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 作者:史仲文/胡曉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 《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
2 馬洪路:《試論青蓮崗文化》,《考古學集刊》第4 期。
1 《寶雞北首嶺》,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陶罐作葬具,在口部和底部均與外界相通,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靈魂出入,也可在地下紮根通往陰間,否則出靈不散,就會擾亂活人1。
在鄂倫春人的原始信仰與崇拜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信奉那些具備英勇聰明的祖先靈魂,認為他們的靈魂可以保佑子孫後代。黎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對父係祖先鬼的崇拜。而怒族的鬼神觀念,多屬於自然界中的各種精靈在不同事物範圍和程度上的反映,另外,彝族、珞巴族、布衣族、水族、布朗族、哈尼族等,都有自己所信奉的祖先靈魂。
可以說,在中國各民族中,幾乎都有對祖先靈魂的崇拜,人們總是在靈魂不死的信念支配下,從事各種祭祀活動,喪葬便是祖先靈魂崇拜的一種主要形式。
隨著宗教的發展,對祖先的神靈也逐漸開始形象化,變成了對祖先偶像的崇拜。在普米族的祖先崇拜中,由於與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有著內在的聯繫,所以他們的祖先崇拜又包含有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因素。
不可否認,古老的習俗不但反映了一種原始的宗教觀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狀況,對祖先靈魂的崇拜是一切民族所共有的。
從對死人的恐怖,發展為相信死者靈魂有強大的力量,這是原始人類和一切落後民族在宗教信仰發展中的反映,活人想從這種力量中取得利益,就像從其它自然力量中取得利益一樣,通過各種的祭祀、膜拜,達到讓祖先的靈魂為活人服務的目的。
1 宋兆麟:《雲南永寧納西族的葬俗》,《考古》1964 年第4 期。
(五)生育崇拜人類在爭取生存和改善生活條件的鬥爭中,不但認識著自然界,同時也認識著自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生息和繁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約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男神女神的崇拜,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生育崇拜。
中國考古發掘,曾揭示了不少關於生育崇拜的實物資料,證實在中國遠古先民中,曾經實行過男根女陰的崇拜。
原始社會末期,盡管人類的自生能力較以前有了提高,但是自然災害的侵襲,疾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正常的死亡,依然是原始人無法抗拒的。因人的死亡,尤其是兒童的夭折,更體現了人類需要繁衍的重要性。
在氏族社會的生活中,氏族的全部力量,全部生活能力,決定於它的成員的數目,因而每一個成員的死亡對於這個氏族其它成員都是一個重要的損失,這就需要氏族竭力吸收新的成員來彌補這種損失,因而,生育也就顯得異常重要了。男神女神崇拜的出現,便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生息繁衍的認識。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崇拜女神的現象比較盛行。1960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西水泉一處紅山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件人形陶塑,泥質紅陶,半身,頭部殘缺,胸部乳房突起,臀部肥大,下部周邊刻劃有細豎條紋,陶塑體所表現的女性特徵非常明顯。
1979 至1982 年,在喀左縣東山咀發掘的紅山文化建築群址中,出土了兩件小型孕婦塑像,均作裸體,立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手貼於上腹,有明顯的孕婦特徵。
1983 年,在淩源與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一帶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比真人還大的陶塑女神像,成為女神崇拜中比較突出的材料。尤其是在女神廟遺址出土的泥塑人物群像,為生育崇拜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女神廟遺址位於牛河梁北的山丘頂,處在這一帶紅山文化地點分布的中心位置。女神廟是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建築構成,多室為主體建築,在北。單室建築在南,為附屬建築。南北總長18.4 米,兩組建築均在同一中軸線上,其建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廟址內,出土了具有很高藝術性的人物及動物造像,人物像皆為女性,從發現的殘塊來看,有頭部、肩部、乳房、手部等。這些女神像全部出於主室,雖然殘缺,但尚能看出低鼻樑,高顴骨,淺眼窩,眼上挑,麵塗紅彩,頭枕部殘缺處露出草秸骨架痕跡。
這些神像一般與真人大小接近,是富有生命力的而又被神化了的女神頭像。神廟附近還發現有紅山文化的積石塚,顯然是一個祭祀場所。據目前資料所知,該神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神廟址,出土的女神像,當與生育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著密切的關係。
紅山文化的年代,經測定為公元前2900 餘年。
女神崇拜的現象,不僅北方的紅山文化中有,在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中也有發現。青海柳灣遺址發掘時,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採集到一件人像彩陶壺1,通高34 厘米,器形為小口短頸,圓腹平底,用泥質紅陶製成,從口到器腹中部塗敷一層紅色陶衣,所施彩繪為一組對稱的兩圈網紋,另一組為
1 《青海柳灣》,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蛙身紋加塑繪裸體人像。塑繪人像是先捏塑出裸體人形,然後在人像各突出部位的周圍勾勒出黑彩,人頭麵目在壺的頸部,五官俱全,披髮,眉呈"八"字形,小眼,高鼻,大耳,張口,身軀部位在器腹部,乳房,臍,下部及四肢裸露。乳房豐滿,並用黑彩繪乳頭,上肢雙手作捧腹狀,下肢直立,雙足外撇,表現出了明顯的女性特徵。
</br>
2 馬洪路:《試論青蓮崗文化》,《考古學集刊》第4 期。
1 《寶雞北首嶺》,文物出版社1983 年版。
陶罐作葬具,在口部和底部均與外界相通,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靈魂出入,也可在地下紮根通往陰間,否則出靈不散,就會擾亂活人1。
在鄂倫春人的原始信仰與崇拜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信奉那些具備英勇聰明的祖先靈魂,認為他們的靈魂可以保佑子孫後代。黎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對父係祖先鬼的崇拜。而怒族的鬼神觀念,多屬於自然界中的各種精靈在不同事物範圍和程度上的反映,另外,彝族、珞巴族、布衣族、水族、布朗族、哈尼族等,都有自己所信奉的祖先靈魂。
可以說,在中國各民族中,幾乎都有對祖先靈魂的崇拜,人們總是在靈魂不死的信念支配下,從事各種祭祀活動,喪葬便是祖先靈魂崇拜的一種主要形式。
隨著宗教的發展,對祖先的神靈也逐漸開始形象化,變成了對祖先偶像的崇拜。在普米族的祖先崇拜中,由於與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有著內在的聯繫,所以他們的祖先崇拜又包含有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因素。
不可否認,古老的習俗不但反映了一種原始的宗教觀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狀況,對祖先靈魂的崇拜是一切民族所共有的。
從對死人的恐怖,發展為相信死者靈魂有強大的力量,這是原始人類和一切落後民族在宗教信仰發展中的反映,活人想從這種力量中取得利益,就像從其它自然力量中取得利益一樣,通過各種的祭祀、膜拜,達到讓祖先的靈魂為活人服務的目的。
1 宋兆麟:《雲南永寧納西族的葬俗》,《考古》1964 年第4 期。
(五)生育崇拜人類在爭取生存和改善生活條件的鬥爭中,不但認識著自然界,同時也認識著自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生息和繁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約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男神女神的崇拜,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生育崇拜。
中國考古發掘,曾揭示了不少關於生育崇拜的實物資料,證實在中國遠古先民中,曾經實行過男根女陰的崇拜。
原始社會末期,盡管人類的自生能力較以前有了提高,但是自然災害的侵襲,疾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正常的死亡,依然是原始人無法抗拒的。因人的死亡,尤其是兒童的夭折,更體現了人類需要繁衍的重要性。
在氏族社會的生活中,氏族的全部力量,全部生活能力,決定於它的成員的數目,因而每一個成員的死亡對於這個氏族其它成員都是一個重要的損失,這就需要氏族竭力吸收新的成員來彌補這種損失,因而,生育也就顯得異常重要了。男神女神崇拜的出現,便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生息繁衍的認識。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崇拜女神的現象比較盛行。1960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西水泉一處紅山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件人形陶塑,泥質紅陶,半身,頭部殘缺,胸部乳房突起,臀部肥大,下部周邊刻劃有細豎條紋,陶塑體所表現的女性特徵非常明顯。
1979 至1982 年,在喀左縣東山咀發掘的紅山文化建築群址中,出土了兩件小型孕婦塑像,均作裸體,立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手貼於上腹,有明顯的孕婦特徵。
1983 年,在淩源與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一帶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比真人還大的陶塑女神像,成為女神崇拜中比較突出的材料。尤其是在女神廟遺址出土的泥塑人物群像,為生育崇拜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女神廟遺址位於牛河梁北的山丘頂,處在這一帶紅山文化地點分布的中心位置。女神廟是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建築構成,多室為主體建築,在北。單室建築在南,為附屬建築。南北總長18.4 米,兩組建築均在同一中軸線上,其建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廟址內,出土了具有很高藝術性的人物及動物造像,人物像皆為女性,從發現的殘塊來看,有頭部、肩部、乳房、手部等。這些女神像全部出於主室,雖然殘缺,但尚能看出低鼻樑,高顴骨,淺眼窩,眼上挑,麵塗紅彩,頭枕部殘缺處露出草秸骨架痕跡。
這些神像一般與真人大小接近,是富有生命力的而又被神化了的女神頭像。神廟附近還發現有紅山文化的積石塚,顯然是一個祭祀場所。據目前資料所知,該神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神廟址,出土的女神像,當與生育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著密切的關係。
紅山文化的年代,經測定為公元前2900 餘年。
女神崇拜的現象,不僅北方的紅山文化中有,在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中也有發現。青海柳灣遺址發掘時,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採集到一件人像彩陶壺1,通高34 厘米,器形為小口短頸,圓腹平底,用泥質紅陶製成,從口到器腹中部塗敷一層紅色陶衣,所施彩繪為一組對稱的兩圈網紋,另一組為
1 《青海柳灣》,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
蛙身紋加塑繪裸體人像。塑繪人像是先捏塑出裸體人形,然後在人像各突出部位的周圍勾勒出黑彩,人頭麵目在壺的頸部,五官俱全,披髮,眉呈"八"字形,小眼,高鼻,大耳,張口,身軀部位在器腹部,乳房,臍,下部及四肢裸露。乳房豐滿,並用黑彩繪乳頭,上肢雙手作捧腹狀,下肢直立,雙足外撇,表現出了明顯的女性特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