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以甕和盆或缽相組合,小孩屍骨放在甕內,盆或缽隻是作蓋,這種葬俗歷年來在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河南王灣以及丹江沿岸地區都有發現。


    第三種,是以鼎和缽或豆相組合,鼎是裝小孩屍骨的主要葬具,其它器物仍起到蓋子的作用。這種葬具主要用來埋葬幼兒屍骨,在大汶口文化中曾有發現。


    第四種,以缸和盆或器蓋相組合,主要用來掩埋兒童屍體,有的也用來埋葬成人,但成人的骨骼多為第二次裝入,60 年代在伊河流域曾發現過這類的成人甕棺葬。


    第五種,尖底瓶去掉底部與筒形罐相組合,或兩個尖底瓶相組合。


    在各類甕棺中,最常見的是以甕或鼎作主要葬具,另外再加蓋子。埋葬幼兒或兒童均為一次葬,成人多為二次葬,所用葬具均是人們生活中所使用的陶器。


    考古發掘證明,甕棺葬一般埋在居住區附近,有的為橫直埋葬,有的則為豎立埋葬,前者主要流行於仰韶文化,後者在大汶口文化中有發現。


    這裏應該提及的是,起蓋子作用的盆或缽,在底部中間往往有一個小孔,有的呈很規則的圓形,也有的敲成不規則形,徑一般在1.5-2 厘米左右,在小孔的上邊又往往蓋上一塊小陶片,有的在內表麵還塗有紅色顏料。


    應當指出的是,這些現象決不是偶然的,應是當時人們對靈魂信仰的反映。在宗教迷信觀念的支配下,小孔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可使不死的靈魂自由出入,尤其對小孩表現得更為關懷,希望孩子的靈魂能時常出來陪伴他們。


    甕棺葬以仰韶文化最為盛行,中國南方的原始文化中也有廣泛的分布,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以及雲南邊遠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


    關於用甕棺掩埋小孩的意圖,郭沫若先生進行過細緻的研究,他在《訪半坡遺址四首》中寫得非常詳盡:"半坡小兒塚,甕棺盛屍骸。甕棺有圓孔,氣可通內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猶在懷。大人則無棺,縱橫陳荒隈。可知愛子心,萬劫永不灰"1。


    甕棺葬上的小孔作為靈魂出入的通道,這種現象在世界其他國家如法國、英國、克裏米亞、高加索、巴基斯坦、印度、瑞典等均有類似的發現。根據半坡氏族的埋葬現象觀察,小孩往往被埋在居住區附近,或直接埋在房子下邊,以表示大人與小孩的親密關係,也可以說是大人對小孩的體貼和愛護,或是為了防止野獸對小孩屍體的傷害。


    1 《文物》1959 年第8 期。


    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對幼兒的埋葬除使用甕棺外,還有用陶片鋪蓋的現象。山東鄒縣野店大汶口文化的嬰兒或兒童墓,習慣用破碎的陶片覆蓋,有的隻覆蓋頭部,而更多的是覆蓋頭部和身部1。江蘇的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遺址,也發現個別的墓葬有用陶器扣在頭上的現象。圩墩常用紅陶盆覆蓋,草鞋山常用釜、缽、豆、盆等陶器覆蓋2。這是在一定的信仰支配下而形成的埋葬習俗,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這種現象可能與甕棺葬具有同等的含義。甕葬作為一種特殊的葬俗,普遍存在於原始社會的墓地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所有的甕棺葬幾乎都沒有隨葬品,這種做法可能基於一種特殊的信念支配,認為小孩還沒有能力單獨生活,還不會使用人世間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既然靈魂可以從小孔內自由出入,那麽生活上依然可以得到大人的祐護。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無頭葬。這種現象在新石器時代墓地中比較普遍。寶雞北首嶺發現一具無頭骨架,骨架仰身直肢,脊椎骨和下肢骨保存比較完整,肋骨及上肢骨殘缺,骨架之上有明顯的蓆子覆蓋痕跡,頭部位置側放著一個畫有黑彩符號的尖底陶器,下邊有皮毛樣灰痕,再下還有木板灰痕。珍貴之意十分明顯,看來畫有黑彩裝飾的陶器,是用以代替失去的頭顱的。在陶器東側,還撒有朱紅顏料。此墓經鑑定為成年男性,除頭部陶器外,還有12 件隨葬品放在膝部以下1。


    類似人骨肢體殘缺的現象,在新石器時代墓地中屢有出現,北首嶺出現的放在頭顱位置的彩陶罐,可能是用以代替死者頭顱的象徵物,彩陶上的多種符號,也許具有祭奠亡靈的某種意義。陶器代替頭顱,這在一定意義上蘊含有讓死者"死而復生"之意。當時,人們或許認為,亡者無頭會使靈魂得不到安寧和幸福。


    那麽,人頭哪裏去了呢?對此,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墓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線索。


    湖北房山七裏河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在一座房子台階下放有完整的人頭,在一個橢圓形的淺坑內放有3 個人頭,在陶窯的火門內外各放一個人頭。河北邯鄲澗溝龍山文化遺址中,有兩個灰坑中分別放有3 個人頭骨。另外,在山東伊家村和青海柳灣的墓葬中,也有埋葬人頭的現象。


    這種現象可能與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金石並用時代,一些地區流行的獵頭習俗有關,這是一種特殊的宗教習俗,或者與當時的宗教祭祀活動有一定的聯繫。如果真的這樣,那麽,北首嶺的無頭葬的主人應是當時被獵去了頭顱的不幸者。


    原始人對靈魂的祭祀與崇拜,這種宗教習俗產生的時間早,延續的時間長,分布的地域廣,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中國民族誌的材料中,各民族差不多都有不同形式的靈魂崇拜。這種觀念從舊石器時代起歷經萬年之久而不衰,相反,通過各民族間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影響更加廣泛,生命力更加強大,在人類社會中具有極為廣泛的現實功能。由於中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間的靈魂觀念發展不一,形式不盡相同。在雲南永寧地區的納西族、普米族中,以前在安葬死者時,曾用麻布口袋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仲文/胡曉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仲文/胡曉林並收藏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