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神的世界
我們跟西方相反。
沒錯,華夏民族也有理性,但不是“科學理性”,而是“道德理性”或“倫理理性”。這種理性認為,人類天然地就是“群體的存在物”。群體是先於個體的,也是高於個體的。沒有群體,就沒有個體。個體存在的價值、意義和任務,就是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恪守本分,作出貢獻。因此,麵對他人,要克製自己,叫“克己複禮”;麵對自己,則要融入集體,叫“天倫之樂”。
很清楚,我們的憂與樂,都是群體和群體性的。是啊,想那天下原本屬於聖上,它的興亡幹我等草民屁事?隻因為家國一旦淪亡,我們就沒了“安身立命之本”,就會累累如喪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終日,這才性命攸關。
實際上,事事關心也好,匹夫有責也罷,最擔憂的就是“群的解體”。因此中國人的憂患不是“憂天”,而是“上憂其君下憂其民”。同時也樂觀,相信“天不會塌下來”,也不能塌下來。天是“人之父母”,如果塌了,奈蒼生何?
老天有眼,當然是一種“自欺”,而且是“有意識的自欺”,卻又是“很必要的自欺”。無此自欺,內心就會崩潰。何況誰都清楚,那隻是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天下的太平和社會的穩定,落到實處還得靠士農工商軍民人等,靠大家“心往一處想”。老天爺其實靠不住,宗教和神就更不靠譜。
必須“以人為本”。中華文明的第一種精神產生了。
這就是“人本精神”。
中華文明也有“人本精神”嗎?有,但與西方不同。西方在古希臘時就是“人本”,卻又在中世紀變成了“神本”,這才需要“文藝複興”。我們的人本精神則是相對於商的。商“神本”,周“人本”,如此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人”不同。
西人是個體的、獨立的、自由的,華人則是群體的、家國的、倫理的。維係群體,靠的是宗法製度、禮樂教化和血緣關係。我們相信,所有人都是“人生父母養”,所有人也都“未敢忘憂國”。因此,重莫大於孝,高莫大於忠,哀莫大於心死,亂莫大於犯上。任何時候,穩定都壓倒一切。
然而世界永遠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是《周易》說的,不能不認。何況長翅膀原本為了飛翔,豈能不動?要動,又要穩,就隻能“盤旋”。要變,又不能亂,則隻能變成“太極圖”。
太極圖是什麽?陰陽二極的“內循環”,或者“窩裏鬥”。它們可以旋轉,可以消長,可以起伏,還可以互換,但不能出圈。至於那“二極”,可以是禮與樂、儒與道、官與民、出與入,等等等等。但總之,是人不是神。
也因此,要禮樂,不要宗教。
禮樂,是從巫術演變而來的。中華史第二卷《國家》說過,進入國家時代後,原始時代的巫術和圖騰都得變。巫術在印度變成了宗教,在希臘變成了科學,最後又都變成了哲學。圖騰在埃及變成了神,在羅馬變成了法,在中國則變成了祖宗,隻不過經曆了夏商周三代,而且繞了一個彎。簡單地說,就是夏把圖騰變成了祖宗,商把祖宗變成了神,周又把神變成了聖。
神變成聖,宗教的發生就沒了可能。
是的,沒有可能。因為聖是人,不是神。聖人崇拜是“人的崇拜”,不是“神的崇拜”。何況之所以要聖,就因為不想要神。因此,我們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宗教,哪怕人神共處,或者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中華文明,注定隻能是“無神的世界”。
空頭支票你要不要
沒有宗教,就不會有信仰。
什麽是信仰?嚴格地說,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神,或唯一的主。這樣的存在不屬於自然界,不能靠科學實驗證明;也不屬於人類社會,不能靠日常經驗證明。沒辦法,隻能“信仰”。
難怪德爾圖良大主教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4]
這樣的對象,華夏曆來沒有。我們之所有,或者是自然的,如荀子的天;或者是世俗的,如墨子的義;或者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如孔子的命。死生有命,是自然的;富貴在天,是世俗的。就連老子的道,也一樣。
至於殷商的上帝,則是他們的祖宗帝嚳,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當然,民間並不是什麽都不信。比方說,信神,信鬼,信風水,卻其實“信而不仰”。和尚、道士、風水師,都可以花錢雇。至於燒香拜佛,則不過例行公事,又變成“仰而不信”。你要讓他真信,必須“顯靈”。所謂“信則靈”,說穿了是“不靈就不信”,或者“靈了我才信”。信不信的標準,是管不管用。
由是之故,我們民族的“信”,沒有定準。祖宗、菩薩、狐仙、關老爺、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可以是崇拜對象。某些農村的神龕裏,還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國人對他們,一視同仁地給予禮遇。隻要這些神靈能給自己帶來實際上的好處,我們是不忌諱改換門庭的。
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它的背後,是中華文明的第二種精神。
這就是“現實精神”。
所謂“現實精神”,也就是不承認“彼岸世界”。既沒有宗教的彼岸,也沒有哲學的彼岸,甚至沒有科學的彼岸。杞人憂天一直傳為笑柄,清談則被認為會誤國。總之,所有一切抽象的、玄遠的、非世俗的、不能兌現的,都不在視線範圍之內。什麽天堂,什麽來世,什麽末日審判,什麽極樂世界,這些空頭支票才沒人當真感興趣,隻能哄騙愚夫愚婦。我們感興趣的,是君臣父子,三綱五常,哥們義氣,天地良心。這些都不是信仰,但是管用。
我們真想要的,是世俗的生活。
是啊,男耕女織,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共享天倫,才最是其樂融融。就連桃花源中人,過的也是這種日子;就連《天仙配》裏的七仙女,向往的也是這種生活,更不用說芸芸眾生了。他們主張的是“心動不如行動”,是“說得到做得到”,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也是一種“樂觀”。
或者說,也是一種“藝術”。
於是有了中華文明的第三種精神,這就是“藝術精神”。
藝術精神不是藝術氣質。希臘民族的藝術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他們童年性情的率真表現,所以才那樣爛漫天真。我們民族的藝術精神,卻是維穩的手段和結果,是一種陶冶和教化。後世儒家甚至編造出謊言,說帝舜命令後夔(讀如葵)掌管文學藝術,以此培養貴族子弟的健全人格。後夔則保證,隻要他奏樂,就連野獸和野蠻人都會跳起舞來。[5]
顯然,這樣的藝術,不可能是“純藝術”,隻能是“泛藝術”。因此在我們民族這裏,幾乎任何事情都能變成藝術,比如領導藝術、管理藝術、教育藝術。它的境界是達成和諧,底線是糊住麵子。有這樣一層脈脈溫情的麵紗遮掩,哪怕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槍暗箭,專製獨裁,都不至於太難看。
至於小民,則可以苦中取樂,忙裏偷閑,舒展眉頭把日子過下去。
奇怪!我們民族不要宗教的“空頭支票”,卻陶醉於藝術的“自我安慰”,並持之以恆樂此不疲,又是為什麽?
也許還得問周公。
大盤點
我們跟西方相反。
沒錯,華夏民族也有理性,但不是“科學理性”,而是“道德理性”或“倫理理性”。這種理性認為,人類天然地就是“群體的存在物”。群體是先於個體的,也是高於個體的。沒有群體,就沒有個體。個體存在的價值、意義和任務,就是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恪守本分,作出貢獻。因此,麵對他人,要克製自己,叫“克己複禮”;麵對自己,則要融入集體,叫“天倫之樂”。
很清楚,我們的憂與樂,都是群體和群體性的。是啊,想那天下原本屬於聖上,它的興亡幹我等草民屁事?隻因為家國一旦淪亡,我們就沒了“安身立命之本”,就會累累如喪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終日,這才性命攸關。
實際上,事事關心也好,匹夫有責也罷,最擔憂的就是“群的解體”。因此中國人的憂患不是“憂天”,而是“上憂其君下憂其民”。同時也樂觀,相信“天不會塌下來”,也不能塌下來。天是“人之父母”,如果塌了,奈蒼生何?
老天有眼,當然是一種“自欺”,而且是“有意識的自欺”,卻又是“很必要的自欺”。無此自欺,內心就會崩潰。何況誰都清楚,那隻是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天下的太平和社會的穩定,落到實處還得靠士農工商軍民人等,靠大家“心往一處想”。老天爺其實靠不住,宗教和神就更不靠譜。
必須“以人為本”。中華文明的第一種精神產生了。
這就是“人本精神”。
中華文明也有“人本精神”嗎?有,但與西方不同。西方在古希臘時就是“人本”,卻又在中世紀變成了“神本”,這才需要“文藝複興”。我們的人本精神則是相對於商的。商“神本”,周“人本”,如此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人”不同。
西人是個體的、獨立的、自由的,華人則是群體的、家國的、倫理的。維係群體,靠的是宗法製度、禮樂教化和血緣關係。我們相信,所有人都是“人生父母養”,所有人也都“未敢忘憂國”。因此,重莫大於孝,高莫大於忠,哀莫大於心死,亂莫大於犯上。任何時候,穩定都壓倒一切。
然而世界永遠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是《周易》說的,不能不認。何況長翅膀原本為了飛翔,豈能不動?要動,又要穩,就隻能“盤旋”。要變,又不能亂,則隻能變成“太極圖”。
太極圖是什麽?陰陽二極的“內循環”,或者“窩裏鬥”。它們可以旋轉,可以消長,可以起伏,還可以互換,但不能出圈。至於那“二極”,可以是禮與樂、儒與道、官與民、出與入,等等等等。但總之,是人不是神。
也因此,要禮樂,不要宗教。
禮樂,是從巫術演變而來的。中華史第二卷《國家》說過,進入國家時代後,原始時代的巫術和圖騰都得變。巫術在印度變成了宗教,在希臘變成了科學,最後又都變成了哲學。圖騰在埃及變成了神,在羅馬變成了法,在中國則變成了祖宗,隻不過經曆了夏商周三代,而且繞了一個彎。簡單地說,就是夏把圖騰變成了祖宗,商把祖宗變成了神,周又把神變成了聖。
神變成聖,宗教的發生就沒了可能。
是的,沒有可能。因為聖是人,不是神。聖人崇拜是“人的崇拜”,不是“神的崇拜”。何況之所以要聖,就因為不想要神。因此,我們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宗教,哪怕人神共處,或者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中華文明,注定隻能是“無神的世界”。
空頭支票你要不要
沒有宗教,就不會有信仰。
什麽是信仰?嚴格地說,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神,或唯一的主。這樣的存在不屬於自然界,不能靠科學實驗證明;也不屬於人類社會,不能靠日常經驗證明。沒辦法,隻能“信仰”。
難怪德爾圖良大主教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4]
這樣的對象,華夏曆來沒有。我們之所有,或者是自然的,如荀子的天;或者是世俗的,如墨子的義;或者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如孔子的命。死生有命,是自然的;富貴在天,是世俗的。就連老子的道,也一樣。
至於殷商的上帝,則是他們的祖宗帝嚳,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當然,民間並不是什麽都不信。比方說,信神,信鬼,信風水,卻其實“信而不仰”。和尚、道士、風水師,都可以花錢雇。至於燒香拜佛,則不過例行公事,又變成“仰而不信”。你要讓他真信,必須“顯靈”。所謂“信則靈”,說穿了是“不靈就不信”,或者“靈了我才信”。信不信的標準,是管不管用。
由是之故,我們民族的“信”,沒有定準。祖宗、菩薩、狐仙、關老爺、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可以是崇拜對象。某些農村的神龕裏,還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國人對他們,一視同仁地給予禮遇。隻要這些神靈能給自己帶來實際上的好處,我們是不忌諱改換門庭的。
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它的背後,是中華文明的第二種精神。
這就是“現實精神”。
所謂“現實精神”,也就是不承認“彼岸世界”。既沒有宗教的彼岸,也沒有哲學的彼岸,甚至沒有科學的彼岸。杞人憂天一直傳為笑柄,清談則被認為會誤國。總之,所有一切抽象的、玄遠的、非世俗的、不能兌現的,都不在視線範圍之內。什麽天堂,什麽來世,什麽末日審判,什麽極樂世界,這些空頭支票才沒人當真感興趣,隻能哄騙愚夫愚婦。我們感興趣的,是君臣父子,三綱五常,哥們義氣,天地良心。這些都不是信仰,但是管用。
我們真想要的,是世俗的生活。
是啊,男耕女織,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共享天倫,才最是其樂融融。就連桃花源中人,過的也是這種日子;就連《天仙配》裏的七仙女,向往的也是這種生活,更不用說芸芸眾生了。他們主張的是“心動不如行動”,是“說得到做得到”,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也是一種“樂觀”。
或者說,也是一種“藝術”。
於是有了中華文明的第三種精神,這就是“藝術精神”。
藝術精神不是藝術氣質。希臘民族的藝術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是他們童年性情的率真表現,所以才那樣爛漫天真。我們民族的藝術精神,卻是維穩的手段和結果,是一種陶冶和教化。後世儒家甚至編造出謊言,說帝舜命令後夔(讀如葵)掌管文學藝術,以此培養貴族子弟的健全人格。後夔則保證,隻要他奏樂,就連野獸和野蠻人都會跳起舞來。[5]
顯然,這樣的藝術,不可能是“純藝術”,隻能是“泛藝術”。因此在我們民族這裏,幾乎任何事情都能變成藝術,比如領導藝術、管理藝術、教育藝術。它的境界是達成和諧,底線是糊住麵子。有這樣一層脈脈溫情的麵紗遮掩,哪怕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槍暗箭,專製獨裁,都不至於太難看。
至於小民,則可以苦中取樂,忙裏偷閑,舒展眉頭把日子過下去。
奇怪!我們民族不要宗教的“空頭支票”,卻陶醉於藝術的“自我安慰”,並持之以恆樂此不疲,又是為什麽?
也許還得問周公。
大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