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四百十六章習習香塵蓮步底(三)
李謹行與契苾明曾經暗中下了一條命令,要是再出現洪濟城,李威親自率兵的情況,讓他們族中的親衛,就是綁,也要將太子綁下來。後果他們來承擔。
不讓李威冒險。
但李威現在也不會再衝動了,難道吃了一次苦頭不夠?
李首成低聲問道:“殿下,什麽叫東風?”
不是很明白,東風都弄不懂,況且說論欽陵是黃蓋?
“李內侍,說一份吐蕃人口構成的情報給你聽。吐蕃本土人口約為三百萬,這三百萬包括羊同、蘇毗等對吐蕃不是很忠誠的部族在內。這是吐蕃內部的人口組成。南邊尼婆羅等屬國,最少三十萬以上的人口。西域失守了一部分,各族有二三十萬百姓被吐蕃奴役。然後到黨項與白蘭、東女羌,這一部大約有六七十萬人口。南詔鐵橋以西有二十多萬人口。吐穀渾計算在內從西域以到青海,大約有三十幾萬人口。實際上肯定是不止的,就象黨項,能算出來的隻有不到二十幾萬人。實際上他們稟報卻有四十多萬人。也就是吐穀渾實際的人口數量會達到六七十萬人,甚至更多。但絕對不高於***十萬人。”
“是,可這與東風有什麽關係?”
“很大的關係,李內侍,你不覺得吐蕃這種人口構成,很危險嗎?若想動搖,越早動手越好,一旦融合後,七八百萬,甚至***百萬兇悍遊牧民族組成的國家,危害起來,比當初的匈奴還盛啊。”
“是,”還沒有聽出與東風的關係。
“這些諸部中,吐穀渾對吐蕃最為忠心,上層貴族之間多少姻親,尼婆羅鞭長莫及,西域吐蕃人不占優勢,南詔隨他,我朝先將洱海經營好,這是南詔的大部,其他的可以從長計議。東女羌人怯弱,黨項人在拉攏。剩下的隻有吐穀渾。”
“奴婢明白了,這一戰吐穀渾死了許多戰士,已經超過吐穀渾承受的範圍。不僅人力,物資也耗盡,百姓無法度日。這時候隻要諾曷缽一聲號令,會有大群百姓遷向靈州,避免這場災難。”
“正是,這也是一場戰爭,隻要吐穀渾百姓縮壓到一半,無兵可征,無物資可抽調,吐蕃人在青海與我軍作戰更加不利。善戰者無戰功,這種做法,性質差不多,何必非要與吐蕃人浴血奮戰?”
“原來諾曷缽是東風,那麽為什麽論欽陵是黃蓋?”
李威看了看大家,還是不大明白,不明白論欽陵為何變成了黃蓋,自己休想請論欽陵吃酒,估計前麵還沒有離開鄯州城,後麵李謹行真派人過來將他捆綁起來。
對裴行儉說道:“裴侍郎,你說一說,孤為什麽說論欽陵是咱們大唐的黃蓋。”
“遵命,“裴行儉說了一句,轉向了眾人,也想知道原因,一個個安靜下來,裴行儉說道:“殿下說他是黃蓋,不是替我們唐朝去使詐降計的,是指他對這一次我們的謀策會有幫助。”
很多人露出奇怪的表情。
李威隻是轉動著手中的茶杯不語。煤炭的出現,提供了更高的溫度,唐朝的瓷器也在演變,瓷釉燒得比以前更加晶瑩剔透。手中的這隻白瓷茶杯隱隱泛著玉色,就不知是那家瓷窯燒出來的。
裴行儉頓了頓,才說下去,他一直也沒有說,不是不說,是難得一次鍛煉諸將思考能力的機會。
喝了一口茶才說道:“這個謀劃當中,成是欽陵,敗也是欽陵,自從論欽陵在大非川大敗我們唐朝大將薛仁貴後,吐穀渾人將其視為神靈。此次青海之戰,亦是可圈可點,隻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殿***上,又沒有得逞,實際上沒有占下風的。所以論欽陵一天不來,吐穀渾人便多了一天的盼望,指望他能將吐穀渾這份危機解決。此次大戰,持續時間長,吐蕃壓力大,各部不穩,論欽陵必然迴邏些城去。可是青海危機重重,在他迴邏些城之前,必然過來看一看,做一些安排。可他終是一個人,不是神,吐穀渾的壓力,同樣無法解除。期望有多大,失望會有多大。欽陵不迴,青海不亂,一迴青海吐穀渾各部百姓才會真正地失望。所以殿下說他是我們大唐的黃蓋。”
無論論欽陵看與看不出來,這是陽謀,論欽陵皆無計可施。除非他能變出幾百萬石糧食,唐朝軍隊還不會繼續再進攻下去。
“原來如此,”一個個終於明白過來。
裴行儉看著地圖,又說道:“實際上,殿下若與論欽陵一晤,同樣亦無不可。首先安全,各位可看地圖,所選之處,背靠赤嶺餘脈,前麵是大河相阻隔,位於宛肅城與積石軍城中間,除了一些丘陵外,地勢平坦,不是在河西,無論我們唐朝,或者吐蕃想埋伏一支軍隊,不可能不被發現。這一條去除了,若是從後方大軍衝出,可以從容返迴。論欽陵同樣如此,我們想借此機會殺他,也是不易。但是有好處的。”
“裴侍郎,那個論欽陵用兵不可小視啊,”黑齒常之隱隱有些擔心。
“再不可小視,他也是人,三四十裏的地,全部帶騎兵,大路又寬又平,半個時辰都要不了,就撤迴來了。他會有什麽計策,況且時間是我們訂下來的,時間可以製訂短一點,即便有什麽漏洞讓他利用,一時半會也想不出來。這是會晤,往大裏說,就是會盟,此人可用計策,也不會在這個場合用軍擊殺殿下。休要小看此人的品德。”
李威現在是太子,將來不久後,有可能就是大唐的皇帝,這次會晤不亞於一場會盟。
論欽陵是唐朝的大敵,可卻不能將他視為卑鄙的人物。
這是第二個否認太子危險的原因。
“可是此次會晤,不僅是長三軍誌氣,也是給論欽陵壓力。”
不是請你吃酒,還你的情,是我記仇了。記仇必須要報複,並且有報複的機會,論欽陵一迴去,論讚婆不是李威之敵。為了防止青海有失,論欽陵隻好繼續派駐大軍。駐軍就要開支,無論對吐穀渾,或者對白蘭、黨項,會繼續造成很重的壓力,與剝削。
不會晤,也不要緊,但也許論欽陵認為唐朝軍隊會休整,或者其他的安排,使這次東風,會借得不那麽完美。
“裴侍郎,這是不是有些冒險?”李謹行猶豫道。
“不是冒險,否則殿下都不會喊李內侍一道同行。”
其實關心則亂,這半年來讓太子嚇怕了,所以一聽,全部反對。
裴行儉一分析,一個個細想下來,都不吭聲。
於是李威手書一封,寫給了論欽陵,約他一晤。
論欽陵看信後,都沒有猶豫一下,大笑一聲,手起筆落,答曰:太子之約,敢不從命。
雙方主帥會晤,不管是雅事,或者各逞心機,手下忙碌了,無數的斥候,紛湧而出,從宛肅城到積石軍隻有八十裏的路,數天之內,分布了近千名斥候。幾乎每一個旮旯角裏,都讓斥候摸了一次。
但是十分默契,大家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並沒有動手開打。
李威安撫了妻妾,主要是裴雨荷病一直沒有好,不便再往積石軍。她不去,其他諸女也不好去。但李令月與李顯沒有阻住,無奈帶著。
看著得意揚揚的老三,李威說道:“三弟,此事傳迴去,父皇母後一定會斥責我。”
“不會的,既然來了青海,我也想看看吐蕃軍隊的樣子。”
“休得胡言,給我乖乖呆在積石軍,我與論欽陵一晤,是軍事需要,你去,成何體統?”
“我要看看。”
“不可,要麽迴去後,孤安排人,讓你去小積石山狩獵如何?”
這一句撓到李顯內心處,不知如何選擇。
二百多裏的地,因為李首成與李令月不善馬,隻好中途停了下來。
李首成來到李威帳蓬裏麵,看了看左右。
這個太監來青海,不僅是青海這麽簡單的,李威揮了一下手,讓左右退下,親自給他斟了一杯茶,主動問道:“父皇母後身體可好?”
“陛下聞聽殿下出事,曾一度病重。母後身體倒是十分健康。可時常在後宮哭泣。”
“兒臣不孝,讓父皇母後牽掛了。”
“殿下,不可這樣說,這一次平安出來,大漲我朝誌氣,奴婢一路前來,看到許多郎君身係紅披風,可見他們對殿下仰慕之極。”
“隻是僥幸保命,那敢啊,慚愧慚愧。”
“殿下,還是不容易的,比薛仁貴那次做得好。”
“李內侍,切不可那樣說。薛仁貴那次兵用得少,也是大意,孤軍萬裏,又是將帥失和。論用兵能力,大唐有三人,孤是肯定不及的,劉相公、裴侍郎與薛大將軍。”
“殿下果然謙虛。”
這不是謙虛,是事實,薛仁貴貶也貶了,流也流了,一直耽在姚州,誠為可惜。
“實際上這次若不是雍王殿下……貴為帝胄,居然做出這種悖逆的事……”
“孤是心寒,爭可以,他若有本事爭下去,孤且讓他。大唐基業,非同小可,必須讓賢能者繼承。可要爭得正大光明,不可使出這種誤國誤民的手段。孤倒想起了一件事,世人皆崇拜五姓七家,然而五姓七家實乃把持帝國太多的資源。又冠為國家翹楚,他們如何做,別人也會學。實際上國家侵吞嚴重,五姓七家何嚐不是一個腫瘤?但不得不承認,這些世家的傳承。國家,大者為國,小者為家,性質差不多的,家族中的子弟也想爭家主,能者勝任,長者勝任,可不內亂,可不勾結外**害家族。否則再大的家族,幾代傳下來,也會土崩瓦解。國家也是。”
對老二,這次李威不生氣那是假的,雖然能理解。
“是啊,此次若不是天後,國家有可能就亂了。”
李威猛然明白母親為什麽讓他來青海了。這是讓這名心腹試探自己內心的想法,有可能還要從自己嘴中得到一些約定。
自己從來沒有小瞧過的人,吐蕃軍事謀略,是論欽陵。唐朝的政治權謀之術,是母親。可這是不好迴答的,承諾給母親更大的權利,母親會立即支持自己。隻要母親支持,大局已定。
那一身黃袍基本就開始向他展來,等著他穿上了。
可給了母親大權,又有什麽後果?
聽了老三說了許多事,這一次二王之爭,是母親撈取了最大的好處,幾名宰相插於宰輔,諸武陸續集於朝堂。還有其他的一些大臣,力量還是弱小,可有了母親,那就是最強大的力量了,一旦給母親一些機會,不亞於在軍事布置上,給了論欽陵漏洞……
第四百十六章習習香塵蓮步底(三)
李謹行與契苾明曾經暗中下了一條命令,要是再出現洪濟城,李威親自率兵的情況,讓他們族中的親衛,就是綁,也要將太子綁下來。後果他們來承擔。
不讓李威冒險。
但李威現在也不會再衝動了,難道吃了一次苦頭不夠?
李首成低聲問道:“殿下,什麽叫東風?”
不是很明白,東風都弄不懂,況且說論欽陵是黃蓋?
“李內侍,說一份吐蕃人口構成的情報給你聽。吐蕃本土人口約為三百萬,這三百萬包括羊同、蘇毗等對吐蕃不是很忠誠的部族在內。這是吐蕃內部的人口組成。南邊尼婆羅等屬國,最少三十萬以上的人口。西域失守了一部分,各族有二三十萬百姓被吐蕃奴役。然後到黨項與白蘭、東女羌,這一部大約有六七十萬人口。南詔鐵橋以西有二十多萬人口。吐穀渾計算在內從西域以到青海,大約有三十幾萬人口。實際上肯定是不止的,就象黨項,能算出來的隻有不到二十幾萬人。實際上他們稟報卻有四十多萬人。也就是吐穀渾實際的人口數量會達到六七十萬人,甚至更多。但絕對不高於***十萬人。”
“是,可這與東風有什麽關係?”
“很大的關係,李內侍,你不覺得吐蕃這種人口構成,很危險嗎?若想動搖,越早動手越好,一旦融合後,七八百萬,甚至***百萬兇悍遊牧民族組成的國家,危害起來,比當初的匈奴還盛啊。”
“是,”還沒有聽出與東風的關係。
“這些諸部中,吐穀渾對吐蕃最為忠心,上層貴族之間多少姻親,尼婆羅鞭長莫及,西域吐蕃人不占優勢,南詔隨他,我朝先將洱海經營好,這是南詔的大部,其他的可以從長計議。東女羌人怯弱,黨項人在拉攏。剩下的隻有吐穀渾。”
“奴婢明白了,這一戰吐穀渾死了許多戰士,已經超過吐穀渾承受的範圍。不僅人力,物資也耗盡,百姓無法度日。這時候隻要諾曷缽一聲號令,會有大群百姓遷向靈州,避免這場災難。”
“正是,這也是一場戰爭,隻要吐穀渾百姓縮壓到一半,無兵可征,無物資可抽調,吐蕃人在青海與我軍作戰更加不利。善戰者無戰功,這種做法,性質差不多,何必非要與吐蕃人浴血奮戰?”
“原來諾曷缽是東風,那麽為什麽論欽陵是黃蓋?”
李威看了看大家,還是不大明白,不明白論欽陵為何變成了黃蓋,自己休想請論欽陵吃酒,估計前麵還沒有離開鄯州城,後麵李謹行真派人過來將他捆綁起來。
對裴行儉說道:“裴侍郎,你說一說,孤為什麽說論欽陵是咱們大唐的黃蓋。”
“遵命,“裴行儉說了一句,轉向了眾人,也想知道原因,一個個安靜下來,裴行儉說道:“殿下說他是黃蓋,不是替我們唐朝去使詐降計的,是指他對這一次我們的謀策會有幫助。”
很多人露出奇怪的表情。
李威隻是轉動著手中的茶杯不語。煤炭的出現,提供了更高的溫度,唐朝的瓷器也在演變,瓷釉燒得比以前更加晶瑩剔透。手中的這隻白瓷茶杯隱隱泛著玉色,就不知是那家瓷窯燒出來的。
裴行儉頓了頓,才說下去,他一直也沒有說,不是不說,是難得一次鍛煉諸將思考能力的機會。
喝了一口茶才說道:“這個謀劃當中,成是欽陵,敗也是欽陵,自從論欽陵在大非川大敗我們唐朝大將薛仁貴後,吐穀渾人將其視為神靈。此次青海之戰,亦是可圈可點,隻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殿***上,又沒有得逞,實際上沒有占下風的。所以論欽陵一天不來,吐穀渾人便多了一天的盼望,指望他能將吐穀渾這份危機解決。此次大戰,持續時間長,吐蕃壓力大,各部不穩,論欽陵必然迴邏些城去。可是青海危機重重,在他迴邏些城之前,必然過來看一看,做一些安排。可他終是一個人,不是神,吐穀渾的壓力,同樣無法解除。期望有多大,失望會有多大。欽陵不迴,青海不亂,一迴青海吐穀渾各部百姓才會真正地失望。所以殿下說他是我們大唐的黃蓋。”
無論論欽陵看與看不出來,這是陽謀,論欽陵皆無計可施。除非他能變出幾百萬石糧食,唐朝軍隊還不會繼續再進攻下去。
“原來如此,”一個個終於明白過來。
裴行儉看著地圖,又說道:“實際上,殿下若與論欽陵一晤,同樣亦無不可。首先安全,各位可看地圖,所選之處,背靠赤嶺餘脈,前麵是大河相阻隔,位於宛肅城與積石軍城中間,除了一些丘陵外,地勢平坦,不是在河西,無論我們唐朝,或者吐蕃想埋伏一支軍隊,不可能不被發現。這一條去除了,若是從後方大軍衝出,可以從容返迴。論欽陵同樣如此,我們想借此機會殺他,也是不易。但是有好處的。”
“裴侍郎,那個論欽陵用兵不可小視啊,”黑齒常之隱隱有些擔心。
“再不可小視,他也是人,三四十裏的地,全部帶騎兵,大路又寬又平,半個時辰都要不了,就撤迴來了。他會有什麽計策,況且時間是我們訂下來的,時間可以製訂短一點,即便有什麽漏洞讓他利用,一時半會也想不出來。這是會晤,往大裏說,就是會盟,此人可用計策,也不會在這個場合用軍擊殺殿下。休要小看此人的品德。”
李威現在是太子,將來不久後,有可能就是大唐的皇帝,這次會晤不亞於一場會盟。
論欽陵是唐朝的大敵,可卻不能將他視為卑鄙的人物。
這是第二個否認太子危險的原因。
“可是此次會晤,不僅是長三軍誌氣,也是給論欽陵壓力。”
不是請你吃酒,還你的情,是我記仇了。記仇必須要報複,並且有報複的機會,論欽陵一迴去,論讚婆不是李威之敵。為了防止青海有失,論欽陵隻好繼續派駐大軍。駐軍就要開支,無論對吐穀渾,或者對白蘭、黨項,會繼續造成很重的壓力,與剝削。
不會晤,也不要緊,但也許論欽陵認為唐朝軍隊會休整,或者其他的安排,使這次東風,會借得不那麽完美。
“裴侍郎,這是不是有些冒險?”李謹行猶豫道。
“不是冒險,否則殿下都不會喊李內侍一道同行。”
其實關心則亂,這半年來讓太子嚇怕了,所以一聽,全部反對。
裴行儉一分析,一個個細想下來,都不吭聲。
於是李威手書一封,寫給了論欽陵,約他一晤。
論欽陵看信後,都沒有猶豫一下,大笑一聲,手起筆落,答曰:太子之約,敢不從命。
雙方主帥會晤,不管是雅事,或者各逞心機,手下忙碌了,無數的斥候,紛湧而出,從宛肅城到積石軍隻有八十裏的路,數天之內,分布了近千名斥候。幾乎每一個旮旯角裏,都讓斥候摸了一次。
但是十分默契,大家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並沒有動手開打。
李威安撫了妻妾,主要是裴雨荷病一直沒有好,不便再往積石軍。她不去,其他諸女也不好去。但李令月與李顯沒有阻住,無奈帶著。
看著得意揚揚的老三,李威說道:“三弟,此事傳迴去,父皇母後一定會斥責我。”
“不會的,既然來了青海,我也想看看吐蕃軍隊的樣子。”
“休得胡言,給我乖乖呆在積石軍,我與論欽陵一晤,是軍事需要,你去,成何體統?”
“我要看看。”
“不可,要麽迴去後,孤安排人,讓你去小積石山狩獵如何?”
這一句撓到李顯內心處,不知如何選擇。
二百多裏的地,因為李首成與李令月不善馬,隻好中途停了下來。
李首成來到李威帳蓬裏麵,看了看左右。
這個太監來青海,不僅是青海這麽簡單的,李威揮了一下手,讓左右退下,親自給他斟了一杯茶,主動問道:“父皇母後身體可好?”
“陛下聞聽殿下出事,曾一度病重。母後身體倒是十分健康。可時常在後宮哭泣。”
“兒臣不孝,讓父皇母後牽掛了。”
“殿下,不可這樣說,這一次平安出來,大漲我朝誌氣,奴婢一路前來,看到許多郎君身係紅披風,可見他們對殿下仰慕之極。”
“隻是僥幸保命,那敢啊,慚愧慚愧。”
“殿下,還是不容易的,比薛仁貴那次做得好。”
“李內侍,切不可那樣說。薛仁貴那次兵用得少,也是大意,孤軍萬裏,又是將帥失和。論用兵能力,大唐有三人,孤是肯定不及的,劉相公、裴侍郎與薛大將軍。”
“殿下果然謙虛。”
這不是謙虛,是事實,薛仁貴貶也貶了,流也流了,一直耽在姚州,誠為可惜。
“實際上這次若不是雍王殿下……貴為帝胄,居然做出這種悖逆的事……”
“孤是心寒,爭可以,他若有本事爭下去,孤且讓他。大唐基業,非同小可,必須讓賢能者繼承。可要爭得正大光明,不可使出這種誤國誤民的手段。孤倒想起了一件事,世人皆崇拜五姓七家,然而五姓七家實乃把持帝國太多的資源。又冠為國家翹楚,他們如何做,別人也會學。實際上國家侵吞嚴重,五姓七家何嚐不是一個腫瘤?但不得不承認,這些世家的傳承。國家,大者為國,小者為家,性質差不多的,家族中的子弟也想爭家主,能者勝任,長者勝任,可不內亂,可不勾結外**害家族。否則再大的家族,幾代傳下來,也會土崩瓦解。國家也是。”
對老二,這次李威不生氣那是假的,雖然能理解。
“是啊,此次若不是天後,國家有可能就亂了。”
李威猛然明白母親為什麽讓他來青海了。這是讓這名心腹試探自己內心的想法,有可能還要從自己嘴中得到一些約定。
自己從來沒有小瞧過的人,吐蕃軍事謀略,是論欽陵。唐朝的政治權謀之術,是母親。可這是不好迴答的,承諾給母親更大的權利,母親會立即支持自己。隻要母親支持,大局已定。
那一身黃袍基本就開始向他展來,等著他穿上了。
可給了母親大權,又有什麽後果?
聽了老三說了許多事,這一次二王之爭,是母親撈取了最大的好處,幾名宰相插於宰輔,諸武陸續集於朝堂。還有其他的一些大臣,力量還是弱小,可有了母親,那就是最強大的力量了,一旦給母親一些機會,不亞於在軍事布置上,給了論欽陵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