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 作者:史仲文/胡曉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綜上所述,萬物有靈的產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自然產物,也是一種歷史現象,並有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1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第418 頁。
(二)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麵,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等,這是人類依賴於自然的一種表現。
在原始社會,自然現象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能夠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變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誌的實體,從而激起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人類社會早期,由於定居生活尚未穩固,為生存所迫,人們不得不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遷徙。雖然環境改變了,但有些自然現象,如日月星辰卻始終伴隨著他們,這種現象是影響人們生活的自然條件。
一般說來,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和季節的更換以及與自身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慶祝活動。這就是說,最古老的崇拜對象是自然力,是那些經常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的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都具備有神的力量,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對象。
中國古代居民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所崇拜的自然物也很多,而且與居住的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多崇拜海神;居住在河流兩岸的多崇拜河神;居住在林木山間的又多崇拜山神和樹神。
原始人思維中靈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觀念,也明確的反映在中國古代的祭祀製度上。《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地。瘞埋於泰折,祭地也。埋少牢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費爾巴哈在《宗教的本質》一書中,曾說過下麵一段話:對於自然的依賴感,再加上那種把自然看成一個任意作為的、有人格的實體的想法,就是獻祭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為的基礎。人類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大自然千姿百態,變化無窮,這些現象為原始人的感覺器官和心理所不能承受,這種超人的力量震撼著原始先民的心靈,從而便產生出了強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懼心理。這就是自然崇拜所產生的原因。
在原始人的眼裏,強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都具有至高無上的靈性,這種靈性往往能主宰人類的命運,改變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不能征服和認識它們的時候,隻有把它們當作有生命力的神靈加以頂禮膜拜。
這種對自然力的崇拜,直接表現為對自然物本身的崇拜。原始人類通常把自然力擬人化,賦予自然力以形體,就像雨有雨師,風有風伯,雷有雷公,雲有雲神一樣。實際上,自然崇拜是原始人的一種自發宗教,而這種宗教又沒有固定的形式,因為當時人類隻憑著極不發達的思維觀念和微妙的實踐經驗,去觀察周圍龐大的、神秘的世界,又因為自然界是人為生存和依賴的基礎,所以對於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人們都會將其作為自己崇拜的對象。費爾巴哈在論述宗教的本質時曾說,"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亦即人所依靠,並且人也為自己感覺到依賴的那個東西,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最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1。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原始生產力的低下,大自然一方麵給賴以生存的人類提供一切物質資料和條件,另
1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1 頁。一方麵又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自然崇拜就是這一矛盾衝突的產物。1。山川崇拜山川在自然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給居住在山地的原始人提供充足的物質生活來源,同時,許多現象又使原始人感到奇怪,為之害怕,因而產生了對山川的神秘感,為了製馭它並祈求為人們降福,便出現了對山川的崇拜。
對山川的神化與崇拜,從古籍中可以找到一些記載,《山海經》中就記述有許多關於從事山神崇拜的宗教活動。
《山海經?南山經》:"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其神狀皆鳥首而龍身"。"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中還記載著祭祀這些山靈時所必備的供品和祭法。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華山,是眾山的宗主,祭祀它的典禮,要用豬、羊、牛三牲。羭山,是神靈顯應的山,祭祀它要用燭,齋戒一百天,並把一百隻毛色純正的牲畜和一塊瑜埋在地裏,對其它的山神即用全羊祭祀。從《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中,關於祭禮諸山山神的記載,多達數10 條,所展示的全是巫師所從事的宗教活動。
在《五臧山經》的每一小節後麵,都記載著對某係列山神的不同祭典。
又如諸山山神,有馬身人麵者,有彘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豕身人麵者,有人麵三首者等等。這些奇形異狀,多是動物形象的拚湊,又是半人半獸的組合。這些描述,充分顯現了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特色1。
</br>
1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第418 頁。
(二)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麵,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等,這是人類依賴於自然的一種表現。
在原始社會,自然現象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能夠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變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誌的實體,從而激起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人類社會早期,由於定居生活尚未穩固,為生存所迫,人們不得不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遷徙。雖然環境改變了,但有些自然現象,如日月星辰卻始終伴隨著他們,這種現象是影響人們生活的自然條件。
一般說來,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和季節的更換以及與自身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慶祝活動。這就是說,最古老的崇拜對象是自然力,是那些經常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的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都具備有神的力量,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對象。
中國古代居民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所崇拜的自然物也很多,而且與居住的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多崇拜海神;居住在河流兩岸的多崇拜河神;居住在林木山間的又多崇拜山神和樹神。
原始人思維中靈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觀念,也明確的反映在中國古代的祭祀製度上。《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地。瘞埋於泰折,祭地也。埋少牢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費爾巴哈在《宗教的本質》一書中,曾說過下麵一段話:對於自然的依賴感,再加上那種把自然看成一個任意作為的、有人格的實體的想法,就是獻祭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為的基礎。人類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大自然千姿百態,變化無窮,這些現象為原始人的感覺器官和心理所不能承受,這種超人的力量震撼著原始先民的心靈,從而便產生出了強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懼心理。這就是自然崇拜所產生的原因。
在原始人的眼裏,強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都具有至高無上的靈性,這種靈性往往能主宰人類的命運,改變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不能征服和認識它們的時候,隻有把它們當作有生命力的神靈加以頂禮膜拜。
這種對自然力的崇拜,直接表現為對自然物本身的崇拜。原始人類通常把自然力擬人化,賦予自然力以形體,就像雨有雨師,風有風伯,雷有雷公,雲有雲神一樣。實際上,自然崇拜是原始人的一種自發宗教,而這種宗教又沒有固定的形式,因為當時人類隻憑著極不發達的思維觀念和微妙的實踐經驗,去觀察周圍龐大的、神秘的世界,又因為自然界是人為生存和依賴的基礎,所以對於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人們都會將其作為自己崇拜的對象。費爾巴哈在論述宗教的本質時曾說,"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亦即人所依靠,並且人也為自己感覺到依賴的那個東西,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最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1。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原始生產力的低下,大自然一方麵給賴以生存的人類提供一切物質資料和條件,另
1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1 頁。一方麵又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自然崇拜就是這一矛盾衝突的產物。1。山川崇拜山川在自然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給居住在山地的原始人提供充足的物質生活來源,同時,許多現象又使原始人感到奇怪,為之害怕,因而產生了對山川的神秘感,為了製馭它並祈求為人們降福,便出現了對山川的崇拜。
對山川的神化與崇拜,從古籍中可以找到一些記載,《山海經》中就記述有許多關於從事山神崇拜的宗教活動。
《山海經?南山經》:"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其神狀皆鳥首而龍身"。"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中還記載著祭祀這些山靈時所必備的供品和祭法。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華山,是眾山的宗主,祭祀它的典禮,要用豬、羊、牛三牲。羭山,是神靈顯應的山,祭祀它要用燭,齋戒一百天,並把一百隻毛色純正的牲畜和一塊瑜埋在地裏,對其它的山神即用全羊祭祀。從《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中,關於祭禮諸山山神的記載,多達數10 條,所展示的全是巫師所從事的宗教活動。
在《五臧山經》的每一小節後麵,都記載著對某係列山神的不同祭典。
又如諸山山神,有馬身人麵者,有彘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豕身人麵者,有人麵三首者等等。這些奇形異狀,多是動物形象的拚湊,又是半人半獸的組合。這些描述,充分顯現了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特色1。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