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曆帝問:“鄭成功是否會接受我們?”
李定國說:“臣在攻打廣州新會之時,曾與鄭成功有書信來往。雖然合作沒成功,但鄭成功的襟懷和力量卻因此可知。我們若與鄭成功結為依靠,必能與清軍抗衡!”
沐天波說:“聖上,此計不可!鄭成功是何樣人,我等並不知道,怎知他可以依靠?”
李定國說:“沐大人是疑心本王說謊,還是擔心本王有詐?”
沐天波立即改口說:“即便如晉王所說,退守滇南之計也未必行!”
李定國問:“為何?”
沐天波說:“此去沿海路途遙遠,若向這方向撤退,隻怕尚未與鄭成功相會,便已敗於清兵之下。”
李定國說:“沐大人何故如此膽怯?我軍雖弱,若糾集起來,定可與清兵糾纏一段時日。我想,至少在鄭成功相會之前絕不會有大難的。”
沐天波冷笑道:“隻怕未必!”
李定國肅然道:“沐大人是何意思?”
沐天波說:“前次我軍尚有數十萬兵力,戰將無數,但在清軍的夾擊之下,幾乎損失幹淨。現在我軍隻剩下些殘兵弱將,即使要糾集各路兵馬,也需一段時日。到時候,我們憑什麽去與清兵抗衡?隻怕要敗得更快!”
李定國正待駁斥,讓永曆帝製止了。永曆帝說:“眾愛卿說得均有道理,容朕思索之後,再作決斷!”
文武百官都懶懶散散地退朝了,隻留下永曆帝孤孤獨獨地坐著。
麵對著空空蕩蕩的宮殿,永曆帝突然有種怪異之感,覺得自己被皇宮大殿吞噬了。他想:若不是西魁楚與瞿式耜二人將自己推上帝位,自己現在也不會有這麽多煩惱!他當初真是盼望著當皇帝呀!他以為皇帝是九五之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他想,自己一旦當上皇帝便能號令天下了,自己即便再懦弱,天下人也得聽我的。
但是,現在他卻覺得自己完完全全錯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聽皇帝的。首先,清朝不認我這個皇帝,派兵將我追得四處逃竄。次之,孫可望不認我這個皇帝,總想把我這個皇帝推下馬!再說,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並非好事!一是會令所有的臣民都懶惰起來。他們什麽事都不想,都推給皇帝。以為推給皇帝就能解決了!久而久之,所有人的頭腦都會變得愚蠢起來。二是會令自己時時犯錯誤。因為,皇帝的腦袋再夠使,也不可能將天下之事考慮得周周到到滴水不漏,所以皇帝總是在犯錯誤。
犯錯誤也不要緊,問題在於人們仍然在逼著皇帝犯錯誤。因為人們依然在將所有的問題塞給皇帝處理。
想到此處,永曆帝的頭皮都快炸了。他昏昏沉沉地睡過去了。
醒來之後,永曆帝突然看到那個替自己送血詔給李定國將軍的小太監孤零零地站在身邊。自己怎麽會把他給忘記呢?永曆帝自責起來。自己能封李定國為晉王,封劉文秀為蜀王,唯獨忘記了這個冒死為自己送血詔的小太監,實在不應該!
他想,若小太監有能力的話,也要給他封個大將軍做做!雖說,自己在奔逃不息,但畢竟是大明的朝廷啊!永曆帝問小太監是退守滇南還是退守滇西?
小太監說:“照我說,應奔向滇西。”
永曆帝吃驚地問:“為何?”
小太監說:“非常簡單,這裏到緬甸的距離近,而到台灣的距離遠!”
永曆帝大喜道:“還是你行!快刀斬亂麻,朕封你為大將軍。不過,你這個大將軍可不是去打仗,而是守在我身邊給我護駕的!”
小太監跪倒稱謝。
四、永曆帝狼狽西逃,吳三桂率兵窮追
李定國得知皇上下旨西撤之後,扼腕歎息不已。然而,君命難違,李定國隻得率軍護送永曆帝西撤。
永曆帝攜帶著文武百官、太後皇後、愛妃嬪娥倉皇地向滇西奔逃,不久便來到永昌,永曆帝本想直奔緬甸,但太後皇後等人認為旅途勞累,須休整之後再走。
永曆帝下旨駐紮永昌。
一六五九年三月,吳三桂、尚善、卓布泰率各路兵馬在昆明會師。他們本想將永曆政權消滅於昆明,沒有想到永曆帝已率眾逃走,隻留下一座空城。
於是,吳三桂、尚善、卓布泰等集中起來商量滅明之策。
吳三桂此時心中已另有算計。永曆朝廷已屬強弩之末,其勢衰竭,若要滅它,已不成問題。因為清兵眾多,永曆兵微,多寡懸殊,滅明之事,隻在頃刻之間。
但是,他吳三桂卻不能讓永曆帝如此滅了。他深深地知道,順治皇帝之所以倚重著他,是因為大明尚有一息存在。順治皇帝要靠他吳三桂將永曆滅了。若永曆真滅了,他便失去了作用,順治皇帝可能不會再借重自己。
很顯然,永曆帝又不能不死!永曆帝一天不死,順治皇帝便一天不安。自己雖然想有番作為,但到目前為止,連塊安身立命之地也沒有!他早瞄準了雲貴這一塊寶地。若能在此安身,何愁大事不成?因此,自己必須趁順治皇帝要借重自己之時,早作打算。
想到這裏,吳三桂心中便有了主意。
吳三桂對尚善和卓布泰說:“賊兵暫居永昌,目的在於休整,我們必須乘機將其消滅!”
尚善說:“平西王說得有理。隻是我率的隊伍長途奔跑,勞累已極,恐難再戰!”
卓布泰說:“我率的隊伍傷亡過重,恐怕也無力再戰!”卓布泰對吳三桂仍有怨恨。他想:若不是吳三桂擠他去與李定國對敵,自己的隊伍又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傷亡呢?
吳三桂心中好笑,他需要的正是他們這樣!在他看來,若讓自己作為主力去追擊永曆帝,永曆帝的死活就捏在自己手中。按他的打算是,不能讓永曆帝死,而要把永曆帝趕到緬甸去。如果這樣,自己便可長居雲貴,以圖發展。所以,他對二人說:“我軍雖累,但敵軍更疲,若讓其喘息,恐怕死灰複燃。到時要想滅它,更加困難。”
卓布泰說:“平西王言之有理。隻要平西王願打頭陣,我們願意協助。”他先怕吳三桂又設計讓他打硬仗。卓布泰是位勇猛異常卻缺乏心計的將領,他沒有弄清楚吳三桂心中的花花腸子,便急忙推卸責任,以為自己占到便宜,沒想到反為吳三桂所算計。
吳三桂說:“如此甚好。”
他們商量由吳三桂率軍正麵進攻,尚善與卓布泰率兵隨後。
吳三桂迴到軍營之後,立即整軍出發,開向永昌。
到達永昌之時,吳三桂讓軍隊暫居永昌郊外,然後帶著眾將勘察。吳三桂發現永昌城裏西去有一小路,心中一動,便對眾將說:“等下各路人馬分別將永昌城的東麵、南麵、北麵圍住,隻讓出西麵不圍。”
楊珅不解地問:“圍而不緊,豈不是要留一脈生機予敵軍麽?”
吳三桂說:“若緊緊圍之,恐令敵人生背水一戰之心,到那時反對我軍不利。”
楊珅說:“那是對力量相差不遠的敵軍而言的。眼下明兵如強弩之末,隻需緊緊圍住他們,不出數日,明兵不戰自亂。若能俘虜永曆帝,豈不是大功一件?”
吳三桂說:“俗話說,兔子急了,還要咬人呢。別說是一支軍隊。如緊緊圍之,必對我軍不利!”
楊珅還想反駁,被吳三桂揮手止住。吳三桂心中罵道:你這個書呆子!若在平時,吳三桂必會將心中所想告訴楊珅等人。但如今不能了,因為,眾將之中,有投降過的明將與大西軍,所以,他不能不多個心眼。吳三桂說:“這是命令。”
當晚,吳三桂率兵將永昌城東、南、北三麵圍住。
李定國說:“臣在攻打廣州新會之時,曾與鄭成功有書信來往。雖然合作沒成功,但鄭成功的襟懷和力量卻因此可知。我們若與鄭成功結為依靠,必能與清軍抗衡!”
沐天波說:“聖上,此計不可!鄭成功是何樣人,我等並不知道,怎知他可以依靠?”
李定國說:“沐大人是疑心本王說謊,還是擔心本王有詐?”
沐天波立即改口說:“即便如晉王所說,退守滇南之計也未必行!”
李定國問:“為何?”
沐天波說:“此去沿海路途遙遠,若向這方向撤退,隻怕尚未與鄭成功相會,便已敗於清兵之下。”
李定國說:“沐大人何故如此膽怯?我軍雖弱,若糾集起來,定可與清兵糾纏一段時日。我想,至少在鄭成功相會之前絕不會有大難的。”
沐天波冷笑道:“隻怕未必!”
李定國肅然道:“沐大人是何意思?”
沐天波說:“前次我軍尚有數十萬兵力,戰將無數,但在清軍的夾擊之下,幾乎損失幹淨。現在我軍隻剩下些殘兵弱將,即使要糾集各路兵馬,也需一段時日。到時候,我們憑什麽去與清兵抗衡?隻怕要敗得更快!”
李定國正待駁斥,讓永曆帝製止了。永曆帝說:“眾愛卿說得均有道理,容朕思索之後,再作決斷!”
文武百官都懶懶散散地退朝了,隻留下永曆帝孤孤獨獨地坐著。
麵對著空空蕩蕩的宮殿,永曆帝突然有種怪異之感,覺得自己被皇宮大殿吞噬了。他想:若不是西魁楚與瞿式耜二人將自己推上帝位,自己現在也不會有這麽多煩惱!他當初真是盼望著當皇帝呀!他以為皇帝是九五之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他想,自己一旦當上皇帝便能號令天下了,自己即便再懦弱,天下人也得聽我的。
但是,現在他卻覺得自己完完全全錯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聽皇帝的。首先,清朝不認我這個皇帝,派兵將我追得四處逃竄。次之,孫可望不認我這個皇帝,總想把我這個皇帝推下馬!再說,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並非好事!一是會令所有的臣民都懶惰起來。他們什麽事都不想,都推給皇帝。以為推給皇帝就能解決了!久而久之,所有人的頭腦都會變得愚蠢起來。二是會令自己時時犯錯誤。因為,皇帝的腦袋再夠使,也不可能將天下之事考慮得周周到到滴水不漏,所以皇帝總是在犯錯誤。
犯錯誤也不要緊,問題在於人們仍然在逼著皇帝犯錯誤。因為人們依然在將所有的問題塞給皇帝處理。
想到此處,永曆帝的頭皮都快炸了。他昏昏沉沉地睡過去了。
醒來之後,永曆帝突然看到那個替自己送血詔給李定國將軍的小太監孤零零地站在身邊。自己怎麽會把他給忘記呢?永曆帝自責起來。自己能封李定國為晉王,封劉文秀為蜀王,唯獨忘記了這個冒死為自己送血詔的小太監,實在不應該!
他想,若小太監有能力的話,也要給他封個大將軍做做!雖說,自己在奔逃不息,但畢竟是大明的朝廷啊!永曆帝問小太監是退守滇南還是退守滇西?
小太監說:“照我說,應奔向滇西。”
永曆帝吃驚地問:“為何?”
小太監說:“非常簡單,這裏到緬甸的距離近,而到台灣的距離遠!”
永曆帝大喜道:“還是你行!快刀斬亂麻,朕封你為大將軍。不過,你這個大將軍可不是去打仗,而是守在我身邊給我護駕的!”
小太監跪倒稱謝。
四、永曆帝狼狽西逃,吳三桂率兵窮追
李定國得知皇上下旨西撤之後,扼腕歎息不已。然而,君命難違,李定國隻得率軍護送永曆帝西撤。
永曆帝攜帶著文武百官、太後皇後、愛妃嬪娥倉皇地向滇西奔逃,不久便來到永昌,永曆帝本想直奔緬甸,但太後皇後等人認為旅途勞累,須休整之後再走。
永曆帝下旨駐紮永昌。
一六五九年三月,吳三桂、尚善、卓布泰率各路兵馬在昆明會師。他們本想將永曆政權消滅於昆明,沒有想到永曆帝已率眾逃走,隻留下一座空城。
於是,吳三桂、尚善、卓布泰等集中起來商量滅明之策。
吳三桂此時心中已另有算計。永曆朝廷已屬強弩之末,其勢衰竭,若要滅它,已不成問題。因為清兵眾多,永曆兵微,多寡懸殊,滅明之事,隻在頃刻之間。
但是,他吳三桂卻不能讓永曆帝如此滅了。他深深地知道,順治皇帝之所以倚重著他,是因為大明尚有一息存在。順治皇帝要靠他吳三桂將永曆滅了。若永曆真滅了,他便失去了作用,順治皇帝可能不會再借重自己。
很顯然,永曆帝又不能不死!永曆帝一天不死,順治皇帝便一天不安。自己雖然想有番作為,但到目前為止,連塊安身立命之地也沒有!他早瞄準了雲貴這一塊寶地。若能在此安身,何愁大事不成?因此,自己必須趁順治皇帝要借重自己之時,早作打算。
想到這裏,吳三桂心中便有了主意。
吳三桂對尚善和卓布泰說:“賊兵暫居永昌,目的在於休整,我們必須乘機將其消滅!”
尚善說:“平西王說得有理。隻是我率的隊伍長途奔跑,勞累已極,恐難再戰!”
卓布泰說:“我率的隊伍傷亡過重,恐怕也無力再戰!”卓布泰對吳三桂仍有怨恨。他想:若不是吳三桂擠他去與李定國對敵,自己的隊伍又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傷亡呢?
吳三桂心中好笑,他需要的正是他們這樣!在他看來,若讓自己作為主力去追擊永曆帝,永曆帝的死活就捏在自己手中。按他的打算是,不能讓永曆帝死,而要把永曆帝趕到緬甸去。如果這樣,自己便可長居雲貴,以圖發展。所以,他對二人說:“我軍雖累,但敵軍更疲,若讓其喘息,恐怕死灰複燃。到時要想滅它,更加困難。”
卓布泰說:“平西王言之有理。隻要平西王願打頭陣,我們願意協助。”他先怕吳三桂又設計讓他打硬仗。卓布泰是位勇猛異常卻缺乏心計的將領,他沒有弄清楚吳三桂心中的花花腸子,便急忙推卸責任,以為自己占到便宜,沒想到反為吳三桂所算計。
吳三桂說:“如此甚好。”
他們商量由吳三桂率軍正麵進攻,尚善與卓布泰率兵隨後。
吳三桂迴到軍營之後,立即整軍出發,開向永昌。
到達永昌之時,吳三桂讓軍隊暫居永昌郊外,然後帶著眾將勘察。吳三桂發現永昌城裏西去有一小路,心中一動,便對眾將說:“等下各路人馬分別將永昌城的東麵、南麵、北麵圍住,隻讓出西麵不圍。”
楊珅不解地問:“圍而不緊,豈不是要留一脈生機予敵軍麽?”
吳三桂說:“若緊緊圍之,恐令敵人生背水一戰之心,到那時反對我軍不利。”
楊珅說:“那是對力量相差不遠的敵軍而言的。眼下明兵如強弩之末,隻需緊緊圍住他們,不出數日,明兵不戰自亂。若能俘虜永曆帝,豈不是大功一件?”
吳三桂說:“俗話說,兔子急了,還要咬人呢。別說是一支軍隊。如緊緊圍之,必對我軍不利!”
楊珅還想反駁,被吳三桂揮手止住。吳三桂心中罵道:你這個書呆子!若在平時,吳三桂必會將心中所想告訴楊珅等人。但如今不能了,因為,眾將之中,有投降過的明將與大西軍,所以,他不能不多個心眼。吳三桂說:“這是命令。”
當晚,吳三桂率兵將永昌城東、南、北三麵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