本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建初八年的十月初三,上諭: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統,一民心也。今皇二子肇,皇後養子也,沉穩妥帖,立為太子。又封三子劉壽為濟北王。與長子清河王一樣,都於年滿十八之際,離京赴國。
“很好,劉慶比我想象中更識時務,那些大臣們的反對聲浪也響。這免了我不少功夫。”竇憲讚賞地說。
竇順的麵色卻惴惴的,“雖然如今一切都順利,但我聽說,宮中陛下生了大氣,雖迫於壓力立了二皇子,但這之後,一眼也不曾看過他與皇後。終日裏呆在未央宮,安慰申貴人母子。”
竇憲譏笑了一聲,“隨他吧,這個沒用的東西,除了冷落他也做不出別的來。咱們已經有太子在手了,不必怕。”
竇順吃了一驚,結結巴巴地說,“侯爺可別亂來啊。聽說宮裏頭陛下都氣病了。”
“哦?”竇憲冷笑了一聲,隨即心頭泛上更深的厭惡,“他可真是...”
竇順害怕他再說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話來,趕忙轉了話題,“對了,我前陣子不是去了扶風老家嗎?挑的幾個孩子下午都要到了。侯爺到時候去看看吧?”
“這麽快。”竇憲隨意地點了點頭,“那等他們到了,你叫我。”
下午很快就到了。
“這次一共挑了三個孩子。都是十歲上下。一個叫竇以力,是您祖父的庶弟的孫子。一個叫竇一曉,是您祖父的二堂弟的庶孫。一個叫竇武,是您祖父的四堂弟的孫子。”
見竇順特意地把這些關係都說出來,竇憲心裏一陣好笑。他當然明白長隨是在強調他和這些孩子的血緣關係不近,收他們做嗣子是異想天開之舉。但他不在乎,隻說,“走吧。”
竇府的大堂裏,三個男孩都等候已久了。
見門被打開,仆從們紛紛喊,“侯爺。”幾個孩子忙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跟著喊,“侯爺”。
竇憲隨意地掃了幾眼。見最左邊的男孩始終直視著他,聲音也最響亮。輕輕地挑了挑眉,那孩子落落大方地說,“侯爺好,在下竇以力。”竇憲見他為人大膽,心下已有了三分喜歡。又去看中間的那個。
那男孩眼珠子滴溜溜地轉,帶著笑開口,“在下竇一曉。早就聽說侯爺英勇,今日一見果然。”
竇憲看著他,不置可否。
這時候,最右邊的一個男孩開口了,“在下竇武。”除此以外,也再無別話,為人似乎很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