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印度沒有采購更多的“陣風”,與法國無法提供跟aim-120d類似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有很大的關係。
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大趨勢。
可以說,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早就成為了先進戰鬥機的標配武器,更是成為了衡量戰鬥機性能的關鍵指標。
在很多時候,一種先進導彈甚至比一種先進戰鬥機更重要。
此外,隨著雷達性能的提升,特別是aesa,即主動相控陣雷達成為主流,戰鬥機對目標的探測、發現與跟蹤距離越來越遠,能夠做到在更遠的距離上開火,對導彈的射程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各主要國家都在研製射程更遠的空對空導彈。
比較典型的,其實就是aim-120d。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采用的是普通火箭發動機,aim-120a的射程並不遠,其在後半球的攻擊距離甚至不到40千米,迎頭攻擊距離也就60千米左右,隻是比上一代的“麻雀”導彈稍微好一點。
當然,在研製aim-120a的時候,美軍關注的並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也正是如此,aim-120a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給了製導係統,因此留給火箭發動機的就不夠了。
到aim-120c,開始采用雙推力火箭發動機。
再到aim-120d,通過縮小彈翼,降低了飛行阻力,進一步提高速度,間接達到了提高射程的目的。
當然,最初這麽設計,其實是為了讓f-22a多帶兩枚導彈。
此外,縮小彈翼之後,aim-120d的機動性明顯有所降低,隻是中程空對空導彈並不需要太高的機動性。
經過這一係列的發展,aim-120d的射程比aim-120a提高了50%。
隻是,也就這個水平了。
要繼續提高,就得采用更好的發動機,而比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更好的,也就隻有衝壓發動機了。
歐洲的“流星”導彈就率先采用了衝壓發動機。
得益於此,“流星”獲得了120千米的動力射程,以及理論上能夠達到180千米的最大射程。
要知道,這幾乎是aim-120a的兩倍!
那麽,美國人為什麽沒有采用衝壓發動機?
技術不夠嗎?
顯然不是。
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衝壓發動機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氣動布局上存在太多的限製。
別的不說,隻是進氣道就會嚴重的限製導彈的機動性能。
因此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美國選擇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先把aim-120的射程提高一截。
隻是,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在氣動布局設計上取得的突破,比如嵌入式進氣道,衝壓發動機的很多性能缺陷都已得到解決,因此在幾乎所有的新一代中程空對空導彈,都采用了衝壓發動機。
其實,這是提高射程的唯一技術途徑。
當然,這些導彈大部分都在研製之中,離服役還有好幾年。
不是說導彈的射程不重要,而是那些能夠研製生產中程空對空導彈的國家,暫時都沒有這方麵的需求。
為什麽?
已經有好幾十年沒有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了,更別說空中戰爭,因此各國都認為已有的導彈足夠使用。
既然沒有需求,為什麽還要花錢去研製與采購?
即便要研製,也以技術儲備為主。
當然,在這方麵,華夏做得非常突出。
伴隨j-20,華夏至少有2種遠程空對空導彈處在研製階段,最先麵世的其實就是pl-12的增程型。
其實,這種導彈隻是采用了pl-12的基礎外形設計,在內部完全變了樣。
最大的變化,就是用衝壓發動機替換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把導彈的射程一舉提高到了150千米以上。
另外一種是射程超過300千米,甚至達到400千米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
隻是,這種導彈實在是太大,無法塞進j-20的彈艙,因此華夏空軍不是很熱心,研製進度也非常緩慢。
可見,提高射程是空對空導彈的大趨勢。
法國人到好,不但沒有想過要讓導彈射得更遠,反到為了節約,把中程導彈與格鬥導彈搞到了一起。
其實,這也是“陣風”的銷量一直不大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在理論上,“陣風”完全能夠使用“流星”這類的遠射程導彈,但是高傲的法國人就是不肯低頭。
在大趨勢上,空對空導彈,要麽射得足夠遠,要麽就足夠的靈活。
後者,自然體現在格鬥導彈上。
新一代格鬥導彈都具有極高的機動性,以及幾乎全方位的射界。
隻是,在現代空戰中,特別是在四代機的空戰中,幾乎沒有格鬥導彈的位置。
等到j-20、f-22a與f-35a這些五代機擔當主流之後,也許空戰會發生變化,讓格鬥導彈獲得新生。
可見,印度的彈藥儲備一點都不樂觀。
才打了兩天,空對空彈藥就用掉了接近5%,而且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消耗量更多,幾乎達到了庫存的一成。
要知道,這才兩天。
現在,又有幾座彈藥庫被炸毀,印度空軍還能堅持多久?
還有,印度空軍肯定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用在西麵,必須留下足夠多的兵力提防北麵的華夏。
當然,也就得留下一些庫存導彈。
要是把庫存用光了,華夏參戰的時候,讓戰鬥機赤手上陣?
其實,印度當局非常清楚軍隊的情況,也在想辦法。
戰爭爆發的當天,印度駐美國大使就去了白宮,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希望美國能夠緊急提供一批彈藥。
這裏麵,又以aim-120c/d為主。
說白了,印度空軍有那麽多的f-16e/f與f-35ai,還全是主力戰鬥機,需要的導彈肯定不是個小數目。
這才過去一天,美國當局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
此外,印度也在設法從俄羅斯采購導彈,也就是su-30mki使用的r-77d。
與美國一樣,俄羅斯也在衡量印巴戰爭的影響,所以暫時沒有就印度提出的,采購導彈的事情給出明確答複。
當然,印度欠缺的不止是對空導彈,還有對地彈藥。
隻是,目前看來,這還不算嚴重。
為什麽?
打到現在,印度空軍就沒有執行過真正意義上的對地打擊任務,也就沒有消耗多少對地彈藥。
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大趨勢。
可以說,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早就成為了先進戰鬥機的標配武器,更是成為了衡量戰鬥機性能的關鍵指標。
在很多時候,一種先進導彈甚至比一種先進戰鬥機更重要。
此外,隨著雷達性能的提升,特別是aesa,即主動相控陣雷達成為主流,戰鬥機對目標的探測、發現與跟蹤距離越來越遠,能夠做到在更遠的距離上開火,對導彈的射程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各主要國家都在研製射程更遠的空對空導彈。
比較典型的,其實就是aim-120d。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采用的是普通火箭發動機,aim-120a的射程並不遠,其在後半球的攻擊距離甚至不到40千米,迎頭攻擊距離也就60千米左右,隻是比上一代的“麻雀”導彈稍微好一點。
當然,在研製aim-120a的時候,美軍關注的並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也正是如此,aim-120a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給了製導係統,因此留給火箭發動機的就不夠了。
到aim-120c,開始采用雙推力火箭發動機。
再到aim-120d,通過縮小彈翼,降低了飛行阻力,進一步提高速度,間接達到了提高射程的目的。
當然,最初這麽設計,其實是為了讓f-22a多帶兩枚導彈。
此外,縮小彈翼之後,aim-120d的機動性明顯有所降低,隻是中程空對空導彈並不需要太高的機動性。
經過這一係列的發展,aim-120d的射程比aim-120a提高了50%。
隻是,也就這個水平了。
要繼續提高,就得采用更好的發動機,而比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更好的,也就隻有衝壓發動機了。
歐洲的“流星”導彈就率先采用了衝壓發動機。
得益於此,“流星”獲得了120千米的動力射程,以及理論上能夠達到180千米的最大射程。
要知道,這幾乎是aim-120a的兩倍!
那麽,美國人為什麽沒有采用衝壓發動機?
技術不夠嗎?
顯然不是。
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衝壓發動機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氣動布局上存在太多的限製。
別的不說,隻是進氣道就會嚴重的限製導彈的機動性能。
因此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美國選擇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先把aim-120的射程提高一截。
隻是,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在氣動布局設計上取得的突破,比如嵌入式進氣道,衝壓發動機的很多性能缺陷都已得到解決,因此在幾乎所有的新一代中程空對空導彈,都采用了衝壓發動機。
其實,這是提高射程的唯一技術途徑。
當然,這些導彈大部分都在研製之中,離服役還有好幾年。
不是說導彈的射程不重要,而是那些能夠研製生產中程空對空導彈的國家,暫時都沒有這方麵的需求。
為什麽?
已經有好幾十年沒有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了,更別說空中戰爭,因此各國都認為已有的導彈足夠使用。
既然沒有需求,為什麽還要花錢去研製與采購?
即便要研製,也以技術儲備為主。
當然,在這方麵,華夏做得非常突出。
伴隨j-20,華夏至少有2種遠程空對空導彈處在研製階段,最先麵世的其實就是pl-12的增程型。
其實,這種導彈隻是采用了pl-12的基礎外形設計,在內部完全變了樣。
最大的變化,就是用衝壓發動機替換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把導彈的射程一舉提高到了150千米以上。
另外一種是射程超過300千米,甚至達到400千米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
隻是,這種導彈實在是太大,無法塞進j-20的彈艙,因此華夏空軍不是很熱心,研製進度也非常緩慢。
可見,提高射程是空對空導彈的大趨勢。
法國人到好,不但沒有想過要讓導彈射得更遠,反到為了節約,把中程導彈與格鬥導彈搞到了一起。
其實,這也是“陣風”的銷量一直不大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在理論上,“陣風”完全能夠使用“流星”這類的遠射程導彈,但是高傲的法國人就是不肯低頭。
在大趨勢上,空對空導彈,要麽射得足夠遠,要麽就足夠的靈活。
後者,自然體現在格鬥導彈上。
新一代格鬥導彈都具有極高的機動性,以及幾乎全方位的射界。
隻是,在現代空戰中,特別是在四代機的空戰中,幾乎沒有格鬥導彈的位置。
等到j-20、f-22a與f-35a這些五代機擔當主流之後,也許空戰會發生變化,讓格鬥導彈獲得新生。
可見,印度的彈藥儲備一點都不樂觀。
才打了兩天,空對空彈藥就用掉了接近5%,而且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消耗量更多,幾乎達到了庫存的一成。
要知道,這才兩天。
現在,又有幾座彈藥庫被炸毀,印度空軍還能堅持多久?
還有,印度空軍肯定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用在西麵,必須留下足夠多的兵力提防北麵的華夏。
當然,也就得留下一些庫存導彈。
要是把庫存用光了,華夏參戰的時候,讓戰鬥機赤手上陣?
其實,印度當局非常清楚軍隊的情況,也在想辦法。
戰爭爆發的當天,印度駐美國大使就去了白宮,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希望美國能夠緊急提供一批彈藥。
這裏麵,又以aim-120c/d為主。
說白了,印度空軍有那麽多的f-16e/f與f-35ai,還全是主力戰鬥機,需要的導彈肯定不是個小數目。
這才過去一天,美國當局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
此外,印度也在設法從俄羅斯采購導彈,也就是su-30mki使用的r-77d。
與美國一樣,俄羅斯也在衡量印巴戰爭的影響,所以暫時沒有就印度提出的,采購導彈的事情給出明確答複。
當然,印度欠缺的不止是對空導彈,還有對地彈藥。
隻是,目前看來,這還不算嚴重。
為什麽?
打到現在,印度空軍就沒有執行過真正意義上的對地打擊任務,也就沒有消耗多少對地彈藥。