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四百八十章天上人間夢裏(四)


    不上早朝,官員都是天亮後,才到各司當值的。


    但有的官員消息靈通,知道了裴行儉、劉仁軌五人昨天到東宮拜見,隨後又去了上陽宮,知道有大事發生。


    陸陸續續從天津橋進了東城與皇城,在洛陽的各司機構,中書門下主要部門是在皇城,尚書以及大理寺的各個部門是在東城。造成這個結果,也是洛陽皇宮規模稍小的緣故。


    但太監立即到各司將各位宰相,以及重臣喊到上陽宮議事。


    大事發生了!


    到了快中午時,終於一道轟動的詔書下達,皇帝陛下禪讓皇位於皇太子。其實這份詔書還有許多推敲之處的,比如皇帝與太上皇權利的分配,說得很模糊,一個稱朕,一個稱予,一個是詔書,一個是製書與敕書。三品以上官員太上皇除授,大刑獄太上皇處理。是不是詔書比製書管用?或者太上皇與皇帝對四品官員以下除授與皇帝產生了糾紛怎麽辦?或者大政太上皇與皇帝產生糾紛怎麽辦?


    可是沒有人注意其中的區別,隻知道皇太子馬上就要變成皇帝了。


    “謝過父皇母後,”李威接過詔書,站了起來說道。


    比他想像的還要滿意,詔書破例地讓他到武成殿受朝,而不是在東宮。不知道是父親還是母親反悔,或者洛陽的東宮,不象長安的東宮,有些小,沒有象樣的大殿舉辦上朝事宜,才有的這個結果。


    反正該有的,父母都給了。


    又說道:“拿五百匹絹與一百金給劉內侍。”


    這是打賞宣旨的太監。


    既然上位,該低調還要低調,該高調時還要高調的。做了皇帝,也不能立即狂妄。


    “陛下,不敢當啊。”


    “這是予的大喜,劉內侍收下。”


    “喏,”劉內侍喜滋滋地收下來。


    但不是立即做皇帝的,還有許多禮製,太上皇要舉行禪讓禮,新皇帝要舉行加冕即位禮。好在李世民已做過一次,有例可鑒。消息傳出去,萬民歡慶。百姓最關心的,這個朝廷動蕩了好久,太子做了皇帝,應當消停了吧?


    以至疏忽了另一件事,一道詔書悄悄下發,裴炎主審明崇儼圖謀不詭,謀害皇太子案。


    詔書上隻有這幾個字,有的不大好說的,替李威解釋了一下,確實有人在謀害皇太子,其他的不用說了。也不大好說,這件案子翻開去,會引起喧然大嘩,不但武則天會拖到深水中,連太上皇都會拖到深水中。皇太子可是你的兒子,為什麽任用的大臣,或者皇子,一次謀害,兩次謀害,三次謀害?那不是許敬宗、賀蘭敏之、李賢與明崇儼的錯誤,而是皇帝的錯誤。最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你太上皇撐腰,皇太子年已壯,得民心,有功勞,這些人那來的膽子?


    若有人再推動一下,朝堂會立即分裂,產生的走向,武則天都無法預料,最可怕的是李威很得將士之心。這也是武則天與李治迅速作出妥協的原因。


    很低調地將這個案件迅速審理,證據基本搜集出來,裴炎隻是一個走過場,當然,還有頭痛的地方,如何遮掩,這很不符合他的“君子之風”。想到這樣裏,心裏將劉仁軌恨得一個大疙瘩。


    最後還是用了武則天的借口,明崇儼圖謀不詭,相關人員全部流放崖州,卻暗中吩咐侍衛,在半路將這一幹人擊殺。畢竟禪讓與加冕大禮將要召開,不好讓血腥的一幕在洛陽上演。


    最後含羞地來到上陽宮,將事情稟報。


    “裴卿,你坐得很好,”武則天說道,想了想又道:“不必過長江,過淮河立即擊殺。”


    怕夜長夢多的,明崇儼一殺,這個隱患自除。


    “喏!”裴炎更加羞憤,這些事做得很不光明磊落,簡直是在往自己羽毛上潑墨汁,可不得不做。


    一場有可能掀起巨大風浪的大案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處理了。真相又成為曆史的一個謎團。


    ……


    六月初六,黃道吉日。


    皇太子加冕!


    武則天向李首成問道:“洛陽城中百姓現在如何?”


    李首成低聲說道:“皇太後,此時千家萬戶皆張燈結彩,歡聲雷動。”


    很不是滋味,皇太子在民間影響力太大。然後用眼睛看著武則天,武則天表情很平靜,說道:“本宮知道了。”


    冗長的禮節,進行了很久。到了中午時分,才結束。


    坐在武成殿中,看著文武群臣,又看了看父母,李威說道:“父皇,母後,兒臣不孝……”


    李治與武則天皆沒有吭聲。


    那怕李威此時伏下大哭,也不會認為他孝順的。


    李威又說道:“但今天兒臣有些事務要宣布一下,請父皇母後先不要離開,若是兒臣說錯了,還請指正。”


    說完伏下。


    既然今天起就登基,就要做出皇帝的表率。但這需要父母同意,否則前麵一登基,後麵就宣政,一些衛道夫也會認為自己心性涼薄,過於急吼吼的。


    李治還是不作聲,武則天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說道:“陛下,還是聽一聽,弘兒經驗欠缺,為了帝國將來著想,也要陛下指正。”


    “準了你。”


    “謝謝父皇,”說完了,跟在李治身後,走向正殿,有意挪了挪,挪到武則天身旁說道:“兒臣也謝謝母後,在青海說的話,兒臣銘記於心。”


    “你少來,這幾年本宮吃了你不少的苦。”武則天在他身上擊了一下。


    不知是哭是笑,這個兒子一會兒軟,一會兒硬,一會兒哄得自己很開心,一會兒小陰刀子刮得嗖嗖的響。不知道他心裏麵想什麽。但這一句表態,還是讓武則天有些滿意的。


    三人來到正殿,所有大臣伏下,說道:“參見太上皇、太後、陛下。”


    實際上還是很亂的,名義上隻有一個陛下,實際上是三個陛下。


    “諸卿平身,”李威說道,在上位者時久,並沒有怯場,然後將父母牽到上首,自己才坐下來。


    “各位愛卿,大禮結束,國務要緊,有一些我要說一下,也想聽聽太上皇太後與諸卿的意見。”不能稱朕,稱予又不習慣,幹脆自稱我。


    終於看到皇太子戴上龍冠,穿上龍袍,劉仁軌立即伏下說道:“請陛下明示。”


    “我在青海,曾經與一些將領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為什麽要這樣說呢?沒有一個動力,上陣殺敵就不會勇敢。沒有一個動力,就不會自我反思學習進步。所以各個士子拚命學習,也是想一朝得中高榜,為國效力。是人活著,總有一個動力的。國家也是如此。”


    沒有想到新皇帝登位後,說是第一句是這樣,有些愕然。


    李威繼續說道:“因此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想聽各位意見。”


    李義琰立即說道:“請陛下指示。”


    看到殿下第一次當著所有官員麵前,在這種場合侃侃而談,心中很高興的。這才是英主的樣子。


    “就是以後,朝廷每隔五年,製訂一個計劃,這五年內我們大唐會做一些事,要給百姓帶來什麽,要給國家做出什麽。然後第二個五年,國家又會做出什麽。這叫五年計劃。另外當年會完成什麽任務。這叫一年一個小計劃。政務才不會累重,國家才有一個發展方向。”


    這個主意也不算高明,換在後世,一個高中生都知道的,往往也是政府忽修百姓的。但大多數國家皆有,不管忽不忽悠百姓,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對國家確實有一些利處。


    可是在這時代,諸人還是第一次聽說。


    一個個再次愕然,然後嗡嗡地議論,有的人聰明,立即想到其中的好處,不由地說:“好。”


    李威還得要尊重一下父母的意見,扭過頭說道:“父皇,母後,兒臣最佩服的就是你們,創業難,守成更難。特別這十幾年,國家災害不斷,然而國家還在發展,是父皇母後的功勞,舉之不易。兒臣青澀,這一個主意是對是錯,還請父皇母後指正。”


    休說武則天,就是李治迴昧了一下,也想到了種種好處,心中五味雜陳,過了好一會兒說道:“好。”


    諸臣沒有反對,李威繼續說道:“這件事不用著急,各卿與諸相,請商議妥當後,再製訂出來,作為我們大唐的動力。我再說一件事,昔日漢高祖才能不顯,之所以能得天下,無他,用人耳。他曾經下詔說過一句話,賢人已與我共平已久,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今天我還是他的那一句話,若有賢者從國,我當勸為之駕,恭身親迎,遣詣聖門。魏相公也說過,今天我們大唐唯才舉於宦門或者世家當中,寒門不得進。我思之良久,言之有理啊。選才過偏。劉相公,請替我草擬一旨,天下能人才士,有一技之長者,請主動毛遂自薦,或者各州太守,各縣明公,推於朝廷。我當下駕親迎用之。”


    “喏!”劉仁軌大喜。


    這可不是事前商議好的,陛下啊,這才是陛下,立即給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武則天低聲向李治問道:“陛下,你看如何?”


    李治也低聲答道:“這個孽子,繼承帝位,倒是不二人選。”


    倆人說完,吃吃笑了一下。不管怎麽說,對這個兒子今天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


    但這才是一個開始,今天注定將成為大唐銘載史冊最重要的一天,更多的驚喜還在後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興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