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 作者:史仲文/胡曉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因為如此,活人不惜任何代價讓鬼魂感到心滿意足,以便使死者的魂靈在另一種生活中不會因為沒有這些東西而忍受貧窮之苦,使他們在新的環境中不致成為不幸者。
如果死人是某些重要人物,則必須供給他維護其等級而需要的一切。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喪葬儀式,也同樣表明了活人對死者靈魂的崇敬、信仰。中國藏族中的天葬,就具有濃厚的宗教遺俗。天葬又稱"鳥葬",人死後用亡者自己的腰帶和衣捆綁,置於空房或帳篷的角落,用布或衣物遮蓋,點上酥油燈以示祭奠,並請喇嘛念經三天,即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升天。然後,將死者背到天葬場,把死者的衣服脫掉,由天葬師將屍骨分解成碎塊,禿鷲雲集而來,將屍體食盡,這樣才認為死者真正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高山族的裸葬,也是一種具有靈魂崇拜的葬俗。人死後將衣服脫去,用鹿皮包裹,把屍體抬到山頂,打開鹿皮,暴露裸屍,再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蓋上,以示殉葬。他們認為這是還"潔"而去。屍體雖然裸露,但靈魂都已穿上了衣服,在他們看來人死後軀體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使無形的靈魂離開肉體而存在。
解放前,在蒙古族一些牧區,還有一種叫做"野葬"的習俗,其形式與天葬頗為接近。人死後,用木輪車拉著跑,一直到屍體掉下來為止,然後將其置於荒野,讓狼或野鷹吃掉。他們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便能升入天堂,如果7 天以後屍體還在,就認為是不祥之兆,就要請喇嘛念經,以替死者祈禱
1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第391 頁。
消災。
在中國眾多的民族中,解放前曾流行多種多樣的喪葬習俗,如侗族的"上祭",水族的"開挖",納西族的"木幾"、"木聘"、"木猜"、"日每"、"迴魂",普米族的"米主"、"片煞"、"戎肯",水族的"淺葬"、"和枚",怒族的"竹號"等,凡此種種,可以說無不具有靈魂崇拜的性質1。中國古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也經歷了一個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反映在宗教信仰上特別是對祖先的崇拜現象非常濃厚,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
早在山頂洞人時期出現並在仰韶文化中延續下來的死者身上撒赤鐵礦粉或塗有紅顏料的習俗,直到大汶口文化依然存在。山東膠縣三裏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墓葬,有5 座墓的人骨上都遺留有朱紅色痕跡2。m14 從髖骨以上至肩部有朱紅色,其中有的部位直接粘貼在骨骼上,有的部位有一層很薄的土間隔著。m125 和m275 的手臂上有朱紅色,m2101 右側肋骨和右臂上有朱紅色,m2110 左側肋骨和左臂上有朱紅顏色,這種現象具有像山頂洞人同樣的宗教意義。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也正是表達了人們企圖永生的願望。
對於原始時代的人們來說,死亡是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以死亡也成了祖先靈魂崇拜的誕生地。"如果人是不死的,。。那麽也就不會有宗教了"1。
在距今5 千年前後,居住在黃河、長江流域及其周圍地區的氏族,基本上都進入了父係氏族社會。這一時期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男人在這些生產部門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促成了原始公社組織和社會關係的巨大變化,同時反映在宗教信仰方麵的觀念也非常濃厚。屬於這一階段的原始文化,在黃河流域有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北方的紅山文化,長江流域有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山背文化和嶺南的石峽文化等等。這些原始文化雖然在特徵上有地域性的差異,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正是以這種信仰,作為著維護父係氏族的紐帶。
這一時期的宗教觀念在墓葬上反映出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隨葬品出現了新的內容,明顯顯示出多寡和精劣的差異。在一般的單人墓中,有的隨葬品數量很多,超出了他正常使用的數量,有的數量則很少,僅一兩件。這種明顯的反差,既透視著父係氏族社會從開始階段就已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又揭示出所崇拜對象生前和死後的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
確鑿的考古資料告訴我們,擁有大量隨葬品的多為男性墓,可見男人在父係社會裏是被崇拜的對象。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男女(夫妻)合葬墓,隨葬品一般集中於男性一邊,女性僅有一些紡輪和裝飾品。在甘肅臨夏秦魏家齊家文化氏族墓地裏,曾發現不少的男女成人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麵向男子,還有的一墓3 人,男性居中,二女分左右,隨葬品都集中在男性頭上和腳下。這種現象不但反映了父係氏族製度的確立,而且也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崇拜的對象,都是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靈魂。
表現在靈魂崇拜方麵的墓葬材料,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用大
1 《中華民族風俗辭典?喪葬禮儀篇》,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2 《膠縣三裏河》,文物出版社1988 年版。
1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三聯書店1959 年版,第534 頁。
型陶器作葬具的埋葬現象。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中國大約從仰韶文化時期,盛行著一種以甕為主要葬具的埋葬習俗,稱甕棺葬,這種葬具多是用來埋小孩屍骨的。到大汶口文化時期,甕棺則更為普遍,有的遺址還發現有成人甕棺葬,但數量不是很多。在仰韶文化係統中,目前已發掘出近千座兒童甕棺葬。如果根據中國大部分地區出土甕葬的普遍現象來看,大體可以看出葬具有五種組合形式:第一種,以甕和甕相組合,葬法是兩件甕相對套,有的把甕底打掉,把屍骨裝到裏麵,這種現象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均有發現。
</br>
如果死人是某些重要人物,則必須供給他維護其等級而需要的一切。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喪葬儀式,也同樣表明了活人對死者靈魂的崇敬、信仰。中國藏族中的天葬,就具有濃厚的宗教遺俗。天葬又稱"鳥葬",人死後用亡者自己的腰帶和衣捆綁,置於空房或帳篷的角落,用布或衣物遮蓋,點上酥油燈以示祭奠,並請喇嘛念經三天,即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升天。然後,將死者背到天葬場,把死者的衣服脫掉,由天葬師將屍骨分解成碎塊,禿鷲雲集而來,將屍體食盡,這樣才認為死者真正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高山族的裸葬,也是一種具有靈魂崇拜的葬俗。人死後將衣服脫去,用鹿皮包裹,把屍體抬到山頂,打開鹿皮,暴露裸屍,再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蓋上,以示殉葬。他們認為這是還"潔"而去。屍體雖然裸露,但靈魂都已穿上了衣服,在他們看來人死後軀體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使無形的靈魂離開肉體而存在。
解放前,在蒙古族一些牧區,還有一種叫做"野葬"的習俗,其形式與天葬頗為接近。人死後,用木輪車拉著跑,一直到屍體掉下來為止,然後將其置於荒野,讓狼或野鷹吃掉。他們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便能升入天堂,如果7 天以後屍體還在,就認為是不祥之兆,就要請喇嘛念經,以替死者祈禱
1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第391 頁。
消災。
在中國眾多的民族中,解放前曾流行多種多樣的喪葬習俗,如侗族的"上祭",水族的"開挖",納西族的"木幾"、"木聘"、"木猜"、"日每"、"迴魂",普米族的"米主"、"片煞"、"戎肯",水族的"淺葬"、"和枚",怒族的"竹號"等,凡此種種,可以說無不具有靈魂崇拜的性質1。中國古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也經歷了一個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反映在宗教信仰上特別是對祖先的崇拜現象非常濃厚,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
早在山頂洞人時期出現並在仰韶文化中延續下來的死者身上撒赤鐵礦粉或塗有紅顏料的習俗,直到大汶口文化依然存在。山東膠縣三裏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墓葬,有5 座墓的人骨上都遺留有朱紅色痕跡2。m14 從髖骨以上至肩部有朱紅色,其中有的部位直接粘貼在骨骼上,有的部位有一層很薄的土間隔著。m125 和m275 的手臂上有朱紅色,m2101 右側肋骨和右臂上有朱紅色,m2110 左側肋骨和左臂上有朱紅顏色,這種現象具有像山頂洞人同樣的宗教意義。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也正是表達了人們企圖永生的願望。
對於原始時代的人們來說,死亡是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以死亡也成了祖先靈魂崇拜的誕生地。"如果人是不死的,。。那麽也就不會有宗教了"1。
在距今5 千年前後,居住在黃河、長江流域及其周圍地區的氏族,基本上都進入了父係氏族社會。這一時期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男人在這些生產部門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促成了原始公社組織和社會關係的巨大變化,同時反映在宗教信仰方麵的觀念也非常濃厚。屬於這一階段的原始文化,在黃河流域有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北方的紅山文化,長江流域有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山背文化和嶺南的石峽文化等等。這些原始文化雖然在特徵上有地域性的差異,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正是以這種信仰,作為著維護父係氏族的紐帶。
這一時期的宗教觀念在墓葬上反映出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隨葬品出現了新的內容,明顯顯示出多寡和精劣的差異。在一般的單人墓中,有的隨葬品數量很多,超出了他正常使用的數量,有的數量則很少,僅一兩件。這種明顯的反差,既透視著父係氏族社會從開始階段就已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又揭示出所崇拜對象生前和死後的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
確鑿的考古資料告訴我們,擁有大量隨葬品的多為男性墓,可見男人在父係社會裏是被崇拜的對象。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男女(夫妻)合葬墓,隨葬品一般集中於男性一邊,女性僅有一些紡輪和裝飾品。在甘肅臨夏秦魏家齊家文化氏族墓地裏,曾發現不少的男女成人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麵向男子,還有的一墓3 人,男性居中,二女分左右,隨葬品都集中在男性頭上和腳下。這種現象不但反映了父係氏族製度的確立,而且也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崇拜的對象,都是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靈魂。
表現在靈魂崇拜方麵的墓葬材料,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用大
1 《中華民族風俗辭典?喪葬禮儀篇》,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2 《膠縣三裏河》,文物出版社1988 年版。
1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三聯書店1959 年版,第534 頁。
型陶器作葬具的埋葬現象。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中國大約從仰韶文化時期,盛行著一種以甕為主要葬具的埋葬習俗,稱甕棺葬,這種葬具多是用來埋小孩屍骨的。到大汶口文化時期,甕棺則更為普遍,有的遺址還發現有成人甕棺葬,但數量不是很多。在仰韶文化係統中,目前已發掘出近千座兒童甕棺葬。如果根據中國大部分地區出土甕葬的普遍現象來看,大體可以看出葬具有五種組合形式:第一種,以甕和甕相組合,葬法是兩件甕相對套,有的把甕底打掉,把屍骨裝到裏麵,這種現象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均有發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